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推背图之谜(上)
2510900000002

第2章 关于奇书《推背图》(1)

《推背图》是中国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两位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对唐朝贞观之后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系统的预测,描绘出了一幅历史发展的轨迹图。《推背图》可谓是一本规模宏大的预言书,它所预言的时间一直延续到人类未来进入大同世界,而它关于古代历史和近现代历史的预言都得到了历史事实的印证,其准确性之高更是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还对《推背图》进行了注解。

《推背图》全书共分六十象,以预言后世兴旺治乱之事为主要内容,每一象用六十干支命名,以诗句的形式写成,并配有简单的图像。但是书中的预言诗句多隐晦深奥,含蓄而难以琢磨,需要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字知识才能有所领悟。因为《推背图》没有打乱历史发展的顺序,而且预言的都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力求对《推背图》进行一次专业的解读,用严肃的历史事件来证明它的神奇,使《推背图》可以成为大家都能欣赏的经典着作。

1、《推背图》的产生和流传:是奇书,也是禁书

关于《推背图》的准确起源过程已不可考证,据传在唐朝贞观时期,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以其博大谦逊的胸怀和经世治国的才能,开创了一个繁华强盛的大唐王朝,但同时他也对未来存有隐忧,很想知道在他之后大唐的命数气运,于是便找来当时最有名的两位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让他们推算大唐国运。

一日,李淳风仰观天象,发现天空的星辰运行有所变化,便起卦对其推测,预测到不久将出现一武姓女子乱唐的的灾难,感到非常震惊,一时忘情,便继续推算下去,直到被站在一旁的袁天罡推了一下后背,提醒他天机不可泄露太多,就到此为止吧,他才停下来。但此时,李淳风已经推算出了六十个卦象。后来,李淳风把起卦推算的结果整理后写成一卷书,献给唐太宗,因为最后一卦中写着:"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所以后世都称之为《推背图》。

《推背图》共六十象,每一象由卦、图、谶曰、颂曰组成,彼此相呼应,缺一不可。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不是预言外,共有58象预言,从大唐气数(第2象)一直预言到世界大同(第59象),每一象所涉及的都是有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且各象之间衔接紧密,决无次序错乱。

《推背图》中的图是根据《河图》、《洛书》两本书演变而来,简易但包含玄机。谶文是古代的一种预言文字,直到汉朝时仍然流行。而颂是一种卜词,古人把占得的卦用文字重新演绎,写成简短的诗句。《推背图》每一象都含有一个卦象,其排列顺序与今天的《易经》是不同的,但也有很大的关联。古代共有三易:《周易》、《归藏》和《连山》。据《唐史》记载,李淳风是引用《连山》来破解卦象的,但《归藏》和《连山》已经失传。

《宋史》和《元史》都曾提及到《推背图》一书,但记载得很简单。自宋朝以后,几乎历朝都将《推背图》列为禁书,因此历代书目题跋类的书都缺乏关于《推背图》的记载。元朝的官方文件《通制条格》曾明令禁止此书流传:"据随路军民人匠,不以是何投下诸色人等,应有天文图书、《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圣旨到日,限壹伯日赴本处官司呈纳。候限满日,将收拾到前项禁书,如法封记,申解赴部呈省。若限外收藏禁书,并习天文之人,或因事发露,及有人首告到官,追究得实,并行断罪。"

但是历史上有很多大学者的文章或笔记中,都有提到《推背图》的地方,可见此书虽然遭到朝廷的明令禁止,但在民间仍然以极其隐蔽的渠道留传下来,并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受到关注。例如: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五"义理类"载:《推背图》,传唐李淳风作也。予尝于万都宪五溪处见之,杳难明验,因而告曰:"记忆宋禁谶书,犯者日众,艺祖特以此书紊其次而杂书之,传数百本于人间,使传者懵其先后,不复可验,遂为弃之。此或是欤?"五溪曰:"得矣,可以告同类不观可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载:自汉以后,凡世人所传帝王易姓受命之说,一切附之孔子。如沙丘之亡,卯金之兴,皆谓夫子前知而预为之谶。其书盖不一矣。魏高祖太和九年,诏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旧唐书?王世充传》:世充将谋篡位,有道士桓法嗣者,自言解图谶,乃上《孔子闭房记》,画作丈夫持一竿以驱羊,释云:"隋杨,姓也;干一者,王字也。王居羊后,明相国代隋为帝也。"世充大悦。详此,乃似今人所云《推背图》者,今则托之李淳风而不言孔子。

直到封建社会灭亡后的民国时期,仍然有关于《推背图》出现在世上的记载。民国人何海鸣的《求幸福斋随笔》中写道:"偶阅七月十八日《时报》北京专电,袁世凯总统府之内史监致函内务部,请查禁坊间出版之《中国预言》。予亦尝于报纸广告中见有《中国预言》之广告,大标其题曰"金圣叹手批本"。予颇喜阅金批之书,然予却不信此种荒唐之说,故等闲视之,未一购阅。后见查禁之电,好奇之心生,遂亟购一册阅之。看来看去,总看不出袁家天下的好处来,宜夫此老之勃然愤怒,毅然查禁也。是书虽曰金批,然亦不过《推背图》六十段并一金序而已,其序亦仅言《推背图》……"

《推背图》之所以遭到封建朝廷的禁止,同时又在民间传播极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预言的准确性,已经发生的历史正好是按照它的预言演变的。所以,封建统治者对其非常的恐惧和憎恶,为避免造成恐慌,只有将他毁灭。而在民间,人们却对这样的书籍津津乐道,他们用一种调侃和神秘的态度来解读它,静观那些王侯将相的兴衰存亡。

《推背图》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以及民间宗教史的研究中都有独特的价值。迷信它的人是愚妄的,简单唾弃它的人又嫌鲁莽。而关于该书的成书动机、作者其人、真实版本等问题,都还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本充满神秘性的预言书,我们不能简单的加以肯定或否定,或许未来社会真能继续按照其预言发展,我们又作何评说呢?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推背图》用很简易的60象对其进行了概观的预言,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我们的祖先对命运和时间难题的探索,体现出一种哲思的追寻。我们更要在了解这本书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并对其辨证的继承和发扬。

2、李淳风:精通天文学和数学的术士大师

《宋史?艺文志》把《推背图》列为五行家的著作,但没有提作者是谁,南宋岳珂《桯史》认为是唐代李淳风所撰。《推背图》现存传本共六十象,其中第六十象的图画的是袁天罡要李淳风停止继续预测而推李的背脊的动作,故后来又被认作李袁二人同撰。

而在历史上确有李淳风此人,李淳风(602—670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凤翔人。他自幼聪明过人,博览群书,精通阴阳历算之学,在天文学领域更是成绩斐然,可以说是一位了不起的千古奇人。李淳风最初在唐朝担任将仕郎的官职,相当于是宫中顾问,后来到了唐太宗时期,改在太史局工作,任太史令,即今天的天文台台长,他凭借渊博的天文知识和卓越的科技才能制成了浑天仪(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

李淳风一生著书包括《法象书》七篇、《典章文物志》、《己巳占》等。同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数学家,曾经留下著名的《九章算术》、《算经十书》、《缉古算术》等注释书。

据说李淳风能精确的预测日蚀的出现,唐人刘枒的《隋唐嘉话》中有一条故事:李淳风完成新历校订后,上奏太宗皇帝说,近期有日蚀,于占不吉。太宗很不高兴,问他:"若不发生日蚀,你该当何罪?"李淳风答道:"若不发生日蚀,臣愿一死。"到了那天,太宗一大早就在院庭外等候日蚀,但过了很长时间也没见出现,便对李淳风说:"我放你先回家与妻子告别。"李淳风却毫不慌张的指着滴漏说:"请陛下再等一个小时。"一小时后果然发生了日蚀,时间一点都不差。

此外,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关于李淳风的传记。《旧唐书》卷七十九载:

李淳风,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徙焉。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案《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是古以混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周官》大司徒职,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据混天仪日行黄道之明证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孝武时,洛下闳复造混天仪,事多疏阙。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或缀附经星,机应漏水,或孤张规郭,不依日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太宗异其说,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其制以铜为之,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焉。第一仪名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璇玑规道,月游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名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玄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于内;又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时称其妙。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着书七卷。名为《法象志》以奏之。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加授承务郎。十五年,除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迁太史令。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淳风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术者疑其别有役使,不因学习所致,然竟不能测也。显庆元年,复以修国史功封乐昌县男。先是,太史监候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踳驳。淳风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龙朔二年,改授秘阁郎中。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麟德历》奏之,术者称其精密。咸亨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人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子谚,孙仙宗,并为太史令。

《新唐书》将李淳风归入"方伎",据卷二百零四载:

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譔自见。淳风幼爽秀,通群书,明步天历算。贞观初,与傅仁均争历法,议者多附淳风,故以将仁郎直太史局。制浑得仪,诋摭前世失,着《法象书》七篇上之。擢承务郎,迁太常博士,改太史丞,与诸儒修书,迁为令。太宗得秘谶,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问淳风,对曰:"其兆既成,已在宫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孙且尽。"帝曰:"我求而杀之,奈何?"对曰:"天之所命,不可去也,而王者果不死,徒使疑似之戳淫及无辜。且陛下所亲爱,四十年而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而不能绝唐。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陛下子孙无遗种矣!"帝采其言,止。

淳风于占候吉凶,若节契然,当世术家意有鬼神相之,非学习可致,终不能测也。以劳封昌乐县男。奉诏与算博士梁述、助教王真儒等是正《五曹》、《孙子》等书,刊定注解,立于学官。撰《麟德历》代《戊寅历》,候者推最密。自秘阁郎中复为太史令,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等书传于世。子该,孙仙宗,并擢太史令。

以上的资料叙述虽比较简单,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李淳风确实是唐朝一位著名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但是却没有他写成《推背图》的记载。

而关于李淳风与《推背图》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唐贞观时期,荆州刺史盖文达将一名美女进献给唐太宗李世民,她的名字叫做武媚娘,当时十四岁。李世民非常欣赏她那娇媚如天仙般的容貌,立刻纳入后宫,后来又封她为才人,从早到晚片刻不离。

当时担任司天监(掌管天文、历日的官署)的李淳风曾向皇上谏言:"唐皇室将有亲王杀戮之祸、女子专权即帝位的气运,而且是一个姓武的女子。"

唐太宗听后,心中感到不安,便下令将国中姓武的男女都杀掉,结果产生了许多无辜的牺牲者。李淳风知道这件事之后,为遏制杀戮,便再度上奏:

"这个征兆显示的很明白了,此女子是宫中的人,她将在四十年后称帝,大唐李姓将会绝子绝孙。即使陛下将宫外的武姓人都杀完,然而称帝者并没有死,又有什么用呢?"唐太宗虽然知道李淳风是占卜的名手,但是他另有打算,因此便问李淳风这一年的新科状元是谁。李淳风答道"若问今科状元就是"火犬二人之杰"。"

唐太宗暗自决定,如果李淳风预言没错的话,就废掉武才人。结果当年科举考试后,唐太宗看到榜单的第一行写着"狄仁杰"三个字时,心中大吃一惊。"火犬"也就是"狄"字,而"二人"则是"仁"字,最后加上一个"杰"字,刚好组成"狄仁杰"的名字,李淳风居然预言的一字不差。事已至此,唐太宗只好相信李淳风的谏言,但他还是舍不得杀武媚娘,只是将她逐出宫外,并修建了一座草庵,让她住在那里。

也正因为这一次关于武则天篡唐的预言,唐太宗又命李淳风推算一下整个大唐的气数,李淳风在沉醉之中竟然推断到了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写出了《推背图》,留下了一本千古奇书。

3、唐朝的天文制度与袁天罡其人

唐朝继承隋朝的天文制度设立太史局,负责天文观测、撰定历法、颁布历书、观测天体及气象现象的变异等事物。此外,还给一些朝廷大臣卜算他们的运势好坏。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天体及气象现象的异常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在司马迁所着《史记》的《天官书第五》中记载,北极星(紫微星)在天空中是不动的,可以将其视为是天子的居城,紫微星在天的中央为中官,它的周围是东官、南官、西官、北官。也就是说,天上的星球和地上的政治机构体制是相对应的,我们可以凭借观察天体的变化来推测地上政治体制的变更和国家大势的动向。

为了避免造成人心惶惶、引起动乱,太史局如果观测到异常的天体现象时,必须立刻将其密封上奏给皇上,不能泄露给他人知道,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