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第二师的先头部队,和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在四川省懋功(今小金县)地区胜利会师,大家兴奋异常,热烈拥抱,欢呼雀跃,激动得热泪盈眶,喜讯迅速传遍两个方面军。14日,毛泽东和朱德一起来到达维镇。
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到了达维镇,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率领部队列队欢迎。他在1982年发表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们高呼“向一方面军老大哥学习致敬”、“向中央首长致敬”的口号声经久不息。过去听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首长的名字,这次见了面,却一个也不认得,心中好不焦急。正在这时,我在中央首长的行列中,发现了陈赓同志。他在鄂豫皖任过红十二师师长,我曾在该师任副团长,彼此比较熟悉。这时,他是军委干部团团长。经他介绍引见,我认清了各位中央首长。我代表全师指战员向首长表示了崇敬的心情。
第二天,陈赓和他说:“老韩哪,毛主席指示今天晚上由军委宣传队演出,开个一、四方面军驻达维部队联欢会,要你在会上讲话。”韩东山不信,认为是他开玩笑,怎么会让他在这种场合讲话呢?经陈赓再三说他才相信了。那天联欢会开得很热闹。会后举行了会餐。
部队在懋功地区进行整顿,共住了4天。然后,干部团经两河口北上,又翻过一座雪山——梦笔山,到达了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卓克基,最后翻过打鼓山,到达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地区。
懋功会师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粉碎了蒋介石妄图阻止一、四方面军会合的计划,为两支红军开创新的局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这时内部又出现了问题,即野心家张国焘的作祟。
两个方面军会师后,因为陈赓曾在红四方面军工作过,中共中央派他到四方面军去多做工作。陈赓在大别山工作时,曾反对过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在上海治伤时还向中央告过张国焘的“状”,张国焘一直耿耿于怀。陈赓到了四方面军,张国焘见了他问:“你在一、四方面军都干过,觉得哪一个部队好些?”陈赓是个光明磊落的人,从不模棱两可,隐讳自己的观点。他回答:“依我看,两家各有优、缺点。一方面军打仗勇敢,群众纪律好,政治工作不错;四方面军打仗好,干部、战士的战斗作风也好,只是政治工作、群众纪律比较差。”这本是真情。红四方面军差的地方,也正是张国焘错误路线所造成的。张国焘听了陈赓的话竟然大怒,拍桌子大发脾气骂人。此后,就陷害陈赓,说他是“国民党的侦探”,并命令其控制的川、陕省委作出杀害陈赓的决定。中共中央觉察到张国焘的问题,为了陈赓的安全,周恩来派人送信给他,令他赶快回红一方面军来。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革军委决定干部团同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红军学校,干部团的机构便撤销了。由于张国焘排斥陈赓,陈赓就不在这所学校任职。有关情况,宋任穷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决定干部团同四方面军的红军学校合并,改编成新的红军学校。红军学校的校长是倪志亮,政治委员是何畏,教育长是李特,政治部主任是刘少奇。由于张国焘要整陈赓,陈赓同志无法在红军学校工作,被调到一军团任师长。”
根据毛儿盖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分两路继续北上。右路军为一方面军的一军团、三军团和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以及中央纵队一部与新成立的红军学校;左路军为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一军,一方面军的五军团、九军团等部。8月21日,陈赓所在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北行40里,就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草地。
大草地荒无人烟,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气味的黑色淤泥潭。天气变幻莫测,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稍一不慎,踏进泥潭就可能被吞没。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吃的东西。过草地前,有的部队找些青稞磨成粉带上,有的把青稞粉弄成炒面作干粮,但是数量很少,不久就吃光了。有的指挥员命令杀死自己的战马给战士吃,有的叫杀死驮帐篷的牦牛。实在没办法时,有人把自己的皮带、皮衣放在锅里煮了吃。能吃的野菜、野草被前面的人吃了,后面的部队只好找些不认识的野草充饥,有的人错吃了有毒的草牺牲了。饥饿使战士的体质大大削弱,也就无力与草地进行艰苦的斗争。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曾致电红三军团长彭德怀说:“一军团此次因衣服太缺和一部分同志身体过弱,以致连日牺牲者约百余人。经过我们目睹者均负责掩埋,在后面未掩埋的一定还有,你们出动时,请派一部携带工具前行,沿途负责掩埋为盼。”由此可见一斑了。
在过草地时,陈赓也遇见了一件他终生难忘的事。
太阳偏西了,陈赓感到十分疲惫,掉下队来,同他那也十分疲惫的瘦马,慢慢地朝前走着,来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的身旁。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12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骑一会儿马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的口吻说:“叫你骑你就骑,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强的语气回答:“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吗?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弯,做着一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哩。”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
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他脑子里总是闪动着那孩子的影子。想着想着,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急忙掉转马头,向来路奔跑而去。
当陈赓寻找到那个孩子的时候,已经晚了。
陈赓把小鬼抱上马背,有一件硬东西触到他的手,急忙摸出来看,原来正是小鬼那个鼓鼓的干粮袋,里面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留有几个牙齿印。
正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一只手紧搂着小鬼的尸体,一只手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这个大笨蛋,怎么对得起阶级小兄弟!”
讲这个故事的红军老作家陈靖在1983年10月3日写道:
这位在黄埔时代就被称为“黄埔三杰”之一的人物,人们只知道他是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的英雄,怕的却是一个廖(仲恺)先生;第二次国内战争中,又有人传他怕彭(德怀)总。但谁也不知道他还有第三怕……这就是陈赓同志怕同小孩子开玩笑,怕听小孩子生病,怕听小孩子哭……
如果陈靖说的符合事实,那陈赓这个“第三怕”,大概就是从这个《马背上的小红军》的故事开始的吧?
红军过草地,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病倒了,高烧不退,医生诊断是肝脓肿和阿米巴痢疾,药早已用完了,无法医治,烧得昏迷不醒。毛泽东赶来看望,彭德怀听说后,也带着陈赓、萧劲光赶来了。看见周恩来醒不过来,大家都很着急,但没有办法。
这时陈赓说:“把他交给我吧!我当过医生,会想办法给他治的。”
彭德怀瞪起了眼睛:“你当过医生?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陈赓说:“我在中央特科工作时,在上海开过医院,除了拔牙和接生,我都干过。恩来同志那时还到我的医院住过哩。”
彭德怀皱起了眉头:“冒牌医生能算得数吗?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你有什么办法?”
陈赓挥着手:“首先要降温,这样高烧下去不行。赶快弄些雪来,给他肝区和额头实行冷敷,兴许有救。”
毛泽东张眼一望,周围是一片草地和水淖子,哪来的雪?陈赓指着一座小山说:“那山的背阴处一定有。”
于是他带着人和马到了那个小山上,那里果然有雪。回来用油布缝了几个袋子,装上雪,给周恩来额头及肝部等处放上,果然有效,过了几小时,周恩来终于醒了过来。
毛泽东和彭德怀这才放下了心,他俩安慰了周恩来一番后,彭德怀对萧劲光说:“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派人把周副主席抬出草地。”
萧劲光急忙从休养连接来邓颖超,又从迫击炮连抽一个排当担架队。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长,跟着担架走。他的双腿都负过重伤,走起来一瘸一拐,但他坚持干,一步也不离开担架。
邓颖超也有病,患的是肺结核,痰中带血,不断发烧。她到了周恩来身边,看他脸色青灰,瘦得变了形,脸上胡子很长,她流泪了。给他盖毛衣时,发现毛衣上有虱子,她拿起毛衣边找边掐,总共找到了170多个,把指甲都染红了。
周恩来肚子疼得厉害,邓颖超扶他下地大便,排出了半盆棕绿色脓汁。真是奇迹,肝里的脓全从肠子里排出来了。
周恩来看见抬担架的战士身体也很虚弱,不忍心叫他们再抬,几次硬要下担架改为骑马,都被陈赓按住。他说:“现在我是担架队长,你是病号,上边交代了,你得服从我的指挥。”
周恩来居然没吃什么药,身体就一天天好了起来。周恩来说:“陈赓,你是一员虎将,又是一员福将。谁遇到你准保都有好运道。东征时,你把蒋介石从战场上背下来,救了他一条命;如今你又救了我一条命。”
陈赓说:“要是早知道那小子后来变得那么坏,那时他想自杀,真该不管。”
经过7天7夜的艰苦跋涉,红军终于从荒无人烟的草地走了出来,到达了班佑。这是四川省北部的边沿,可以看到牧民们为了临时躲风避雨修建的简易房子了,他们是以牛粪作燃料,屋中没有人,却留有堆堆的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