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新方法的研究,作为组织部门一项新的工作,已经开展好几年了。实践证明,开展这项工作,对打破组织工作中的神秘化,提高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对整个干部制度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种意义,并努力把研究成果和范围推向社会。整个研究出现生气勃勃的局面,实用效果和社会反响也都比较好。但是,实践也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看待新方法研究在干部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认识组织干部部门进行科学实验所独有的特点,研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等。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工作不断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研究亟须认识和宣传上的突破
新方法的研究,是针对旧方法而言的。因此,要打破厚重的坚冰,就需要准备锋利的镐头。
舆论是披荆斩棘凿通道路的开山斧。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舆论开道,不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舆论环境,要干成一件事,是比较困难的。而组织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封闭、孤立的硬壳里,不善于运用舆论,不善于沟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局面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就新方法的研究来说,目前认识也不尽统一,宣传也不够,社会对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和“大政方针”并不十分明了。这种“内紧外松”、“内热外冷”的状况,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许多辛勤劳动不被世人所理解。当然,组织干部工作有它的特殊性,有的东西需要保守秘密,这是不能马虎的。但保守秘密和公开宣传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好了二者的关系,问题还是可以解决得好的。
为了创造一个宽松顺畅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必须通过舆论宣传,使人们认清新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历史时期。新方法的研究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科研活动的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它的意义在于,对几十年来我们党所沿用的干部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进行鉴别和审定,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改革那些已经落后于形势或不适应于今天干部工作实际的方面,代之以先进的科学的民主的方法。改变旧的落后的方法,解决“神秘化”和“手工业方式”的问题,是干部工作的当务之急。以方法研究作为突破口,逐步向制度改革发展,这不失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一项有效的措施。新方法的研究打破了组织工作的沉闷局面,给各级干部人事部门吹进了一股新风,也使社会各方面为之注目,人们由此看到了干部制度改革的希望和前景。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这项工作中,组织工作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有了结合,组织人事部门与理论科研部门,特别是与组织人事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行政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部门有了结合,干部工作的实际业务与理论科研课题有了结合,在短短的几年里,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种局面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组织人事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显示出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义和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实在的验证。
为了创造一个宽松顺畅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必须通过舆论宣传,统一组织人事部门内部的思想认识。内部思想认识不一致,是影响研究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内部尚且不能统一,焉能举旗向外!在这方面,中央组织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1984年,在杭州召开了“干部考核定量分析研讨会”,1986年,在洛阳召开了第三梯队建设理论讨论会,1987年,在济南召开了“干部工作新方法研究课题协调会”。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试点和国家公务员考核试点,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各地情况就不尽相同了。有的组织部门的领导,对新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把它看成是组织工作分外的事,纳不到主轨道上来,上不了议事日程。有的虽也支持搞研究,但不出主意,不搞协调,不检查,不指导,任你搞多少是多少,搞成啥样就啥样。一些部门的同志,对新方法持怀疑态度,总嫌它“复杂、难学”,运用起来不太方便。还有的抓住研究中尚不完善的方面,以点概全,挑剔、责难。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旧的思想和观念,还严重的束缚着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观念更新和思想转变的任务在组织人事部门内部还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尽快地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指导思想上,把新方法的研究作为组织工作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建设来抓,当作一项重要业务来抓,在组织协调上,要使研究部门和干部部门紧密配合,互相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取得实在的成效。
为了创造一个宽松顺畅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还必须通过舆论宣传,及时地沟通和社会的思想交流。首先,要把研究的“大政方针”和总体设想公之于众,让人们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以便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和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对研究抱有极大热忱的大专院校、科学理论界,保持广泛的接触,向他们介绍组织工作的情况,帮助增加感性认识,丰富头脑。甘肃在去年的科研活动中,和兰州大学哲学系的师生一道工作,到平凉地区的几个县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跟踪调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师生们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不无感慨地说,原来组织工作保密,我们不知道你们成天干些什么,现在亲身参加一次实践,才懂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陕西省委组织部在课题研究中,组织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参加对县级领导班子的考察和了解,使师生们犹如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领地,知道组织工作有这么多学问。反过来,他们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组织工作给以总结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深刻得多。再次,要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公开显示研究的成果,以达到制造舆论、交流经验的目的。当然,宣传要慎重,但如果借口慎重而放不开手脚,那只能将研究框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
研究要有整体规划、分类指导
新方法的研究带有很大的民间性,它一开始并不是由哪一个权威和领导忽发奇想提出来的,而是由具体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感召下,结合组织工作的实际,自觉改革探讨而兴起的。这种来自民间的自发的研究,后来得到中央组织部的重视和肯定,以后中央领导同志还专门讲到这个问题。这样,研究工作才开始由民间的松散研究逐步转入官方的有组织的有领导的研究。
我们不否认截至目前我们的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也不否认这些成绩在组织工作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反响。但是应该看到,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同志对研究的目的并不十分明确,存在一哄而上的情况;有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但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和规范性,显得比较分散和零乱,有的研究没有抓住重点和要害问题,只在名词和概念上兜圈子,有哗众取宠和赶时髦之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研究进行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向。目的不明确,指导思想就有可能出现偏差。那么,我们研究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研究一定要为组织工作的实际业务服务,为干部制度改革服务,同时还要为改变组织工作封闭落后的旧面貌作出贡献。我们强调研究为工作为干部制度改革服务,这是因为,研究是从工作中提出来的,离开和具体工作的结合,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方法的改变,最终要推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没有可行的制度作保证,方法再好也难以施行。我们提出改变组织工作旧面貌的问题,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带有战略性和超前性,研究光为具体工作服务还不够,还必须高瞻远瞩,以改变整个组织工作旧面貌为终极目的。有的成果虽然对具体工作没有直接指导作用,但对整个组织工作新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那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制定规划时,从指导思想上,既要考虑战术要求,又要考虑战略要求,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放眼于未来。要树立改变组织工作全貌的雄心壮志,坚持为工作为改革服务的立场,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把新方法的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整体规划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要组织专家、教授、学者以及组织部门实际工作者,对我党几十年来的组织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清哪些是民主的科学的部分,哪些是陈旧落后的部分,哪些需要继承发扬,哪些需要改革摈弃。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工作的全局出发,以改革的精神要求,作出通盘考虑,制定出整体规划。我党几十年来的组织工作,形成了不少优良的传统和做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的某些方面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比如,理论建设跟不上去的问题,制度不够严密不够健全的问题,工作的方法单一落后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科学的总结和分析,把思想弄清楚。不能糊糊涂涂一说改革就对以前的东西全盘否定,也不能抱着旧的观点,看不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对以前的工作回顾总结好了,底子清了,认识一致了,改革才能够有比较准确的方向和目标。
整体规划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要抓主要矛盾,贯彻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方针,分清近期搞些什么,远期搞些什么。现在,新方法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涉及到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借鉴到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这对打破组织工作的沉闷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把研究的注意力逐步转向对干部工作影响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来,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从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干部考核是衡量干部素质优劣、才能高低、贡献大小的重要手段,是提拔使用、奖惩罢免干部的基础,是培养提高干部,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必要途径,是检查督促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保证。同时,干部工作上的一些陈规陋习和弊病集中地表现在干部考核上。比如,以往的考核缺少严密的制度规定,存在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考核的方法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手工业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都不足,对干部责任心和工作实绩的考核重视不够;由于没有对干部实行科学的分类,往往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来考核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干部。当前,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干部考核上。要围绕考核如何体现干部分类管理的思想、如何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如何注重干部政绩的考核、如何把握某一种考核方法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如何做到“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等问题进行思考,为长远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体规划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土地宽广,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就是在一个省,东西南北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整体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各地情况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研究的题目和主要解决的问题,不要指靠一个方法一种模式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应该有所区别,省直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地县应该有所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也不一样。要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些具有地区特点的研究。有的研究虽在大的范围内没有推广的价值,但只要在当地不失科学和有效,就应该加以肯定。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运用,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新方法的研究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思想,拓展成果。
用理论建设带动方法研究
我们始终认为,理论建设和方法研究是一部车子上的两只轮子,理论建设是前轮,方法研究是后轮,没有前轮的带动,后轮就无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