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496100000017

第17章 通讯(5)

在农业建设中,他们除下大决心抓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一条是加大农业科技含量,真正依靠科技振兴农业。一是大力推广以节水增粮为主要内容的地膜覆盖技术,缓解用水矛盾。今年镇上投资100多万元,落实地膜小麦、玉米、甜菜2.5万亩,其中覆盖小麦3110亩,亩增产100公斤。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区域化种植,落实“531”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达到了丰产增收的目的。今年全镇人均收粮近1000公斤,仅粮食一项人均收入1000元。

这个镇在狠抓农业的同时,不放松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1993年下半年,镇上采取多种形式,兴办了个体、集体、股份、合资等各类性质的面粉企业54家,形成了辐射陕、甘、宁、青的面粉加工集散基地。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4个村办起了38个经济实体。1995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达259万元,比1990年增长73%。同时还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至去年底,全镇共发展个体工商户952户、私营企业44户,完成工商税收62.5万元,占全镇工商税收总额的31%。至1995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大关,其中有3个村产值均超过1000万元。于1994年开始建设的黄羊工业经济开发小区,基础设施投入较大,镇上千方百计发动驻地38家单位积极投资,使建设进度加快。近两年共投资6000万元,建起中澳合资的甘肃颗粒啤酒花厂和药物碱厂,其中颗粒啤酒花厂试车投产在即。不难看出,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及经济开发区为黄羊镇经济发展增添了无比活力。

如今的黄羊,经济呈现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同1990年相比,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由0.284亿元增加到1.761亿元,增长6.2倍,镇级财政收入由76.7万元增加到185万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19元增加到1183元,增长2.82倍。

黄羊人正以新的姿态,凭着务实肯干的精神,朝着小康的目标迈讲!

(原载1996年11月5日《武威报》)

新崛起的绿洲

——来自古浪县景电二期工程第一线的报告(一)

古浪鸡爪滩,这个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地方,自从去年11月28日景电二期工程上水十泵站黄河水破天荒流到这里之后,景况若何?6月上旬,我们驱车来到这里,只见青葱碧绿的麦田纵横交错,新栽植的田间树木已长出叶子,在四周黄漫漫沙丘的衬托下,更显现出这里的盎然生机。正是一月多未落滴雨的时刻,而这里正在浇灌着第二轮苗水,看不出任何旱象,田间地头,到处欢声笑语、生机勃勃。

我们来到冰草湾乡筹备组办公住宿地,筹备组的同志们都挤在几间简陋的民房里。乡筹备组长甘维桓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介绍说,去年上水后,冬季泡地3000亩,今春又泡地7000多亩,共1万多亩,乡上发动群众克服一切困难,都种上了庄稼。

今年共种小麦8000亩、胡麻1000亩、山药等秋禾作物1000多亩。这里除个别几户外都是从新堡乡迁来的农户。今年如果不出现大的灾害,仅灌区粮食总产量就会突破去年新堡全乡175万公斤的粮食总产量。除抓粮食生产外,还大搞植树造林,今年栽植白杨树16万株,沙生植物2215亩,这些树木一起来,将会起到防风沙、保农田的作用。

我们来到最北面的一个村,这里是甘蒙边界,农民们都是从原新堡乡台子村搬迁来的,原村委会文书李有杰在这里负责,他告诉我们:当初报名搬迁时,人们都争着走,然而只能安排搬迁40%,而报名的竟有80%之多,谁走准留,只能抓阄儿,让命运去决定。如今迂来的算是幸运者,尽管他们住着地窑,喝着带有泥沙的水,然而他们憧憬着未来,充满着希望,依然乐呵呵的。目前家家户户都在打土块,准备盖新房。

我们走到正在浇二轮苗水的农民张成才跟前,他说,有生以来没喝过这样甜的水,没见过这样好的庄稼,一到田里就不想回去了。憨厚中透出俏皮的农民刘永忠向记者诉说衷肠:全家搬来5口人,种E8亩小麦、2亩胡麻、15亩谷子,长得可好啦!他说,灌区比山里强百倍,说啥也不再回山里去了。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啥困难也是暂时的。

(原载1989年6月17日《武威报》)

灌区移民难忘的人们

——来自古浪县景电二期工程第一线的报告(二)

“灌区移民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现将他们谈及的几位干部实录于后。

人们一张口头一个要夸的便是古浪县副县长薛国贤同志。

去年金秋,当他得知11月份要上水的消息后,喜悦的面庞上挂上了几缕愁思。水要上来了,而地能否垦好整平?这使他焦虑不安,于是乘车赶到现场。正在整地的移民看着一辆熟悉的小车停到面前,便叫了起来:“薛县长来了!”他顾不上休息,察民情,听反映,发现要做到水到地平,眼下的困难是因缺刮板影响速度,他立即上下联系,动员县上机关单位捐献废油桶,制成320个大刮板支援了平地。当时,人畜饮水是群众最头疼的问题,薛副县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召集冰草湾乡筹备组的同志研究解决的方案。大家的意见是利用当地一眼机井,花6万元资金,拉通3160米塑料软管。之后他亲自去大靖水管处带来处长鲁兴泉,一同定线、划点、测量,软管拉通了,问题解决了。这还不放心,直等到11月18日胜利上水后他才回去。看着这,群众说:“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实干家!”薛副县长心里总惦记着搬迁来的山里人。今年3月23日,他和县委副书记祁子湘再次赶到鸡爪滩,正遇到春灌,当天晚上风大雨猛,他俩对这些全然不顾,同乡筹备组的同志一同赶到渠口田间指挥灌水,衣服淋透了,还照样泡在雨中,后来老百姓说:“那时哪还再有副书记、副县长的风度!”春播马上开始了,这些从山里搬来的庄稼人对播种倒犯愁了:山地会耕耘,水地不会种。这时薛副县长送来了“及时雨”,派人将16台畜拉四行播种机和5.5万公斤种子运送到鸡爪滩,抹去了移民脸上的愁云。

说到在微风中摇曳的修长杨树时,林业处处长宋克让的名字与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这个在林业上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人,自然忘不了这块发展林业的好地方。今年四月份,他带来四名工作人员,同古浪县林业局副局长吕道章等同志一起奔赴鸡爪滩,与乡筹备组同志取得联系,共商植树造林方案,亲自定点,帮助解决苗木,严把树种质量关,给农民教栽植方法,要求把树苗栽成“仪仗队”。夜间没有固定的住宿地点就“打游击”,克服困难,用20天时间指导农民栽植杨树16万余株,植沙生植物3213万株,面积达2215亩。如今,宋克让这个名字在鸡爪滩上传诵着,他给这里憨厚老实的农民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原载1989年6月21日《武威报》)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来自古浪县景电二期工程第一线的报告(三)

景电二期工程动工兴建已经整5年了,群众最关心的是它的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因为国家投了几亿票子修的工程,一旦上水,稀里哗啦垮了,怎么向人民交待?

在冰草湾灌区,我们的问和看,都是带着对质量问题的审视眼光。乡筹备组的同志告诉我们:“上水后,一次成功,工程质量经受住了考验。从泵站、总干渠、支渠、斗渠,整个渠系没有出现决裂、倒坝、塌方和渗漏现象。”我们看了一些正在灌水的支、斗渠,确实如此。

恰遇省指挥部几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据他们介绍说:自1987年以来,古浪施工段创4项优质工程,有6项工程被评为优质单位工程。所有工程经检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6.8%,预制厂产品合格率为96.3%,优良率达到了67.6%,古浪指挥部1987、1988两年,连续被省指挥部评为先进质量管理单位。

在这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荒漠中,他们究竟是如何争创优质工程的呢?总指挥张有嘏和副指挥康国玺介绍,他们施工:一是领导重视,跟班作业。指挥部自始至终把工程质量当做头等大事来抓,23名县科技干部都深入到施工第一线,进行现场指导。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泵站、渡槽、桥涵和上水工程巡回检查,抓重点,抓薄弱环节。技术人员同施工队一同上下班。二是建立健全奖罚制度。他们规定工程创优奖励,工程合格不奖不罚,不合格者返工,损失由承包者全部负担。由于奖罚分明,充分调动了各施工队争创优质工程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检查验收,总结经验教训。每年工程完工后,他们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检查验收。并利用各种形式的会议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改进工程施工的办法和措施。四是定岗定位,分段分片包干,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他们组成8个施工管理小组,各施工管理组又按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个施工小组,采取定人、定时、定量和定职、定责、定权,实行分级管理,分项分段包干的办法,使各项施工任务落实到组和人。同时,指挥部施工管理小组和施工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使工程质量同施工队和每个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五是坚持分类指导,严格操作规程。在施工中他们坚决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同时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来提高工程质量,他们还不定期地召开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寻找差距,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原载1989年6月28日《武威报》)

艰苦奋斗谱新曲

——来自古浪县景电二期工程第一线的报告(四)

景电二期工程完成后,仅古浪县境内,就设计新增水地30万亩,安排15万农业人口。计划在黄水灌区新设3个乡:直滩、冰草湾、大墩滩。加上原有的裴家营、海子滩、大靖、民权、西靖,共有8个乡镇处在黄水灌区范围。目前新设置的3个乡已经搭起架子,分别成立了筹备组,任命了领导成员,调去了一部分干部。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直滩乡筹备组办公地点。这是去年才盖起的几间房子,周围没有村庄和群众,乡筹备组长石国禄风趣地说:目前咱们还是“光杆司令”。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平整土地,前年和去年已经平整了14000亩。老石介绍说,平地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按规划由下往上平,下面是风沙口,沙包推平后,把“黄龙”解放出来了,水没上来,沙先上来了,而且危及原来的耕地。冰草湾也有类似问题,平了5700亩沙包后,黄沙肆虐,不但这5000多亩地仍然不能耕种,反而已灌的土地和水渠也常遭沙侵害,去冬以来,仅水渠大清沙达9次之多,约5万多立方米。

这里生活、工作的艰苦程度,从当今的角度去看,令人不可思议。直滩乡工作人员吃水是从十几公里外买的,盛水用一个铁箱子,每月用9箱水,加上运费得100多元,谁敢多用一点水呢?班车不通,电话不通,看不到报纸、电视。冰草湾乡到搭乘班车的谭家井有20公里,到经常联系的水管处有50公里,遇到紧急情况,只好步行,县上通知开会,有时会议结束了才收到通知。农民们更是苦不堪言,目前他们种“走庄稼”,更需要来来回回地跑,从新堡乡到灌区70多公里,带点东西只好雇手扶。他们希望地区、县上尽快解决通电、通路、通电话的问题。在“三通”之前,能给解决交通工具。这里还有一个难处是缺医少药,干部群众有了病,也得到外地去看,如果遇到急病,那将如何办呢?

尽管环境、条件如此艰苦,而来这里工作的干部却以苦为荣、乐观向上。冰草湾乡有位管水的干部,夜里零点多才从地上回来,我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说,这点苦算不了啥,而且也是暂时的。

(原载1989年7月《武威报》)

戈壁滩上铸丰碑

——甘肃凉州皇台酒厂二次创业纪实(上篇)

凡去过凉州皇台酒厂的人,大都无不感慨地说:了不起,真了不起!金秋十月,我们采访了这个厂,留下了深刻印象。9年前一片荒凉的乱石滩上,如今厂房林立、醇香飘逸,一座宏伟的现代化酿酒企业屹立在古凉州大地上。经过艰难的一、二次创业,凉州皇台酒厂目前已形成年产6000吨白酒的规模,尤其是二次技改扩建项目两年多就按期竣工投产,创下了武威的“深圳速度”和皇台奇迹。

皇台人的观念是: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年年坚持“上”字,年年困难年年上,冒着风险干,出大力,出实力,只要思想不滑坡,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不怕负债经营,敢于上大项目,有一种超人的气魄和胆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春风吹到了凉州皇台酒厂,“发展才是硬道理”,使厂里的决策者们备受鼓舞,明确地认识到,机遇稍纵即逝,步伐稍慢即垮,落后定被淘汰。当第一次创业的鼓声还在凉州人的耳畔回荡的时候,厂长张景发和其他厂领导就站在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的高度上,果断地做出了“抓住机遇,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一个现代化万吨酒厂”的战略决策。8月份,经省地市有关部门审批立项后全面付诸实施,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开始向新的巅峰攀登,书写难度更大、气势更为恢弘的第二次创业新篇。

搞建设,首当其冲的困难是资金。厂长张景发和全厂职工充分发扬一次创业精神,以“高效、优质、立体、集团、外向”的发展战略,引进资金6000多万元,向银行贷款6400多万元,二次技改工程总投资共达1.2亿多元。工程开工后,4000名施工大军及数百台施工机械浩浩荡荡开进施工现场,制酒车间、锅炉、仓库、货场、供水、供电、排水等100多个项目先后开工。

一些好心的人也曾为该厂负债搞建设捏着一把汗,这么多贷款何时才能还完?谈到这里,张景发胸有成竹地对记者说,建厂时我们就想到怎么还贷款的问题,并做过周密的考察,不仅能使皇台事业日益发展壮大,而且完全有能力偿还贷款。该厂自1988年投产以来,经过5年艰辛努力,建厂固定资产贷款的本息已基本偿清。全省乃至全国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70%以上,而该厂的资产负债率仅有30%,远低于全国、全省的水平,因此,他们搞建设的雄心丝毫未动摇。两年多时间,终于圆了皇台人的梦,被列为全省2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二次技改扩建工程于今年9月底竣工投产,生产上了规模,白酒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他们调整产品结构,高举“皇台”名牌,形成“皇台”、“凉州”两个系列的产品,价格从高到低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需要。一系列的凉州酒,分别渗透到各消费阶层,逐步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新开发西凉液、黄酒等10多个品种,企业效益随之跃上了新台阶。在二次技改项目上,该厂走上了边建设、边投产、边见效的良性建设轨道,去年上交税金800多万元,今年元至10月已上交税金54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