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
2564400000036

第36章 世博会初体验

离SH世博会开幕还有七天,我却抢“鲜”体验了一回世博会。

4月23日上午八点半,我手持世博局赠送的体验票,与几位同事一起出发前往世博园。其实世博体验从4月20日便开始了,我因工作忙,未能第一时间前往,只是组织了一些同事去“尝鲜”。后来事实表明第一天没去也许是正确的,因为那天人太多,天还下雨,加之准备不足,那次去的人回来说感觉并不好。我希望经过三天的调试与练兵后,这次的体验会好一些。

我们是统一驱车前往的,有些堵车,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到世博园时已是上午十点。后来发现根本不用开车来,乘地铁要更快捷和省事一些,因为从轻轨9号线佘山站上车,坐十几站到马当路站下,大约花40分钟就到了世博安检口,再换乘世博专线13号线过两站到了。事实上下午我们也是改乘地铁回来的,还真是相当方便。

从世博大道站出到地面,便是世博园区,这里是亚太馆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铜锈一般颜色和质感的澳大利亚馆,应该说世博场馆还是十分有特色,风格各异,充满艺术感和设计感,也可以说世博会本身就是一次建筑艺术博览会。第一个馆前就有很多人在排队,我们决定先统览全局,然后重点参观。亚太区里马来西亚馆和菲律宾馆都很漂亮,新加坡馆则像一个银色的易拉罐。

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伴之以凉风习习,正是游玩的最佳季节。我们穿过亚太馆区,往东便是世博中心区,五大永久性场馆便在这里了,包括最著名的中国馆和世博轴。中国馆学名叫“东方之冠”或“中国粮仓”,不过有人戏称它为“麻将桌”,别说还真有几份神似,就像央视大楼被称为“大裤叉”一样,你不得不叹服老百姓的幽默与智慧。中国馆已预约满了,只有主题馆还有机会进入,下午我们便参观了五个主题馆之一的“城市人”。

在五大馆前照完相,我们打算转移战场,在世博志愿者的引导下,乘上园区内的免费巴士来到欧美馆区。见到的第一个馆是德国馆,但最有特色的要数英国馆和西班牙馆,英国馆外形像刺猬一样,长满了银色的“钢刺”,西班牙馆则是用无数床“席子”编成的,很有当代艺术的味道。还有卢森堡馆比较别致且有质感,荷兰馆则像悬在空中的样板房,同事则戏称其为幼儿园。波兰馆像木刻,很大也很艺术,但联想起这个国家的命运,不免觉得馆像被虫蛀过一般。

穿过欧美馆区,便到了非洲区,除了少数非洲国家单独设馆外,便是一个巨大的非洲联合馆,这也是唯一一个不用排队或预约便可进入的场馆,毫无疑问我们要进去瞅一瞅,否则能够入内一探究竟的场馆实在太少了。转了一圈下来,感觉一般,无非是一个国家一个展位,只是展位做得更独立一些,更具当地文化特色一些。这让我想到了文博会等展会,大同小异而已,无非是一个集体展览,世博会的本质其实也是如此。

从非洲折回欧美区,此时已是晌午,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应该说园区还是作了不少人性化设计的,有可直接免费饮用的水龙头,还有许多遮阳伞,世博园区是不能带饮料入园的,但里面饮料并不贵,可口可乐也就4块钱一瓶。洗手间非常多,几乎不用找或走太远便能很方便的去“方便”。不过用餐倒是一大难题,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意大利面馆,买食物和找座位便花了不少时间,一份意面套餐78元,不算便宜,且吃不饱,不过也只能将就了。

有些馆我们没有经过,只是远远瞥见它的风姿。俄罗斯馆便是如此,白色墙上印着褐色图案,像俄罗斯少女般白净、素雅,也有些像他们的民族服装风格。还有一个兔子外形的澳门馆,虽过于具象,但也吸引眼球。美国馆则始终没有见着,也没心思去寻找。还有不少馆压根儿没开放,许多地方还在赶工,但相信“五一”正式开幕时,情形会大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预约参观了主题馆之一的“城市人”馆,也无震撼,看过而已。

这也许便是我看世博会的全部感受:并无失望,也无震撼,看过而已。要说场馆外形,确实琳琅满目,但因几乎每个馆都要排长队,让人无心思去“探究”,心想若等上一两个小时进去,可能还是个失望。不过我想像如果每个馆都不用排队,还是值得去遛一圈的,也相信会有新的收获。但这几乎只是奢望而已,我自己寻思也建议朋友,如果要来还是选世博会的淡季来,越淡越好,否则真的只能看个热闹了。

若问世博会值不值得来?我想还是应该来一趟的,毕竟是世博会,毕竟门票也不算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