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
2564400000060

第60章 秋天的海洋

今年秋天,我第一次深深的投入了海洋的怀抱。

投入海洋的怀抱,不是指下海游泳,这事以前干过不少,在深圳、SH、三亚甚至国外都有过此等经历,但却从来没有一次真正远离海岸,到大海的中间去倘佯。这次沿中国东部沿海自驾,才有机会第一次登上大船,在浩瀚的大海里航行了十多个小时。这不光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对伊伊和妻来说更是难得的新鲜体验。

因为打算去大连,SD半岛和辽东半岛尤如不规则的字母“C”的两个尖,自驾只能沿那个半弯跑,但若从烟台直接乘船去大连,则无疑适用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于是我们将车存放在烟台,选乘轮渡经过海上去大连。也是这一次,才知道这里的轮渡居然还能渡火车,G15沈海高速公路也是从海上“飞”过去的,这估计这也是少有的需在海上“开”几个小时车的高速公路了。

即使是乘船,也需花六个多小时,这是我原先没预料到的。从烟台到大连直线距离只有170公里,据说以前有过一种快船,只需3小时便到。后来快船不知何故取消了,只剩这需坐6个多小时的客滚船。两次乘船,我们选择的都是可以透过窗户看海的包间卧铺,那一扇小窗,便成了大海的画框。但上到甲板上来看海,那场面可就壮观多了!当船行至海中央,乘客们便陆续来到甲板,我后来才注意到这处开阔地带,原来是一个直升机停机坪,不过直升机不在,倒成了乘客观海休闲的好去处。

当船逐渐远离海岸,这种感觉是特别的,仿佛游子离开家乡开始远游,从船上远眺渐渐远去的故乡,这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也是一种别样的意境。陆地上的建筑或地形,因为有了海的依托而成为迷人的风景。如果海离了岸和岸边的风景,则似乎少了一些骨骼。当即将靠岸时,那种心境和意境又不一样,除了兴奋的欣赏岸边的风景,更多的是一种久别归来的回家之感,有一种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终点的兴奋。

当船远离了海岸,远到已经连岸的轮廓都不见时,这时你才叫真正置身于大海中央了。这种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蔚蓝,在岸边显得十份巨大的船如今在海里感觉是一叶孤舟,此时用“一叶”来形容便显得十分贴切,真的感觉有如飘浮在海面上的一片枯叶,忽上忽下、随波逐流。这时海的浩瀚与人的渺小显得尤为突出,人在大海里,犹如海中的一滴水珠,你是海的一部分,你有的,除了敬畏,还是敬畏。

轮船在海里航行,站在船尾,便能清晰见到船在海面上划出一条宽阔的“海路”,很像一条铺在海面上的宽阔的高速公路,“路”的颜色与周围明显不同,有意思的是这种“海路”在船在前方是没有的,只有船经过后才会存在。这像一颗慧星划过天际后留下的长长的尾巴,即使船开出去好远,那宽阔的尾巴依然清晰可见。但正如彗星划过天际,最后船与“路”都将消失在大海里,一切重回到最初。

我没有在春天、夏天或冬天乘船来到过大海中央,因此不知海在这些季节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性格。但我想象如果天气很热或很冷,站在甲板上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风吹日晒,但冬季的海风可能会刺骨的寒冷,夏季的烈日可能让你难以招架,这便是秋天的海洋魅力了。时值秋季,我们在海中央,不冷不热、不急不缓,海风清爽怡人,海水湛蓝平静,令人心旷神怡!

三十多年前,父亲为我取了“秋洋”这个名字,不知是信手拈来,还是思索再三,我知道这个名字的“秋”与秋天一定有关,因为生我的时候刚好立秋,但这个“洋”则断然与海洋没有什么联系,我的家乡并不靠海,附近的老百姓很多一辈子也没见过海。但无论如何,我的名字便与“秋天的海洋”联系在了一起。也是为了纪念父亲,我一直沿用“秋洋”这个笔名。也是因为“秋洋”,才让我对秋天的海洋别有一番情意。

我们一家三口站在甲板上,兴奋的与大海合着影,当人站在栏杆前凭栏远眺,真有种频海临风的快意。滚滚波涛从你脚下流过,极目海天之际,难得有一种极致的浪漫与豪迈。我猜想古代的文人骚客是没有多少机会像我一样站大大海中央的,他们顶多站在江边感慨“逝者如斯乎”,或站在海边抒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想如果他们有这种机会,一定会写出留传千古的不朽诗篇来。

在海中央,有时你能见几到只海燕在海风中翱翔,那是勇敢与自由的表达。当船临近靠岸,又见一群群海鸥在甲板上空盘旋,这是生机与温暖。有时能见大海中央,有一艘或两艘同样的轮船,像是你的同伴或战友与你并驾齐驱,又像是陌生的旅人与你擦肩而过。有时能见一二渔船在大海中作业,那种在风浪中拼搏谋生的状态,不免让你心生敬意。

最美要数海上的夕阳了。因为航行时间较长,我们来回都见到了海上的夕阳,这本是在秋天的海洋里,沐浴在秋天的阳光中,而后见到的秋天的夕阳。这比山巅、湖畔见到的夕阳似乎又是一种不同风格的美。海天之间是一片红色,云彩在斜阳的透射下显得浪漫而神秘。因为没有沉浮之苦,也无相思之念,夕阳留给我的是温馨与浪漫。夕阳西下,人在天涯不断肠。

我与秋天的海洋深情相拥、流连忘返,原来这本是属于我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