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岁月集
2496500000029

第29章 试论干部工作新方法的研究(2)

我们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的序言中,曾经对理论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可能创立。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他认为德国工人运动要保持当时的有利地位,其“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词句的影响”。(转引自《列宁选集》第1卷第244页)列宁则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偏向同机会主义的时髦宣传密切融合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干部工作新方法的研究,作为人们认识和探讨干部工作客观规律的一项社会实践,就不能不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表现在它能够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其特点,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增强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理论能够给科学研究指明正确的方向和路线,克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使研究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轨道健康发展;正确的理论可以教给我们工作的方法,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度,从宏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研究有比较高的起点,历史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程序办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们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这还因为,理论是研究的基础,任何科学研究必须首先具备理论性。理论的分析、论证和思考,是研究的思想和灵魂。没有这样一个灵魂,研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苍白无力的成果是很难在社会上站住脚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干部工作新方法研究发展迄今的全部实践,就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自始至终把理论研究放在首位,用理论这条红线贯穿了研究的整个过程,才有了今天这样生气勃勃的局面。在具体工作中这种体会就更多。比如,甘肃在进行《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才能测评量化分析》的课题研究中,闯入我们思想的第一个意念,并不是为各种量表和方案设计而发愁,而是首先考虑如何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分类进行科学的理论论证和分析。我们觉得,这一基础工作做不好,问题解决不了,后面的工作就无法进行。再如,在设计才能要素的时候,并不是东拼西凑几个要素上去充数,而是首先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对才能的概念和定义、才能的结构、表现形态等,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终于得出了才能“三态”(持有态,发挥态,物化态)的观点,为设计才能要素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方法研究上就寸步难行。

我们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这还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提高,理论的突破是最大的突破。新方法的研究之所以称得上是一项科学实验,我们不但企望它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而且企望它能够在僵化板结的土地上脱颖而出,在理论上、思想上有重大突破。组织工作在旧的束缚中禁锢了许多年,理论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如果再不进行科学地总结和提高,那就和经济发展的距离越拉越大。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基础建设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组织工作者的肩头。1986年,中央组织部在全国第三梯队建设理论研讨会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这一文集已经被作为我国第三梯队建设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应用。后又将全国地县领导班子“四化”建设抽样调查的理论总结成书出版,为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战略思考和决策提供了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今年他们又决定将干部工作新方法研究的成果,用出版系列读物的形式充分肯定下来,这实在是高明之举!这件事情做好了,就是我们对党的干部工作的最大贡献。

必须申明,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是那种能够给实践以指导作用的真正的理论,而不是某些人所宣称的“空头理论”。既然是这样,那就要在强调理论建设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我们强调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我们的队伍中,一些同志不大重视理论的重要作用,对理论的研究有所放松和忽视,而绝不是说理论重要,实践就不重要,或者是理论和实践可以分家。理论必须是从实践中来,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理论一旦离开了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赞成脱离组织工作实际的纯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不但对实践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搞得不好,还会钻进纯理论的死胡同里去。我们更反对那种追求时髦的标新立异。干部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新方法的研究也是一项艰苦的严肃的劳动,如果图形式,搞花架子,在概念和术语上做文章,把研究搞玄,势必会使工作走到邪路上去。

加强团结、合作、联系和交流

加强纵横之间的团结、合作、联系和交流,是新方法研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重要保证。以前,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中央组织部的统一协调下,省与省之间的交往比较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团结、合作、联系和交流,对我们的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是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大背景上开展工作的,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指导下探索前进的,历史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努力学习,不互相借鉴,就很难担当起大任。其次,组织部门搞科研,这还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大家都没有经验,都在摸索前进,相互支持帮助,可以使研究少走弯路。第三,单方面的认识和实践总会带有某些局限性,只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补充和渗透,才能使思想更加清晰,方案更加完善,立论更加坚牢。有的单位和个人,从自私心理和狭隘利益出发,对成果和信息实行保密和封锁,这种态度是不足取的。这些同志不懂得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如果说是怕成果还不完善,拿不出去,那还可以理解。如果是怕先进经验被别人学了去,怕别人超过自己,那就大错而特错了。须知,越是宽宏大度的人,越是不易被人超过去。更何况被人超过去并不是一件坏事,有人超过你,奋起急追就是了。新方法研究需要的就是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波动气势和局面。信息传递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学习新鲜经验,得到多方面的启示,以不断调整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避免研究方向上的交叉和重复。成果交流可以使我们进行认识上的启发和渗透,不断深化研究的主题,提高研究的水平。所以一定要从大局出发,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如果我们组织人事部门的科研活动都搞保密封锁,那我们就很难在整个改革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当前,在合作和交流问题上,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仍然是省与省之间的联系。新方法的研究是以省为单位开展起来的,中组部统一协调管理的课题也是以省为单位组织承担的,加强省与省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能不能达到国家最高水平,能不能被推广应用的问题。这几年我们采取召开理论研讨会、课题协调会、专题讨论会、分片座谈会等方法,为各省市提供了一些横向交流的机会,各省市之间也自发开展了许多联合和交流,但这种交流面还不广,深度也不够。各地在成果的交流、信息的传递等方面程度不同都有一些保留。建议中央组织部今后进一步加强统一协调管理,采取更加多样、更加灵活的方法,为各省市提供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工作基础比较好的省市,要乐于帮助和支持工作基础比较差的省市。工作基础比较差的省市,要敢于正视现实,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一次交流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往往会比翻阅一大堆资料所得到的收获还要具体、实在、深刻。

在合作和交流问题上,还需要重视省地县之间的纵向联系。研究最终要为实践服务。无论是试点还是全面推广,都离不开地县党委和组织部门的协助配合。基层的同志对干部工作最有发言权。建立和他们的经常性联系,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的经验修正我们的错误,使研究更符合实际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帮助基层开展研究工作。甘肃课题研究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光有省委组织部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动员上下左右都来关心、了解、熟悉、参与这项工作。这种联系和合作往往起到补充、验证、促进和提高作用。在我们承担中组部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以后,就把任务和想法及时通报各地州市委组织部的同志,发动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共同参加论证和设计。为了使研究和实际紧密结合,我们还确定在平凉地区的七县一市进行县级领导干部动态绩效的跟踪调查,在武威地区的三县一市进行方案的试点工作,在酒泉地区的酒泉市进行单项考核和全方位的验证工作。所有这些活动,都得到有关地县党政领导机关和组织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现在,省上每有一个新的想法,都及时和地县取得联系,基层有什么好的做法,也及时上报省委。我们认为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在合作和交流问题上,还必须认真处理好研究队伍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新方法的研究实现三个结合(组织工作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知识的结合,组织人事部门与理论科研部门的结合,干部工作实际业务与理论科研课题的结合),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由于这种结合才刚刚开始,还需要通过做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比如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成果所有权问题、报酬问题、待遇问题等,这都是些敏感的问题。而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同志,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地位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就不尽相同,这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认真对待,就可能造成矛盾。我们一定要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以求得一个团结合作共事的局面,把研究工作善始善终地进行下去。

培养组织部门自己的科研队伍

新方法研究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必须培养组织部门自己的科研队伍。这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历史的要求。组织部门不能只是研究的组织者和牵头人,而应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和专门家,不能为完成任务而搞研究,而应该通过任务的完成,培养队伍、锻炼队伍,提高整个组织部门队伍的素质,树立现代观念,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新方法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行政法学、历史学、计算机软件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扩大知识面,增强研究的能力。现在在研究中形成的组织部门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相结合的局面是很好的,但这种结合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互相了解并适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部门的同志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方面比较欠缺,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同志却对组织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知之甚少。这样,双方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和思路上就不尽相同。因此,如果组织部门的同志自己不钻进去,不注意在实践中培养队伍,光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同志去搞,其结果不一定能够符合要求,达到目的。另外,就是符合要求达到目的了,也只是锻炼了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队伍(当然这是需要的),而组织部门自身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那今后我们在这方面仍然没有多少主动权和发言权。因此,研究要以组织部门为主体,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科研力量,这是掌握工作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我们在新方法研究和干部制度改革中,已经培养了一些力量,为组织部门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事实说明,组织部门需要理论,组织部门也能出理论;组织部门需要技术,组织部门也能出技术;组织部门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组织部门也能出人才。

培养队伍,这也是组织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大家知道,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工作做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实现就将是一句空话。而我们的组织工作,由于在较长的时间里,很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在队伍构成上,不可否认,我们选拔了一大批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忠贞不贰,思想品质好,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好干部。但这支队伍的弱点是,文化水平低,知识面窄,专业技术知识差,对新事物不太敏感,这就与我们现在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矛盾。怎么解决呢?那就是组织部门也要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观念、人的知识、人的才能的现代化。展开来说,就是我们组织部门的干部,思想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要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适应组织工作以外的天地,学习新科学新技术,扩大知识面,用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的头脑。队伍建设抓好了,组织工作全方位的现代化才有希望。

培养队伍,还有一个改变组织工作者形象的问题。以前组织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不太好的,这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内部讲,组织工作干部知识面窄,文化基础差,这是事实,加上组织工作一些特殊的要求,给外面的印象仿佛组织部门无专业可言,组织部门的干部就会填表、打电话。从外部讲,由于世俗偏见和对组织工作不了解,有的人总是认为搞组织工作的,就是玩弄权术或耍嘴皮子的。不管原因来自何方,形象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应该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队伍多方面的素质,塑造新时期组织工作者的形象,以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我们的不同看法。

培养队伍,要有战略眼光,要舍得花本钱。这就又提出了向国内外各种先进技术和经验借鉴的问题,放开眼界广采博取的问题,改善组织部门工作条件和手段的问题等。总之,只要领导上重视并采取相应得力的措施,培养一支现代化的组织工作科研队伍是完全有可能的。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干部工作新方法的研究现在真可以说是爬到了“峭壁”上,前面路还长,但前面就是顶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的“爱情”坐在峭壁上,而应该满怀勇气和信心翻过这个山梁。可以想见,那“峭壁”顶端,定然有金灿灿的迎春,红艳艳的玫瑰,春光正在向我们招手,春光正在呼唤着我们!

(19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