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岁月集
2496500000025

第25章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构想(2)

再次,基层组织的热情关怀和培养,为选调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颗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人才成长也有一个环境影响问题。环境好,气氛适宜,一个中等水平的苗子,可以长成一颗上等的材料;环境不好,气氛没有形成,一个上等的苗子,可能会被埋没。在选调生成长和成才的环境和气氛中,基层组织承担着重要责任。也就是说,各级党组织要承担起对这些人的具体培养和教育任务,要为他们创造成才的气氛和环境。从甘肃各基层组织培养选调生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种环境和气氛基本上形成了。1983年公开选调之前,不少基层党组织对接受选调生不很热情,他们认为这些人迟早要走,又不好管理,不如一推了之,少添麻烦。以后实行公开选调,通过认真宣传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加上选调生在基层的现实表现,各地区各单位争着要人。他们把这些学生接回去以后,主要领导同志出面亲自召开欢迎会,介绍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风土人情,提出锻炼的希望和要求,并带上学生名单,走到哪里就询问检查,使选调生切身感受到组织关怀的温暖。选调生到县以下基层以后,各级组织按照扬长避短、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人制宜落实了锻炼岗位,制定了培养措施。他们对这些学生在政治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经常召开座谈会、交流会,采取多种方法,促其尽快成才。据对187个乡和252个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分析,现在对选调工作认识明确,培养措施得力并且比较落实的占到70%;有培养措施,但工作一般的占20%;认识上不去,措施不落实,问题比较多的占10%。这说明总的情况是好的。这种气氛和环境的形成,为选调大学生在基层加强锻炼、接受教育、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会在各级党组织的亲切关照和教育下,在群众斗争的这快“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参天“大树”。

最后,选调学生自身的表现以及他们在基层锻炼成长的情况,为选调工作提供了事实根据。甘肃省这些年选调的四百多名学生到基层后,和下派之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绝大多数思想安定,谦虚好学,表现较好。他们通过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进行具体工作的实践锻炼,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打掉了学生气,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熟悉了情况,发挥了优势,增长了做好领导工作的才干;爱上了基层工作,增强了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改变落后面貌、开创新局面的信心。这些人到基层以后,为基层工作增添了活力,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他们自己也显露出许多优势和特点。他们政治上坚定可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快,贯彻执行坚决;他们受过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理论;他们工作积极热情,事业心强,有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和改变基层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工作责任心强,敢于抵制不正之风;他们文化水平高,办事有科学头脑,能够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为基层服务,发展生产;他们年纪轻,精力充沛,眼界开阔,思路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工作有创见,应变能力强。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些优势和特点,他们得到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并被提拔使用。据最近不完全的统计,439人中,已有170多人被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工作岗位,其中正县级1人,副县级20人,提拔数占总人数的39%。这些人中,有县委书记、副书记、副县长,有地区部门和省直县级单位的正副职,有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镇)长、副乡长,乡经委主任,有地县机关处室的负责人,有县级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车间、科室负责人。有80多人被列入副县级以上后备干部名单。有120人在基层被接受入党。有100多人被评为基层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团员。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因素的创变会越来越完善,学生内在因素的奋起和勃发会越来越强,选调工作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这条道路将会越走越宽。

选调工作既然是一项新的工作,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暴露出选调工作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还有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改进的地方。当前,要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前进,使之更加科学化、制度化,首先,仍然要下大气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改善具体工作,严格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选调工作有没有必要,要不要把它继续坚持下去,这是目前思想认识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自国务院关于今后大学毕业生一律不先往机关分配,必须放到基层去锻炼的文件公布以后,不少人对选调大学生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进行了论证,这里只想再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人才是靠培养成长起来的,不同的人才靠不同的目标培养锻造而成。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目标人才的锻造,它和正常分配的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并不矛盾。目标培养可以使人才的锻造更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加快成长的步伐,提高成才率。实践证明,培养成才和自然成才效果大不一样。我省天水市1980年至1984年共接收正常分配的大学生570人,现提拔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50多人,占总数的11%;而接收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30人,现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27人,占90%。临夏回族自治州在这段时间里共接收选调大学生26人,已有24人走上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占总数的90%,而正常分配的大学生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还不到20%。选调学生之所以比正常分配学生成长要快,是因为具备了如下有利条件:一是他们本身素质都比较好,其中不少是在校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组织领导能力,走上社会以后适应环境和工作比较快。二是组织的关怀和帮助给他们创造了快速成才的环境,他们经过选调、培训,听取各种报告,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有了克服困难、适应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了解了党政工作的基本常识,这样就避免了那种从校门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后碰到困难和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他们下到基层后,又有各级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关心帮助,得以及时扫除前进中的障碍,指出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有的地方还责任到人,由老干部进行传帮带,这样,成长的路子就比较顺利,步子相应的就快。三是交任务,压担子,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成才气氛。这些同志下去后,党组织都很重视,不久便让他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经常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提出任务和要求,使这些人常处在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促进状态中,使命感、责任心和进取心不断增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环节上的漏洞和失误,就全盘否定选调工作,也不能因为某些选调生质量不高、表现不好,就对整个选调生队伍失去信心,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任何事物的完善都有一个复杂的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前进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才能够逐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有的同志对我们当前采用的公开选调这种方式有不同看法。他们总认为提明叫响地要大学生学习去“当官”,这不符合我们党历来的传统和做法。是的,我们不否认公开选调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弊病,但和秘密选调相比,它仍然是弊少利多。甘肃省1980、1982两届学生是采取秘密选调、跟踪培养的方式选调出来的。当时,只有省委组织部掌握名单,各级组织和选调生本人都不知道。这两届学生下去以后成长情况很不理想,一年以后担任副科级以上职务的还占不到20%。1983年采取公开选调以后,情况就大大不同了。这年选调的102人下去以后,一年时间就有55人被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占总数的55%。这就使我们看到,公开选调与秘密选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选调来看,公开选调坚持个人报名、学校推荐、省委组织部考察审定,这样既保证了被选学生的质量,又做到了个人志趣和组织需要相结合,将来成才的把握性就比较大;而秘密选调虽然也可以保证被选调者的质量,但对本人保密,被选调者是否有志于党政工作还不清楚,因此成才的把握性就不够大。从培训来看,公开选调要对被选调者进行一段专门时间的培训,进行统一思想、明确认识的教育,准备迎接艰苦环境考验的教育,党政工作基础知识的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使他们下基层前基本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为将来成才打下了基础;而秘密选调不搞培训,被选调者既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许多认识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到基层后一切得从头做起,因此起步就比较慢。从分配来看,公开选调由省委组织部和各地协商进行,主动权比较大,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交通方便、信息灵敏、有锻炼意义、能迅速加快成长的地方和单位,这就为被选调者提供了成才的好的条件;而秘密选调是通过人事部门按计划统一进行分配,没有有意识地选择单位,因此是否有利于成才很难说。从管理和培养来看,公开选调既能得到各级组织的关心照顾,提供成才的外因,又能激励和强化被选调者本人加倍努力,具备了成才的内因;而秘密选调使被选调者既得不到当地组织的关心照顾,又不能强化本人的成才意识,只好任其自然成长,因此成才率必然低。

选调工作不被社会完全理解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宣传、解释、说明工作没有跟上去,许多人对其中的情况不很了解,某些地方工作的渠道不很畅通。这说明组织工作神秘的框框仍然禁锢着我们的思想。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牵扯到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离开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扶持,单靠组织部门关起门来搞选拔,是不会成功的。所以,要把组织工作的触角伸向社会各个阶层,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要大张旗鼓宣传解释中央关于开展选调大学生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使全社会都明白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规定,把选调工作置于全社会都关心的大背景之下,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神经都连接起来,以澄清一些糊涂观念和模糊认识,减少不利影响和阻力。现在我们虽然说是公开选调,但还公开得不够。嘴上公开了,思想上却总是遮遮掩掩,生怕放得太开会出什么问题,这是不相信群众的一种表现。其实,开放并没有什么可怕,它可以发动群众,沟通组织工作和群众的心;反过来人民群众会从众多的方面给我们的工作以监督、检查、帮助和支持,这对加快我们工作的进程,提高工作质量,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宣传解释工作的基础上,要改善选调工作,完善各种制度。选调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培养的又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那么,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和具体环节中,就要树立全新的观念。首先,在选人的标准上,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党政干部一定要“老实听话,四平八稳”的正统形象,挑选那些精明练达、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生。有的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一般,但只要适合做党政工作,有发展潜力,就应该入选。有的学生在校表现平常,有的甚至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缺点,但只要不是主流,就应该大胆选拔。实践证明,在校是个好学生,出了校门不一定是个好干部。我们不能以几年大学生活的表现为这些年轻人定终身,也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学生干部之内。其次,选调以后一定要进行培训,培训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主要进行青春、理想和实践的教育,帮助他们进行下派之前的思想武装,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干巴巴地进行理论说教。培训的目的是为了点燃青年们心头奔向生活,献身四化,艰苦创业的那一把火,而不是给他们一副当官做老爷的沉重的十字架。第三,在分配上要从工作需要、锻炼目的、个人情况几个方面考虑,不人为地制造困难和障碍。选点原则是一定要领导班子强,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不能认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这种观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第四,要满腔热情做好管理教育工作。管理教育工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开会检查上,要把重点放在思想品德的锻炼、成才意识的催发、工作经验的积累、领导能力和决断能力的增强上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大胆地交任务,压担子,把培养和提拔使用紧密结合起来,拉开成才的档次,形成千帆竞发、力争上游的波动式局面。第五,认真做好考核调整工作,解决选调生本人的实际问题,不留后遗症。调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不适宜做党政工作的对象调整出选调生名单,分配做适当的工作;一种是交换一些同志的工作岗位。从甘肃这几年的情况看,我们认为选调生在乡上的时间不宜超过两年,乡镇工作的锻炼和领导机关工作的锻炼、单项工作的锻炼和综合工作的锻炼要结合起来。对家庭、婚姻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同学,要给以重视和关心。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锻炼才能够无后顾之忧。

培养跨世纪领导人才,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在工作的局面已经打开,让我们为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付出艰辛的努力吧!毫无疑问,一代新型的党政领导人才,将会在祖国的地平线上出现,迎接他们的,将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

(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