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岁月集
2496500000002

第2章 干部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1)

———第三梯队建设回顾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干部队伍出现严重青黄不接的情况。一方面,大批的老干部因“落实政策”重新回到了领导岗位,但他们毕竟年事已高。一方面,现有的干部队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搞得很乱,一支可以信赖并能担当大任的骨干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干扰,加上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一大批有思想有知识有专业的知识分子干部,被长期排斥划分在劳动者之外,无法参与进领导班子。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从1980年开始,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明确提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成千上万”选拔革命接班人的问题。之后,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的战略决策,并逐步地明确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指导方针。1982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召开会议。集中研究成千上万选拔革命接班人,建立各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问题。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委,也立即行动起来,召开相应会议,认真传达贯彻中央会议精神,一个考察选拔干部的热潮很快在全国兴起。借用一句军事术语,当时把这项工作称之为“第三梯队建设”。

在建设第三梯队的过程中,中央明确要求,首先要把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建立起来。由各省各部门先报名单,中央组织部组织人力进行考察。所报名单必须经过群众民主推荐、基层党组织审查同意、省委组织部考察、省委常委会讨论认定。省级后备干部一定要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年龄45岁左右、具有在正厅领导岗位上工作的丰富经验。个别特别优秀、有很好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在年龄和级别上可以适当放宽。在年龄上要形成梯次结构。既要有年龄稍大、各方面条件都已比较成熟、近期就可以进班子的战术对象,又要有年龄稍轻、目前条件尚不成熟,但有着很好培养前途的战略对象。中央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分管领导多次亲临中组部听取汇报,督促指导。中组部召开全国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同时,从全国抽调人员,抓紧进行考察。考察分为三批:第一批,带有试点性质,确定黑龙江、江苏、北京三个省市;第二批,已经报上名单和材料的浙江、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第三批,报名单比较迟或正在报的一些省市自治区。中央和国家机关同时进行。每批考察时间一个月左右。

1984年4月,作为甘肃省委组织部青干处的负责人,我参加了第二批对浙江省的考察。我是4月2日下午坐飞机由兰州到北京的。到了北京才知道,这次考察规模很大,在党的干部考察工作中是前所未有的。4月4日上午,在中组部礼堂听动员报告。动员会由中组部秘书长主持,中组部副部长作动员讲话。从副部长的讲话中我们得知,全国第三梯队建设总的发展形势是好的,已经有不少省部报来可供考察的人选。除北京、江苏、黑龙江三省市已考察外,尚有26个省市等待考察。准备第二批搞13个省,第三批再搞13个省。参加这次考察的有中组部的同志,也有各省市的同志。考察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了解各省市建设第三梯队和现班子工作的情况:二是对各省报来第三梯队人选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三是在这个名单之外发现新的人选;四是在考察的基础上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整个考察由考察组负责,谁审查的谁签名。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深。要在考察材料的基础上,对每一个人写出五百字的小传。小传要写好,用简练的语言把每一个人写活,写真实,写生动。在考察的指导思想上,动员会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一定要树立启用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思想

这一代人有很多特点。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经历了十年动乱,又经历了十年之后的拨乱反正。在文化上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基础是比较扎实的,可以信赖的。最大的不足是:过去没有让他们做负责工作,基本上都在基层,在中层的都很少。在机构改革中,提拔了一些这样的同志在省部级岗位,从这一年的情况来看,表现不错。还要特别注意老三届的学生(即1966、1967、1968年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学习底子比较扎实,政治素质比较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还要注意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人,为省部级的新老交替准备人才。

(二)把好政治关

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我们选的人,就要能够抵住各方面的腐蚀。要注意在考察过程中,在推荐的人中,有形的无形的派性的干扰和个人好恶的干扰。要注意“左”的思想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起用知识分子干部中的阻挠和破坏,要坚决肃清其流毒和影响。

(三)关于才的问题

主要是看干部有没有组织领导能力,能不能打开局面,能不能进行改革,有没有改革的气魄。我们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挑选有见识有能力有魄力的领导者,就是从这个人能不能开创新局面这个角度得出结论。我们组织部门过去缺乏知识分子,看问题容易犯极“左”,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知识面的问题也要注意。一个对历史没有兴趣的人,是一个不合群的人。现在财贸和历史方面的人才很难找,意识形态方面的人也很难找,希望多留意发现这几方面的人才。

(四)研究第三梯队建设的规律,建立必要的制度

动员报告会之后,中组部青干局通报了去北京、江苏和黑龙江三省市考察试点的情况,就在京活动和下去之前的准备工作作了安排。要求各考察组在听取部领导讲话、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阅读各省材料的基础上,搞一个工作计划。大会结束后,秘书长又召开了有部分省市青干处长参加的座谈会,座谈的题目是: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的情况和他们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云南、黑龙江、四川的青干处长,我作为甘肃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赴浙江考察组共由九人组成。中组部4人,陕西省委组织部3人,甘肃省委组织部2人。大会动员以后,组长主持会议,研究去浙江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阅读浙江省上报的考察名单和考察材料,摘抄需要重点了解调查的问题,同时,搜集浙江的有关资料,对该省的地理位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一些感性认识。二是听取国家有关部委分布在浙江的后备干部的情况,以便一并做好考察。三是了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考察对象的情况。4月10日晚,我们乘火车由北京出发。一觉醒来,眼前已是一派江南水乡风光。麦田油绿,菜花金黄,河汉纵横,密如蛛网。11日晚9时45分,到达杭州。

第二天上午,省委主管组织的副书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组织部抽调配合考察的同志和我们见了面,并介绍了考察组人员组成。浙江省委组织部长汇报了第三梯队建设情况和考察准备情况。根据汇报商量决定,考察工作从即日起就抓紧进行,先省、直辖市后地、州、市。按照考察对象分布情况,将考察组分为三路:一路去杭州、嘉兴、湖州,一路去绍兴、宁波,一路去金华、温州、台州。我们跟随组长去金华。浙江省的考察对象大都分布在省直单位和杭州市。我们在省、直辖市和杭州工作近20天后,于四月底分头到基层。在地县工作十多天后,于5月12日返回杭州,整理材料,研究分析情况,打印有关材料,进行工作总结。浙江省委对全省第三梯队建设和这次考察十分重视。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考察开始以后,就约见了考察组组长,谈了对全省第三梯队建设工作的一些想法和看法。省委主管书记和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专抓此项工作,事前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特别是对干部的情况了解得比较详细。我们在省委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坚持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考察认真细致。平均每个考察对象谈话都在13人次以上。各个方面的意见都听。重点问题抓住不放,一追到底。(二)严格把关,不受干扰。越是省上报的尖子和短期内准备进班子的,越是考察的重点,越要认真慎重。对“德”的要求,特别注意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对“才”的要求主要看有无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和魄力,有无发展培养前途。(三)解放思想,放宽视野。不单纯从省上报的名单中去发现人才,而是发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和选拔人才。(四)对考察对象看主流看本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在大规模的考察基本结束后,中央为排除阻力,解决第三梯队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坚强有力的措施,从而保证了这项工作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1985年4月,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部第三梯队建设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虽规模不大,但在第三梯队建设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起到了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明确方向的作用。会议在中组部招待所举行。当时中央分管组织的领导和中组部的领导都在会上讲了话。文化部、农牧渔业部、上海市委、黑龙江省等单位干部人事部门的同志在大会上交流了经验。从大家交流的情况来看,这几年全国第三梯队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一,省、地、县三级梯队都已建立起来,一支数量可观的后备干部队伍已经形成。第二,在建设第三梯队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和秩序。第三,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群众对第三梯队建设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第三梯队已由老中选青过渡到青中选优,视野由党政干部扩大到经济、文化、科技各个方面。第四,从1980年以来,已选9900名优秀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机关下派干部的工作也已开展起来。能取得以上成绩,主要是党的干部“四化”的方针日益深入人心;在选拔中,不断克服“左”的思想的干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在组织人事制度和干部工作的方法上也进行了许多改进。但是,这仅仅是开了个好头,今后任务还很繁重,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要继续抓紧抓好对第三梯队的选拔补充和培养提高。要建立一支数量可观、素质良好、结构合理,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能满足长远建设的队伍。要发扬锐意改革的精神,建立能够使大批年轻干部源源不断地涌现并能得到选拔和使用的一整套制度。要培养一些“伯乐”去发现“千里马”,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办法,总结出一套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工作更加科学化。为此会议强调:

(一)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第三梯队建设的认识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第三梯队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工作比之建立一支队伍更复杂更繁重。随着形势发展,对第三梯队建设的要求会越来越严,任务会越来越重,因此,不存在松一口气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实行厂长任期制以后,第三梯队不搞了,不好搞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管采取什么办法,党的干部政策不会变。改革是探索,用人制度也在不断摸索,是一个不断摸索经验统一认识的过程。在这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背干部政策的情况,但干部“四化”的原则不可能废除。怎么样紧紧围绕改革和四化建设去搞好第三梯队建设?我们认为第三梯队建设必须服从于经济建设,不能离开这个大局去孤立地抓第三梯队建设。因此,第三梯队的标准、方法、程序都要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坚持“四化”标准,确保第三梯队质量

在选拔第三梯队过程中,要把好“革命化”这一关。不能把“革命化”降低到没有问题的程度。考察“文革”表现是把好政治关的重要环节。考察“文革”主要看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品质意识。政治观点主要看究竟是不是站在人民一边;思想体系主要看他是一贯的、满脑袋的,还是偶尔的。意识品质主要看他一贯的表现。要特别注意心术不正,哗众取宠,到领导跟前游说,做表面文章等。第三梯队要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省部级主要是45岁和40岁左右,还要有一些50岁左右能近期进班子的。在年龄上不要求下一级的第三梯队比上一级的年轻一个档次。第三梯队主要选年轻的知识分子干部和自学成才有真才实干的。对各种人才,主要是看能力和实绩,不能单纯看文凭和学历。对工作实绩怎么看?应分析地实事求是地去看,不能光看眼前不看长远。有的干部为了突出效益,不顾长远,有的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不搞技术改革和长远建设,这样的实绩就要分析。相反,另一些干部,扎扎实实做工作,宁可今年效益少点,但从长远考虑,这样的干部是好干部。我们现在考察一般都是看当年的和眼前的,这不全面。所以怎么样考察干部,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搞得不好,就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正确做法,提倡不图虚名,力图实效。要注意不从工作方法、性格特点等方面轻易衡量某个干部是不是开拓型干部。对于那些专业造诣较深、在专业上有发展前途的,就让他们搞专业,做到人尽其才。

(三)严格按规定程序选拔干部

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党委审定、上级领导机关审批,这个程序是必要的。要坚持群众路线。有的地方对民意测验不感兴趣,这不对。组织考察是行之有效的,但也有个方法问题。党委讨论不仅是个程序问题,主要是要我们的各级党委把第三梯队建设放在议事日程上,主要领导亲自抓。今后提拔干部原则上一般应从第三梯队中选拔。如果没有进第三梯队,现在要进班子,就必须把问题搞清,为什么没有进第三梯队,问题搞清了,要先列入第三梯队,再提拔。这里要特别注意,第三梯队的考察很认真,进班子的反倒考察不细,这是不行的。要把第三梯队和班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梯队建设才能搞好。

(四)加强对第三梯队的管理和培养

要建立第三梯队名单,名单不向本人和外界宣布。要给后备干部压担子,创造条件进行培养。但在工作上不能优惠和特殊,将来在选拔时也不能降低标准。我们倾向还是放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培养上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列入第三梯队就提拔,一提拔就上党校,党校回来又提拔。一般都要按台阶锻炼,关键岗位时间长一些。注意纵向锻炼。不要先提拔再挂职锻炼。第三梯队名单要不断补充调整,滚动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