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岁月集
2496500000003

第3章 干部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2)

1986年9月,针对国内个别报纸登出“第三梯队不搞了”的不实报道,中央及时地召开了选调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定名为选调生工作会议,但一接触实际,很快就转到整个第三梯队建设上来了。9月16日会议开始,大家或汇报,或辩论,会议气氛热烈。中组部领导到会听取了大家的讨论,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央主管组织工作的领导到会讲话,开门见山地指出,按照“四化”方针建设好第三梯队,坚持后备干部制度,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决定,是坚定不移的。这些年在第三梯队的建设上大家做了很多工作,后备干部的建设制度化了。所选的人,绝大多数是合格的。在我们工作量那么大的情况下选了那么多干部,是很不简单的。所以,不管有什么议论,成绩应该肯定,组织部门所作出的辛勤劳动应该肯定。当然,第三梯队建设中有没有值得研究改进的地方呢?第三梯队人员中有没有选的不准的呢?这个希望大家研究。大家回去以后,认真总结一下,肯定成绩,改进工作,增强信心,进一步把第三梯队建设搞得更好。这次会议起到了澄清是非、稳定思想的作用。从而为今后第三梯队建设稳定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些会议精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第三梯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搞好这项工作的坚定决心。党中央的重视和支持正是我国第三梯队建设健康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保证。

甘肃的第三梯队建设,在全国是起步比较早的。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80年,省委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并大胆地提出了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基层选拔一批年富力强、有专业技术水平的知识分子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同时,在全国率先从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27名优秀大学生,放到基层锻炼培养。好多知识分子干部得到了破格提拔重用。这种大胆破格起用知识分子干部的做法,冲破了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樊篱,使整个社会为之一震,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知识分子干部为国为民贡献才干的热情和积极性,鞭策了那些文化专业素质较低的干部及时醒悟,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我省以后第三梯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以后,省委学习中央和中央组织部的有关通知和决定,开始从战略的高度,把选拔各级后备干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筹划和安排。中央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的任务下达后,省委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并责成省委组织部对全省符合条件的干部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省委组织部接受任务以后,决定这项工作由青干处具体负责,其他处室配合。鉴于当时全省地厅级领导班子刚刚作过调整,一大批知识分子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时间不长,对他们的考察在机构改革和整党中都进行得比较详细,这次工作就比较主动。部里研究决定,一定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让群众推荐干部。可以给人大、政协,还有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发征求意见信,让他们推荐干部。一些情况不是很了解的地区和单位,可以组织人力下去再跑一跑。

根据部长们的意见,我们青干处开始着手几项具体工作:一是和部内干部处室沟通商量,了解他们所掌握的一些重点干部对象情况;二是召集省直各大口干部人事处长会议,广泛掌握各大口各厅局的情况;三是向人大、政协和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发送了征求意见信,让他们推荐干部;四是致信各地区主要负责同志和地委组织部,让他们推荐一些重点对象,供省上考察筛选。通过这些工作,干部队伍的情况很快明晰起来,一些优秀人物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一些领导同志和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收到征求意见信后,有的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复信推荐出自己了解的干部,还有的应我们要求,抽出宝贵时间和我们当面进行谈话。他们在推荐干部的同时,还就第三梯队建设的整个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有些意见,对全省的整体工作都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省两个重要的民族地区。按照中央要求,省级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非党干部要有一定的比例。为了落实这个要求,1983年年末,我和处里同志去临夏作全面考察了解。临夏州委书记亲自接待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全州干部队伍的情况。州委书记有一个小本子,他对干部的了解就记在这个小本子上。我们是在他的办公室谈的。他拿着他的小本子一个一个地向我们介绍,看来他对情况很熟悉,也做了充分准备。谈完以后,他安排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长陪同我们到各县走走,亲自见一见他所介绍的这些干部。于是,我们利用十多天时间,走访了其所属广河、和政、康乐、东乡、永靖、积石山、临夏县、临夏市等县市,和这些县市的一些主要领导同志进行了接触,在干部群众中了解谈话二百多人。一些优秀的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就是在这次考察中被发现并推荐上来的。省农科院有一位副院长,是个非党干部,“文革”前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后又从该校研究生毕业,是一位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部里安排我们去考察,作为非党干部的人选列入名单。

这些工作基本结束后,部领导召集我们碰头开会,汇总从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和考察了解的情况,经过认真酝酿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名单,并向省委作了汇报。省委经过研究,很快就定了下来。

按照中组部要求,列入省级后备干部考察对象的干部,必须上报如下材料:后备干部登记表,考察材料,干部个人亲手写成的自传,500字的小传。这些材料中其他的都不算太难,唯有500字的小传,既要高度浓缩概括,又要生动活泼,千人千面,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名单定了以后,我们即动员全处力量,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赶制各种材料。有时候对某个干部某些方面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时,能打电话让本单位说清楚的就打电话,不方便打电话的还得派人再去进行补充考察。有的干部“文革”中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但要单独写出情况说明,还要取得相应的旁证材料。

中组部对甘肃的考察列在第三批。我从浙江考察回来以后,部里通知,第三批考察让别的同志接替我在中组部考察组的工作,让我留下来全力做好对甘肃考察的接待工作。1984年6月,我向部务会汇报了浙江考察的做法和经验,研究了中组部考察组来我省考察接待等一系列问题。我汇报了三个问题:一、中组部关于省部级后备干部考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安排;二、去浙江省考察的情况和做法;三、接待中组部考察组来我省考察的初步意见。部务会议经过研究决定:接待工作由部长挂帅,主管副部长牵头,青干处全力以赴,同时从调配处、党政处、经济干部处等处室抽调人,配合参加考察。

中组部赴甘肃考察组共由8人组成。6月18日由北京抵达兰州,第二天上午,即开始工作。根据我省情况和考察组意见,决定考察工作先从省上开始,而后地县,这样时间安排合理一些。我把考察组的安排向部里作了汇报,部里指示:一切以考察组的意见为准,我们认真做好服务。这个指示使我想起在浙江考察时,省上的同志适当回避,不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免发生干扰和影响,这是组织工作的纪律!我把部里的指示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跟我们配合考察的同志开会讲了,大家都自觉地遵守起来。

这次考察,在我省干部群众,主要是高层和中层干部中有较大反响。因为毕竟由组织秘密提拔使用干部的时间太长了,现在猛地一下走群众路线了,开始较大范围听取各方面意见了,干部队伍和社会阶层都显得不太适应。惊喜,怀疑,冷漠,甚至反对,什么都有。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考察工作认真细致,各种意见都听,考察组每天接待干部群众都在几十人次以上。如果意见分歧较大,还要到干部所在单位进行民意测验。我深感自己所担负的这份工作的重要。和考察组不主动接触不好,接触太多也不好;考察组征求意见不说不好,说多了也不好。因为情况比较复杂,最后考察的结果很难预料。虽然绝大多数被考察者对最后的结果会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人却没有那么高的素质。选上了他认为自己本应该选上,不一定理解组织在这中间为他所做的努力;选不上他不从个人方面分析原因,而是认为你们参与考察的人没有给他说好话。组织工作者“为他人作嫁衣”的苦恼和悲哀就在这里。

中组部考察组对我省省部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历时一个多月,于1984年7月下旬结束。他们走后大约半年时间,我们接到中组部的通知,通知了他们在甘肃考察的结果。

这是我们在第三梯队建设上做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对省内地厅级和县处级第三梯队的考察和建设。

省部级后备干部的考察结束以后,我们立即着手地县两级第三梯队的建设。我们想借中组部考察的东风,趁热打铁,广泛发动群众,切实抓紧抓好组织战线这一带战略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其实早就布置下去了。中央的要求和中组部的会议精神都一一作了传达。省委决定,按现有全省地厅级领导班子和全省八十多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职数的需求,选拔500名地厅级后备干部和200名县级党政一把手的后备干部。为了不使一个人才疏漏,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像过筛子一样,把当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都过一遍,各地各单位从1982年底开始,至1984年上半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也学习中组部的做法,把700名后备干部考察的任务,按不同情况分解到各地各单位,待下面名单确定,材料形成以后,省上再组织人力进行大规模的考察。

1984年9月,各地的名单和材料陆续报来。我们从省直厅局人事部门和各地委组织部抽调100多人,部内干部处室全部出动,在省委组织部干部招待所集中,准备分组进行大规模的考察。这些被抽调的同志大都是人事处长或组织部长,素质高,对业务比较熟通,工作起来得心应手。9月5日上午,部里召开了考察第三梯队动员大会,会上传达了中央和中央组织部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由部领导作了动员报告,强调讲了五点意见:一、关于建设第三梯队的重要意义;二、坚持标准,最广泛地发现和选拔人才;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坚持组织工作的纪律和原则;五、了解调查地委组织部的班子情况和工作情况。动员讲话后,宣布了分组名单和考察应注意事项,把抽调来的同志和部内同志混合编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5~6人,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10个组,地县10个组。组长多由部内处长和各大口人事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青干处,由处内留人坐班联络。

考察组经过三天学习培训后分头下去。当时我带几个同志去了酒泉、嘉峪关两市和酒钢集团、王门石油管理局等单位。回来以后又去了天水、陇南两地区。从自己考察的情况和各个组反馈来的情况看,这次集中考察震动很大。它既是一次考察建立第三梯队名单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前两年工作检查、督促、指导的过程;既是一次深入宣传党的干部“四化”方针的过程,又是一次克服各种阻力、澄清各种模糊认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考察组所到之处,大力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考察了解现班子工作的情况和当地干部队伍的状况;在地方党组织推荐名单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最大范围地发现和选拔人才;克服各种传统观念和模糊认识,为第三梯队建设和年轻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欢迎和好评,成为我省干部人事工作上一次带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绝大多数地方党委在这一重大决策面前,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积极的。

我们所做的第三件事情是,在抓紧第三梯队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展了有关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把组织工作的实践跟现代人才理论结合起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和深化。

传统的组织工作由于历史的局限,是不太注重理论建设的,这就难免出现一些弊病。进入新时期以后,党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组织工作要想担当起这个历史的任务,就必须有新的理论作为指导和支持。基于这种认识,各级组织部门就开始重视组织工作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中组部青干机构成立以后,就以一种朝气蓬勃的全新姿态,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他们和理论界、科技界、文艺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交朋友,开阔了组织工作的视野,丰富了组织工作的内涵,使封闭守旧的工作方法开始生动鲜活起来。他们研究历史,考察外国,丰富了思想,拓展了思路,从借鉴中看到了我们当前的长处和不足。他们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会、聊天会,从方方面面汲取营养,从各行各业增长见识,从而更加明确了青干工作的方向。这些“基本素质”的夯筑和锻造,使他们在建设第三梯队这一支队伍的同时,创造出一套使各种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理论和环境,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受益匪浅。我们也从他们的实践中受到很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