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棺中天问
2655900000052

第52章 水底古都(2)

一到沙坝上,番茄就开始往空中抛撒蛋黄派的碎屑,红嘴鸥铺天盖地扑过来。

番茄站在一大群红嘴鸥中间,不愿挪动脚步。

吴老继续带我们朝沙坝的最高点走去,边走边说,江中这片沙坝被称作中坝,随着水位高低伸缩,江水一般不会全部淹没,最高处的这一块总是常年露在水面上,老百姓管它叫沙帽。不过,涨洪水的时候,连沙帽也会没入水下。今年夏天就发生了三十年一遇的洪水,沙帽当时在洪波中时隐时现。

来到沙帽上,只见满地的鹅卵石,还有一些秸秆什么的,水退以后,一堆一堆地残留在鹅卵石上。

这时候,番茄已经对喂红嘴鸥不感兴趣了,跑上来捡鹅卵石,说要找一找有没有现字、现人像的奇异鹅卵石,她曾经在一个收藏家那里看到一个大大的带脸谱的鹅卵石,据称就是在长江边捡到的。

我说,干脆捡一块长得像你的鹅卵石吧,送给我,让我时常揣在怀里!

番茄说,我要捡一块像你的!

她轻巧地在一堆堆鹅卵石中间跳来跳去。

突然,她惊叫一声:古墓!

吴敌条件反射式的一个激灵,几步跳了过去。

我和孙友元也连忙跑到番茄跟前。

只见沙地上现出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木框,框里是灰黑色的沙土,看起来,与周围深黄色的沙土烔然不同。

吴敌蹲下去,抓了一把木框里的灰土在手上,用手指仔细研磨了一阵道,很细,粘性没有沙土明显,像是混合的草木灰!

我和孙友元也蹲下,抓了一把灰土在手上,仔细辨别,发现的确不是纯粹的沙土。

吴敌围绕着木框转了几圈,在木框四角和中间都抓了几把灰土,反复观察,反复摸捏,最后说,这里面肯定有名堂!随后,就问我们,谁带到了刀具?

作为考古专业的毕业生,我们知道,对土里埋藏物作初步探查,一般都用洛阳铲。洛阳铲是半圆筒的,短的长20厘米,长的接近半米,细的直径5厘米,粗的直径可达20厘米,接上长长的木杆或钢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达20米左右,提上来时,辨别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可以判断出地下土质以及有无古墓等。据说, 洛阳铲是100多年前由洛阳的盗墓贼发明的,如今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却是每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现在,不但没有洛阳铲,而且,连大一点的刀都没有,只有番茄包里有一把小小的常用来削水果挫指甲的瑞士军刀。

吴敌急切地说,这把小小的瑞士军刀也可以解燃眉之急,现在只要往下刨出一个深20厘米左右的小坑,就能初步看出一些情况。

番茄把瑞士军刀递给吴敌,我们三人也各捡了一根较结实秸秆帮忙。大家一起动手,没费多少工夫,就刨出了三十多厘米深的一个坑。

吴敌说,越往下,灰黑色越纯净,混合的黄色沙土越少,可以初步断定,这不是自然堆积,而是人为填充的,下面是纯粹的草木灰,很可能有埋藏物。

于是,吴敌马上掏出手机打了一通电话,叮嘱对方一定要带上洛阳铲和锄头。

放下手机,吴敌对我们说,他通知了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让他们马上来,并带上两个民工手脚快的民工。

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民工,匆匆赶到。

吴敌称带队的负责人为老何,打了招呼,他就直奔主题:怎么样,现在动手吗?

老何说,老人家,你说动手,还能不动手,谁也没你眼力好哇!

吴敌说,都下午四点多了,大家甩开膀子干!

往下挖了半米深,孙友元喊了起来,怎么越来越不像墓葬了?

吴敌说,我一直就觉得不是墓葬!

我问,究竟是什么呢?

吴敌喘着气说,别急,很快就会水落石出的!

再往下,四围的木框就没有了,下面接着深不见底的砖圈,转角处,都砌着弧形的陶瓦。这些砖看起来都是低温烧制的,表面满是大大小小的气孔,密度不大,可是却相当结实。

老何连发疑问,这里怎么会埋着如此纯粹的草木灰呢?这形状看起来跟最近发现的古井相似,可是,怎么会在江中挖井呢?

吴敌说,即使是古井,在远古来说,也应当是官方行为,私人打井一般不会专门烧制陶和砖。

挖到五六米深时,天就黑了,江上风大,大家都想回城休息。

于是,吴敌说,安排人守着,明天接着挖。

回去的路上,大家说着各种离奇的猜测。

我却一直在思考,这口疑似井的地下工事怎么会突然间暴露出来呢?实在想不清楚,就缠着吴敌来分析。

吴敌说,嘉陵江的泥沙不重,所以,这处地下工事上面没有很厚的淤泥,可能长年累月,洪水一直在去除工事上面的泥土,而今年夏季的洪水,把掩盖工事的最后一层土给荡除干净了,下面的木框就露了出来,幸好平时水没有淹到这一块,木框也就没有腐烂,要不然,可能这就是永远埋在地下的秘密了。

第二天上午9点,大家准时赶到现场。

井下的淤积的草木灰被不断清空,到中午一点,已经掘出10米深了,拉上来的灰里出现了一些破碎的陶片。

吴敌将每块陶片编号,并将仔细记录每样东西。然后,他说,得下去看看,拿着一个手电筒,就吊上绳子下去了。

过了十多分钟,吴敌发信号,要求拉他上来。

上来后,他喘着气说,井下潮湿闷热,受不了,得找氧气瓶往下送氧才能作业。

老何急切地问,有货吗?

吴敌说,有,不过,漆黑一团,电筒照度不够,还搞不清楚究竟是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非一般老百姓建造,而且其功能就是储物的,并不是专门用来取水的!

储物建在江中,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呢?为什么要在里面填上厚厚的草木灰呢?我们感觉到,串串疑问隐藏着非比寻常的秘密。

老何立即打电话调集汽灯、氧气瓶,并组织人员前来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