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秋天的海洋
2565200000046

第46章 那一段单纯时光

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我过上了一种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

来深圳十年,我先后搬了五个家。第一个在机场,那是1997年刚大学毕业,我进入了深圳航空公司工作,当时上班地点就在机场的深航基地。这是一块干净却不清静的土地,它新近落成、独成院落、绿草如茵,前面办公楼,后面住宿,真的一个世外“小桃源”。

可惜这里缺少了一点“桃源”的清静,因为它紧邻机场,每天都有上百架次的飞机在旁边起飞降落,隆隆的噪音对初来乍到的我们不得不说是一种示威。但神奇的是,我竟然很快便适应了这种声响,以致于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仿佛达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我的“家”在6楼,10平方米左右,方方正正,带洗手间和阳台。在阳台上便可看到一架架飞机与地面进行着接触与分离,张开双臂,几乎可以拥抱到机身,心中不免发出“想要飞得更高”的呼喊。远处,可以看到一排排飞机停在机坪上,有如整装待发的战士,又像等待上弦的箭。

我和一个北大的小伙子同居一室,后来他也成为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别看房间不大,还住了两个大男人,但我们并不觉得拥挤,相反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里面积虽小,但结构合理,而且一切都是新的,并非“陋室”。加之刚毕业,并无太多奢望,比起大学时8人一间的宿舍,已经强了百倍。我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很快便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家里家外,发生了许多故事。那时的我们都还年轻,也很单纯,不光思想单纯,生活也很单纯。上班,我们只需步行两分钟,走到前面的办公楼便可。早、中、晚餐都在办公楼的食堂解决,中午还可以回去小睡一觉。晚上吃过晚饭,会在办公楼与宿舍间的篮球场打球,每次都要打到天黑得看不见球才回家。现在想来,吃完饭便运动的习惯并不好,然而我们陶醉于此,并未觉得有任何不妥。

因为基地离市区很远,我们平常都很少离开这块工作和生活的区域,惟一的院外活动,便是走出围墙,来到位于公司门前不远的“兴围村”。这里是深圳典型的农民房村,我们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可以在村里购得,还好东西都不算贵,另外便是偶尔在路边的小餐馆吃吃饭。最常做的,就是打桌球,台球桌都摆在路边,一元钱一盘,于是我们经常在这里打很多回合,台球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

除了这些,还有一项娱乐活动。我们大院里竟然有一个卡拉OK厅,而且不对外营业,专门供我们这些年轻又无聊的单身员工消遣。而且,我还掌管着这里的钥匙。这无疑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卡拉OK生活,然而毕业之后,我却不怎么爱唱了,也许是没有知音的缘故吧,所谓“知音少,嗓子哑了有谁听?”

这里的世界很小,而我们心里的世界很大。除了上班、睡觉和打球外,还有一项最常做的事便是呆在办公室。许多个晚上,我们办公室的灯都是亮着的,看起来我们工作很努力,都在加班,其实都在办公室玩。有时,我们男男女女凑在一起打扑克,或者扯闲谈,但更多时候,则是各自在办公室里玩电脑。我的PS技术也是在那个时候自学成才的。

还有便是上网,我也曾尝试了网聊的滋味,并创造了一次聊天6个小时的纪录。其实我是很少网聊的,也不太喜欢与陌生人说那么多废话,但那一次例外。我与深大的一个女生聊了很久很久,一直聊到月黑风高,直到她将她的照片发给我,聊天也就很快草草收场,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干过这种低效率的事儿。

那个时候,没有的是钱,有的是闲。我在想,那时好像没有博客,如果有该多好,若从那个时候便开始写作,到现在不知写了多少篇了,估计我都出了几本书。如今,我的博客上的许多摄影作品和设计习作,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后来学习少了,创作也少了。现在想来,那时无疑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是创作的波峰阶段。

院落虽小,好在年轻人挺多,尤其是女孩不少。记得我们一同进深航的,除了十几个职能部门的新男女大学生外,还有八个女大学生空姐。她们正在进行飞前培训,她们的宿舍也与我们一起,在同一栋楼,甚至就在同一层。这无疑给了我们许多相处的机会,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情,包括有些高于友情的东西。

那时的我们,离市区很远,离红尘很近。那个时候,每个周末有两趟开往市区的班车,专供我们这些年轻人去市里“放风”。然而我出去的很少,因为市里也没有我向往的地方,也没有向往的人。除了入职培训时,公司组织去了一趟世界之窗外,其它地方则基本没有涉足。没想到后来的世界之窗,竟成了我们下属单位之一,只要愿意每天都可以进去,但那时的感觉还是新鲜和惊喜的。

两年后,我搬离了那里,来到了位于市区的第二个“家”。从此,也远离了那块美丽而单纯的土地,告别了那无聊却不无趣的生活,以及曾经在那里并肩奋斗打扑克、打篮球和打桌球的哥们姐们。后来,随着工作的调动,我也便再也没有回去过,七年来,再也没有回到过那片热土,再也没有回去看一眼我的第一个“家”。

年轻而单纯的时光,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吗?不,它将永远被我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