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2576400000020

第20章

道恒无名,道是永恒不变无区别和不可名状的,

朴;它最原始最本质;

虽小,虽然很微观而不可捉摸,

而天下弗敢臣。但天下谁也不敢把它降服。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们若能遵从它,

万物将自宾:万事万物将会自然朝有序有治的方面转化:

天地相合,天地之气相合,

以降甘露,为之降下甘露,

民莫之令,人民的生活不需要过多操心、发令,

而自均焉。但却自然而然都有保障。

始制有名,但现在王侯们治理天下的方法一开始就有违大道,

名已既有,违道的弊端既然已经积累很多,

夫亦将知止。就应该加以制止而不使之再发展。

知止所以不殆,知道制止弊端所以能立于长久不败的道理,

譬道之在天下,用天下的事物来譬比道,

犹川谷之与江海也。就好比小沟溪谷比大江大海呵。

注解:

(一)朴

指无雕饰的本色,本原。

(二)虽小

不可作“细”、“小”、“微”解,道不能说之为细小微,它是不可名的。那么,“小”是什么意思?老子指的是超越一切形式存在的微观存在,即大统一场。

(三)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守”:遵从。“宾”:本指宾服、臣伏,这里不可取本义。并非万物都听从于侯王,老子不会认识侯王们会有那么伟大神圣,颐指气使天地万物;当指朝有序、有治的转化,这个转化是对于整个社会的,不是针对享福的侯王们。此句与“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意思是相联系的。只有从道修德,国家才可治好。

(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此句与上句“万物将自宾”,既为修养道德以治天下,又同时包含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由于道是超越形体、超越时空的,并且又是浑然无相的整体,因此,自身所保持的道就与天地万物的道是同一个道,这就是之所以能够天人感应的原由。

(五)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均”:不可解为均匀;指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保障。(六)始制有名,名已既有,夫亦将知止

“始制”,指侯王们治理天下的开始。“名”:与前面的解法有所不同,指属于“有”范畴的与道不一致的方法,这种方法和其结果都是弊端,故应当“知止”。

章析:

首先讲“道”是超越一切、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劝导侯王们要法道的伟大功能,从而使社会不治而化、使自然环境自动祥和;告诫既然已经偏离于道,就应当立即纠正过来,说明只有顺应大道,才能江海一样强大壮阔、久长不败。

此章中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愿望和劝善的思想,事实上没有哪个侯王国君能真正听得进去并身体力行,因此等于是在描绘一张理想主义的社会蓝图;同时也流露了对侯王国君们寄托的一种希望。这在当时王治的社会,把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对统治者的希望结合起来,无疑是自然的和情理中的。

“虽小”,进一步说明了大道本体从物质构成形式上,是微观的,这本身就是大道本体的存在特征:无极大统一场是基本粒子的构成基础,是非常微观的。在以后的篇章中老子会进一步说明大道本体的存在形态和微观特性。

“万物将自宾”反映了老子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老子道的思想的必然,也是老子道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既然是万物之始,而万物的最终本质仍然是这个道,那么宇宙万物一切形式存在之间就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他们在存在和运动方式上不仅遵循共同的道的原则,而且从终极本质上它们还是同一的,就好比雨、雪、冰、波的终极本质是同一的,就是水一样。

由于如此,任何事物之间就因为有着这种内在的同一性而必然发生着联系——我们说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本质依据也在这里——那么天地之间、天人之间就必然能够发生感应,具有合一的内在根据。

这个道理道理除了前述钱币兑换的道理外,还比如各国虽然有着不同的语言,但是由于其都表达着一定的意思,因而才可以翻译和交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