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校注册回来后,因为已经定下了接下来就读的事,林晓阳再也心无旁鹜,他把全副的精力投入了练功和预习技校的课程中。
可能是技校第一届招初中生的缘故,课本还是试行的,很不规范,五花八门。有的课本,一本就能读完整个技校三年的课程,如锻工工艺学、冷作工艺学;有的课本,一本是两个学年的,如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还有的课本是一个学年的,如公差与配合和所有的文化科。
这样不规范的课本,正合林晓阳的意,反正他想学多一些,最好是一个学年之内,把三年的课程学完,所以,他还想所有的课本都是三年一本制的呢。
文化科的课程,在技校不过是象征式的,只有数学、物理和政治三门,连那个年代,在学生阶段必不可少的语文科,都没有列入技校的教程。虽然这三门文化科也年年要考试,但内容并不多、也不深,林晓阳有把握在几天之内,就把第一学年的文化科搞定。
专业类的课本,林晓阳知道书中大部分的知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里用不上,而且,还有些课程和专业好像并不是一码事。比如,公差与配合,林晓阳就不明白打铁这个粗坯加工,与用在精加工上的公差、配合,有什么毛关系?为什么要学这个课程。
不过,不解也好,不明也好,既然是课程,就要学。还好,林晓阳在前世出来工作后,接触过的岗位、工种不少,而且还有二十多年的机械行业经历,所以,他相信现在以实干的经验来辅佐学习,这些专业科还难不住他。
注册回来的林晓阳,先用两天的时间,把全部的课本从头至尾翻了一遍,让这些知识在脑中有个印象,然后再开始一科一科啃。
以林晓阳现在那超变态的记忆力和接受能力,再加上他那通宵作战的超级精神力,学起什么来还不容易?所以,他学习的进度足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三门一学年的文化科,他用了四天就拿出了下来,接着的专业课,虽然内容不少,实干的经验和见识相辅,学起来也还算顺利。
还是那句老话,充实的日子容易过,转眼间,一个星期就过去了,迎来到了高中注册的日子。林晓阳既然已经报了技校,这次的注册当然就不关他事了,事不关己的他,一如既往地潜心做自己的事。
高中注册的时间是两天,两天过去之后,本以为不关自己事的林晓阳,还是被牵连进了这高中注册的事中。
高中注册完毕后的第二天中午,已经是林晓阳母校的县一中的几位老师,在曾经到过林晓阳家家访的、原来林晓阳的班主任伍老师带路下,来到了林晓阳家。
县一中这次到林晓阳家来访的一共有四人,领头的还是县一中的教导主任,其它三人,除了带路的那个林晓阳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外,一个是林晓阳初中三年的体育老师,还有一个是见识了林晓阳惊艳一脚的体育老师。
刚吃过午饭正准备午休的林父,见到了同行来访,连忙热情让座,并让林晓阳去备茶。
林晓阳的家也太窄了,安排了三位来客坐在林晓阳的睡床上,再出动了家中所有的凳子,才勉强够让来客与林晓阳父子坐下。几人落座之后,那林晓阳的睡房兼客厅就已经没有地方转动了。
林晓阳的父亲有点窘迫地对已经就座的几位同行说道:“各位老师,不好意思,蜗居窄小,你们将就将就。”
来访的人既然都是同行,大家的居住情况也就好不到哪,有的甚至还比林晓阳家差。林晓阳就知道他的原班主任伍老师,一家四口还住在学校宿命里,所以,几人对林晓阳家这般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也没有感觉什么难堪。
宾主坐落之后,林晓阳的父亲问这些同行的来意。
来家访过、见过林晓阳父亲数面的伍老师,先开口对林父说道:“林老师,我见到林晓阳这两天没有去注册,而且听说他报了技校,我们想过来了解一下情况。”
林晓阳的父亲如实向几位来客说出了林晓阳已经到技校注册的事。
伍老师听说了林晓阳要读技校后,不由替他着急,他对林晓阳的父亲说道:“林老师,您也应该清楚,以晓阳中考的成绩,只要他高中能够保持,就是考个一流的大学也问题不大,让他读技校太可惜了,我建议您还是让他回一中读高中。”
跟随而来的那两位体育老师,也连忙急着帮言了。
那教了林晓阳三年的体育老师说道:“林老师,我是晓阳的体育老师,晓阳他有一个强项,就是长跑,如果他能回一中读书,我有把握让他在市里、甚至省里的比赛中拿名次。您应该知道,我们学校培养过不少体育尖子,以晓阳的潜力,我保证能让他在高考时,凭体育成绩加二十分的最高分。”
见识过林晓阳惊艳一脚的体育老师,也急着说道:“林老师,我也是一中的体育老师,我还兼职县足球教练,我发现了晓阳同学有这方面的天赋,如果他能回一中读书,我也有把握让他入市队,让他在高考中加分。”
如果不是两位体育老师说出,林晓阳父亲还真不知道儿子还有这些强项。不过,他对那些他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运动员,并不太感兴趣,只是对体育特长能在高考加分这一项,颇有些心动。如果儿子真有这些特长,那高考的把握就大多了,可惜,儿子现在已经注册了技校。
县一中的教导主任的发言,就更让林晓阳父亲更心动了。
“林老师,大家都是同行,读大学与读技校之间的差距大家都清楚,我也不多说了。针对林晓阳同学的情况,学校本着招揽人才的宗旨,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如果林晓阳同学回一中读高中的话,可以免除他的一切费用,并重点培养。”
教导主任显然是有备而来,为了招揽林晓阳这位文化课和体育的双尖子,提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
那年代,读书的费用也不低,一个学期下来的学杂费和其它费用,大约相当于林晓阳父亲两个月的工资左右。在那日子并不好过的年代,这是一笔相当诱人的金额。
还有那重点培养的承诺,知道一中历届高考成绩的人,就会知道这个承诺,等于让被培养的人半只脚跨入了重点大学的门槛。
这些优厚的条件摆在眼前,哪能让林晓阳的父亲不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