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便直说的话往往是由说话的场合、说话者的身份、说话者的心理状况等决定的。如在古代,臣子看到君王有过失,进谏时,就很注意说话的含蓄性。因为君王十分讲究保持至高无上的尊严,如果大臣有损“龙颜”,是要掉脑袋的。传说汉武帝晚年时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一天,他对侍臣东方朔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
东方朔听了这话,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梦了。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之色,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
东方朔回答说:“我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
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800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说的,‘人中’就有8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吗?”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东方朔是聪明的,他用笑彭祖的办法来讥讽汉武帝的荒唐,颇有些指桑骂槐的味道。这种含蓄的批评,汉武帝却是愉快地接受了。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曲说还可以用来作为隐晦批评的手段,间接地提出意见。《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官府的税收很重,全国上下怨声载道,但敢怒不敢言。当时,都城金陵连续几年大旱,百姓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度日艰难。一次,南唐皇帝李煜视察国情时见到田地久旱无雨,便问道:“为什么外地都下了雨,而偏偏京城不下呢?”这时,群臣中走出一人,姓申名潮高,弯身施礼后答道:“雨不敢下到京城里来,因为它也怕被征税。”李煜沉思半晌,然后微微含笑。不久,许多苛捐杂税便被取消了。
我们再来看一则现代故事:
甄妮在大连演出时,对台下观众说:“有一种运动,不知大连朋友是否喜欢,先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两只手来回……”她一边说一边用手示范鼓掌的动作。没等她说完,台下便掌声四起。一个演员,最喜欢的就是能听到观众的掌声,甄妮的表演还未开始,观众就为她热烈鼓掌。她主要是用曲说,再配以形象化的动作,生动有趣,获得了台下观众的好感。
言有尽而意无穷,会让人在回味中体会到什么是乐趣。含蓄应答就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使回答生动有趣,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947年初,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采访毛泽东,当时正值胡宗南50万大军即将进攻延安。
“毛先生,在目前,中国共产主义的前途看来的确令人担忧,将来会怎样呢?请你谈一下。”罗德里克一针见血地问道。毛泽东胸有成竹地笑着说:“两年后,我邀请你到北京来探望我。”
在那个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借用一句普通的邀请客人来访的话语,暗示出自己的预见,显示了一代伟人高瞻远瞩的远大目光和对未来必胜的信念。
同词反解,抓住要点产生鲜明对比
同词不仅可以活解、异解,且可“反解”,对比鲜明,引人入胜。
同词反解幽默术就是对变化方式相同的词或字根据情况需要作出与意义直接相反的解释,以达到自我解脱、说服对方的幽默技巧。
同词反解与我们所熟悉的一语双关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语双关是用不同的意思来泛泛地引开话题,出人意料;同词反解的特点在于针对同一字词作两种解释,在意义上针锋相对,相互矛盾。可以说同词反解幽默术是一语双关术的一种特例。
小伙子阿毛在路上遇到几个月前给他主持结婚仪式的牧师。阿毛问牧师:“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您不是代表上帝宣布,我和我妻子的一切烦恼都到头了吗?可是我现在正烦恼得很哪!”
“对,我是这样说过。”牧师不慌不忙地回答,“烦恼有开始的一头,还有消失的一头,当时我可没说明你们是到了哪一头。”按道理来说,结婚仪式上牧师讲话充其量只是对一对新人的良好祝福而已,至于他们在婚后的生活中能否幸福如意,则直接取决于自己。夫妻关系处理得不如意,阿毛反过来质问牧师,这无异于无理取闹,苛求于人。牧师对此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却没有予以反唇相讥。
他抓住小伙子诘问中“到头”这个词巧作解释,驳倒对方。“到头”这个词可以作两种意义完全相反的解释,至于究竟采用何种解释,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牧师表示自己当初并没有确定地宣布阿毛是苦尽甘来,言外之意很明显,自己不能对阿毛婚后生活的不幸福承担责任。其实这是用幽默的方式告诉对方一个人生道理:婚姻的幸福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把握,上帝和牧师是不能保证什么的。
一位妇女正在医院待产。
剧烈的阵痛愈来愈频繁了,这位妇女痛苦地对护士说:“小姐,最难过的时候是不是马上就要过去了?”
“亲爱的,在你出院以后的18年,才是最难过的时候呢!”护士小姐回答说。
这位妇女问话的本来意思是说自己的疼痛是不是会早些结束,显然是想从护士小姐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护士小姐不是按常规方式给予对方口头上的鼓励,因为,如果那样做,倒很可能适得其反。她巧妙地抓住对方问话中的“难过”二字进行发挥,帮助对方减轻痛苦。“难过”一词可作两解:一是指人在肉体上的痛苦,比较具体;二是指较广泛意义上包括精神痛苦、肉体痛苦在内的复杂感受。在不同的场合下,二者各有其强调的内容。就是用这种巧妙的同词异解,护士小姐不仅道出了一个为人母者在抚育子女的长期过程中的含辛茹苦,另外也活跃了气氛。
同词反解幽默术关键在于巧妙抓住词与具体环境下的相关性,这样才能自然得体,妙趣横生!
设下迷魂阵,巧布口才网
故布疑阵幽默术,是指表面上采取某种行动,但暗地里却转移注意的目标,或者故意造成对方错误的印象,以便达到自己真实目的的幽默技巧。
故布疑阵的幽默通常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为了蒙骗对方而巧设的疑阵;二是对方对所布疑阵的盲从,建立在对你的判断失误的基础上。
故布疑阵不同于故弄玄虚。故弄玄虚是为了吊对方胃口,借以“捉弄”对方,或“吹捧”自己。故布疑阵则不同,它有自己的真实目的,只不过要达到这目的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布设疑阵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所以捉弄蒙骗对方是必不可少的。它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故布疑阵幽默术的关键是布设的“阵”要新颖、离奇、荒诞,以引起对方的惊异、疑惑和好奇,从而产生深究的欲望。待对方正为你设下的疑阵“忙活不停”时,你已悄悄转向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所以,你所布设的疑阵只是一个幌子,是一颗掩护你靠近自己真实目的的“烟幕弹”。这颗弹释放得是否巧妙,它的作用能否发挥,直接决定了你幽默的成败。
故布疑阵幽默术所体现的幽默程度,取决于你布设的疑阵所表现的表面目的与掩藏在疑阵下的真实目的之间的错合程度。可错位,可交叉,甚至完全相反,错合的方式及程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笑程度,或者说幽默的深度。
我们还是先看一则例子。一天,一个旅行者骑马赶路,碰巧天下大雨,他浑身淋得又湿又冷。后来,他终于来到了县城的一家小客店。客店里挤满了人,他无法接近火炉。这时,他把客店老板叫出来,说:“拿点鱼去喂喂我的马。”老板说:“马并不吃鱼呀!”旅行者说:“不要紧,按我告诉你的去做。”客店中人们听到这奇怪的命令,都纷纷跑去看马吃鱼。这样整个房间里只剩下旅行者一个人,他在火旁坐下取暖。当客店老板和那群人回来后,老板说:“你的马不吃鱼。”旅行者答道:“不要紧,把鱼放在桌子上,等我把衣服烤干了,我自己来。”
这位旅行者运用的就是故布疑阵幽默术。他先给大家一个“马会吃鱼”的新鲜事,设下疑阵,自然激起大家的好奇心,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待众人要看个究竟时,他却悠然自得地坐在火炉旁烤起衣服来,实现了他的真实目的。最后当老板把鱼拿回来时,这位旅行者还不忘继续幽上一默:“(一会儿)我自己来。”他的疑阵布设得非常成功,一个荒诞的目的掩盖了他真实的动机。正是这个荒诞的目的,引起了众人的兴趣,才为他实现自己的真实目的创造了条件,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
旅行者的疑阵是比较巧妙的,下面这位农夫的疑阵也毫不逊色,我们不妨再看看他是怎样运用故布疑阵幽默术的。一个农民被平白无故地抓进监狱。一天,他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上说:“眼下就要种马铃薯了,我一个人翻不了这么多地。”农民看了信,立即回信说:“你不要去挖地了,我埋了一罐金子在那里。”犯人的信件看守都要过目,这封信当然也不例外。几天后,农夫收到妻子的信,信上说:“两天前,来了十来个人,把咱们农场所有的地都翻了一遍。”农夫笑了,立即给妻子回信:“你现在可以种马铃薯了。”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运用故布疑阵幽默术要注意不动声色,明放暗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若对方识破你的“伎俩”,你再想补救,就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