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2576400000021

第21章

知人者智,能够准确认识别人的这种能力叫做智,

自知者明。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这种能力叫做明。

胜人者有力,能够战胜别人这叫有能力,

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这才叫强者。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就是富有,

强行者有志。顽强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丢掉自己的本根就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躯体消亡但精神不灭才得到了真正的长寿。

注解:

(一)知人者智

知是知,智是智,虽然知有智的意思,智有知的意思,但他们不是“通假字”——此句即说明此理。把知说成是智,那么知识多的人智慧就高,智慧高的人一定知识多,那么老子所谓“不出于户,以知天下”、“闭其门、塞其兑”又作何解?有的人以一叶即可知秋,有的人知万叶也不知秋,这两种人哪个知得更多,哪个更有智慧?

知识有两种,假的和真的。假知识知道得愈多,一样愈有智慧吗?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本末倒置的知识知道得愈多,其人只有愈愚蠢而不是愈有智慧。所以老子才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所属、依靠,指本质、根本。“死”:指形体消灭。“不亡”:指非形体的东西,即精神。何以能够“死而不亡”?因为超越了形式的制约,得道了。从另一方面理解,形体虽灭,但给人类留下了真正有价值的精神遗产,这也可以是对“死而不亡者寿”的一种理解。

章析:

这章的中心思想和高潮,是最后一句“死而不亡者寿”。前面各句,不断列举说明,不断加重份量,其实都是为了论证说明“死而不亡”才是最高的层次和人生最大的意义。知人莫若自知深一层;胜人莫若自胜深一层;知足莫若强行深一层;不失其所莫若死而不亡深一层。与其说此章是在讲精神修养,倒不如说是在通过对精神修养的比较和辩析,阐发出一种超越于人生事务和精神修养之外的思想。

我们不应该根据今天的好恶,把老子的思想一律说成是“唯物”的、“唯心”的或“科学”的、“封建”的等,应该从老子思想的本身出发,得出是怎样就怎样的结论,这样才能利于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由此可知知人的困难。《三国演义》有一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像诸葛亮这样的大贤,在知人的关键问题上尚且有失误,何况我们凡夫俗子。中国传统相学和现代心理学有许多关于知人的研究,

中国古代的一些文献如《六韬·三略》,有关于知人方面的论述,《论语》也有关于知人方面的论述,《易经》也有关于知人方面的论述。比如《易经·系辞》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等等。但是,要真正做到知人,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上所列,事实上是属于浅层次的知人,要做到高层次的知人,就必须洞察人性心理、人性本质,而要洞察人性心理、人性本质,就必须要有大智慧。

所谓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所以,“知人者智”不是随便说的,而是高度智慧慧照人生的结果。

能够自知,便能够知人;能够知人,便能够自知。这两种能力其境界是一样的。

既能够知人,又能够自知,这样的人就是明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