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秋天的海洋
2565200000089

第89章 众里寻“己”一百度

最近受了别人的启发,准备写一篇“‘百度’自己”的文章。

在《读者》里,有一篇短文叫《Google自己》,是讲作者通过Google搜索自己名字的有趣经历,其间有他自己的,也有与他同名的。于是我也突然有了这个念头,何不写一篇“Google秋洋”的文章,虽然以前也曾多次在网上搜索过自己的名字,但将其经历写成文字,这还是头一回。

于是我开始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自己的名字——“许秋洋”,当然不仅仅是Google,还有“百度”,事实上我平时用“百度”比Google还多一些。搜出来的结果是: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38篇;google呢,约有133项符合许秋洋的查询结果。这并没有太出乎我的意料,不算少,可也不多,毕竟我在网上混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我饶有兴趣的逐条看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幽默爹娘—许秋洋—新浪***OG”,不用问了,这是我在新浪博客“秋阳时分”里的文章,尽管在博客里我用的是笔名“秋洋”,但可能是曾在后台填写过直实姓名,因此输入“许秋洋”也能找得到。点进去,这里是我网上的“窝”,也自然是我经常要“回”的地方。

接着,便是“《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许秋洋)”,这是2007年3月我发表在《金融与保险》杂志和《财富时报》上的一篇论文,是为申请撰写金融学硕士论文而写的,没有想到被“数字中国”转载过来了。同一篇文章,还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经济学网等上转载,署名都是厦门大学金融系许秋洋。在厦大的网站上,我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如“答辩申请审核通过”、“论文盲审通过”、“厦门大学2008年6月授予硕士学位人员名单”等。

我还发现了一篇“叫老公写日记”的文章,这是“年轮网”的一个网友写的,她在文中写道:“今天看了许秋洋写的日记我就把老公叫来,一起看!‘看看人家写的多好呀!你也来写写吧!’我求着他!他说:‘好’。就把许秋洋的日记一篇一篇的看了!我又推荐他去看人间四月天的日记!可惜被锁了!他觉得自己写不出他们的那种水平!不敢写!我说:“没事!你写出真情实感就行了!……”

这真是一段有趣的记载,这段文字其实之前我也看到过,但到现在我也没想起写这篇文章的人是谁。她一定认得我,否则怎么可能知道我的全名呢?我在年轮里留的可都是“秋洋”二字。无论如何,这个人我是应该感谢的,她将我的文章作为范文推荐给她老公看,无疑对我是一种肯定。她在年轮上的日记本叫“静静的生活”,看来她挺喜欢安静的,静静的生活、静静的写作,她的文章也写了不少,足足有一百多篇。

在新浪GD博客的首页“粤味生活”栏目里,我看到了我的一篇文章《谁在透支我的同情》;在GD博客检索的首页,也有“许秋洋”的名字;在“HN人圈”、“深圳文化圈”、“文字本色”等博客圈里,我都看到了自己的文章被引用。我甚至还看到天涯网上,有一个人竟然窃取我的“不惑”文章,直接将作者名改为他自己了事!

其它与我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则与工作有关。如“2008首届华侨城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欢乐谷连锁品牌广告语征集评选揭晓”、“有奖征集华侨城集团成立20周年宣传口号”、“首届华侨城创想2008摄影大赛”、“华侨城列中国诚信地产品牌深圳榜首”等等,还有华侨城物业的“大力推进集团品牌形象变脸,强化员工品牌及品牌管理意识”中,报道了“特别邀请了集团企业文化部许秋洋经理主讲”,还配发了一张讲课的新闻图片。

在“管理学频道”的“经典案例”中,有一篇《华侨城,无穷的创想文化》,其中提到“在集团企业文化部工作的许秋洋告诉记者……”;在厦门新闻广播网上,有“记者来到以开发深圳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欢乐谷而出名的华侨城集团公司采访。公司业务经理许秋洋跟记者说……”,接着引用了我的一段录音。这些所谓采访,有些是记者硬扯上去的,有些则是我接待他们时被悄悄录音的。看来跟记者在一起要十分小心,幸好我说的都是赞扬华侨城的话。

2004年,我们去GZ扶贫的消息在“中国重晶之乡、GZ高原黄金城——天柱”网上也有反映,在“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定点帮扶SS县和TZ县的签约仪式”上,出席的“嘉宾”就有我在列。还让我没想到的是,2000年我还在深航的时候,在《深圳商报》发表的报道“深航推出温馨旅程”居然还能找得到,难免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不过在报刊上发的文章我绝大多数署名“秋洋”,否则能在网上找到的“许秋洋”就不知要多多少了。

有一则在奥一网上的“30周年风云人物评选第一阶段精彩跟帖”,第一条便是我的:“这些人,无论个人的沉浮荣辱,他们都曾经敢为天下先。他们的创造冲动或道德勇气,促进了国人的心智成长与现代人格的培育,让思想与实践相互推动。他们也许曾毁誉参半、黯然离场,但他们的激流人生,他们超越个人存在的勇敢作为,让人值得铭记。他们不仅是个人,也是群体的代表和象征,他们身后还有更多的他们。”这段话,曾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也在《YN信息报》上有发表,不过我都没看到。

也许是我的这个名字比较特别,重名的本来就少,在网上的就更少了。在网上搜索到的“许秋洋”中,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不过也有极少数是与我同名同姓的,如在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的“台胞许秋洋”、在JS海门人才网上的“许秋洋,女,大专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在考生加分信息公示上的“许秋洋,彭水中学,享受照顾区县考生”等等,我就全当他们是我素未谋面的知己了。

我又好奇地输入“秋洋”查询,毕竟我在网上和报上大多都是署名“秋洋”,看来这个名字还真没什么特色,百度一下,约4410篇,google里约有6400项。其中的大部分都不是我,“秋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真名有“艺名”,有是人也有不是人的(许多公司名都用“秋洋”),当然也能找到相当数量的我的文章。居然还有一个“秋洋”给美国总统布什写了一封信,还有“强烈要求秋洋请大家吃饭”的,还有一种梨竟然叫“秋洋梨”!

这便是我在网上寻找自己的结果,立此存照,希望若干年后再搜索时,网上的“我”会越来越多,“秋洋”也几乎成了我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