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九):重教興學
2544300000021

第21章 拨乱反正恢复重建 改革开放步入正轨(1)

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带来了深重灾难,其中文化教育系统更是首当其冲,成为这场灾难的“重灾区”。文化大革命把教育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极左原则,推到了顶点,它以“空白”论全盘否定建国17年以来的教育及教师队伍,企图利用胡乱编造的各种条条框框,来“改造”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展开。兰州教育界先是“停课闹革命”,使学校教育秩序陷于混乱,接着开展“夺权斗争”,批“反动学术权威”,揪“走资派”,学校领导及教师遭到批判,使教育机关陷于瘫痪。几经“斗批改”、“反回潮”、“学朝农”等所谓“教育革命”的折腾,使许多教师、干部蒙冤受辱,正常的教学活动趋于停滞。在“阶级斗争为纲”和被扭曲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育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教育事业备受摧残。

1966至1970年,全市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一律停止招生,废弛招生、考试制度,否定了学校教育的职能,延缓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使各种建设上的人才结构严重失调,形成巨大的断裂层。1971年开始从工农兵中选拔学员。由于“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标准难以把握,并流于形式,不仅使培养的大学生质差量少,而且带来了“走后门”的不良社会风气。文化大革命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缺乏,科研和教师梯队断层现象,是从1977年以后的新时期才开始逐渐显露的。后来虽然对部分工农兵大学生采取“回炉”、补课的补救措施,但一部分人仍难以胜任科研和教学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年限普遍缩短1-2年,搞乱学制,给教育教学活动造成了困难。实践证明,学制缩短后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更不利于各级学校的相互衔接。因此,“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势在必行。但由于十年动乱搞乱了学制,给各级学校的恢复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要延长学制,首先必须解决教材,重新编写中小学教材的任务相当巨大,随着年级、班级的增加,必须增加任课教师。十年动乱,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给教学造成了很大压力;学生人数增加,必须扩大校舍。动乱过后,百废待兴,教育经费有限,给学校修缮和后勤工作造成很大负担。总之,学制的转换引起了教育系统难以协调的连锁反应。

除缩短学制外,当时各大中专学校还盲目撤并机构,合并专业。中学课程设置的变化,首先引发了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专业设置的反响。从“专业对口”出发,中等师范学校拔高教学培养目标,将数学与物理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化学与生物合并为农业基础知识,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体育改设为军事体育。高等师范学校将政治与历史合并为政史,生物与地理合并为农基,体育与艺术合并为军体艺术。甘肃农业大学将畜牧与兽医专业合并为牧医,园艺与森林合并为林果,并在校内进行场、系合一的试验,将教学实验农场的畜牧站、农作站、园艺站等分别与牧医系、农学系、林果系合并。中专课程的合并,无非是把两个教研组并在一起,按专业课程内容分配课时,并各自按照自己的学科系统授课。高等学校的专业合并,也是貌合神离,两个系表面上合在一起,其实仍然是两套人马,两个学科体系,只不过是减少专业课程,压缩教学时数而已。显然,大中专学校的系科压缩、专业合并,不仅破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给管理、教学造成诸多不便,而且忽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在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抵制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忍辱负重,以党的事业为己任,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坚持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成绩。兰州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上,首先取得了可喜成绩。化学系教师黄方魁,白天挨批斗,晚上支持搞试验,终于于1974年5月在实验室合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三尖杉脂碱,对药物抗癌做出了新贡献。物理系教师段一士,在完成电容感应式引信研究的同时,与葛墨林合作研究规范场理论与磁单极子,获得重大理论性突破。除了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的研究外,到20世纪70年代末,兰州大学在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磁性材料、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为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腾飞打下了基础。

工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甘肃工业大学从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液压传动、工业企业自动化、金属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专业。

从1970年到1976年,共招收七届工农兵大学生,培养工程技术人员2064人。1975年,为适应厂矿企业的需要,还举办了“老工人进修班”和“农技进修班”,共培训学员162人。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上,师生共同承担了177个科研项目的任务。在设备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的169项中,完成153项,直接运用于生产的有44项。兰州铁道学院以“教改连队”和“教育革命小分队”的形式,组织师生分赴工厂和铁路现场搞教学。1969年11月,他们承接了从陕西勉县至汉中40公里铁路施工的技术指导,随后又承担了包括9座大桥、2孔隧道在内的长9.2公里铁路的修建任务。教师在现场组织教学;学生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取得了在当时条件下所能取得的科研和教学的好成绩。

农业、医学、师范和民族院校虽然受到了很大干扰和破坏,但是,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甘肃农业大学先后组织“教育革命小分队”分赴农、林、牧场及农牧区搞“现场教学”,在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天水、武都、甘南、天祝等地和一些农林牧场建立“三结合”教学基地,开展结合本地区生产实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兰州医学院从1971年恢复医学和药学两个专业的招生后,其招收工农兵大学生6届,毕业2359人。此外,还招收了医疗、妇幼、儿科短期进修班学员775人。尽管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教学受到很大冲击,但很多教师还是尽了很大努力,力争较好的效果。甘肃师范大学从恢复招生以后,在组织教学的同时,开展了有关学科的实验研究。生物系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教授承担了省计委重点课题,先后完成《甘肃野生植物猪饲料介绍》、《甘肃野生油料植物》、《甘肃野生淀粉植物》的编写任务。对本省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做出了有益贡献。

在市属中小学校,广大教师始终尽心竭力,在逆境中坚持教学,为培养青少年儿童做出不懈努力。1972年后,被立案审查的绝大多数教师重新回到教学工作岗位,并成立联校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兰州市城关区举办教师培训班,提高教师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七里河区召开教师代表大会,总结经验教训,鼓励教师钻研业务,改进教学,使教学教育质量有所回升。此外,工农业余教育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大都以政治学习为主,真正达到要求的不多。

1978年12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了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兰州教育事业由此步入恢复、调整、改革、发展的新历史时期。三中全会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大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加快了从中央到地方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重大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推动揭、批、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从1978年至1983年,平反了大量冤案错案,清理、销毁了数以万计的不实材料,在平反过程中,先后对为数众多的蒙冤受曲人员补了工资或补助费,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的同志陆续恢复了名誉,并重新调整或安排了工作。兰州大学共复查各类案件2100多件,1500多件全部平反结案;对错划的“右派”全部改正;对其他类型的100多件错案也作了妥善处理。此外,还清理了1500多名非党知识分子的档案,凡属不实之词和不恰当的结论、评语都作了改正。1981年2月,据兰州大学、甘肃师范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兰州医学院6所院校统计,文化大革命中教职工被“立案”审查的共1450人,已平反纠正1447人,占99.8%,反右中划定的“右派分子”共784人,已改正777人,占99%,使受冤同志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中、小学的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在当地党委和主管部门领导下兰州大学郑国教授在实验室工作(1978年)进行,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错划的“右派”、“反革命分子”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打击、诬陷和迫害的教职工予以平反、改正,恢复了名誉。

平反冤假错案是拨乱反正的重大步骤之一,它成为确认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平反冤假错案,知识分子身荷多年的包袱卸下来了,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

为了更好的发挥和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1979年3月,省革委会召开高等学校教师晋升大会,宣布段一士等24名教师晋升为教授,朱子清等因错划“右派”和错误批判而取消了学衔的8名教师恢复教授、副教授职称。随即,教师职称晋升工作普遍恢复进行,高等学校原有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都恢复了职称。1981年2月,甘肃省政府批准大专院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和中小学特级教师评定委员会正式成立。从1978年至1981年2月,各高等院校晋升职称的教师达到196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20人,讲师820人。1981年7月,由省政府批准本省第一批中小学特级教师3人。由此,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一步步走向正轨,不断趋于完善。

充分信任和依靠知识分子,不仅体现在政治待遇的变化,而且体现在改善其生活和工作条件方面。从1978年开始,各级各类学校先后选拔了一大批教师到校、系领导岗位任职,让他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都加强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解决教师住房,增加工资,使教师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恢复高考制度,整顿重建教学秩序,是教育恢复工作的基本内容。1977年10月,省革委会根据邓小平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开始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大学生,并举行了全省统一的文化课入学考试,录取的新生于1978年2月入学。与此同时,兰州各中等专业学校也开始从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学生,并举行全省统一的入学考试。恢复大中专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是拨乱反正中把教育事业转向正轨的开始,也是带动各级各类学校恢复教学秩序的起始,同时也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时期实行的“推荐入学”办法的废止。

为了使教育事业步入正规发展的道路,必须统一学制和教学计划,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1978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重新修订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新高教六十条)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即新中学五十条)、《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即新小学四十条)。1980年8月又颁布了《中等师范学校规程》。省、市教育局转发了上述条例、规程,要求大中小学认真贯彻执行。根据条例,兰州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和系一级实行“系党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分工负责制”。兰州各中小学着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此同时,统一中小学学制。1978年,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学五年,小学五年)的规定,全市中学修业年限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四年改为五年。1981年6月,遵照教育部将中学学制逐步改为六年的通知精神,省教育厅发文通知各地,将中学学制定为六年,要求重点中学从1981年秋季招收的新生开始实行六年制教学计划,其余中学逐步实行,1985年前过渡结束。小学学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五年制,而且招生时间不一。1978年省教育局按照教育部规定,小学恢复秋季招生。1981年,小学学制试行六年制,先在重点小学和城市小学试行。规定试行六年制的学校,教学程度原则上同现行的五年制小学一样,不再提高。

与统一学制同时并举的是统一教学计划。1978年至1981年,兰州各中小学贯彻省教育厅文件精神,陆续转发了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并在全市贯彻执行。在统一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贯彻执行中小学学生守则。1979年9月,市教育局转发了教育部重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并在转发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都要把学习、贯彻执行守则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务必在本学期内抓出成效,要求各中小学校学生人手一册,做到会背、会讲、会唱、会做。

由于实行上述措施,使各级各类学校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改变了混乱状况,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