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钻进了金字塔
2552100000004

第4章 我钻进了金字塔

世界七大奇迹非倒即毁,唯一货真价实、称得上5000年历史的,只有埃及的金字塔。几千年的严寒酷暑、沙暴地震……无奈它半分。金字塔启迪来此游览的希罗多德创建历史学,诱使拜谒它的毕达哥拉斯钻研数学,引得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它面前静坐呆立、冥思苦想……西方关于金字塔的专著汗牛充栋,不下数百种,可至今金字塔仍是横亘古今的一个谜。我们对金字塔的了解大多是种种猜测。

1990年12月至1993年12月,我充任新华社中东分社摄影记者,有长达两年多时间常驻开罗。从我居住的摩汉迪森小区,即可看到若隐若现的金字塔尖顶。其间,我把我的前任使用的奔驰轿车换成大吉普作为自己的坐骑,开进大沙漠,直到将前轮开到金字塔的基座上。

埃及共有96座金字塔

从残存的遗迹看,古埃及的法老(Pharaoh,即国王,原意为住在巨大房子中的人)至少建造了96座金字塔,其中位于吉萨省的小金塔是1993年1月13日最新发现的。当时,我和途经开罗的新华社贝鲁特分社记者邵杰有幸采访了发掘现场,成为世上为数不多亲临这一秘密遗址的人。

在已发现的96座金字塔中,经严格科学鉴定的有48座,共分为阶梯、角锥、弯弓、石棺四种建筑形式。其中阶梯式金字塔9座,角锥式金字塔37座,弯弓式金字塔和石棺式金字塔各1座。

阶梯式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字塔,由古埃及第三王朝开国君主左塞尔(King Djoser)建于公元前2780年,它位于距开罗南20公里的古城孟菲斯附近的萨卡拉。这种最古老的阶梯状金字塔的外表附有一层平整的抹面材料。可惜4800年的风雨侵蚀已经使它们完全剥落,化作尘土。据说其阶梯状建筑的原意可能是为已故的统治者修的升天国的阶梯。这里现为每年一届的“北非法老汽车拉力赛”首段终点。1992年10月,我和安曼分社记者王波参赛,我的大吉普汇集到现代化的钢铁洪流中,咆哮着掠过这座巍然屹立的人类最古老的建筑物。望着阶梯式金字塔下荡起的征尘,发出“万古云霄一羽毛”的感慨。

现各仅存一座的弯弓式金字塔和石棺式金字塔由于位于军事禁区内,严禁参观。我驾大吉普数度在沙漠上做大迂回,试图绕过岗哨进入其中,但都归于失败,乃至遗恨终生。

在四种形式的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是角锥式金字塔,就是我们经常在书刊上看到的那个著名形象。据说这种金字塔来源于大沙漠中自然形成的沙丘形状,古埃及人受大自然的启示后建造出这种金字塔。由于角锥式金字塔科学、坚固,所以流传极广,苏丹国王雅纳赫利和古罗马皇帝也仿照埃及角锥金字塔,建造自己的金字塔。在法国的卢浮宫,建筑大师贝聿铭建起一座玻璃钢的金字塔形建筑物。至今,西文中的“金字塔”与数学中的“角锥”、文学中的“宝塔诗”还是同一个词——Pyramid。

吉萨高地金字塔群揽胜

人们通常所称的金字塔是指坐落在开罗西南吉萨省吉萨高地的金字塔群,这里共有大小金字塔十余座,几乎全都是角锥式金字塔,其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就有九座。我的吉普车低压胎的花纹遍及金字塔群的沙漠小径。胡夫金字塔(Khufu)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有146.5米高,古希腊人称之为“齐奥普斯”(Cheops)。与它相邻的是胡夫的儿子哈弗瑞(Khafre)

的金字塔,古希腊人叫它“齐普芬”(Chephren)。1993年春,恐怖分子为打击埃及旅游业,在该金字塔内引爆了一颗炸弹。当时,我和《时代》周刊摄影记者“断腿巴利”冒着浓烟钻进塔内抢拍受伤者。尽管遭此厄运,哈弗瑞金字塔仍是当今世界上保留得最完整的金字塔。从哈弗瑞金字塔再向西南,是胡夫的孙子门卡拉(Menkaura)的金字塔。胡夫祖孙三代大小各异的三个金字塔构成了吉萨金字塔群的核心。

由胡夫祖孙金字塔向西南方沙漠纵深,有另外三座小巧的金字塔,据考古学家考证是王后金字塔。这里断壁残垣,一派破败景象。

在胡夫金字塔东南沙漠中,有一组比王后金字塔还小的塔,是古埃及人祭祀用的,可惜已经残破不堪,几乎无游人光顾。

1993年1月13日,埃及考古文物局局长宣布,在吉萨地区又发现一个金字塔:“这是世界考古学的最重大发现,使金字塔的数目增至96个。”我四处寻找角度试图表现这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可惜这座小金字塔仅剩边长23米的石基和塔顶的一块尖顶巨石。据推测,这座小金字塔仅高13米,是众多祭祀用金字塔中的一座。

1991年底,在吉萨区发掘的160个古墓全部为阶梯式、弯弓式、石棺式和角锥式,刚好与金字塔的建筑形式相仿。墓中的象形文字显示墓中的死者曾在金字塔工地劳动过,墓石的质地也与金字塔的石料相同。埃及国家科研中心对墓中39具骨骼进行了研究,怀疑是当年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墓地。

1987年,考古学家在吉萨金字塔区发现一处古港,表明远古时代这里曾有一条运河直通尼罗河。科学家认为,该古港很可能为当年修建金字塔运送过石料。

在金字塔群东南,是30米高、55米长的狮身人面像,古希腊人将其命名为斯芬克斯。它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由于5000年的风沙侵蚀,两只前爪已经破损,其面部亦已斑驳不堪,相传为拿破仑的炮兵轰击所致。但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炮轰狮身人面像的并非拿破仑,而是生活在公元9世纪的苏菲(伊斯兰泛神论神秘主义者),这位名叫塞缪达哈(Saem-el-Dahr)的苏菲要以此向民众证明狮身人面像仅是一尊石兽而已。

钻入胡夫金字塔内

众多金字塔中最不可思议的是胡夫金字塔,它始建于公元前2690年。这座金字塔完全用取自当地的岩石,打磨成230万块堆积而成,每块巨石重约2.5吨,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合材料。这座巨型四棱锥体的每条底边长230.42米,塔高146.5米,侧面与地表夹角为51°52′。

尽管胡夫金字塔的原始入口于1881年就被考古学家霍华德·维斯(Howard Vyse)打开,可直到一个世纪之后的1989年夏,才首次对公众开放,门票每张20埃镑(合60元人民币),记者免票。

从主入口钻入胡夫金字塔,沙漠的酷热和城市的嘈杂被头顶上的巨石滤得一干二净,油然而生的是恍惚的隔世感。前行约十余米,墓道一分为二,其一陡然而下,由于过于狭窄,我不得不屈膝蹲坐,贴地而行。下行约有100米,进入一石室,约30平方米,空无一物,靠近东隅的地面,有一巨大的石坑。在石坑里,我才能伸展一下躯体,可此处空气极稀薄,且夹杂着陈腐的恶臭,使人联想到阿鼻地狱。这里处于胡夫金字塔正下方地层深处,原准备做墓穴,但尚未竣工就被废弃。

胡夫金字塔内的另一条墓道从主入口一直向里,这条墓道甚为宽敞,宽约2米,高7~8米,长60余米。墓道呈陡然上升状,直抵金字塔的核心,通向“第二墓穴”。在接近墓道尽头时,有一条转为水平的捷径,极为低矮,高不足1米。我再次膝行向前,犹如从蛮夷之地来拜见中国皇帝。爬了约十几米,才钻过狭窄入口,进入用红色阿斯旺花岗岩修筑的国王墓穴之中。

显然,这里是胡夫金字塔腹内的核心部位,一种巨大的压抑感向我袭来,好像来自整座大金字塔的压力直抵头顶巨石,随时要把我碾成齑粉。这里仿佛是宇宙时间的核心,我可以听到左手腕潜水表的秒针急速沉重的跳动,似乎经受不住这里的巨大压力,从1、2、3、4……直到60,于是一切齿轮戛然而止,这是又一分钟被从无穷的时间上切下,同时标志着新的一分钟的开始。西方人总是说:“人最怕时间,时间最怕金字塔。”而我此时正蜷缩在胡夫大金字塔的腹内,呼吸着5000年前的空气,周围的一切都是阴晦沉重的,空气中仿佛充满了各种悬浮物,用手就可以触摸得到,因为这里已经5000年没见过太阳光。

在这里,我首次体会到什么是可以听到的寂静,什么是可以看到的黑暗。据说所有到过胡夫金字塔墓穴的人都没有善终,法老的咒语、陈腐的空气、5000年因没有阳光而滋生的奇怪病菌……使所有打扰过胡夫法老墓穴的人暴亡。受我胆大妄为影响,至少有两位新华社同事被牵连罹难。

我蜷缩在墓穴里,刚才连滚带爬大汗淋漓,粘在后背上的衬衣往阴冷潮湿的石壁上一靠,寒冷彻骨。我怀着对冥冥之中所有神灵的敬畏,打量四周的一切。这是座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墓室,约有30平方米,高5~6米。四壁是坚硬光滑的花岗岩,用手一摸有潮湿黏滑的奇异感觉,犹如刚钓上来的鱼。紧靠西墙有一口巨大的石棺,已被人敲掉一个缺口。此外,四壁空空。据说没人见过胡夫的木乃伊。

是什么原因使胡夫把墓穴从金字塔下的地层深处转移到金字塔内?唯一可信的解释是宗教信仰的变化。在旧王朝,所有法老都把自己的墓穴建在地下,而胡夫第一个将自己原在地下的墓穴迁移至地平线以上。当时,胡夫金字塔被称为“Akhef-Khufu”,意思是“地平线胡夫”。按当时的说法,法老是天神霍鲁斯(Horus,古埃及神,形状为鹰,现印在埃及国旗国徽上),死后将升天变成“瑞”(Re,古埃及太阳神)。显然,胡夫将自己的墓穴转到地平线之上是使自己具有太阳神“瑞”的特征,表明自己已从黑暗的大地挣脱,而与太阳神越来越近。

金字塔之谜

“民以食为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历史是饥民求食的历史,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为埃及人提供了肥沃的良田。当史前人每天24小时为温饱奔波时,古埃及人已有相当的空闲去制造食品之外的其他东西,去思考衣、食、住之后的各种问题,从天空的星斗到河水的定期涨落。

古埃及人看到生活的艰难,便把幸福寄托在灵魂上。他们认为天神乌悉利斯将根据每个人在人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审判,而肉体仅是灵魂在人世的“住宅”,没有“住宅”的灵魂,不能进入乌悉利斯国,所以古埃及人千方百计保护尸体的完整。他们把死者的尸体涂满香油、浸泡在防腐液中,再敷以松香。而松香在波斯语中叫作“木米伊”,所以敷过松香的尸体便称为“木乃伊”。木乃伊被缠以数十米的特制细麻布,再装入特制棺椁之中。

最初的棺椁在平地掘墓而葬,但沙漠上的猛兽和比猛兽更凶残的盗墓贼经常破坏墓地。为防止亵渎死者尸体、影响灵魂升天,古埃及人开始在坟墓上覆盖巨石,修筑石丘。这类石丘逐年增高,因为富有者总是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富,石垒的坟丘成了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而胡夫法老的石丘造得有146.5米高,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夫大金字塔,比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大3倍,比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高54米。

1992年10月,一场里氏6.7级的大地震袭击埃及,开罗中心一幢14层的钢筋水泥巨厦被夷为平地,我的右腿亦在事故中负伤。可已有5000年历史的金字塔却结实得让我嫉妒,尽管我开着大吉普在金字塔群连转3圈,可就是找不出丝毫因地震造成的损伤来。

尽管我已罗列了一大堆冗言赘述,倾向同意金字塔是人类的作品、是法老的陵墓,可胡夫的木乃伊又在哪里?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坚持认为胡夫的真正殡宫还未找到。为此,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法尔兹教授用宇宙射线对大金字塔进行穿透试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也在金字塔内用电磁波探射,但都一无所获。有人推测,金字塔的功能不仅仅是墓穴,有可能在统治者健在时还起礼仪作用。当初,在每座大金字塔未完工前,都要建一座小型宫殿,统治者在位33周年及此后每隔3年都要在这里庆祝法老生辰。法老在庆典中向近臣证明,自己是一名贤君、勇敢的战士和生殖力超凡的男人。

至于金字塔的作用,至今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有人认为金字塔是经纬仪。由于每年尼罗河水泛滥,淹没地界,因此把金字塔作为经纬仪,可以从任意角度把土地三等分。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天文台,古埃及祭司和占星家利用它观察星辰运行,把金字塔当作一个巨大石晷,确定每年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误差不超过一天。胡夫大金字塔位于世界各大洲中心,其底面正方形的对角线向北延长,正好是尼罗河三角洲的两个腰,延长底面正方形中央纵平分线,就是地球子午线。因此,还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外星人或神怪的杰作,因为5000年前,人户稀微,科技落后,人类无法完成如此工程。

有的研究者认为金字塔的石块蕴藏着一套相互联系的数字、尺寸、重量、角度、温度、方位、几何题和宇宙信息密码。还有人把金字塔说成是太阳观象台,因为古埃及人对太阳十分崇拜,帝王谷、王后谷四处留有太阳的痕迹。而阿布森贝神庙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建筑了太阳神光的通道。更有人认为金字塔对生物和矿物有特殊的物理作用,有人甚至以此赚钱。加利福尼亚有位商人做了许多小金字塔,说能聚集能量。在他制造的金字塔模型里,牧草幼苗长得快,狗改为素食。牙科医生若将72个小金字塔挂在手术椅上,可让病人减轻病痛。罗马尼亚有人用金字塔形装置杀菌净水,有人发现爱哭闹的儿童在金字塔形建筑中会安静下来,金字塔形建筑还能使病人安稳入睡、减少妇女经期出血、保持脑力劳动者头脑清醒、提高性功能。

当年,考古学家打开齐奥普斯金字塔内的法老棺椁时,只发现一尊石像,没有找到木乃伊。除帝王谷的图坦卡芒墓穴找到英年早逝的图坦卡芒木乃伊外,埃及考古史上没有哪具木乃伊是从金字塔里找到的。也有人把金字塔称为奴隶社会奴隶的杰作,但在金字塔附近发掘出的工匠村落证明,参与金字塔施工的几十名工匠食宿条件优越,显然是雇佣劳动者而非奴隶。当年,喜欢攀登金字塔的权贵可以由三个阿拉伯人驮着登上大金字塔塔顶,喝随从端上来的土耳其咖啡。据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先登金字塔,然后登上沙皇王位的。

我将吉普车开出尼罗河谷,爬到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沙顶上。回首东望,我驾驶的吉普车仿佛已爬到胡夫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团团晨雾随着尼罗河谷的腥风扑面而来,带来昨夜的寒意。滚滚浮沙在车轮下滑动,流向远方玩具似的城市。越过金字塔的尖顶,蚂蚁般的人群匆忙地爬来爬去,全神贯注于各自眼前的利益。在一堆乱石那边,有一大片烟囱、房屋、花园、医院、学校、汽车、铁路等人类的补缀物。振翅飞过的岩鸽给金字塔蒙上一层轻柔的前景,将都市的嘈杂净化在沙漠之中。此时,我对我们的家园又有了新的认识。

哭泣的骆驼

听说我要去埃及,布鲁克斯摄影学院教授保罗把秃头摇得像“萨姆”导弹,“恐怖分子早已把开罗变成最大的停尸房,莫非你也想变木乃伊进金字塔?不过,埃及的骆驼市场倒颇值得一看,那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骆驼市。”

在我抵达开罗的当天,就赶上高速公路塞车,听前面的人讲,有一只骆驼跑上了立交桥,一中队警察正在围捕这个交通肇事犯。

驾吉普车在开罗的大街小巷转悠,骆驼的身姿四处可见,犹如置身于处处是牛群的印度德里或加尔各答一样。但令人悲伤的是,这里的骆驼决非像印度牛那样被视为圣物,而是正义无反顾走向汤锅的冤魂怨鬼。

世界上最大的骆驼市

出新华社中东分社驾吉普车只需10分钟,就是茵芭芭(Imbaba)骆驼市,它坐落在尼罗河三角洲与撒哈拉沙漠之间的一块沙地上,占地约为100费丹(634华亩)。茵芭芭区是大开罗省穷人的聚居区,没有给排水设施,恶臭冲天,苍蝇像浓雾一样遮天蔽日,而骆驼市正处在该区的中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居民经常在这一带从事反政府活动,引得搜捕恐怖分子的警察时常光顾这里。

80多年前,沙特阿拉伯商人阿伯丁找到埃及人阿卜杜勒·卡西姆,求他代购一批苏丹骆驼。半年后,卡西姆亲自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骆驼队徒步从苏丹走到埃及,并于1914年在开罗城西茵芭芭区的铜铁市建立了最初的骆驼市场,专门代理骆驼的长途贩运业务。从此,成千上万的骆驼和形形色色的商人由四面八方奔到这里,茵芭芭成了骆驼贸易的转运中心,闻名中东,享誉世界。骆驼队如滚滚洪流从遥远的苏丹穿越大沙漠涌至这里,再源源不断地流向埃及全国、利比亚、沙特阿拉伯乃至整个海湾地区。

今天的茵芭芭骆驼市由14个骆驼经纪人把持着,他们操纵着整个市场所有苏丹商人与埃及商人之间的骆驼交易。每个骆驼经纪人的地盘包括一间9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和一块上百平方米的空地。小屋是经纪人与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地方,而空地则暂为待售骆驼的栖身之处。每个交易所前都聚集着一大群俯首帖耳即将出卖给农民或汤锅老板的非洲骆驼。

在骆驼市的一角,成堆的骆驼贩子、各种小工和屠夫在棕榈树干和椰枣叶搭成的茅棚下席地而坐,从容地享用阿拉伯风味的午餐,大吃之后,便大睡、喝土耳其咖啡或抽大烟(Sheesha,一种阿拉伯大烟枪)。埃及商人、掮客在骆驼市场内为埃及人提供的住处过夜,而其他阿拉伯国家和苏丹的骆驼商人则住到骆驼市附近的旅馆里。

骆驼市入口处,苏丹裁缝正用雪白的埃及长绒棉布为远道而来的骆驼商人量体裁衣,缝制苏丹风格的阿拉伯长袍。经过几十天艰苦的沙漠长途跋涉,骆驼商人与赶骆驼的牧人的衣服早已又脏又破,而且惯走沙漠的阿拉伯人从不携带换洗衣服。因此,在骆驼市,卖掉骆驼的商人们将肮脏不堪的旧衣服剥去,在此缝制一身新装体面地返回苏丹。此外,他们还用卖骆驼的收入从开罗带回一些时髦的衣物,送给妻子儿女。

每逢星期一,骆驼市似乎被注入一种新的活力。这天,来自埃及各地的屠夫们都聚到这里寻找称心如意的锅中肉。各省来的骆驼肉零售商各有所好,开罗人偏爱瘦肉型的小骆驼。而沙奇省人则倾心一两岁多脂肪的小肥骆驼,因为这种小骆驼肉类似羊肉,因而奸商可以鱼目混珠卖到羊肉的价钱。卡罗卑亚人喜欢老而肥的骆驼,而孟努菲人却偏爱老而瘦的骆驼。

据从事骆驼生意的人讲,每年都有上百万只骆驼越过边界从苏丹进入埃及,仅埃及每年就消费骆驼50万只。骆驼市上70%的骆驼进了屠夫的汤锅,其余的30%被农民买走当作畜力使用。在上埃及(埃及南部尼罗河上游),骆驼是收割甘蔗时的主要劳力;下埃及(埃及北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人则用骆驼在狭窄的乡间小路运输小麦、大麦和水稻。在埃及田野里,农民以各种奇特的搭配方式用牲口耕地。有人用一匹马或一头驴配上一头骆驼,或用一头公牛配上一头骆驼,或单独使用一头骆驼。他们从不同时使用两头骆驼的理由是防止它们打起来。想不到骆驼这种吃苦耐劳、温顺听话的动物竟喜欢窝里斗。巴顿将军当年看罢尼罗河三角洲的骆驼耕地后在日记中写道:“同骆驼拴在一起的那些牲畜,不论是哪一种都令人厌恶不已,觉得它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茵芭芭骆驼市的骆驼经纪人艾哈迈德说,每峰骆驼根据年龄体重不同可卖500埃镑到1500埃镑(当时1埃镑约为0.33美元),个大的索马里骆驼可以卖到3000埃镑、剔出300公斤净肉。而他则从每只骆驼身上抽40埃镑(13美元)的好处,艾哈迈德每天开着他的奔驰轿车准时来此上班。

骆驼市已成为埃及旅游业的一大景观,从1990年至1993年底,骆驼市的门票已从0.5埃镑翻了两三番,但记者可以免票。

沙漠之舟

骆驼生长在中东地区的大沙漠中,阿拉伯人称之为“沙漠之舟”。3000年前,骆驼是西南亚唯一的运输工具,由于它可以长时间不饮不食、负重远行的特性而扩展到整个非洲。非洲独峰驼的负重量与今天的轻型卡车载重量相差无几,可它在苛刻气候条件下持续33天不饮不食、越野行走的能力足以使任何车辆黯然失色。

每年从苏丹越过边界进入埃及的上百万只骆驼中,绝大多数是纯种苏丹骆驼。苏丹驼的体形尽管不如索马里驼大,但奔跑速度却很快。埃及著名骆驼商人艾哈迈德·埃尔桑将苏丹驼分为白沙瑞、凯纳尼、伊扎比和萨哈利四个品种。

白沙瑞和凯纳尼由于擅长奔跑而被贩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充任比赛用驼。一只合格的赛驼的体重必须严格控制在120公斤到150公斤之间,年龄为5岁。典型的白沙瑞赛驼的面部和后背各有两个红点,它奔跑的时速可高达100公里。

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往往委托埃及骆驼商人代养骆驼,在白沙瑞还是幼崽时,就用棕绳拴住它稚嫩的脖子开始训练。在海湾产油国一场赛驼豪赌中,一只白沙瑞可以一下赢得数百万美元。

在金字塔等旅游区为游客充当脚力、任人骑乘合影的骆驼也是白沙瑞。因为这个品种的骆驼除具有极高的奔跑速度外,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一只驯化的白沙瑞绝对忠于主人,会前膝跪倒让游人爬到它的背上,还会遵从主人命令或走或停。闻名世界的美国骆驼牌香烟包装盒上的形象就是白沙瑞。

中东著名的“哈嘎纳”(Hagana)特种部队利用白沙瑞骆驼追捕偷越国境者和沙漠贩毒集团。“哈嘎纳”特种部队骑兵的白沙瑞骆驼不仅会遵循口令慢跑、疾驰、突然急停,还会躲避敌人的射击。

一只骆驼平时每天要吃掉几十公斤的苜蓿、干草、谷物,饮5大桶水。骆驼像其他家畜一样喜欢任人梳弄。茵芭芭骆驼市以剪驼毛为生的哈桑抚摩着一只刚剪过毛的雄骆驼说:“骆驼与人一样需要理发,理过发的骆驼会感到浑身清爽,精神振奋,因而速度、能力和胃口都大为增加。”骆驼毛可以长到6厘米长,每隔3个月就得剪一次。哈桑认为剪骆驼毛是一门艺术,他剪一只骆驼能挣10埃镑。他说,尽管骆驼市每天过往成千上万只骆驼,可只有4个剪驼毛的工人,最好的剪毛季节是斋月结束后到宰牲节前的一段日子。

骆驼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持久力都是一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它的承受限度,温顺的骆驼也会一下变成最残忍的野兽。骆驼商人埃尔桑亲眼看见一个牧人痛打一只离群的骆驼,终于把这只骆驼打得勃然大怒,它用巨颌咬住牧人的腰部在空中狂舞,再将其摔落在地,牧人当即死去。

骆驼还会记仇。有一只被主人暴打的骆驼一直伺机报复,入夜,它找到主人通常睡觉的地方发起袭击,对其又踢又咬,碰巧主人外出未归,当它发现所攻击的对象仅仅是主人的一块毛毯时,气破五脏而倒毙。

骆驼通常是最忠实的,中东地区的许多王族都将骆驼编入禁卫部队,例如沙特、巴林、约旦等国。我在利比亚领袖卡扎菲上校的大帐篷里也碰到骆驼,据说卡扎菲每天都要喝骆驼奶,他还把骆驼带到南斯拉夫不结盟首脑会议上。

骆驼能在人群中识别出自己的主人,主人死后,它会找到主人的墓地,跪在墓穴前悲伤而死。骆驼的眼泪也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当骆驼发现自己因病老而无法跪下前腿时会痛哭失声,因为这标志着它的死期将近。

骆驼有自己的繁衍方式,每年7月至9月是骆驼的发情季节。雄驼之间厮咬打斗,只有最强壮的雄驼才能幸存,而老弱病残者只能在争斗中死去。最后获胜的雄驼将占有驼群中的全部雌驼,至少要与50只雌驼交配。它们像所有的奇蹄类、偶蹄类动物一样,以残酷原始的方法保证自己的的种群不退化,繁殖出胜过父母的子孙。这一生命的孕育过程是在遥远广袤的苏丹草原上完成的。年复一年,就在苏丹草原新出生的幼驼刚在炎热烈日下享受母爱、嬉戏学步时,它们的父辈却正跋涉在奔向茵芭芭骆驼市的沙漠上。

四十天之路

“达博·阿拉巴因”(Darb El-Arbyeen)意为“四十天之路”,这是一条由古代阿拉伯商人开辟的洪荒古道。“四十天之路”南起苏丹境内的达佛尔,穿过数千里的沙漠直通上埃及的达鲁(Daru),驼队单程行走需40天。骆驼是世界上唯一能横穿热带沙漠和大戈壁的动物,也是当地阿拉伯人赖以代步的工具,至今没有任何运载工具可以取代骆驼在沙漠中的地位。

远古时代,驼队将黑非洲的象牙、毛皮销往埃及,再买回衣服、埃及长绒棉布和其他日用品。本世纪以来,单纯的骆驼贩运繁荣起来。来自黑非洲不同品系的骆驼被商人集中起来,踏上这条有去无回的“四十天之路”。过去,“四十天之路”沿途有许多骆驼集散地,但时至今日许多都已凋敝。

赛义德率领着一支由2000只骆驼组成的驼队在晨曦中向埃及挺进。赛义德说,所有驼队的骆驼都在1000只以上,通常由七八名牧人和一名商人照看。驼队中最重要的人物是“牧人头儿”,他熟悉沙漠中的每条小路和牧场,入夜,他可以凭借星光辨别方向。驼队备有轻型武器自卫,随时准备应付劫匪的袭击和野兽困扰。无论是沙漠风暴还是任何天灾人祸,驼队都会凭借自身力量竭尽全力紧紧聚拢在一起。我驾着吉普车与驼队缓辔而行,深感茫茫大漠中自然的伟大、人的坚强。

驼队进入埃及境内后在边境小镇达鲁做首次休整,同时办理入境手续、经过海关和动物检疫等事项,为此每只骆驼需付220埃镑(74美元)的过关杂费。

此时,埃及商人开始加入到驼队之中,协助驼队继续北上,穿过东部沙漠和西部沙漠直到阿斯旺。我曾和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驱车在这一带采访,不幸汽车右后轮胎爆炸,汽车撞入沙丘中。据帮助我们的过路驼队讲,在这段800公里长的沙漠路上,没有一滴水。

对长途跋涉的驼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水。阿拉伯人总是将水灌进用山羊皮缝制的巨型储水袋中,这样即使在炎炎烈日下也可以保持水的清凉。

冬季,驼队往往在清晨6点上路,到中午,赶驼人才停下来吃一盘盐水煮蚕豆,接着继续赶路,直到晚上9点才在沙漠上露宿。夏季,为避开毒辣的沙漠烈日,驼队一般在午夜出发,直到次日上午才停下休息。据说就连圣者摩西也不敢在夏日正午穿越沙漠。夜晚,牧人头儿凭借星光辨别方向,率领驼队在茫茫长夜中疾行。

尽管骆驼可以连续33天不食不饮,但酷暑、沙漠风暴、暴雨、疾病、肉食动物的攻击和出乎预料的种种艰辛会使许多骆驼在漫漫路途中丧生。骆驼商人赛义德承认:“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杀死驼队中疲惫不堪的病驼、弱驼。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高唱《古兰经》彼此激励着走下去。”

沿“四十天之路”走向死亡的不仅仅是滚滚驼群,还有已存在了80多年的开罗茵芭芭骆驼市。由于堵塞交通、污染城市等原因,埃及政府已下令将古老的骆驼市迁往50公里以外的巴尔卡什村。对人们来说,80年的茵芭芭骆驼市已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