书城艺术陇原艺术探析
2661400000016

第16章 陇剧的自身完善势在必行(2)

其二,陇剧在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之外,可供自己继承的较为现成的表演程式是十分有限的。这许多年来,为完善陇剧,虽然也新创造了一些表演程式,但对整个陇剧的完整性而言,尚不够严格、系统和具有规律性。这使得陇剧在培养后继之人方面显得力所难及,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恐怕就在于掌握陇剧传统风格方面。就以唱、念、做、打中之重功“唱”来举例,由于传统板路和新创板路之间的规律性还不够清晰,曲谱中的记谱符号还达不到较准确的统一,使其难以注明唱腔的韵味及表现特性;戏曲声乐训练方面还未脱离摸索阶段,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式取得对陇剧声乐的表现特色和效果还无法最终定型,因而使得学习陇剧的人多要靠教师逐句口传身授,使其领会传统韵味,却很难靠自己掌握其规律性去运用自如。这对陇剧的发展,对陇剧走向成熟、完善,不能不说是一定的障碍。

其三,由于陇剧的形成取源于陇东道情,其表演风格还保留一些皮影戏的特色,它比之于其他程式颇为严格的戏曲剧种来讲,其伸展性、自由性较大,局限性较小,这无疑为陇剧艺术在创新与发展道路上提供了更为充分和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于此同时,也容易造成自身程式化不严谨和欠缺规律性。因而,完善陇剧的表演程式,确定陇剧程式化的规律,是一个必行的任务。它意在从根本上体现出陇剧的传统风格,推动陇剧艺术稳步发展。当然,对程式化的问题也一定要抱有正确的认识,注意创新不等于不要程式,而是要从旧的、固步自封式的程式中解脱出来,创造新的程式为戏服务。反之,也不能为程式而程式,不能因为严守程式而被程式所束缚。程式应该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作品内容的不同而有所革新、创造、丰富和发展的,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依存于戏曲之中,是彻底为戏曲服务的,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另外,程式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保持原有的传统式戏曲程式风格的同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对程式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灵活运用。

其次,陇剧要完善自己的演唱方式。

记得多年以前初次观看陇剧时,感觉演唱方式同秦腔颇为相像,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粗略地理解在曲调和唱腔旋律上,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陇剧唱腔尾部的“簧”。保持这种对秦、陇两剧鉴别的方式有很多年,后来得知,持这种鉴别方式的还大有人在。特别是对秦腔、陇剧都不是很了解的人,这种鉴别法几乎成了惟一的鉴别法。后来细究其中的原因才得知,陇剧从表演手法到演唱方式都与秦腔有关,这同前面提到的秦腔演出人员参与或改行演出陇剧大有关系。据说有些地方的文艺团体,无论是演陇剧或是演秦腔,都由原班人员担任。且这些人多为学秦腔出身,有的人唱秦腔时游刃有余,唱陇剧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由于秦、陇二剧相靠太近,陇剧还没有彻底形成自己的演唱方式,演唱人员还多停留在唱秦腔的传统唱法上,可想而知,这对于陇剧的演唱和其风格的确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现状,从事陇剧音乐的工作者曾付出过艰辛的劳动与探索,对于秦腔风味的陇剧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改观,逐渐显现出陇剧自己的演唱特点和风格,可遗憾的是陇剧演唱风格多年以来并不是非常稳固。就现存的演唱方法而言,还处在继续探索和实践之中。于是由此而引发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陇剧最终要确定的演唱方法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既能保持陇剧的原汁原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呢?这也是陇剧工作者们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安于现状、而在孜孜以求的原因所在。

在确立陇剧唱法这个问题上,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陇剧的声乐问题,一个是陇剧的韵味问题。其实这两点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将这两点非常有效合谐地融洽在一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传统、独特、纯正、鲜明的风格,这是陇剧需要尽快解决的。

1.陇剧的声乐问题。

任何一个剧种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声音训练方法,以求用最能体现自己特色的、最完美、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优秀地完成艺术作品。因而,在对待声音的音色、技巧、表达性能等方面都讲求一定的、合乎自身规律与艺术特色的方式方法。陇剧声乐也一直试图找到这种方式方法。

科学的发声法,在声乐界一般被认为指的是西洋美声唱法,似乎与戏曲不太沾边,这于中国地方戏曲继承性长于普及性有关。其实科学发声法应当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不应当单指美声唱法而言。京剧、昆曲、评戏、黄梅戏、越剧、晋剧等等,都有自己一整套的、科学的发声方法。

戏曲艺术的一大半是耳听的艺术,唱、念功都必须具备声音的质和量,具备声音的技巧和方法。陇剧音乐在发展的最初阶段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时,嗓音曾出现过干、哑、涩、尖、喊、细等现象,这是必然的。直到现在,或多或少仍还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蒋心镜同志曾就陇剧出现的此类问题花费了很大精力,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探讨和实践,解决陇剧发声方法上的不足,为陇剧在演唱方法上开拓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有一定研讨和实用价值的新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实践证明,陇剧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路子是对的。运用科学的发声法针对陇剧演唱时的呼吸、发音、共鸣、咬字等做了一系列的调整。运用发声的艺术性原则力求保证嗓音的应用以感染力和符合风格特色为主,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陇剧的声、韵尽在其中,这是从整体方面而言。具体讲,人物形象不同,仍然有其风格特色之别。如戏曲中的老生与黑头,在声乐表现上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发音;即便是同一个人承担不同的角色,能在发音技巧上表现高、低、轻、重、长、短等音的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要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音色变化,以保证塑造人物的准确性。要达到这些,势必要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指导。陇剧在运用科学发声法的过程中,道路是比较坎坷的,对此,肯定、否定、观望的态度都有。持否定态度的人指责过陇剧不像陇剧,是“陇歌剧”、“京陇剧”,细细想来,这些指责未必没有一定的道理。这恐怕是由于过于注重学习科学的发声法,从而忽略了协调陇剧传统风格韵味与之相融的关系。

陇剧演唱要学习科学的发声法,就要避免一味去模仿声音的表现,或是去盲目练声,应该了解人体发音机能的生理状态,是将肺部的空气由气管排出时所产生的力将声带振动而发声,就在声音经过喉、咽、口、鼻等各腔体的时候,又得到头、面、鼻、口、胸等多部位的共鸣而使声音放大和润色,这是最基础的发声原理。应根据这个原理进行刻苦不懈地训练,并同时掌握其风格上的差异与变化。如对声音位置前后的调整;对共鸣腔体各部位的运用;对胸、腹呼吸控制效果不同的选择以及各发音器管包括换气在内,特别是将咬字、韵味给予很好地结合等等。就以戏曲发声中最常见的“真”、“假”声为例(传统叫法也有叫“大嗓”“小嗓”的),一般来讲,假声技巧是在保持头腔共鸣位置高度的基础上,以很弱的气息压力予以控制的发声,声带振幅很小,气息泄出很少,并要有立体感。它与“真声”相比较,从声带的角度讲,根据发音情况,在声带紧张时发出的声音一般为“真声”,声带较放松时发出的声音一般为“假声”,当声带的情况越是跟不上发音的情况需要时,则“假“的成分就越多,像“纯假声”。这样一来,真、假声之间的区别从道理上看就比较清楚了。陇剧音乐在训练与教学时,如果能够处处结合科学发声的原理给予分析指导,并付绪实践去检验,这比一味进行示范和模枋想必会更有方法和规律可循。

2.陇剧的韵味问题。

韵味是对演唱艺术的鉴赏要求。实际上完整的戏曲艺术应是声韵、风韵、气韵、神韵的结合体,而其中声韵则更能体现戏曲曲调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力。陈明山同志曾在《浅议陇剧音乐的发展》[2]一文中写到:“据了解,有些从事陇剧十多年的人,至今还很不了解陇剧,对传统板路、演唱、演奏等基本规律和风格问题,都不甚清楚。”其中还特别提到演唱方面没有韵味的问题,认为这是学习传统唱腔基本功不扎实及缺乏传统功力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传统唱腔少,学得不精只是一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就是应该弄清掌握传统韵味的困难和阻力到底在哪里。一般情况下,陇剧学员最初在领会传统韵味、了解板式唱腔时多由教师进行传、帮、带,一但脱离教师,则会处在无依靠、较被动的境况之中。即使是学员能够自下苦功学习琢磨,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恐怕莫过于缺少一套完整、严谨、规范,同时又能灵活掌握传统风格韵味的方式和方法,使人难以顺利地做到按步骤所取,有规律可循,长期以来只能以耐性在这份职业中“磨”。这样下去,非但不能使学习者学习得轻松和自然,而且还会逐渐丧失对传统韵味学习的兴趣。

具体讲,学习传统唱腔的韵味,要在保持语言特色上下功夫,使之与唱腔、念白的技术性、技巧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便是借助于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也要根据自己的特色有所取舍,注意不要以美声特色所取代。由于西洋美声唱法强调美声,所注重的是歌唱性。而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语言性,强调感情,讲究以情带声,以字带声,以声传情。最富有特色的是押辙归韵,并且声音的位置也较灵活。因而掌握戏曲艺术的韵味,除唱腔的传统风格以外,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放在咬字上。

戏曲唱词的咬字是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个字都必须要有出字、归韵、收声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作为陇剧,对于这三步归一的咬字方式更要因自己的特色去仔细推敲,想法去改变、弥补在口齿清楚、声音圆润、韵味浓厚等方面的一些欠缺。要将陇剧地方语言的声韵进一步确定下来,了解它的五音四呼(五音指声母不同的发音部位:唇音、牙音、齿音、舌音、喉音五类;四呼指韵母不同的发音口型: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四类),明白任何一个字都不能离开五音四呼的范围。徐大椿[3]在《乐府传声》[4]中讲道:“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此言道出了五音四呼的重要性。对每一个具体的字来讲,出字时,声母怎样做到清楚、有劲;归韵时,韵母怎样延长其声,并且旋律无论怎样婉转曲折,字音始终要保持不变;收声时,怎样才能通过声韵后,表达的就是清楚准确的这个字,而不会有一点走样。不但要明确出字、归韵、收声是一个有严格步骤的整体,更要明确收声在其中所占的更为重要的位置,这也正是戏曲唱腔中所讲究的字正腔圆的“字正”而言。

腔圆有两点:一点指唱腔旋律的优美流畅,一点指行腔时嗓音的圆润自然,这是以掌握戏曲声乐各种技能总和所能达到的。其实“唱字与行腔,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技巧,如果只善于行腔而不善于唱字,或只善于唱字而不善于行腔,都不能成为完美的歌唱”。[5]依字行腔,字领腔行,正说明了两者之间共同促进、揉合、完善的关系。戏曲韵味的浓厚正是立足于自身语言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再融合字腔运行的技能与戏之“情”所能取得的最好效果之中。

其实,一个剧种的存活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自身建设和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无止境的。陇剧只有立足在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立足在群众之中,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地创造自己的风格特色,完善自己的整体性表现,在历史的进程中定会留下属于自己,同时更是属于人民的光辉的印迹。

注释:

[1]见《甘肃戏苑》1989年第三期杨莲珠文《陇剧唱念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见《甘肃戏苑》1983年第四期。

[3]徐大椿:清代戏曲理论家、歌唱家。

[4]《乐府传声》:戏曲声乐论著,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著。

[5]摘自《简明戏曲音乐词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