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胜口才之巅
2552300000005

第5章 口才密码:怎样练就金口才(4)

4.不要用鼻音说话

当你用鼻腔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会让听者十分难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呣……哼……嗯……”的发音,这就是鼻音。如果你使用鼻腔说话,第一次见面时绝对不可能引人倾慕:你让人听起来似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有些人将“哼、嗯”这种鼻音视为一种时髦的说话方式,但如果你想让自己所说的话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你期望自己的语言更加富有魅力,从现在开始就别再使用鼻音!

5.控制说话的音量

当你内心紧张时,发出的声音往往又尖又高。其实,语言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与音量的大小是两回事,不要以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说服和压制他人。声音过大只能使他人不愿听你讲话,从而讨厌你说话的声音。与音调一样,我们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也有其范围,试着发出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并仔细听听,找到一种最为合适的声音。

6.充满热情与活力

响亮而生机勃勃的声音给人以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之感。当你向某人传递信息、劝说他人时,这一点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当你讲话时,你的情绪、表情同说话的内容一样,会带动和感染你的听众。

7.注意说话的节奏

节奏即说话时由于不断发音与停顿而形成的强弱有序和周期性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说话的节奏。其实,说话时不断改变节奏以避免单调乏味是相当重要的。

节奏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看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重音和语速。法语不同于德语,英语不同于西班牙语,汉语又不同于英语。人们容易认为,诗歌与散文的节奏有很大差别,其实两者的相对区别表现在一种规则与不规则的重读上。诗歌具有规则的、可以把握的重音,散文的形式则是不规则的。当人们处于一种压力之下,他们便不由自主地使用一种比散文更自由的节奏讲话。

8.注意说话的速度

在语言交流中,讲话的快慢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你向他人传递信息。速度太快如同音调过高一样,给人以紧张和焦虑之感。如果你说话太快,以至于某些词语模糊不清,他人就无法听懂你所说的内容。

另一方面,如果速度太慢,则表明你领会迟钝、过于谨慎。努力保持恰当的说话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并在说话时不断地调整。当你想和别人交谈时,选择合适的速度以引起他人的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吞吞吐吐。如果吞吞吐吐,你除了被冠以“思维迟钝”之外,也许还会被认为是个傻瓜。偶尔的停顿无关紧要,但不要在停顿时加上“嗯”或紧张不安地清一下嗓子。

控制说话的声音,让声音有力且有弹性

当我们用自己的思想与听众沟通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发声组织及身体的各个部位。我们可以耸耸肩、挥动手臂、皱起眉头、增大音量、改变高低调门和音调,并依场合与题材的不同,有时说快一点,有时又放慢说话的速度。不过,你要记住,这些都只是你练习的结果,而不是其内在的变因。实际上,我们的音调在转换与调节时,直接受我们的精神与情绪状态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听众面前讲话时,一定要选择我们自己所熟悉的题目并对之有强烈兴趣的缘故,同时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与听众热切交流自己所讲议题的缘故。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都会失去幼时的纯真和自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落入某种固定的身体与声音的沟通模式中。我们的说话会愈来愈无生气,也愈来愈不肯用手势,我们也越来越不善于抑扬顿挫地提高或放低自己的声音。简而言之,我们已经失去了真正交谈中所具有的那种鲜活与自然。也许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说话太快或太慢的习惯,同时我们在用词上,若一不小心,便会变得散乱和疏忽大意。

你说话时表现自然,也许你会误以为我可以宽恕你使用一些拙劣的遣词造句,或利用单调无聊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我这里所说的自然,是说要把自己的意念用全副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还有一点不要忽视,一个好演说家绝不会认为自己的词汇已经用尽,无法扩充,已经无法再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想象,无法找到更完美的表达形式,无法使其表达的效果再增强一些了。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说家,这些恰恰是你要精益求精地去追求并加以自我砥砺的。

你最好能够测评一下自己的音量、调门的变化和速度。你可以利用录音,另外,请朋友评量一下也很有用,若是能获得专家的指点当然更佳。不过你要记住,这些练习还没有把听众包容进来。注意自己在听众面前的表达技巧,对于有效表达自己的意念,这更为重要。一旦你已站在听众面前,就要使自己全身心投入讲演中,集中全副精神以对听众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冲击,那么,你的表达就会比从书本上得到的更为强劲,更加有力。

忌口头禅,忌滥用叠句

在说话时,措辞的简洁和高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措辞啰唆,或粗俗不堪,或故弄玄虚,不管谈话内容多好,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要做到措辞简洁高雅,我们在谈话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说话要尽量简明扼要。说话一般是越简明越好。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反反复复说了很多,但还是无法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听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自始至终不清楚他想说明什么。如果你有这种毛病,一定要矫正。矫正的最好办法是,在说话之前,先在脑子里做一个初步的计划,然后再把计划要说的东西讲出来。

(2)用语不要过多重叠。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使用叠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加强语气。但是,如果滥用叠句,就会显得累赘,削弱了语言的精彩程度。同样的言词不可用得太频繁。一般来说,听者总是希望说者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虽然不必像某些名人那样,每说一事都要创造一个新词汇,但也应该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表达多样化,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词汇。即使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词,如果你在几分钟之内把它重复了好几次或十几次,那么它将丧失新奇感,使人厌倦。

(3)要避免口头禅。有些人在交谈中非常习惯说口头禅,诸如“岂有此理”、“我认为”、“俨然”、“绝对的”、“没问题”一类的话几乎是脱口而出。不管这些话是否与所说的内容有关联,这类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说话的效果,而且还容易被别人当做笑柄。因此,这类口头禅应下决心杜绝。

(4)要避免使用粗俗的词。常言道:“言语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一个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的人,如果开口就说出粗俗不堪的话,那么别人对他的敬慕之心马上就会烟消云散。其实,他们中很多人并非学问品格不好,只是在追求语言的新奇和俏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在交谈中,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改掉这种坏习惯。试想一下,在一个陌生人面前,你言语粗俗不堪,对方会怎么想呢?对方不一定会认定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可能会认为你是一个修养不足、不可交往的人。

(5)不要滥用术语。粗俗的词不可用,太深奥的词如专业术语也不可多用。如果不是同这方面的学者讨论学术问题而非用不可,那么,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即使你使用得很恰当,也会给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

上述只是列举了几个在日常运用中易于被人们觉察到的问题,那些较为隐蔽的问题还有赖于说话者在实践中揣摩和克服。如果你在说话时能措辞简洁生动、高雅而又贴切,那么你就可能会成为一位交际明星、说话好手。

使自己说话更迷人,别人愿意听

吸引人的谈话需要动听的声音。有些谈话者虽然在内容上不占优势,但有时他的说话方式却会让人觉得“多令人喜爱的一个人啊”,给人一种非常迷人、令人舒服的感觉。毕竟说话者有其本性,每一次对话会因为说话技巧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回响和反应。那么,使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且达到迷人效果的说话技巧,具体而言究竟是指什么呢?

1.说话风格明快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晦暗的事物,即使草木也需要阳光才能生长。同样,给人阴沉感的谈话,会让人有疑虑、厌恶感以及压迫感。

2.拥有个性的声音

有的女人那动人的声音能使人觉得听她说话是一种享受,她的优美嗓音实在是很动人。她们谈话时,非常注意说话的声音。而选择说话的声音时,完全依她们的天赋、个性、场合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变化。有条件的话,你可自我充当对象,把自己的话录下来再仔细地听,你可能会吃惊地发现,自己说话竟有那么多毛病。这样经常自我检查,发音的技巧就会不断提高。

3.语气肯定

每个人的自尊心都很强,很容易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就感到自尊心受损。如此一来,会反射性地表现出拒绝的态度。所以要对方听你说话,首先得先倾听对方要表达些什么。所谓“说话语气肯定”并不是指肯定对方说话的内容,而是指留心容易使双方受伤害的内容。

如果我们无法在内容上赞成对方的想法,我们可以告诉对方:“你所说的,事实上我本身也曾考虑过。”然后再问对方:“那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将判断的决定权交给对方,这并不是单纯地保护对方的自尊心,也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以这种形式可以获得对方的认同。

4.语调自然而变化

自然的声音总是悦耳的,你要注意,交谈不是演话剧,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语调,都应自然流畅,故意做作的声音只能事与愿违。当你交谈的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时,应采用以下技巧:当前一个人声音很大时,你开始时可以压低声音,做到低、小、稳;当前一个人音量小时,你的开始句就要略提高嗓门,清脆响亮,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5.习惯用法

人类生存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中,对于语言各自拥有其运用标准,一旦不符合其标准,就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其中包括语气与措辞。在人际关系中,确实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或对方是谁而分别使用适当的语言。如果不分亲疏远近,一律以和同事谈话时的措辞来谈,那么对方将不会老老实实地听我们说话。“太好了!”“好棒哟!”“真可怕!”这些都是一般女孩子说话时,常会冒出来的感叹词。当然,这也是一种感情洋溢的表现。

一句话若没有抑扬顿挫,则流于平淡,引不起对方的兴趣,若能添一些感叹词,则能增加彼此之间谈话的气氛。但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感叹词,亦会抹杀言词的重要性,使对方不能分辨你的意思。

6.思路有条理

当前面的谈话处于争论不休,而且没有头绪时,你站出来讲话,就要力求词句简短,声音果断,显得有条理。

如在大众场合下选择发言的形式时,你的发言最好不要夹在中间,要么赶在前面,要么最后再讲,以求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