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是侗语地名,苗语称做“分送”,译成汉语又变成了“草木繁盛的地方”。由于受季风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年降水量充足,5~10月更是雨水丰沛。这里原始森林密布,郁郁葱葱,起到天然屏障作用,层层环绕又分割成五个自然山寨。
我的眼前是一片片干栏式吊脚木楼,它们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连成绵延无尽的田园景色。山寨周边洋溢着田园叠翠,水坝于上纵横,竹林摇曳,采摘的妇女在羊肠小道上偶尔闪现,牧童借着落日的余晖赶着牛儿回返……金秋时节,挂满稻菽的禾晾与青山交相辉映,有一种旷达不羁、气度神圣的优美。古诗云:林光千里碧万重,花心沁骨春颜红。
直到今天,这里还是和“净土”、“神秘”、“原始”之类的词语形影相随。虽与县城咫尺之隔,却俨然另外一个世界。在这四周“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吠夕阳中。”有人将这里称为触摸苗族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我觉得,那一片风光旖旎,恍如隔世,就很好很好了。
岜沙注定不能拒绝外界的关注。当“岜沙”被外界形容为海市蜃楼时,密林深处的岜沙人正一如既往地沿着祖先的足迹踟躇而行。大寨、宰戈新寨,因为受旅游开发影响,露出些微商业化气息,拍照、表演都以付费为前提,倒是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依然如故。我喜欢走到较远的宰庄、王家寨和大榕坡新寨的深处里去,因为没有受到外界丝毫的浸润,还是一幅拙朴的千年传承下来的生活图画。
岜沙人的装扮一直让我好奇,与祖辈别无二致,保持已有一两千年。男子身着土法染制的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走起路来携风带气。他们的发型和剃头方式更属异类。男子,头部四周剃得精光,头顶却高高地挽着一个发髻,个个肩上扛着火枪,腰间别着砍刀、挂着鱼篓,一身古代武士装束。女子,则身穿大襟衣、百褶裙,扎着彩条绑腿,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几个妇女从高处踩着石板台阶向竹林深处走来,俯下身体,迅速调整焦距,起伏的身姿以及她们的面容一一被连续记录下来。从下而上的仰视,让这组画面有了叙事和次序的结构,回放时,我惊喜地发现,这偶然撞进来的画面不啻于一场T型台上的走秀表演。
因为林深木厚,岜沙到处郁郁葱葱,我沉陷在其中,感觉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淡淡的树香。寨前寨后都是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树,风吹过时卷起阵阵松涛。黔东南的许多
苗寨都有一片不得随意砍伐的“保寨林”,而树在岜沙不单备受呵护,甚至还被崇拜和祭祀。据说岜沙人生小孩、办葬礼,都和树建立起紧密关系。死后不造坟、不立碑,每逢此时,家里人都要在下葬的地点种一棵树。那些参天古树说明,岜沙人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居住在这里。显而易见,每棵树下也都有一个岜沙人的灵魂。也正因为保护树木,后来竟被写进民约:村民盗伐林木除了退回赃物外,还要处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请全寨的人食用。对树的崇拜已渗入每一个生活细节。假如遇有人畜不安、生活不顺或天灾人祸都要到寨头大树下烧香祈祷。把树木当神祭拜,保护树木因此也成为习俗。这个传统经年累月,世代沿袭,当地的森林得以永远茂密葱翠,不会凋败荒凉,完整地保持至今,堪称伟大的奇迹。
烧柴怎么办呢?岜沙允许在附近的树林里砍柴,除了自己留用,也在每个周末的赶场天挑到县城卖掉以补贴家用。赶场每次只能挑一担柴,并且必须徒步往返,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更切实的原因是一担柴卖6块钱,而从江县城到岜沙单程车费是3块钱,如果坐车将一无所获。有一年,岜沙人倒是砍倒村头一株直径1.2米的古香樟,不过是运到北京用于建造毛主席纪念堂,随即,就在树址建造起一座八角亭以示对这棵树的纪念。
我是有点紧张地看完了“镰刀剃头”的整个“过程”,这是岜沙男子独特的成人礼,苗语称为“达给”。这里的男孩从出生那天起,就不能随便洗头、梳头,更不能随便剃发、剪发,到十五六岁时用镰刀把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中央的一撮并梳成高高的发髻,也就是堪称岜沙部落标志的“户棍”发型。在村寨子的房前屋后、坝上沟里穿梭,总是会见到留着特别发型的孩子,目光清纯的样子,再点缀上那一头留着青白头皮的一绺,走起路来一踮一跷的劲儿,很是有趣。我的目光也会落到岜沙人的身后。暗红色葫芦放有火药、铁砂,竹篓里是镰刀,竹篓的左边是柴刀,每个岜沙的成年男子都是如此,最简单的也少不了那柄柴刀。
至今,这里也保留着稻田养鱼的传统,张五常认为这是最符合经济学的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我倒觉得,那个鱼才叫是鱼呢,吃到嘴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鲜美的味道搅扰味蕾。吃鲜节时荡秋千,荡时必须面对太阳。据说那时村子里将有40~50个秋千同时在荡。而9月至10月,收割后的水稻要挂在巨大的禾晾上,只能男人去挂,族规习俗还不止于此。岜沙共有420余户、2100多人,近一半都姓衮,此外还有王、贾等大姓,人数很少的易姓、蒋姓和刘姓,是后来迁到岜沙的汉族,与苗族通婚而逐渐“变苗”的。
梯田是山峦间的美景,也是岜沙人的生存来源。蓄满水的梯田坝在夕阳下闪烁的迷人光芒很是壮观,但分配到各家各户最多也就三四亩,甚至两亩左右。几乎全都种水稻,一年的收成顶多自给自足,绝少有人卖米卖菜,其他收入主要靠栽在山上的桠柑。
不知为什么,这里虽然贫穷、落后,却让我心灵舒坦。岜沙人很淡泊,也很自信,态度从来都是不卑不亢。到人家里看看,他们既不会太热情,也不会太冷漠。尽管旅游一再开发,新鲜事物在公路边接二连三地出现,但村寨里的模样其实变化不大。他们依旧平静地看着外人蹑手蹑脚地闯入,略带羞涩地笑笑,和气地打下招呼,有时还会大方地邀请你到简陋的家中坐坐。男人们大都下田、守牛或上山砍柴,依然枪不离身,偶尔从丛林深处穿来一两声短促沉闷的枪响,那是有人在打飞鸟。狩猎无疑曾是岜沙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但现在,除了在老寨表演给游客观赏,枪手们几乎再无用武之地,而年轻人早就谋划着外出打工了。
平日里女人们三五成群地纺纱、织布、绣花或缝衣,男人们也
会坐在家门口专注地编着笆篓,沉重的舂米声,啾啾的鸟鸣声……一切都写着纯净、自然。风平浪静的响晴白日,浸入骨髓的清凉舒爽;风雨交加的时候,但闻松涛阵阵。如果人间把“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视做最好的词汇赞颂心灵栖息之地,那么这里是无可挑剔的。这里一直讳莫如深。据说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民俗学者和摄影家率先将岜沙介绍给外界,才招徕后面的观光客和猎奇者。但是,在密林深处,我惊讶地看到,苗民不为所扰,亦不为所动,安守着祖先留传的一切,依然故我。
藏地神泉天生桥
平整的空地上,越野车来了一个漂亮的180度转弯后嘎然而止。雪后的香格里拉,仿佛水洗过一般,愈加明朗清透,层次分明。远处,与天际相连的雪山巍然伫立。
同车的老外们径直朝着峡谷深处的入口处走去。我又落在了后面,有形有致的玛尼堆出现,无声,却在告诉我,属于这个地方的信仰。附近有身着藏袍的女人在走动,3个不大的孩子举着脏兮兮的小手向我挥:“嘿,你们好!”朝着他们的方向,我大声地喊,一个撒腿向妇女跑去,另两个钻进门里,然后探出小脑袋瓜,扮起鬼脸……呵呵!
走到通往谷底的入口处,我眼前一亮,忍不住就“哇”了一声!景致奇特壮观,真是别有洞天。也算是见多识广之人,不过,这么独特的自然景观,隐秘在遥远的藏地高崖峡谷间,忽然顿开,如果不为此动容,说明我的心可能就拉响了麻木僵硬的信号……原来我已进入天生桥地热生态公园腹地,而我还不知道呢?同行的荷兰人顺着仅1米宽的石阶麻利地下到谷底。他们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之后的麻利、轻车熟路,可以说明这点。
海拔3300米,估计99%的人没见过这么齐整的天然形成的石灰拱桥?这可是“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世界自然遗产的热点景区之一。“药师傅!”我在半山处的石阶上看到了那个木制的黄牌子,疑惑这里是个医院?穿过一座小桥,环顾上下左右,这才把温泉的四周、目力所及的整个环境看个明白,哪个是一句“风景秀丽”即可概括,分明是奇、秀、险、幽……相汇集,而那我不知来自何处又流向何方的碧绿碧绿的地热泉水,居然有无数奇特的医疗养生保健功效,难怪管理这里的主人,给它起了一个“药师傅”的名字,而它早已经以“高原第一汤”的美名远扬……
除我之外的所有人都在更衣入水,而我却望着那一个一个用石料修葺的漂亮的小房子猜想?两个身材壮硕的中年女人从一个写着梅萨浴池的小门里出来,扎在腰部的彩条围裙以及把细辫子盘在脑门上的装束表明着她们的身份。当地藏族人有个习俗,凡是本族人来此地泡温泉皆不花钱,但是不知道,他们游客一般,在此地沿硕都岗漂流探险是否也免单?
要添加游泳衣,否则只能望着一池碧水岸上兴叹。出来就是要花钱的,掏吧。碧绿的泉水弥漫在我的周围,试探着把身体沉入水底,脚着地时,水面几乎到达我的嘴边,这水深起码有1.60米,“是不是都一样深呢?”喘着粗气向岸上的人问,实在是担心,哪个地方陷下去,我来不及反应就被卷到洞里去?恐怖!!“放心吧,都是一样深,你去的是温泉游泳池……”
放下心来,开始划水,把头扎进水里……滑腻腻的液体从头倒脚,有醍醐灌顶的舒适,相当解乏。靠着石壁,打量前方那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桥,想象着造物主真是鬼斧神工,竟然如人工建造一般不留痕迹又历历在目。它形成于万仞高山之下,属都岗河穿桥而过,岩壁上坑坑洼洼,满布蜂窝状洞穴。后来据当地人介绍,那里常年栖居着岩鸽、红嘴鸦等高原禽类。
这些还不足为奇。奇的是这里的崖壁上有清乾隆年间山西巡抚张秉彝赞颂天生桥摩崖的手迹;有在岩壁上天然显现的六字箴言、罗汉图像、观音现身等神秘莫测的地质奇观;有莲花生大师在此施法斩魔除妖、普济众生、解除灾难的遗迹;更有木天王将无数财宝埋藏于此至今无人揭秘的诱人传说……
天生桥还有一个当地人熟知的名字——藏名“让迥独左”。我晕头转向,不知何意?其意就是天然形成的石桥,海拔3300米,地处香格里拉县城到白水台、碧塔海、大宝寺、属都湖等经典景区的交通要道上。初入中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路上还隐藏着一个绝密的世外桃源,近来,因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缘故,才开始渐渐被人关注,不早不晚,我来的正是时候。
两个荷兰男生先后爬上岸,白皙而富有弹性的皮肤上挂满了水珠,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晶莹剔透的光泽……那两个荷兰女子倒是不慌不忙,轻拂泉水悠悠自在,头发湿漉漉地粘贴在一起,轮廓清晰的面孔更加突兀出来……高高的鼻梁,深陷的眼窝,紧致的脸庞,棱角分明,侧面看去,如大理石般明皙、挺拔……嘭,抬起的手臂碰到了岩壁,好疼,发现自己又走神了。
乳泉、喷泉、高僧浴池、梅萨浴池、热河、溶洞蒸气,这里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地热资源群;一线天、天外来石、香炉树、随缘道、情侣树、金龟望月、避风坪、鳄鱼石、莲花生大师修行洞……峡谷风光千姿百态。那两棵情侣树,远远看去,还真是惟妙惟肖。盘根相连,枝叶交错,一副卿卿我我哪管他人的样子,且又茂盛如伞,根粗叶壮,难怪它还寄托着藏族青年对爱情的美好希望。
女子湿漉漉地上岸,司机提醒我:“老外非常守时,说几点出发,一分不差。”“他们习惯按规章办事,包括承诺,而我们往往会给自己一些理由,人与人还是存在差别,不论国内国外。”
我以最麻利的速度滑行上岸……追上已经快达峡谷入口处的同行者。回香格里拉青年旅舍的路上,我开始听和师傅讲情侣树的传说。那是一对苦苦相恋的藏族男女,因为不堪忍受包办婚姻的分离,两人相携,在一个大地还未睡醒的黎明,悄悄地逃往天生桥的密林深处,开始了他们在密林深处相亲相爱、相依为命的生命旅程……最后,两人化作两棵常青树。从此,藏区留下了逃婚的习俗,至今,时有藏族青年恋人,跑到这对情侣树下亲密约会,山盟海誓……
我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渐渐离开视线的天生桥,和中甸的每个神奇符号一样,在等待人们慢慢地打开。但是,我希望这一切,都不要像一场海啸风暴卷过一样,在留下足迹、开凿、享用的同时,不要成为一个垃圾制造厂和现代文明毁弃的墓地……
我希望能再来,看到在蛟龙头部的巨石峰上,那只万年金龟伸出长长的脖子,昂首仰望皎月的美姿。在藏房中,听额吉老妈妈讲天地形成的故事,想象“日月同辉在山涧,金龟望月时无边,待得嫦娥期若至,玉兔金龟再续缘”的意境,人生岂能无欢?
还是留下遗憾,没有时间漂流。漂流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中国最北边的县城,在这海拔很高的地方,硕都岗河漂流探险,味道应该是大不同的。花如海,草如甸,风吹草低见牛羊……因为这一切,充满着神奇、梦幻和期待,被誉为香巴拉的缩影,天堂的意味……“让迥独左”,因为天生,所以无双。
最美不过泸源崖
感觉这东西很微妙,不是你索要就会有,你想他就会来的,来了想不要都不行。晚上,热烈、粗狂的锅庄舞点燃了我渐趋平淡的激情,我决定晚走一天。
一个粉丝发来短信,问我怎么还不上传博客?我说:正在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地带上,感觉在和天、水、山、石……对话。
望着车外的湖景我思绪飞扬,车子在疾驰中嘎然而止,10米之外是经幡招展的玛尼堆。这里是泸沽湖的水源,还有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土司府里有个放牛娃,每天一大早出去,天黑了才回来,也不吃东西却长得白白胖胖。土司老爷就很纳闷,却找不到答案。有一天早上,他偷偷地跟在放牛娃的身后,看个究竟。一路尾随到泸源涯,他惊讶不已。原来,石崖凹处是一个洞口,有一条大鱼堵在那里,放牛娃用刀一片片地割肉吃,每天如此。土司老爷恍然大悟,割了肉还能长,天底下还有这么神奇的事嘛?!他想知道洞里的秘密,匆匆回到土司府叫人把洞口撬开,结果,一汪碧水如注喷出,一发不可收拾,迅速汪洋成一片水域。水面因地势而走,从高处看去,外形如曲颈葫芦,故名泸沽湖。因为生活在泸沽湖流域的摩梭人还一直沿袭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又名“东方女儿国”。
即使没有那个大鱼的传说,泸沽湖也是人间仙境。一阵清脆的笑闹声把我从遥远的神秘拽回现实,几个孩童正在崖边戏水、笑闹,天真的顽皮并未被脏兮兮的样子掩盖,反倒是带着山区孩子特有的放松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