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推背图之谜(上)
2510900000007

第7章 在预言中惊奇演变的古代历史(2)

唐玄宗整日沉浸在温柔乡里不理朝政,奸相李林甫又介绍安禄山入宫,安禄山与杨贵妃也有着暧昧的关系,于是便出现美人迷惑君王、奸臣把持朝政、雄藩窥伺于外的局面,国家糜烂不堪,局势极其危机。

第二句"蜀道难",指天宝十四年十一月(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开始起兵叛乱,由范阳攻至洛阳,势如破竹,唐朝兵败如山倒。杨国忠没有什么对策,只有劝玄宗逃往四川。玄宗在惊吓之中没了注意,带上陈玄礼的兵将和杨国忠、杨贵妃、高力士等一干人启程往四川而来。四川即"蜀地"。

谶词第三句"截断竹箫方见日",指玄宗逃到四川之后,太子即位,就是第七代皇帝肃宗。此时,唐室终于拾回人心,开始整顿军队,在各州举兵镇压叛军。从"截断竹箫"的"箫"字来看,"竹"一旦被切断就是"肃",也就是说到了肃宗这一代"方见日",唐室再度见到阳光。

谶词第四句"更无一史乃平安",暗示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被杀,天下重新回到和平,"更"就是指第二个"史"。肃宗即位翌年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而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的骨肉相残使得持续八年的大乱终告结束。

安庆绪的军队在各地袭击官军时,打败其军队的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张巡、许远等勇将,尤其是名将郭子仪立下重大功劳,他向回纥王的怀仁可汗借精兵夺回长安,收复了洛阳。因此肃宗得以进入长安,而玄宗也离开四川回到长安。上元二年(762年)四月,玄宗在长安逝世,享年七十八岁。而同月肃宗也病逝,太子李豫即位,即代宗皇帝。

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代宗的长子,后来的德宗皇帝)担任天下兵马元帅,讨伐史朝义。史朝义兵败逃到范阳,其部下李怀仙倒戈,斩杀史朝义,向官军投降。这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而颂词的意思和谶词正好是相呼应的,第一句"渔阳"的"阳"是指"洛阳",安禄山率领叛军攻陷洛阳,接着又攻破潼关,直逼长安。"潼关"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是保护首都长安的要害关卡。安禄山攻破此处,玄宗不得已只好逃到为山地所围绕的天然要害四川省。巴蜀山道自古以险峻闻名,因此常言道"蜀道难。"

颂词第二句"幸剑山",指逃往四川的玄宗一行人到达马嵬(陕西省)时,愤怒的将兵斩杀了宰相杨国忠及其家人,并要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一天,唐玄宗和一队逃兵走到马嵬驿,正要进入驿里休息,只听得驿门外面,喊杀连天,吓得他面色如土,杨贵妃更是怕得银牙乱颤,粉脸成青。玄宗命高力士到外面去看看,待高力士回来才知道,杨国忠父子和韩国夫人已经被禁军杀死。

玄宗大惊,又派御史大夫魏方进出去问是怎么回事,魏方进出来一看,外面的禁军已经把国忠的首级悬挂在驿门上,地上绑着的国忠的肢体,已被凌割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魏方进不知所措的问道:"你们为何擅杀宰相?"话还没说完,前面几个军士一拥而上,把魏方进按在地上,几刀下去砍成数段。

同平章事韦见素在里边等魏方进不回来,也出来看,脚还没站稳,另一队乱军拥上来,把他殴成一团,血流满地。突然,背后匆匆走出数人,大声喊道:"不要伤韦相公!"大家才停了手,韦见素痛苦地爬了起来,退入驿中,向唐玄宗说明情形。唐玄宗听了在四周踱来踱去,不知如何是好。高力士请求请玄宗出去慰谕,玄宗只好硬着头皮,扶着拐杖走出门外,低声下气地慰问将士,劝他们收兵。可是将士们仍然围住驿门,一点也不遵圣旨。玄宗暴跳如雷,命令高力士出去问陈玄礼。陈玄礼的答话是:"国忠既然已经诛斩,贵妃不宜再供奉,请皇上割恩正法。"

"贵妃平常住在宫里,对外边的事情从来不闻不问,有什么罪该杀呢?"玄宗听说要杀死自己宠爱的妃子,立马变了脸色。

高力士在旁边小心劝奏:"贵妃原是无罪,但是将士已经杀掉国忠,如果贵妃还随侍在左右,终究无法使众人心悦诚服。希望陛下迁就一下,只有让将士的心安定下来,陛下才能安全。"

玄宗沉吟不语,转身走到驿门旁边,倚杖立着。韦见素的儿子京兆司禄韦谔护驾在旁,也向前跪下奏道:"众怒难犯,安危只在须臾之间,愿陛下速行处决。"

玄宗还在犹疑不决,外面喧哗的声音越来越厉害,几乎就要冲进门来。韦谔还跪在地上,猛力叩头请求,鲜血满额。又见高力士神色慌张地跑进来说:"军士们已经闯进来了。陛下若不速决,他们要来自己动手了。"玄宗不禁掉下眼泪来,怔了半晌,说:"罢了,罢了。我也顾不得贵妃了,你替朕拟旨,赐贵妃自尽罢!"

杨贵妃就这样在马嵬坡香消玉损,正好应了颂词第三、四句"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木易"合起来为"杨",即暗示"杨贵妃";"山下鬼"也就是是"嵬(马嵬)",即马嵬坡;"金环"是指杨贵妃的幼名"玉环","玉"字隐藏在"金"字中,此句暗示杨玉环将身葬此地。《推背图》竟然连杨贵妃自杀的场所和幼名都预料中了,的确是非常准确。

4、李华惨淡,黄巢成空的暗示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重新恢复到和平安定的局面,出现了比较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大唐中兴"。但是这种好的势头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懿宗李漼咸通(860—873)时期,天下情势又开始出现异常了。当时各地群盗蜂起,不断出现小规模的叛乱,如发生在浙东一带的裘甫之乱(860年)、发生在江苏徐州的庞勋之乱(868年)。这两个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余党却成为占山为王的盗寇,散聚在各地。咸通元年(873)黄河流域地区又发生了大旱灾,翌年大群蝗虫袭击山东各地,导致社会局势极不稳定。

而到了熹宗李儇(873-887年在位)即位,形势更加恶化,从八七五年开始的十年内,发生了战场遍及整个中原的"黄巢起义"。《推背图》的第九象,就对这次战乱进行了预言。

第九象壬申离上乾下大有

谶曰:非白非黑。草头人出。借得一枝。满天飞血。

颂曰:万人头上起英雄。血染河山白色红。一树李花都惨淡。可怜巢覆亦成空。

金圣叹:"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这一象的图像画的是一棵大树下躺着几个人,树根据颂词第三句推断应该是李树,树上的枝干花叶都比较稀少,暗示李氏王朝的衰败。而树下躺着的人已不再是活人了,而是没有了生命的尸体,暗示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很多人的死亡。

此象的"大有"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十四卦,《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卦的卦象是乾(天)下离(火)上,火焰高悬于天上,象征太阳照耀万物,世界一片光明,农业大丰收,"大有"即"大有收获"之意。但是此卦的象征意义和《推背图》所预言的事完全相反,不但没有出现收获和光明的兆头,反而是战乱和灾荒盛行。可见,李淳风应是根据此卦反向推测而得到此象预言的。

谶词前两句"非白非黑""草头人出",这是在暗示有一个姓为"艹"字头的人作乱,并且这个人的姓是有关颜色的字,但不是白也不是黑。而表示颜色的字且有草字头的只有"黄"和"蓝"。

其次,颂词的第一句"万人头上起英雄",已经帮我们表明是姓"黄"的作乱,因为"万"字的上半部,正是少了两撇的"黄"字。而颂词的第四行"可怜巢覆亦成空"的第三个字"巢",和先前的"黄"合起来就是"黄巢"之名。

谶词第三句"借得一枝",是指黄巢聚集数千民众参与王仙芝的暴动,后来王仙芝战死而由黄巢指挥叛军,因此"一枝"是指王仙芝,而"借得"的主人公则是黄巢。王仙芝名字中的"芝"字也是"冠草头"的字,所以让人觉得是双重的隐语。

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山东起兵,接着黄巢起来响应。这王仙芝原是贩卖私盐的商人,出没江湖,是濮州的大盗。而黄巢本来就出身盐商家庭,他善于骑射,粗通笔墨,进士不第,曾组织盐帮,与朝廷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巢与王仙芝相识,于是和王仙芝一起干贩卖私盐的勾当。王仙芝早有谋叛的意图,乾符元年,他开始招兵买马,很快聚集了数千人,就在长垣起兵造反。同时,黄巢也在冤句(今山东荷泽市西南)与儿子黄揆和侄子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到了第二年,起义兵马已达数万,并攻陷了濮州、曹州、郓州等地,可是在攻打河南、江淮地区的时候,起义军攻势受挫,王仙芝被杀,部下遂归黄巢所有。黄巢率领余部渡江南下,骚扰浙江、江西,攻破福州,进入岭南。黄巢要求朝廷授以安南都护岭南节度,可是朝廷没有答应,于是黄巢又攻陷广州、交州。不久又绕向北方,沿湘水而下,破潭州(即今长沙)、鄂州(今武昌),随后窜向江西、杭州,这时他的兵力已达到二十万人。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队北陷洛阳,向西攻进长安,同年十二月,黄巢在长安即帝位,建国号大齐,设置文武百官,年号改为金统。

颂词第三句"一树李花都惨淡",暗示唐朝气数已近尾声,所以这是唐末的事情。但是,黄巢之乱只是唐朝灭亡的导火线,并没有彻底推翻唐朝,因此有后面那句"可怜巢覆亦成空",正是指明了黄"巢"的覆亡。

进入长安的黄巢向贫民散发金钱、向唐朝官员保证官职,努力收买人心。但是这样亲民的情形仅仅出现了几天而已,由于对部下要求不严,士兵开始在市内烧杀掳掠、奸淫妇女,闹得人心惶惶,起义军逐渐失去民心。而黄巢在攻克长安之后也不思进取,未消灭镇守关中的唐朝禁军,给了唐朝军队喘息反扑的机会。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大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陕西大荔)与王重荣交战中,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军一万余人南下助唐,齐军大将赵璋战死,华州、兰田相继失守。

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五万,自河中南渡,连败齐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黄巢只好转战山东。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温大败黄巢于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黄巢手下李谠、葛从周、杨能、张归霸等大将投降朱温。黄巢残部向东北逃亡,又在封丘(今河南封丘)遇到李克用军队,时遭大雨,黄巢情势危急被逼自杀。正应了"一树李花都惨淡。可怜巢覆亦成空。"的预言。

历史上关于黄巢的看法不一,有的说他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有的说他是一代枭雄,但是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下,黄巢的失败也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名声显得暗淡,只是在《推背图》的预言中,所有人的命运都逃脱不了那个早已注定的圈。

5、预言朱温篡唐,身死儿手,李花又开。

尽管规模颇大的"黄巢起义"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但这并不能再次挽救唐朝衰弱的命运,换来一个乱后大治的年代,因为这个王朝已走向了它的末期。此后,昭宗李晔(889-904年在位)统治时期,各地的叛乱依然存在,而在平定"黄巢起义"中有功的将帅纷纷拥兵自重,导致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壮大,唐朝王室只有在夕阳下挣扎着喘息了。

《推背图》的第十象预言了唐朝的灭亡,而取代李氏天下的人,是一个归降了唐朝的"黄巢起义"的将领朱温。

第十象癸酉坎上坎下坎

谶曰:荡荡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涤。有血无头。

颂曰:一后二主尽升遐。四海茫茫总一家。不但我生还杀我。回头还有李儿花。

金圣叹:"此象主朱温杀何皇后、昭宣、昭宗而自立,所谓"一后二主"也,未几为次子友圭所杀是颂中第三句意。李克用之子存勖代父复仇,百战灭梁,改称后唐,是颂中的第四句意。"

这一象的整体预言与水有关,图像上画着一个大峡谷,正有水流出。而"坎"卦也是象征水流遇阻,《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坎卦的卦象是坎(水)下坎(水)上,暗示潮水相继而至,必须填满前方无数极深的陷坑才能继续向前,所以象征重重的艰险困难。在这里,"坎"卦既暗示唐朝即将灭亡的灾难,又暗示朱温建立的朝代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又遭凶险。

谶词第一句"荡荡中原""莫御八牛",意思就是说广大的中原无法防止"八牛",而这个"八牛"就是"朱"字。

而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泅水不涤""有血无头","泅"和"血"合起来是"温"字,和"朱"字连在一起就是"朱温",也就是朱全忠。

朱温(852-912年),唐朝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朱温幼时,随母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后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随军入长安。唐中和二年(882)正月,黄巢以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驻守当地。同年九月朱温叛变降唐,僖宗任命朱温为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次年,改宣武军节度使(今河南开封),加东北面都招讨使。四年,朱全忠与李克用等人联兵镇压了黄巢起义军。此后十余年间,朱全忠凭借汴州(今河南开封)优越的地理条件,逐步吞并割据中原和河北地区的藩镇。天复元年(901年)被封为梁王。

黄巢之乱后,藩镇势力干涉朝政,互相攻伐火并。昭宗继僖宗之后即位,朝政受制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太监刘秀述,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来援助朝廷。朱全忠进入长安后大开杀戒,将朝廷官员几乎全杀光了,整个朝廷完全被朱温所控制,连崔胤也被朱温杀害。为了避免被彬岐所制,朱温请昭宗迁都洛阳。昭宗本不愿迁居,可是无奈周围侍卫大臣统统变了朱温的心腹,也由不得他了,只好在天复四年(904年)正月下旬,带着后妃诸王从长安出发,前往洛阳。

颂词的第一、二句"一后二主尽升遐""四海茫茫总一家",已经点明了唐室之灭亡。"升遐"就是升天西归之意,唐朝最后的"一后二主"就是何后、昭宗和宣宗。

昭宗来到东都洛阳后,御殿受朝,改元天佑,封朱温为护国、宣武、宣义、忠武四镇的节度。昭宗自此毫无主权,每事受到牵制,抑郁无聊,别无他法之下,乃封越镏为越王,罗绍威为邺王,希望他们能够热心唐室,报恩勤王。

而朱温也担心38岁的昭宗会利用李茂贞、李克用等人东山再起,就令朱友恭、氏叔琮、蒋玄晖等杀昭宗。为了推卸罪责,他在事前带兵离开洛阳到河中前线去讨伐新附于李茂贞的杨崇本。事后他回到洛阳演了一出戏:"朱全忠闻朱友恭等弑昭宗,仰惊号哭,自投于地曰:"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癸巳,至东都,伏梓宫恸哭流涕。又见帝自陈非己志。"

杀掉昭宗后,朱温假借诏命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改名为柷,监军国事。过了一天,又矫称皇后旨意,命令太子柷在昭宗柩前即位。李柷是何后所生的,这时才十三岁,哪里懂事。李柷即位是为昭宣帝,尊何后为皇太后。

随后,朱温又杀朱友恭和氏叔琮以灭口。天佑二年(905年)二月,朱温又杀李裕等昭宗九子于九曲池。六月,杀裴枢、独孤损等朝臣30余人,投尸于滑州(今滑县东)白马驿附近的黄河,说是要让这些自诩为"清流"的官员成为"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