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下班了,下属小薇又沮丧地坐在了我面前。“好失落,这两天去了多少次了,本来都说签了,结果今天去了又没签下来。今天上午跑了三家,全碰了一鼻子灰。”小薇疲惫的脸上难掩失落。
小薇年约三十四五岁的样子,皮肤白皙,身材中等微发福,从业7年有余,但是最近她有点不想干这行了,想换换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到保险行业,小薇干起了保险营销员,一转眼七个春秋过去了,感慨时光流逝之余,她对这个行业多少有些失望:七年来,她看到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却没看到营销员的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以及社会地位、收入状况的明显改观。
虽然广大消费者的投保意识有所增强,但营销员的社会认同感依然较低,行业口碑也有下降趋势,行业吸引力持续下降。小薇以收入为例,七年前的“月入过万”和现在的“月入过万”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小薇说算了一笔账,刨去日常生活开销不算,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以自由职业者身份为自己缴纳社会保险,以最低档缴费基数每个月要500多元,每年的存档费240元,还有其他的税费和展业成本,以及节假日跟客户沟通感情的开支;还有自己掏腰包,在自己服务的公司购买的全家的商业保险,每年也要两万多元。
如果不是因为前两年生小孩,加上带小孩前后花去了三年多的时间,小薇可能早就离开这个行业了。
三年多里,为了照顾孩子小薇没有进行过“陌生拜访”,只依靠前几年积累的保单产生的续期佣金,和老客户转介绍,每个月也能做几单新业务。“平均月入三千多块,只能算是贴补家用,大部分要靠老公的收入。”
“保险本来就不好卖,以前还觉得收入不错,现在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还不如做其他行业。”对于小薇这样有七八年从业经验的“老人”尚且如此想法,何况大量刚刚入行的新人。
前几年,公司100人一期的新人培训各个营销部都是分着搞,而且一期接着一期,时间排得很满,现在每期新人培训要几个营销部合着搞,“也未见得凑得齐100人”。
如此巨大的反差,一方面给现有业务增长带来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现有人力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我管着800多人,但只要没有跳槽去其他公司,不管出不出单都可以挂着,实际有效人力也就有500多人,而这其中真正能出单,支撑业务的基本上只有主管级的营销员,人数在200-300人之间。
然而近年来,随着各家保险公司加速扩张步伐,竞争日趋激烈,相互挖角的恶性竞争已不鲜见,而“聘才”这种特殊的人才引进手段,伴随恶性挖角诞生之后,对行业形成了更强的破坏性。
所谓“聘才”是指,公司为了扶持新加盟的营销员,在其展业初期,除佣金之外,给予一部分财务补贴,也被称为“聘才费”。通过这一手段,营销员能够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业务开展初期的焦虑感,而公司也可以藉此迅速壮大队伍,实现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
聘才计划最初是从某外资保险公司首创的寿险营销精英制演化而来。2004年,该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时,招聘高学历的营销员,冠以“寿险规划师”的称号,并提供高达5000-10000元的财务补贴,前提是要满足一定业绩要求,并不再提取佣金或者提取很少部分的佣金。
但后来,为了相互竞争、成功挖角,其他保险公司将精英制的所谓“财务补贴”引为己用。财补被滥用后,却产生了很多反面效应。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冲着财补来的。不少对卖保险没什么兴趣的人,听说前3个月甚至前半年,即便没有业绩或业绩很少,也可以领到300-1500元不等的财务补贴,一些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待岗人士,甚至退休后赋闲在家的人士,也纷纷前来应聘,确实在短期内为保险公司营销队伍的迅速扩大提供了帮助,但同时,公司也必须吞下因招聘了不适当人选所带来了“恶果”。
影响最为恶劣的就是被业内深恶痛绝的“保险蟑螂”、“保险跳蚤”。
保险监管机构对于开设分支机构,甚至基层营销服务部都有时间限制,拿到筹建批文后的两三个月内如果找不到合适高管或者营销员,网点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开展业务,很可能要收回批文。
但各公司都在扩张,市场上的“人才”就那么多,单个招聘又太慢,因此,各家保险公司惯用的手段就是到同业公司去挖团队。一个团队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上千人。如果全部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势必要待价而沽,寻个好价钱;再者,整个团队跳槽后在原来公司的续期保费全部收不到了,因此,挖角公司一定会给一些补偿。
但这个“补偿”,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也是水涨船高。有公司曾经开出50万元的高薪吸引“总监”加盟。
而所谓“保险蟑螂”正是搭上了保险公司着急增员的便车,在各家公司间跳来跳去,有的为了怕露出马脚,甚至跨省市跳槽,就是为了“吃财补”。
公司给营销员的财务补贴和佣金,是基于今后10到20年保单持续流入所能产生的利润折现后测算出来的,但保险蟑螂“吃完财补”就跳槽的行为,势必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财务损失。
此外,有此意向的团队出单率都非常低,即便出单品质也很差,趸缴多期缴少,一旦离职,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孤儿保单”,且退保率极高,还容易诱发销售误导等诚信问题。
在大多数保险业务员看来,熬不下去了,就到单位鼓鼓劲儿,下午还能接着跑,否则真的没勇气继续做了。这种情况,在我在这里已成了惯例,而阿萍、刘慧、阿珍那样的“床单”事件更是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