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秋天的海洋
2565200000109

第109章 若有若无的存在

昨晚参加欢乐谷的“读书月”精品赏析活动,其中有一位女孩在演讲中引用了一句话:“如果要存在,就不要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很为这句话共鸣,并由些思想开去。

这句话可能刺痛了我的神经,近些年来,我总是若有若无的存在着。以前,我奉行“平庸就是耻辱”的人生哲学,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求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优秀的人。我不能白白地活着,既然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我就要对得起这一次的生命轮回。不敢说世界有我更精彩,但我的周边小环境也得因为我的到来而略有不同,我甚至曾企图影响身边的文化,但近年来,我有些迷惘。

许多人都在这个世界上若有若无的存在着,甚至有些人是否存在对这个社会都没有任何影响。这样说可能有些残酷,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但一部分人的价值仅限于对自己、对家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很是忙碌,不断打拼,为的只是让自己和家人能够生存,或者过得更好一点。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会因他的存在而幸福,他对于家庭毫无疑问有着天大的意义。

而我关注的不是这些,我想问: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对社会、对国家、对周边环境的意义何在?如果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经常帮助别人,他无疑是有意义的;如果他是一个老师或者医生以及其它什么能够帮助人的职业,他无疑有是有意义的;如果他是演说家、作家或艺术家,他能通过他的行动影响别人,他无疑是有意义的;如果他是一个政府官员,能够造福一方,他无疑是有意义的;如果他是一个企业家,最好同时是一个慈善家,他无疑是有意义的……应该说,许多人都能够对社会有意义,甚至有人不会赞同谁会对社会没有意义。

我更看重的是这个人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如果小到可以忽略,甚至意义有些牵强,那在我看来,这个人的存在可以说对社会没有什么意义。他总是以“小我”活着,没有将自己提升到一个“大我”的空间中去。他的存在,没有给周围带来任何积极影响,他一直“若无”地存在着。而我希望的每一个人,应该是“若有”地存在,甚至不是“若有”,而应该是“有”,是“必有”。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给世界带来些什么,当然应该是积极的。

这需要这个人有一些能力,有一种追求,有这份心。只有自己将自己从纯“私利”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在追求正当私利的同时谋求“公利”,这个人无疑是有社会价值的。关键是有这个自我定位,也要有这份自信。当然,还需要机会,需要平台。例如有些人想为社会做点事情,甚至想做一番大事,但可能他缺少这种平台。如果机会足够大,可能他的能量才足够大,从而这种“有”的存在的意义也足够大。不过,机遇有一半靠自己努力获得,还有一半是天赐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否则就不叫机遇了。

说人“若有若无地存在”,还有一个现象。讲一个普通人过份低调,过于明哲保身,在他的环境里,他总是显得若有若无,甚至很多时候他几乎就是“无”。因为他没有给他所在的环境,给单位、给企业、给社会带来任何看得见的积极影响,他不过是在“混”,混日子,混工资。而他又是聪明的,他知道这样做会给他少惹很多麻烦,说不定他还会因为不犯错无棱角而时来运转。这里“若有若无”成了一种生存哲学,成了一种适应环境的最保险的做法,成为他自己自私的一个借口。

我是绝对反对一个人总是“若无”的存在着,他能“若有若无”还稍好些,如果他在“若有”的时候能“有”出个名堂,那“若无”的时候就当成是他的退隐,或是他的下一个“有”前的修整好了。当然,我最尊敬的,还是那些“有”的人,他总是给周围带来积极影响,总是不遗余力地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根据他的地位高低、能量大小,他在给周围证明着他“有”的价值。无论顺流逆流,他都有胆、有种、有能力、有魄力、有良心去做。这里,“有”已经成了一种良心。

反观我自己,我曾经“若有”的存在,而如今变得“若有若无”,无疑是倒退了,既对不起环境,更对不起自己。我期望我能重新“有”起来,而且一直“有”下去,随着时间推移年龄渐长平台增高,我“有”的能量也越大,效果也越好。一直到我死去,那个时候可以毫不惭愧地“无”了。也只有这个时候,才应该“无”。

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在某些时候是一种境界,但对于人生,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就不要老是若有若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