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培训师手记
2560200000028

第28章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之我见(2007-10-16 18:09:07)(2)

其次,我们认为曹林先生文章的“指责点”或说“社会的失衡点”都是由于国人的“劣根性”造成的。需要改造的是国人,需要提高素质的也是国人。这个观点有失公正。作者只打“苍蝇”,不敢打“老鼠”。我们认为:如果说整个社会有“受害者心态”,那也是由于没有“依法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的。曹林先生认为“无论程序多么公平制度多么规范,落选者总会以‘必有黑幕’的受害心态来看待”。这里我们要问:政府每出台一个新规定之前,有没有去听证?有没有去反复认证、调研?恐怕没有经过这些程序吧!笔者就掌握了2001年江苏省4号文件规定:企业学校回归社会坚持“人、财、物整体划转”“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教师资格审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到了地方某个市里却变成“通过考试择优录用”,“资格审查”也交给下面企业自己去胡闹了。围绕这件事,我们发现什么《教师法》《企业法》《行政诉讼法》等在某些人眼睛里都只是“一纸空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权大于法”。曹林先生文章中只罗列了“强势阶层”的一二三,而对“弱势群体”只是一笔带过。试想一个1958年创建至今有上万人的国有企业,在没有充分认证的前提下,就7500万卖给个人了,那些“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工人们,只能背着三次“空调”(在档案上涨工资)的遗憾,回家用800元左右的工资,养活他们下岗的儿孙们。仅仅一年时间,当他们听说那个私企老板又15个亿把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厂给卖了的时候,这些老工人能不激动吗?再说失去土地的农民,每年就800元的补偿费,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能够什么呢?严格地讲“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的不是老百姓,而应该是那些当权者。把矛头指向百姓是不负责的表现。其实,我们并不是指责某某,而是想提醒那些当权者应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比如毛泽东同志当年之所以能战胜蒋介石的根本原因是把“支部建在连上”,强化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那么,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把“法庭建在村部(或居委会上)”,凡涉及具体问题,下面审不了的再逐层向上递呈,从而强化14亿人的“法制观念”。对此,我们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更多的应该向社会提出建议而不是指责这里或指责那里。尽管我的理论没有分量,也不能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但我没有用“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作为托词就足以说明“匹夫有责”的厚重了。

珍贵的气息(2007-08-29 06:35:06)

一条公路正好穿越新旧两个小区。当地人喜称西边叫“香港”东边叫“深圳”。西边1958年“大跃进”时期成为工人阶级居住的地方;东边是陆续拆迁过来的新兴阶层。有趣的是:西边至今还有平房,而东边却全部是楼房。他们能够和睦相处是由各方面原因形成的。但总的来说是由于老年人多了,几十年的人生沉淀,积累了一些经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能门缝里瞧人,把人瞧扁了”。

最近,这里的老人,还有一些中年人,有时还有青年人,每天天不亮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新马路的边上。与其说是体育锻炼,还不如说是去闻闻树木香醇的气息。凡是来闻过的人回家总会对别人说:“那种气息,绝对有助于人的乐观!”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气越来越旺。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戏说:“这是‘一国两制’带来的结果呀”。人们也不断地听到一些老年人的介绍:西边的梧桐树58年就栽了;东边的泡桐树70年才栽的。拆迁的时候,本来要全锯掉的。是太阳帮忙留下了一部分。那天,阳光把湿润的树汁蒸腾出来,弥散在空气里,香极了。有一位学问家建议说,应该把树根留住,让秉性忧郁的或紧张疲劳的人们来此闻闻,绝对有益于身心健康。对比之下,人们发现泡桐树根的香气更“爽”。

作为当地的居民,我是第一次意识到森林发散的气味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是多么珍贵。当你来到树根旁,闭上眼,嗅闻树根的气息,就犹如置身树林之中。这种气息,与我们惯常闻到的油烟味、灰尘味、铁腥味,完全不同。

据了解现在流行的香水类型中,苔香型和树脂香型特别受欢迎。这是一种没有性别偏向的香水,男士女士都喜欢。而它的气味优势,就在于令人仿佛置身于自由生长的树林中。如今人们对树脂香味的渴望,是否也反映出生存空间中的某些缺陷?

儿子的“处方”(2007-08-27 14:29:14)

哈哈,今天的话题是:儿子的“处方”。不过,这“处方”不是看病的,而是关于学习方面的。

儿子初三了,学校利用暑假开了家长会,话题比较沉重,直面高中,如何进去变得很现实。

细数儿子的各个方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中游。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那种类型。物理、化学都是提前学的,估计问题不大;数学脑袋不笨,能跟上;英语天赋尚可,记忆力也很好,只是需要经常督促而已。现在最大的问题反而出在语文上。怎么办?只有一条:作业量追加。于是出现了一个“医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看病,原因是不忍心下‘猛药’”的问题:儿子每天早晨5点起床一直到晚上11点的安排都满满的,再过几天就要“月考”了,实在插不进也不忍心。今天有机会,儿子也感兴趣,终于坐到一起。先从散文单元开始吧。当我们真的进去之后,才发现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第一单元只有四篇散文,显然不够。因为要学好语文,仅守着一套课本绝对是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课外多读各类优秀作品。学习语文的规律是:扩大资源,增多积累,拓宽眼界,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于是找来补充教材。那里面有十篇散文,儿子一看“傻眼”了:这么多,怎么读呀?提到“读”本身就是现在孩子最怕的,如果要求他们“吟哦讽诵”(即有节奏地诵读,放声读,读流畅,读到身临其境,读出字里行间的味道,才有收获)真是难上加难了。怎么办呢?

这时,想到我的恩师说过:先少后多,从源头开起。对,先从教材上的四篇开始。于是我在稿纸上边说边写:

《山泉》、《小溪》、《黄山》、《桂林》都是写景散文,都是写美好风光的,写得让人流连忘返。下面爸爸与你一起朗读它们,体会一下它们的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味道。(朗读过程省略,但后面的提示一点不能省)。通过朗读,我们一点一点的来体会吧!首先,我们感觉到“山泉是有思维、有心的”;“林中小溪是有生命的”;“黄山是有神韵的”;“桂林山水是有文化的”。“综合四种景物,我们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我们受到了什么启示?第一,是对自然的热爱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热爱;第二,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努力装点自然,美化环境,又从中获得舒心,得到感悟,发现自我,珍惜生命。接着再“依葫芦画瓢”阅读补充教材中的十篇,没想到效果好得不行不行的。

此时,脑子里忽然想到前人说的:“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书中颜如玉。”不过,这念头刚出来,又立即被自己否定掉了,因为我要的不是这种境界,而是要借机教育儿子:“书读千遍,其意自现”并再一次告诉他“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我还告诉他“阅读理解很重要,但‘双基’也不能丢。怎么才能‘两者’完美结合?-----作业量追加!”哈哈,儿子“中计”了

金庸的“罪过”(2007-08-18 16:33:45)

根据《青年周末》8月16日载,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本用金庸的金庸的替代鲁迅的《阿Q正传》,并美其名为“教育理念的进步”。这里,我们且不谈鲁迅的伟大与永恒;也不谈语文教学如何实际出发,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谈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究竟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定下心来阅读与欣赏所谓名人的小说;单从金庸的《雪山飞狐》小说本身来看,就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商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听到这样的信息后就在反复思考:首先,《雪山飞狐》和《阿Q正传》都是小说。所谓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虚构的成分较多)。要读懂《雪山飞狐》就要研究金庸其人,正所谓“知人论事”。说到金庸,其实他是“中国式意淫”(不切实际的瞎想)大家。大凡看过《射雕》和《神雕》的人都知道“铁砂掌”与“九阴白骨掌”,是了不得的功夫。要是小说里的人物都来参加奥运会,就是书中的二流功夫的人物,哪块金牌不是中国队的?!还是让我们对比一下《007》就会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小说只教会人“吹牛”,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正面的意义。而《007》中的武器结构,在外国却引发了一场武器革命。它的“遐想”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对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正面意义,能引发人们的科技创新。所以我们只能说金庸的小说都是神话,是胡说八道。把它引入课本实在是一大“罪过”。这里,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青少年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的诱因其实就是受金庸等人武打小说的影响。

其次,我们想针对新教材“不再一味强调教化与灌输,将教育者的好恶加给学生”这一指导思想提出疑问: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再强调的“潜移默化”作用有将做什么解释?老百姓至今还讲的“桑树苗从小育”又如何运用?我们不反对“兼顾新生代的喜好与审美需求”,但我们要说的是“教育者本位逐渐向更为科学、人性的受教育者本位转变”的时候,更应该把教材推向市场,所编课文更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应更多地选用一些说明文来引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才是最上策。道理很简单,要读懂金庸的《雪山飞狐》不比《阿Q正传》容易,同样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精力去“咬文嚼字”。如果说某种新版语文教材“更有利于提升与丰富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储备”,那么她就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至今还没有多少自主的“知识产权”,应该到了“从娃娃抓起”的时候了。如果此时再引用一些“离经叛道”的文章,实际上是对后人的一种不负责。

“纨绔”警世录(2007-08-08 07:49:36)

“自古富家多纨绔”本来我是怀疑这句话的。最近,从一个三岁的小男孩身上发现这样的问题比较严重。于是,就此话题做了一次细致的调查研究。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邻居家的空房子里租进一个三口之家。男的是个包工头,女的只吃饭不做事,小孩子三岁。由于人生地不熟,这个小的瘪来瘪去,整天下来没有几句话,而且声音很小。有一天,夜里12点,这一家子回来了,小孩子说话的声音突然大得出奇,一直没有停止的意思,以至于整个小区内的人都被吵醒了。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原来他们家买了一辆“别克”。从此以后,这个小孩从早到晚的说话都是连珠炮似的,在大人们面前走路都是摇头摆尾,甚至能趁隔壁大人不注意,“啪”地给睡在襁褓里的婴儿一个“嘴巴子”。

没想到“狗仗人势,儿丈父势”这么严重。于是我带着这样的问题,骑个自行车,走访了近的、远的,本市的、外市的,听到或看到的都是原生态的。

第一个现象是富家“胖子”多。“胖子心宽”源自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许因为胖挤压了大脑中学习的部分,早上起不来,晚上睡得香,他们学习起来特别吃力。凡我接触到的家庭“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绩都不理想,大多是用金钱“买学上”。

由于有钱,这些小孩从小就养成了依赖心理,反正父母有办法,他们一点“亏”都不能吃,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处处显出自己的优裕,称霸一方的大有人在。让你看傻眼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零花钱多得出奇,还有些家庭,利用暑假把小孩送到澳洲去旅游,更显出他们的优越。

第二个现象是采访他们的父母,大多出生在“文革”前后,他们自己或多或少吃过一些苦,对待自己小孩的教育问题,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好一个“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其实他们误解了这句话的本来含义。这句话的本意是“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提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际上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说到教育,我们是否可以参考小日本教育下一代的办法。他们那么富有,每年还要利用寒暑假把自己的小孩送到中国来走红军当年走过的长征路,让小孩经受磨难、经受挫折。其中最感人的是有的小孩生病了,中国的父母伤心极了,立马把小孩带回家;而他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只过来看一下,立马就回去了,让小的继续留在原地。不光这些,我们还可从他们的衣着上可看出人家的“用心良苦”。冬天,男孩子统一穿短裤,女孩子统一穿短裙。难道他们不知道让孩子穿暖和一点?其实,这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这也许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后,日本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根本原因所在。而我们的父母至今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南郭先生凭什么能“充”呢?(2007-08-07 07:51:21)

众所周知:“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比喻那些本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里欺世盗名的人。仔细推敲这个故事,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齐宣王作为昏庸的君主而良莠不分,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当今,时有所见的“南郭先生”现象,则暴露了不少领导干部只凭所谓的“业绩”、“政绩”来“知人善任”的弊端。君不见,媒体上一度大红大紫的“优秀企业家”“人大代表”“杰出贡献者”,短短时间或被立案调查,或“双规”,或锒铛入狱。人们在惊诧之余,不禁要问:“上级领导干什么去了?凭什么把那些‘胡作非为’的以及‘照本宣科’满嘴错别字的人给予重用或给予优荣厚誉?”殊不知,那些领导们早已被“南郭先生”“施放”的假象所迷惑,昏昏然不知所终了。尽管那些“南郭先生”最终还是“走”了,但人们不禁要问:倘若各级领导都能实事求是地对所属部门的人员逐一认真进行政绩、能力考察,揭去某些腐败无能者的“障眼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以及在公位却谋私利的必将现出原形,而免蹈齐宣王用人不当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