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夏人物志
2660900000016

第16章 革命先驱与英烈(1)

马和福

马和福(1893—1937),经名尕西木,东乡族,东乡县锁南坝人。幼年家贫生活无计,随父逃难到宁夏西吉沙沟村,年稍长,在吴忠、锁家岔、豫旺堡一带打短工度日,学会皮匠、石匠、泥水匠手艺。民国十六年(1927)到西吉县大教主马振武家干活,第二年又到同心县田老庄干活期间,被拓红湾白寡妇招赘为婿。数年间苦作劳动,仍不得温饱。民国二十四年(1935)迁到豫旺堡南郊刘家岗子村租地务农。翌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豫旺堡,他看到红军一心为穷人,就积极协助红军,说服、动员躲避的乡民返回家园,迎接红军。帮助红军解决吃水困难,并送“欢迎粮”,捐赠“抗日款”。8月马和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党史上第一个东乡族党员。本月下旬,豫旺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回族聚居区自治”决定精神,在豫旺堡建立“豫旺堡区回民苏维埃政府”,马和福任主席。10月20日,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县城成立,马和福当选为主席。他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动群众成立“解放会”和“农民协会”,又赴北圈子、海原、兴仁等偏远地区,宣传由黄镇起草、经他签署发表的《告北圈子周围同胞书》,使这一带群众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为国为民的宗旨,响应苏维埃政府号召,支持红军。

西征红军无后勤供应,十分困难,马和福竭力做好支前工作,动员民众捐皮背心、羊皮干衣.500多件,军鞋3000多双,牛羊1万多头及粮食等物品,有力地支持了西征红军。为更好地支援红军,他还组织群众刨挖逃亡地主窖藏和粮仓,发动富裕户捐粮捐款,共筹集军粮6万余斤,银元8万多块,大烟土1万多两,二毛干皮1000多件,换回棉花1000多斤,布2000多匹,使西征红军穿上了冬装。他还组织40多名回族青年成立“回民游击大队”,自兼队长。并协助豫旺、同心等地组织近10个游击队,担任警戒,抬担架搞运输,支援前线,配合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13日红军撤回陕北,国民党马鸿逵部进占豫旺、同心,实行“清党”、“清红”,大肆搜捕回民苏维埃自治政府人员和红军遗留人员,苏维埃政府被迫转入地下。对马和福恨之如骨的地主、马鸿逵部特工四处搜寻,他躲避在锁家岔亲戚家中,次年2月由于坏人告密,被民团抓捕,遂押送宁夏省城。惨遭扒光衣服吊在梁上,用鞭子抽、火棍烧等酷刑,但马和福始终英勇不屈,马鸿逵下令押回同心“处决”,4月3日,马和福在同心县西门外河滩从容就义,时年45岁。

胡廷珍

胡廷珍(1902—1933),字玉芝,家住临夏市小什字(今学前中心)。少时家道殷实,7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后聘名师教习书法、国画,练就一笔刚劲挺拔的北魏体书法,其国画亦功底不浅。民国八年(1919)胡廷珍以优异成绩从临夏风林学堂毕业,考人兰州法政学堂。因校方停发助学金,他和同学赵文炳等带领学生罢课游行,反对校方停发助学金,校方迫于压力,恢复发放助学金。学潮平息后校方以带头“闹事”为由,将胡廷珍、赵文炳开除学籍。民国十年(1921)胡廷珍只身到北平(今北京)求学,考入北平朝阳大学,在此接触革命真理。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得到党组织的培养,民国十三年(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暑假期间,奉党组织之命,回兰州进行革命活动,联络兰州中学、政法学校学生60余人,赠送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十月革命成功的意义,宣讲唯物史观和国共合作、打倒军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号召同学们做有为青年,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献身,他的宣传犹如春风,吹遍兰州校园。并动员介绍胡兰裕、田志仁(和政县陈家集人)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这些青年参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投身革命,做出了贡献。

民国十五年(1926)3月18日,胡廷珍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北平“三一八”学生运动,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演讲,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会后游行队伍到铁狮子胡同向段祺瑞政府请愿时,惨遭军警镇压,酿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胡廷珍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同学,救护伤员,组织同学做好善后工作。胡廷珍面对军阀政府的惨酷镇压,毫无惧色,义愤填膺,为纪念烈士,编印甘肃籍同学《李闽学烈士纪念册》,以弘扬烈士事迹。反动军警搜捕进步同学,胡廷珍在重点搜捕之列,北京无法存身,同年6月奉党组织之命,南下广州参加黄埔军校工作。在此期间积极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宣传党的路线及主张,其工作得到党组织肯定和表扬。

民国十六年(1927)初,国民党大肆搜捕共产党,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胡廷珍奉命到西北冯玉祥“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工作,以避追捕。胡廷珍十分惋惜失去学习深造机会,但一接到党组织指示,就毫不犹豫地到“国民联军”政治部开展工作。3月由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共产党员)与中共陕甘区委联系,派他同王孝锡、马凌山、保至善以“西北政治委员会特派甘肃省党部党务委员”身份到兰州整顿甘肃国民党党务,改组国民党省党部,胡廷珍任甘肃省工商部部长。利用在全省开展国民党党务活动的合法身份,根据党的指示,改组成立新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胡廷珍任书记。为了适应革命发展形势,把党的活动推向全省,发动工农群众,相继在兰州建立农会、工会、妇女联合会,创办《妇女之声》刊物,宣传妇女解放的真理,成立“甘肃青年社”,组织和发动青年积极投身革命。

胡廷珍以国民党特派员身份到临夏视察国民党党务时,帮助在国民军驻临部队中的地下党员李印平及杨松轩、傅绣、李剑虹(又名李和琴)成立“中共导河特别支部”,并创办《工农之声》刊物。在创刊号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的口号,引起震动。成立“导河青年社”,组织发动青年,在凤林学堂开办唯物史观讲座,宣传马列主义,使封闭的临夏风气为之一新。民国十六年(1927)4月28日,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消息传来,激起各界人士共愤,胡廷珍和中共导河特支组织群众,开展纪念李大钊活动。5月7日,在东关庙广场召开有600余人参加的悼念李大钊烈士的追悼大会,胡廷珍亲书“李大钊同志精神不死”的会标,并致悼词,这次纪念活动锻炼了党组织,发动了群众。

胡廷珍从临夏返回兰州,正值蒋介石开始反革命大屠杀,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之际,冯玉祥也开始“清党”,下令“礼送”共产党员离开国民联军。1927年6月22日,胡廷珍同王孝锡到西安,无法立足,又转赴革命形势比较高涨的武汉,在武汉终于找到党的地下交通站——长江书店。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奉组织“仍回陕甘宁工作”的指示,返回甘肃。先在宁县太昌镇王孝锡家中落脚,与共产党员任鼎昌取得联系,并研究决定:“为保存革命力量,分头在平凉、宁县、导河(今临夏)进行地下活动,联络社会进步力量,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血腥屠杀。”是年秋,胡廷珍不顾国民党沿途关卡的严密搜捕,取道天水、临洮秘密返回导河。导河县政府已没收胡廷珍家产,并出动军警,日夜搜捕胡廷珍,使他在家乡也无法安身。

民国十七年(1928),胡廷珍为暂避搜捕,化名王文,转移到永登、永靖、青海循化、保安等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7月,导河特支被破坏,特支负责人杨松轩、李剑虹被捕,无法立身,民国十九年(1930)2月,胡廷珍携妻子儿女奔赴新疆,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新疆绥来县(现玛纳斯县)被国民党当局抓捕杀害,时年仅31岁。

马绍常

马绍常(1902—1966),原名马效融,回族,广河县城关镇人。青年时就读于兰州市一中,民国十四年(1925)毕业于西北军办的甘肃军官教导团,民国十五年(1926)在西宁镇守使马麒部下当副官,民国十六年(1927)随马步青驻武威,任营长。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930—1933)任陇南马廷贤部驻西安办事处处长,国民党军十七师参议及甘肃环县县长等职,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国民党陇东绥靖司令部参议。

在陇东期间,马绍常看到红军严明的军纪,感受到他们一心为穷人打天下的精神,再看国民党官场腐败,勾心斗角,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民国二十五年(1936)9月,他在同心豫旺堡参加革命。“西安事变”爆发后,奉中共联络员张文彬指示,与吴鸿宾、马德涵、马宪民等人发起组织“回民救亡联合会”。后奉派赴青海争取马步芳释放西路军被俘人员,并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担任联络工作。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奉组织之命前往武威马步青骑五军做统战工作,后又到骑二师马禄部。民国二十八年(1939)从驻陕西三原的马禄部调西安工委工作,不久,再次奉命到骑五军做工作。民国十九年(1940)8月,奉调到延安,11月正式转为中共党员。12月以八路军向导团高级参谋的身份,派驻马鸿逵部,争取马鸿逵共同抗日。民国三十年(1941)返回延安,在延安“回教救国协会”、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民国三十二年(1943)奉命又到青海,在宁定(今广河)县被捕,备受拷打,身体受到摧残。民国三十三年(1944)脱险出狱,在邓宝珊司令部工作,后又到宁夏,民国r三十五年(1946)被马鸿逵扣押,1948年出狱返回延安。解放后,随三边地委进入宁夏,任宁夏交际处处长,同心县县长等职,1952年调任甘肃省民委驻会委员。1953年组织上对马绍常1946年到1947年被马鸿逵扣押期间的历史做了“脱党”的定论,自此后以党外人士身份在省民委工作。“文革”初期即遭迫害致死,1979年甘肃省民委做出为马绍常平反的决定。

马济华

马济华(1906—1969),回族,临夏市八坊仁义巷人。武威师范毕业后,民国二十年(1931)到青海省政府供职,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马步芳部少校侦察参谋,“三马”拒孙时化装混入孙殿英军中,侦察到孙军实情,战后因功升上校。后任山丹县长时,因目睹封建军阀对各族人民残酷压榨,发表不满言论被撤职,后又任甘肃省政府视察员、临泽县长。1949年春,经牙含章介绍在兰州加入中国共产党。临夏解放前夕,秘密潜回家乡,与拜学忠等地下党员一起,秘密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揭露国民党散布的“共产共妻”等反动宣传,8月22日晨,马济华与其他地下党员联络各族各界人士,到四家咀欢迎解放军。临夏和平解放,马济华被任命为临夏军管会副主任,10月初又任临夏市市长。在任期间,他为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做了大量工作。1950年3月调甘肃省民委工作,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开除党籍,判刑送河西劳改,身患重病后保外就医,1969年2月7日因病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民委为他平反昭雪,补发了冤狱费,对其家属给予生活补助。李自明

李自明,1907年生,化名生贵,和政县城关镇龙泉村人,中共党员。民国十九年(1930)8月参加冯玉祥的国民军,1931年后在江西随董振堂、赵博生起义,编人红四军所属便衣队,后转入刘志丹部红三团,民国三十五年(1936)回乡。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和政县公安局指导员、侦察股长等职,后离休。

马 锋

马锋(1907—1999),曾用名马占海,东乡族,东乡县那勒寺乡黑庄村人。少时在家务农放羊,东乡山瘠水乏,生活贫穷无着,1926年马锋为谋生路,到宁夏打工度日。打工数年,贫穷依旧,又投马鸿逵部当兵,官长尅扣,老兵欺侮,使马锋恨透了旧军队的军阀习气。1935年在一次与红军作战中马锋被红军俘虏,他看到红军官兵一致,互相友爱,就坚定要求参加红军。红军中东乡族战士极少,马锋参加红军后受到重视和培养,被保送中央党校少数民族班,与马永祥、马泳、穆德彪等先后同校学习。1936年在学习期间马锋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组织分配到三岔区搞地下工作,他为便于开展工作,以货郎为掩护,走村串户,发动群众,1947年任三岔区副区长,1949年带领人民解放军进军临夏。解放后任广河县公安局局长、副县长、县长、副书记,1959年三县(和政、康乐、广河)合一后调任州政协副主席,分县后又任广河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州政协副主席,1966年“文革”中受揪斗,关押在广河县。1969年秋返回临夏,历任州政协副主席、州人大副主任,在任期间关心群众,注重民族团结,工作作风朴实,受群众好评。1982年离职休养,1999年因病去世。

田栓柱

田栓柱,1909年生,和政县陈家集乡上田家村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员、炊事员、生产员、管理员、副连长、连长等职。1952年复员回家,1953年重新参加工作,曾任陈家集乡党委副书记,后离休。

黄得魁

黄得魁,生于1910年,临夏县人。少时家贫,在家中干农活、放羊,艰苦的少年生活练就了坚强的意志。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军孙连仲部驻临夏,黄得魁因家境贫寒,入国民军当兵。入伍后随部队到江西“围剿”红军,民国二十年(1931)11月在董振堂、赵博生的领导下,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黄得魁随部起义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五军团第三师政治部警卫排长,三十八团连长、营长。在此期间,虽然作战频繁,条件艰苦,但黄德魁在战斗行军间歇中抓紧学习文化知识,进步很快,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九十三师二十四团参谋长、红三十一军警卫团副团长。参加了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黎(泰)、金(溪)、资(溪)等战役。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并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九死一生到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