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岁月集
2496500000036

第36章 甘肃省小城镇综合改革的实践与前景

小城镇综合改革,是由国务院体改委牵头,从20世纪90年代就抓的一项工作。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从体制创新的角度探索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路子。

根据部署,甘肃省从1995年开始这项工作。截至目前,已列省管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66个,其中有庆阳驿马镇,平凉四十里铺镇,定西砏口镇,兰州窑街镇、中川镇,武威武南镇,永昌县朱王堡镇,酒泉西洞镇,敦煌肃州镇等9个单位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点工作经过考察、选点、扩大试点、审批方案、狠抓落实等环节,目前已进入健康有序发展阶段。省上先后于1996年10月、1998年11月、2002年8月先后三次召开专门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宣传典型,推动工作。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综合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试点镇的体制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甘肃省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为农村的深化改革,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试点镇的管理体制开始理顺,职能进一步完善;试点镇的规划和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县镇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在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上有了突破;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涌现出了一批以朱王堡镇为代表的改革发展先进典型;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增强。据对全省40个试点镇的统计,从1999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1.3%、11.1%、5.7%。永昌县朱王堡镇、西固区新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超过25%,定西县砏口镇、敦煌市肃州镇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超过12%。40个试点镇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基本设施总投入、城镇人口、镇区建设面积分别比1999年增长了44%、87%、11%和30%。

由此可见,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道路是正确的,前景是光明的。

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又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一定要贯彻十六大精神,把小城镇工作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斗争中去。

根据现有的工作基础,我省小城镇综合改革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试点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运行机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完善试点镇建设用地流转机制;进一步放开户籍管理,引导和鼓励农民进镇安家落户;进一步规范和细化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资,加快试点镇的基本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市场,积极培育面向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培育试点镇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大力提升试点镇的各项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要实现以上任务,必须从领导思想上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小城镇综合改革。领导重视是搞好工作的关键。不但地区一级的领导要重视,试点镇所在县(市、区)的领导更要重视。要认识到在我国加入世贸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把小城镇建设和小城镇综合改革统一起来结合起来,使硬件建设和制度创新完善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根据十六大精神和省上的安排,我省小城镇发展要以西陇海线甘肃段为重点,实施“点轴式”开发,集中连片,培植小城镇群,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一批产值过亿、人口上规模的小城镇,初步形成与大中城市协调配套的小城镇体系。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用地制度、投融资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方式,重点推进工矿镇、商贸镇、县城镇、城郊镇和旅游镇五类特色镇的改革和发展。各级领导要按照这个总体安排,精心选点,狠抓落实。要给试点镇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要给试点镇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他们优先发展;要定期过问检查试点镇的工作,既给动力,也给压力。实践证明,重视与不重视大不一样,抓与不抓大不一样。认识到位,思想解放,工作就有起色,进展就快,反之则受影响。

二、选拔配备好试点镇的领导班子。“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试点镇的领导班子强与不强,直接影响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各地一定要选拔事业心强、工作积极热情、观念新、有闯劲的优秀年轻干部到镇上去工作。要注意班子的年龄梯次和文化知识结构,注意整体实力的发挥和搭配。对试点镇的领导干部,更要严格要求。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十六大的精神,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干一番事业。要按照国家十一个部委文件中的要求,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标准,逐步落实试点镇党政一把手的干部待遇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这些同志扎根基层,在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乡镇安心工作,把试点搞好。试想,如果我们的60多个试点搞好了,对全省其他乡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是何等巨大!这也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方面,建议有关党委和政府能够进一步关心和重视这个问题。对班子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那些不称职的成员要及时调整。要保证班子的相对稳定,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旦选准了,就不要轻易换来换去。要给他们思考和创业的空间和时间,并不断地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和生活困难,以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斗志。

三、实事求是搞好一张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吃透当地情况的前提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把这一张蓝图画好。有了蓝图,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就有了依据,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蛮干和临时动议所带来的诸多弊端。规划必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而不仅仅是建设规划,因为小城镇的问题,不单纯是个建设问题。所以,一定要把物质文明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经济指标的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建设结合起来。各试点镇在制订规划之前,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准确定位并确定主导产业,然后在此基础上,深谋远虑,细心规划。规划首先要贯彻改革的精神,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战略眼光。在这方面,我省可以学习国外和南方发达省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使眼光和思路都能够有一个高的起点。同时,规划还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实事求是,科学严谨,能够实现得了,不是空中楼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绝不是改革精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规划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上,切忌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有的小城镇不顾客观条件,建综合办公大楼、大广场、大草坪,与目前我省农村的经济基础不相符合,应该引以为戒。

四、坚持以农民为本的思想。以农民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搞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农民为本,就是要尊重农民的建设主体和管理者的地位。小城镇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城市,而不是政府建设好城市让农民进来。因此,必须承认农民是小城镇主动的投资者和建设者,而不是被动的受益者和旁观者。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小城镇的建设就会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龙头、以民间多元松散组织为纽带的经济发展格局,而政府除了帮助他们搞好规划,进行宏观指导以外,就会从大量的要钱要物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以农民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改革意识和创造精神。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的农民,无论思想观念还是超前意识,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热情和创新意识,农民中有能人有聪明人。只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确定好小城镇发展的定位,搞好整体发展的规划,并筹集到大量的建设资金。农民发动起来以后,政府一筹莫展的好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以农民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实事求是地来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农民是最讲求实际的,任何脱离他们生存实际的做法都将遭到他们的反对。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在小城镇的建设上,要以当地实际为准绳,以农民的意愿为准绳,不能脱离实际的去贪大求洋,急功近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铺张和浪费。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坚决反对小城镇建设“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倾向,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稳扎稳打,逐步推开。以农民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和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小城镇建设,要从为农民群众进城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从业环境出发,以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等项目为重点,逐步拓展开去。要腾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充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电视、广播、幼儿园、敬老院、文化站等社会福利事业,使农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现代生活,从而逐步消除城乡差异。以农民为本,还有个教育农民的问题。我国的农民,由于千百年来的自然经济模式,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必然要带到小城镇中来。如果不加强教育和引导,不尽快使他们克服不良习气,适应现代文明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他们是承担不了管理和建设小城镇的历史重任的。因此,不能认为“农民城市农民建,农民城市农民管”,政府就没事了。要采取多种办法,组织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甚至学习现代城市管理,通过考察、参观、培训等多种途径,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理念和精神风采的农民骨干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会给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