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秋天的海洋
2565200000032

第32章 演讲与成长

演讲,是门艺术,也是门学问。而这门有学问的艺术,所幸与我有缘。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听过的课起码也有2万堂,经过的老师也是上百位,印象中绝大部分老师的课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是例行公事而已。只有难得的几位老师上课很生动,比如高中时的一位教历史的孙老师,每堂课他都侃侃而谈、充满激情,学生们都很爱听。但大多数老师好象并不太在乎学生是否爱听,因此上课在中国学生心目中也就逐渐形成了枯燥乏味的印象。

也许是受到这种枯燥课堂的折磨太久、感受太深,当轮到我来给别人上课时,我总是特别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与听者的共鸣。我并没有成为一名教师,但由于多年负责企业文化和品牌工作,我被推上了讲台,有机会面对许多单位的许多同事讲课。这么多年来,我累计给几千人上过上百堂课,每次大家的反应都还不错。记得我有给新入职大学生、后备干部、旅游讲习所学员、酒店主管、团员青年、区外项目骨干等上过课,而且连续五、六年给新入职员工讲课,最重要的一次是与自己给自己上课——青年干部成长培训班,我既是学员又是老师,其他的讲师则是集团领导、总监以及大学教授。

回想起来,刚上大学时我的普通话极不标准,到现在为止也谈不上字正腔圆,但后来听人说我是HN人中家乡口音较不明显的一个,我就挺满足了。以前在公共场合讲话我可能会紧张,但后来主持过许多晚会和活动,上过许多堂课,这方面能力得到了空前锻炼。每次发言我也是要求既要有要点,又要有亮点。如今,在演讲时我会流利地冒出排比句,有时会引经据典,有时会幽默调侃,有时会轻松互动,总之,我很注重听者是否能听得下去,听了之后能否有些收获,是否有所共鸣。

我想也正是因为我注重了培训的生动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才让听过我的课的人不致于太失望;也正是因为我上的课反响比较好,我才有机会一直讲下去;也正是因为我很用心,注意积累和精心准备,才会越讲越好。其实我知道我的演讲肯定还有许多毛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这些年来我做到了我的每一堂课没有一个人因为听不下去而退场,每年的新生培训后我也大多能得到最受欢迎讲师的评价,我知道这个讲台我没有白来。

上个月去泰州华侨城讲课,当培训完后听到同事们激动的发表感想,尤其是有一位同事说听了我的课后消除了他的一些消极心理,我无疑是感动的,也觉得培训是超值的。昨天,我给华侨城大酒店的两百多名主管以上员工讲课,当我站在白金五星级的宴会厅侃侃而谈,两小时过后得到的评价是“很成功”时,我无疑是满足的。我也记得三年前面对400多名新入职大学生尽情地演讲,课堂上爆发出数十次热烈的掌声,还有因幽默带来的一次次欢笑,以及同学们一次次踊跃的发言,我都无比欣慰。每一次,每一次,当我全情投入地上完课后,虽然会有种体力透支的疲倦,但能得到同事们赞许的目光和掌声,我都会庆幸自己能有这么一次宝贵的分享机会。

如果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我只能说:是因为我曾经听过太多枯燥无益的讲课,才让我明白要注重上课的生动与效果。正像“从别人如何管我,学会以后该如何管人”一样,许多事情只要作换位思考,便能做到“知人”和“自知”。我时常告诉自己:我一定要珍惜每一次讲课的机会,我一定要对得起花时间来听我讲课的人。如果有机会,我还会继续讲下去,希望听我讲课的人越来越多,希望爱听我讲课和想听我讲课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我能讲的范围不断扩展,不再仅限于企业文化、品牌管理。我相信只要有这个机会,我同样能讲好其它领域的内容,因为我会去研究、去积累、去感悟、去准备。

最近,看了青年激励大师梁凯恩的一段演讲,他说如果未来十年你要努力做好一件事的话,他建议是演讲。因为演讲的才能无比重要,演讲可以改变自己也改变他人,演讲能使一种效能无限扩大。他还说如果有第二件要努力完成的事便是出书,而这也正是我的人生目标之一。关于讲课,我当然知道不能只是讲课,而应该将每一次机会当成演讲。我也听过一些名教授受邀参加一些论坛的讲座,他们中不乏优秀的人才和口才,除了生动机智之外,还有他们的专业作基础。这无疑是令我羡慕的,我缺少这方面的资历背景和专业知识,因为我不是教授,也不是专家,而且我还太年轻,最重要的是缺少让我去讲课的平台。我也听过激励大师陈安之的现场演讲,也看过梁凯恩、余世维等不少人的演讲视频,我似乎并无意成为他们这样的人,但我无疑被他们的演讲才华所折服。

毫无疑问,我是爱上演讲这一行了。毫不忌讳,我希望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甚至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