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
2564400000032

第32章 一千年的情结

这次回长沙,重要的行程之一便是岳麓书院。

这已是我阔别长沙十年后,再上岳麓山,再访岳麓书院。面对这座千年学府,我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作为湖湘文化的中心,这里一直是一代代湖湘学子的精神领地,鞭策着许多HN人走向成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作为一名远游的湖湘文化学子,这里同样也是我的精神圣坛。

因缘际会,我竟与岳麓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HN大学是由岳麓书院发展而来,朗朗读书声历经千年而不绝,因此HN大学也被称为“千年学府”。而作为“211”工程的结果,我所就读的母校——HN财经学院,最终与HN大学合并,成为HN大学北校区,因此我也顺理成章的成为HN大学的毕业生,成为岳麓书院一千年后培育出的一介门生。

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不是因为HN大学,而是因为岳麓书院;不是因为岳麓书院本身,而是书院所承载的湖湘文化和HN人的精神。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喜欢一道从北坡攀援而上,来到岳麓山顶,眺望橘子洲头和湘江北去,然后拾级而下,来到半山麓的爱晚亭,再到山脚下的岳麓书院。这样既可以“躲”过岳麓山的门票,又省掉了坐公交车的绕道而行,也顺利与那边的老乡同学如约聚会。

不过那时的我们,全然不是因为被湖湘文化所吸引,诚实地说,那时的大学里虽然要学许多财经课程和英语数学,但能从课堂上得到的人文精神熏陶几乎为零,我们并不了解岳麓书院的历史,也不明白何为湖湘文化,更没被HN历代名人和HN精神所激励,甚至没去过近在咫尺的曾国藩故居、左宗棠故居、***故居、***故居、任弼时故居、雷锋故居等。那个时候的我们只懂得消极度日,并无远大理想,也无精神支柱。

毕业后离开HN,远赴深圳,在外打拼多年,才逐渐体会了湖相文化的重要,以及作为HN人的精神依归。记得七年前参加OCT团委书记竟聘,在展示了自己的一些特长及作品后,主持竟聘的一位集团副总裁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岳麓书院门口的那幅对联上写的是什么吗?”我当时竟哑然,后来才知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甚”。这既反映了我当时对人文知识的无知,这是对作为HN学子的不小讽刺,当然也暗示了这位领导对我的嘉许。

打那以后,我便对湖湘文化有了关注,对岳麓书院有了特别的感情,对HN人的品格和性情有了更多了解,对出自HN的历代名人有了研究。也是因为那副对联,一直鞭策着我从不甘于平庸,立志应有所作为。也因为一代代HN人尤其是近现代HN人的卓越表现,让我相信HN人是有着不一般的品格和基因的,作为HN人是值得骄傲的,也激励和鞭策我应该不负于这幅对联,不负岳麓精神。

这次重返岳麓书院,我在书院门口留连,仿佛听到了院墙里朗朗的读书声,听到了朱熹、王船山等大师纵论天下大事,眼前浮现出无数HN豪杰的身影。我又仿佛感觉自己是书院的一位学子,“穿越”不同王朝和时代,但爱国精神和“经世致用”哲学未改。对这里我充满了崇敬,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我相信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里将永远是我的精神发源地,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岳麓情结,延续了一千年,一直深入我的血液,渗透进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