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秋天的海洋
2565200000060

第60章 拾句子的男人

从十年前开始,我便爱上了收集句子,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就像一个海边拾贝的孩子,又像一个拾荒者,在埋头捡起自己喜爱的东西。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十年,句子拾了千千万。

有趣的是,学生时代的我并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参加工作之后却一发不可收拾。记得读初中时,也曾记过一些格言警句、诗句歌词,但完全是凭一时兴趣,是少年时大家几乎都经历过的梦。直到参加工作,我才重新迷上了收集句子,随时准备小本,随手将喜欢的句子记下来,这么多年,从未间断。

我记的句子,自然是佳句,但佳句的标准却已与以前不同,也会与别人不同。学生时代喜欢记一些讲人生大道理的名言和警句,如今是将所有让我印象深刻、令我喜欢的句子尽收囊中。有富有哲理的,也有文辞优美的,有关于管理的,还有幽默搞笑的,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好句子不分身份,不分体裁,都在我收集的范围之内。

句子的来源也是各式各样,看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看纪录片、看演出,看话剧……只要有精彩的句子或对白,我就会记下。还有听讲座、听报告、听广播、听评书、听相声、听音乐……只要不错的句子,我也不会放过。还有与人吃饭、和人聊天,甚至听到旁边陌生人的一句不错的话,我也会记着,收入我的“句库”。总之,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只要让我听到好句,就别想错过。

我备有许多个厚厚的小本,供我随时记录好的句子。多少年了,在我的床头柜上、办公桌边,还有电视机前的沙发上,我都分别放有记录本,因为好句子不期而遇,我得做到随遇随记。我还备有几个很小的本子,是便于出差或旅行时带着的,在坐飞机时看杂志看报纸或者听评书,有该记的我也记下。我甚至干过在餐巾纸上和航空垃圾袋上记句子的事,那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还有我的几个工作记录本上,前面记工作内容,如果中途遇到好句,我就会从本子的后页开始往前记佳句,再定期腾抄。

当然还有一些场合,我身边没有纸笔,于是只能记在心里,等回了家后再默记下来,重新入“库”。如看电影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参加活动的时候等等,没有笔来记,就用心来背,真正好的句子绝对别想溜走。时间久了,这也锻炼了我的一个好记性,本来句子抄下来就是要记住的,如今在抄之前就记几遍,自然以后用起来更得心应手一些。

为了记这些句子,我用过好几种本子,最早是随手记在一些草稿纸上,再腾抄在精致的笔记本里。后来嫌麻烦,干脆一买就是五、六个甚至十个记录本,这些本子开本不大、页数多、价格便宜,记起来方便。十年下来,句子记了十几本。粗略算了一下,一本也有2、3千句,全部加起来也有3、4万句了。量不算少,质也不算差。毕竟记了十年了,几乎每天都有记,平均算下来,差不多每天记了十句。

记这些东西干什么?当然是觉得有用,一是写文章有用,二是说话有用,最关键是思考问题有用,对人生有用。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喜欢,不是完全的实用主义,因为喜爱所以收藏,就像许多收藏家一样。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已成习惯,不为任何目的而记,拾句子已经成了我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相信,这些句子最主要的价值还在以后,甚至可以让后来人受益。

有空的时候,我经常会翻看或整理以前的笔记,那种感觉有如老牛反刍,其味道可能比第一次更鲜美。从以往记下的句子中,我能明显地回忆起当时在看什么书,或看什么电影、纪录片。但有大多散句,是随手拈来的,甚至自己是否记过都不记得了。这也是我最苦恼的地方,记录了许多好句子,但记在脑海里的却是极少数,因为温习得太少,也因为记忆力太有限。我暗暗提醒自己,要经常重温自己的笔记,因为这里面的财富,实在是取之不竭。

今年,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应该将这十年来收集的句子整理出版,甚至还可成系列。因为好句子实在太多,很多不光是我觉得好,估计许多人看了也会喜欢,其中有一部分甚至令人拍手叫绝。至少我可以精选出其中的20,就能成为一本中国目前为止最精彩的佳句选集。我相信,这些句子不光对我有用,对别人也有用;不光对学生有用,对参加工作的人也有用;不光对青少年有用,对中老年人也有用;不光对中国人有用,对外国人也有用;不光对普通人有用,对成功人士说不定也有用。因为这些句子本来就来自大家,来自每一个人。

然而由于自己精力有限,最主要是资金的缺乏,以及出版资源的匮乏,我竟对我的设想没有付诸实施。估计这一系列书是暂时出不来了,好在我还会一直记下去,实在不行,二十年后再集结出版也行。说不定等我某天混不下去了,没饭吃了,再来出这本书,说不定还可以赚点钱养家糊口。当然我最大的梦想,是希望这本或一系列还未面世的书,能让身边人受益,让中国人受益,甚至全球人受益。

不说了,越说越大,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继续记下我喜欢的每一个佳句。就像一位拾贝者或者拾荒者,一直拾下去,一直拾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