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拖延毁了你
2488700000007

第7章 职场应对:行永远比知更重要

§第一节 战胜恐惧,直面自我

职场是每个上班族生活的中心,拖延也成为其最为常发的地段。许多人都知道自己存在拖延的陋习,却迟迟不肯拿出行动来与之对抗,反而听之任之。只有积极地行动,才能冲出拖延的“围城”。

弄明白自己在怕些什么,然后勇敢面对。

再然后,你就不会再怕了。

——玛丽莲·曼森

战拖要诀 直面自我

恐惧,是指一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心理状态,它通常也是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在现代社会中,恐惧存在着诸多不良后果。

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了拖延,正是因为恐惧。比如,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再去尝试某件工作,因为害怕某件事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而选择了把这件事的完成期限无限延后,这些都是因为恐惧而迟迟不愿意完成手头上要紧工作的典型例证。

小齐和小楚合资经营着一家酒店,在酒店刚开始的时候,小齐主要筹钱,小楚主要贡献自己的管理经验,他们各占酒店的一半股权。这几年,在小楚的管理下,两人的酒店经营业绩越来越好,已经到了可以开连锁店的地步。可是,事情发展到了这种阶段,小齐却不开心了,他总是拒绝小楚提出的开连锁店的想法,并经常主动阻止酒店进一步扩大经营。

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原因很简单——小齐内心的恐惧。因为他总是担心小楚在业务扩大、拥有更多资金之后,从这座酒店脱离出去,发展他自己的事业,而小齐对自己的管理经验又是始终极其不自信的。正是这些情绪影响着小齐,让他忘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同样作为股东之一的自己也是件好事。

小齐内心对种种情况的恐惧和担忧,让两人的酒店不得不拖延了发展的步伐,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尴尬处境。如果小齐能够摆脱掉这种恐惧的心理,并且与小楚有一个良好的沟通,那结果肯定会大不一样,小齐也用不着总是陷入惶恐不安的情绪之中了。

战胜恐惧的一个前提是直面自我。所谓直面自我,指的就是作为当事者的人们,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引发所有恐惧心理和情绪的自身原因。正如上个实例中的小齐,他直面自我的过程,就是应该认识到他的自私——即总想把小楚留在身边,认识到他的肤浅——即偏激地以为小楚可能会出现的分离行为,还有认识到他的目光短浅——即不把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作为酒店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前提。

我们直面自我的过程正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自我的缺陷的过程。只有当我们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才能因地制宜地去调整自己的恐惧,并再一次获得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但这也需要个人有相当的胆量,需要一种莫大的担当勇气和奋斗不止的动力——因为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人们心理上最难接受的事,而在错误中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这种行为,也常常只是少数聪明人的专利。

如何去战胜恐惧很关键,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做:

1.从恐惧入手,反复强化

当我们害怕一件事,并对其表现出十足的恐惧情绪时,这样的表现往往也意味着我们经验的欠缺。正如在公共场合的演讲,如果一个人对于这种情况表现出担忧害怕的情绪,那么也意味着在这一方面,他的个人经验是十分缺乏的。这时,最好的调整办法莫过于反复地练习在公共场合的个人演讲。只有在拥有一次又一次现实的经历之后,经验才可以弥补他的不足,当到了真正的大场合,他们往往就不会如起初那般稚嫩了。

从恐惧入手,就是在事情的根源处去寻找恐惧的原因,并通过针对性的强化练习,以达到规避恐惧的目的。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恐惧,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战胜它。

2.情景练习,熟悉过程

在产生恐惧的心理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记忆中那些场景的模拟,给自己一些暗示,记住自己从不恐惧到恐惧的完整过程。当我们完全把握好了整个过程发展的脉络,下次再面对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就能够做到处乱不惊,并且从容应对了。

拖延者的恶性循环过程之所以会发生,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对过去的经历表现出的淡漠和不关心。这种态度让当事者很难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有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加强自己。因为对过程的不熟悉,拖延者会在再一次经历上次所经历的拖延行为时,对眼前的事表现出如初见时的状态。

我们应该不断熟悉自己拖延、失误甚至失败的过程,分析原因,把握本质。这让我们可以自检、自励,为下一次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缺点入手,弥补不足

人们之所以会恐惧,正是由于在他们的工作或者学习中,他们是有缺点和不足的。这是他们自己也很清楚的地方,所以当工作中需要使用到他不足的那一方面的储备时,恐惧的心理就会随之产生。

在参加一门考试前,当堂考试科目的参考书一共有六章内容,可是直到考试之前,你却只是复习到了第四章,那么后面两章就是你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了。当试卷到手之后,也许你会先忐忑不安地看看都在考哪几章的内容,并在心中暗暗祈祷“千万不要考后面两章”。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复习内容已经完全够用了,那固然是好的,你心中原有的那点小恐惧也会烟消云散;但如果你发现所有的考试内容都是你还没复习到的那两章的内容,那你心中原有的一点点恐惧也会被无限放大,直到让你开始胆战心惊的地步。

我们应该从让我们恐惧的那些缺点和不足之处入手,尽力去弥补它们。正如在上面这个事例中,如果到后来你还是挂科了,那么你在准备补考时,就应该多对你从前没复习到的那最后两章内容进行复习,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拖延而导致陷入恶性循环的恐惧之中。

4.主动避免不确定因素

真正让很多人恐惧的,不是现实既定的事情,而是一切可能的不确定因素。当我们因为恐惧而开始拖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看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我们拖延行为的引诱和“鼓励”。当下次再面临相似情境的时候,为了不再拖延,我们就应该对那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主动的躲避。这样,我们才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个人生存环境。

1949年,一位24岁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走进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做会计工作,只因为父亲曾说过“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得很好的公司”。在应试时,他的自信使助理会计检察官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只有一个空缺,而应试员告诉他,那个职位很是艰苦难做,一个新手可能会一筹莫展。但那个年轻人却只有一个念头,即进入通用汽车公司。当应试员雇用了这位年轻人之后,曾对他的秘书说过:“我刚刚雇用了一个想成为公司董事长的人!”而这位年轻人就是从1981年到现在都一直出任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的罗杰·史密斯。

战胜恐惧、直面自我是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这个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牛鬼蛇神之类的迷信事物,而真正能够让人有一种恐惧心理的,往往都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只有勇敢地面对自我,理解并掌握恐惧的真实内涵,我们才能够以激昂向上的工作态度,去争取一个又一个新的机会。

§第二节 选择困难症:切勿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一个真正的、矢志不渝的人,

对自己所做的事是不应该感到后悔的,一旦下了决心,

他定会把这看作是唯一的正确的决定。

——安德烈耶夫

战拖要诀 坚毅果敢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时常不得不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决定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有选择权通常是一件好事,但让人举棋不定、难以抉择的局面却容易带给人们思想和精神上更多的困惑。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悲剧人物哈姆莱特就有过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向我的继父,也就是我的叔父报仇雪恨?他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很多精神病学家都把哈姆莱特的故事看作了人类瞻前顾后和犹豫不决性格的经典案例。

“选择困难症”,也称作“选择恐惧症”,其具体表现就是:当患者需要对一件事作出选择的时候,总是会异常地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作不出最后的决定。更有甚者,当面临选择时,还会感到痛苦煎熬、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产生极端的恐惧感。

选择困难症的形成原因

心理学家里昂·曼恩指出,犹豫不决是一种无效的决定复制策略。正如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的——“即使作的决定是错误的,也比不作决定要好得多。”我们的人生始终高速向前,对事情犹豫不决容易带来拖延,让我们遇事拖,事事拖。

小芳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局面。因为工作“不顺”,小芳找到了心理医生。她在流水线上兢兢业业工作近6年,两个月前,领导准备提升她为部门主管助理。然而,这个难得的机会却成了她很大的烦恼,她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答应。因为她担心当助理就要管人,那样就会得罪人;而且她还了解到,助理的工作很随机,没有硬性规定和固定任务,似乎什么事都得自己决定,这让她很担心自己干不好。她非常想拒绝领导,但不知道怎么拒绝,也怕拒绝会让领导对她有看法,因此尽管很纠结,她还是很忐忑地上任了。不过她并不知道应如何开展工作,整天都觉得很烦、很彷徨。

除此之外,心理医生在咨询的过程中还发现,小芳在生活中,特别是在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也经常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特点。比如和朋友去逛街之前,小芳常常会为穿哪件衣服而纠结半天;在帮母亲买菜的时候,因为对买哪些菜迟疑半天,而耽搁了母亲做饭的时间;甚至在家里安排相亲的时候,小芳总是矛盾于要不要找男朋友、找一个怎样的男朋友这些问题,而白白错过了很多优秀的男生,一直到今天还是单身。

小芳的情况就是很典型的选择困难症,这种症状出现的原因表现为多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1.追求完美主义,但过于偏激

对于那些有选择困难症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都是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并且总是习惯性地要求自己在众多选择中做一个单选——必须是极度理想化的选项。这些人也带有一定的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他们往往追求自己心灵上的完美,并赋予当前选项过多的新的含义,最终导致难以作出实质性的选择。

2.害怕承担责任

很多人在去看电影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电影院同时上映着3部不同的影片,小A问小B想看哪一场,小B回答说无所谓,但小A自己也犹豫着难以作出决定,最后他让小B随机选了一场并买了票。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如果到最后电影很无趣,与两人的期望不符,小A可能就会抱怨小B决策的失误,但小B反而会觉得选择电影的权利是小A交给他的,小A也有责任。其实这种状况之所以会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两人都害怕承担选择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他们反复地对选择权进行推让。

当人们在面临一些人生中的重大选择之时,鉴于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具体的选择作出之前,他们可能就会陷入一种格外的焦虑和担忧之中——每一个选择都看起来并非完美。即使最后作出了决定,但人们又会反复地思考自己这个选择的正确性、与其他选择相比所独具的优点。这种选择困难症就是来源于人们对于结果的害怕、对于承担责任的担忧。

3.心智不健全

对于成长于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之后,这些从小被父母们娇贵着、疼爱着长大的人,他们遭遇挫折和苦难的时刻往往是极其稀少的。但是在一个心智逐渐健全的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苦难能够带来经历的充实,让他们明白通过苦难所将得到的勇敢、坚持等多种品质。而经历的欠缺,恰恰造成当下很多年轻人心智的不健全。当他们需要独自面对选择的时候,内心的柔弱和对父母的依赖往往会让他们不断地犹豫、不断地瞻前顾后,以及不断地拖延作出选择的进度,决定迟迟不能落下,从而造成了选择困难症的泛滥。

精神医学认为,选择困难症其实是对自我不满的表现,患者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地折磨自己,并逃避面对事实。

完美主义也好,心智不健全也罢,其实都是对自我不满的变相反映。但在生活这个游戏中,人们别无选择,为了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当事者也必须尽力去获取成功的筹码。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地调整自我状态、改善自我认知、修正自我的毛病,才能得到生命的意义。

让选择不再困难

治疗选择困难症,成为了预防拖延出现的必要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筛选出个人偏好

我们常常围绕着健康、金钱、爱情、事业、友情、亲情这六方面不断旋转,这六点也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方向,很多选择的展开大多也正是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进行的。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同时得到这六种美好的东西,有一个努力的重点和方向,可以避免走入歧途、造成时间的浪费。

筛选出这六个方面中我们最为看重的那一点,它应该与你的个人兴趣息息相关。给予它足够的重视,会让你在再次面临选择的时候作出的决定更为果断和坚定;同时,因为犹豫带来的遗憾也将会随之变少了。

2.量身定做,制订人生规划

之所以会出现选择困难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对我们接下来应该走的路不清楚。当一种完整并符合自身要求的人生规划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时,那么当选择再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比自己的需要,根据选项及时快速地作出反应了,因为我们拥有了一份人生的指南,它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感。

3.不为过去后悔

过去了的事情,始终是不可能再次重新开始的,对于我们的选择,我们也应该抱着一种果敢的态度——“我做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并不等于完全正确的选择,但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正确的选择往往又是不存在的。我们没必要因为过去而后悔,因为决定作出的那一刻早已无法再改变了;另外,总是沉浸在过去,也将给现实带来更多的苛责。活在当下,为了当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过去而后悔呢?

人生是各式各样的选择的集合体。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作着不同的选择,或难或易,或直接明了或复杂崎岖。瞻前顾后和优柔寡断不断阻止着我们作出选择,让我们的才能与智慧难以发挥到极致。为了让我们的未来充满活力,让成功降临到我们的身上,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下决心去改变自己那些拖延的选择方式了。

§第三节 打破二分法:成功之外不只是失败

什么是失败?无非是迈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

——温迪尔·菲利普斯

战拖要诀 开阔思维

二分法有很多种定义,在这里我们将讨论二分法的一般定义,即将所有的事物根据其属性分成两种。错误的分类可能导致逻辑谬论,如:非黑即白,不是忠的就是奸的。这很明显忽略了中间状态的存在。

对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概念来说,我们也应该不止看到它们独立而反义的自然属性,还要多考虑下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其他情况。比如在一件工作的实施和完成过程中,今天你失败了,那么并不意味着关于这件工作成功的可能真的离你远去了,也许在明天,在你重新做这件工作的时候,你又成功了;甚至当你在这件工作中遭遇失败的时候,你又在那个过程中实现了别的项目的成功。理性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时常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状态,取得更好的人生成就。

小明是公司某项目的负责人,一天,上级交给了他的团队一个策划任务。通过所有人的共同探讨,小明和他的团队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把这项策划任务付诸实际行动。可是在最后的报告会议中,小明的策划方案却遭到了领导的否决,因为他们觉得这项策划与公司的长远规划并不相符。于是在领导面前,小明当然是失败了。

可是这真的是一种失败吗?对于小明和他的团队来说,因为在这项策划中的集体努力,他们不仅在工作过程中使团队关系更加融洽,并且也提升了团队经验,这是成功的。对于这项策划本身来说,单独剥离它与这个公司的关系,也许在别的公司,它的构思和创意又能给那些公司带来惊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能也是成功的。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间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成功与失败,它们的产生和影响必定是复杂的,心态不同、角度不同,人们眼中的成功与失败也是不同的。理性地对待我们遭遇的成功和失败,是对我们人生经验的总结和丰富。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二分法,不应该把工作中的成功和失败放在对立的位置,并严格地区别和单独地对待。下面这些步骤很重要:

1.“除了成功,我们还有什么不足?”

当我们收获了成功的时候,我们也欣喜万分,以为自己的成功是无比巨大的。比如,一座化工厂的建立,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必定可以带来税收的提高,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地方生产总值的提升。这些都是成功,值得人为之庆祝。可是在这成功的背后呢?也许这份成功的得来,也换来了当地环境的污染、与周围居民关系的恶化。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情况,但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另一种情况。

古人曰:“满招损,谦受益。”在成功的时候,我们也不应当因为这份成功太过骄傲,还应该反思除了这个成功的结果,在过程中我们还有什么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品质。只有这样,今天的成功才能换取未来更多的成功,产生增值效应。

2.“失败之外,我们得到了什么?”

人们从不鼓励失败,但也从未否定失败的作用。“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最好的诠释。遭遇失败,我们会产生糟糕的情绪——失望、不满,但切勿因此而灰心丧气,放弃了我们对于梦想的追求和对于成功的渴望。

在失败之外,我们经历了付出艰辛和努力的过程。具体而言,必定是在反复地去尝试达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时,我们积累着经验——失败的经验。这是一种可以让人快速成长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走出失败的阴影。结果并非可以决定一切的东西,让我们收获最多的是那其中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给予人们更多的启示——“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肯定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好”,等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下一次的努力过程变得更容易。

3.“我们的失败,就是真的失败了吗?”

许多人常常因为失败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这些人大多数都有其奋进而努力的一面,对于他们来说,失败往往并不是真的失败。

米开朗基罗和凡·高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他们活着的那个年代,他们都是“失败者”,无人欣赏他们的佳作,甚至凡·高还一度被认为是一个“精神严重错乱者”。可是这种失败却不是真的失败。现在的人们,当换了一种角度和认识再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其中的美妙意境会让所有人都不禁感叹两人的卓越成就。

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失败,我们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失败,其实并非绝对的失败。比如积累了人脉、在其他相关的事情中收获了成绩,这些都有助于我们重整旗鼓、再次启程。

无论我们所努力实现的目标有多么重要、失败的经历是多么让人痛苦,自找担心这种行为都是不理性的。担心容易带来情绪上的焦虑、烦躁,更会导致行动上的迟缓,引发拖延。这种拖延,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麻烦。

我们常常有这些心理:“时间不够用了,怎么办?”,“我肯定再也不行了”,“我做不好这件事”。这些心理都是把担忧的情绪无限放大,带来对自己的否定。正是因为这份担心,人们开始变得胆怯、懦弱,不想再去有新的尝试,从而放下了心中的渴望,放弃了对梦想的坚持:对于那些可以带来成功的机会,选择了不再如过去那般坚持;对于那些有能力在今天完成的事,选择了拖延。

我们应该明确地对这种担心说“不”,坚持自我肯定的态度,把成功或者失败看作是人生的一次旅行——风景在路过时看过就足够了,它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

在贝多芬的音乐道路上,曾经一度被誉为天才的他,在1796年却突然患上了耳疾,并且到最后甚至彻底丧失了听力。可是在这样的打击下,贝多芬得到的不仅仅是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痛苦,还有更加激励着他继续创作的动力。在这之后,《英雄交响曲》的出现,标志着他创作中的“英雄年代”的开始。正如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在他墓碑上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这是对贝多芬的最好概括。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即使是失败,也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前进的脚步;除了失败,我们将收获更多。

§第四节 承担责任,不要转移给别人

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战拖要诀 敢于承担

责任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根据责任文化研究专家唐渊在《责任决定一切》这本书中的阐述,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

逃避责任的原因

对于拖延者来说,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常常会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或者把那些原来属于自己的工作责任转移给了他人,从而找到了借口,让自己的拖延行为变得合乎情理,并选择了对一件事不去做,或者延期完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把原因归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自己力不能及

有些工作是我们力不能及的,这就意味着,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果——我们不能够完成它。可是为什么当事者又会接到这份工作?很多种情况表明,这是由他们内心的虚荣,甚至是自以为是导致的。人们总是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不能够完成的。所以在工作进行调配的阶段,他们不会对工作的难易程度多加分析,不会对工作的要求多加思考,草率地接下工作之后,他们才发现,原来那是自己力不能及的事。

这时,人们就开始找寻自己失败的借口。他们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将责任试图转移给他人,从别人的身上为自己的失败找到理由,以缓解外界各种的压力。

2.个人勇气的缺乏

勇气是担当力的前提,缺乏勇气的人,遇事常常表现出一种怯懦的情绪。当他们面对那些因为自己的拖延行为而造成的种种后果(可能会是很严重的后果)时,由于缺乏勇气,他们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更多的思考。在那一刻,他们感觉好像天塌了,他们的内心再也承受不住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了。

于是,把责任转移给别人成为了许多缺乏勇气的人的选择,因为在把责任转移给他人之后,那种不必自己去承担后果的表象从某种角度来讲,是种美好的局面。

3.现实压力的逼迫

承担责任是种义务,但往往这种义务是人们所畏惧的。因为现实的压力很大很大,常常达到了人们不敢去直视的程度。它总是要求人们凡事亲自动手,做事要尽善尽美。而正是这种要求,带来了过高的期望值。这让许多人在面对结果的时候,只能选择把失败的原因嫁祸给他人,而不是自己去面对那些糟糕的现实。

现实的逼迫让人们找到了借口,并进一步发展为在工作中的拖延。因为他们已经为自己找到了开脱的理由,那么不论结果怎样,都不再是重点。所以拖延者会遵循自己的习惯,把一项工作的完成时间往后拖,并一直拖。

4.寻找内心的慰藉

为什么拖延者会把责任转移给他人呢?这并不符合人们追求梦想的常识。之所以会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人们拖延行为的注定结果——失败。失败是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

只有把责任转移给别人,人们最重要的满足感——心理的满足,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所以对责任的不敢承担以及转移成为了一种常态。人们可以在这其中进行自我安慰,“这不是我的原因”、“要是我,肯定能够做得更好”等话语常常让当事者的内心不再惶恐,找到短时间内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当然,这是种对人们的发展和前途极其有害的现象。

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关于如何防备因为责任转移而带来拖延的行为,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养成诚信的品质

诚信是当前社会很重要的个人品质,即待人待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古语有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正是要求人们凡事应该真诚无伪。

当面对一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诚信,这里的诚信应该分为两个部分——过程中的诚信和面对结果时的诚信。

过程中的诚信,意味着当我们在着手一件工作时,更多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做好这件事才能实现自己的诚信理念。因为答应了他人,承担下了完成这份工作的义务,所以只有诚信地付出行动,我们才可以兑现承诺。

面对结果时的诚信,意味着当我们面对一项由我们亲身完成的工作时,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地知道这项工作是我们自己做的,那么其中不论是好或者坏的地方,其实施者都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应该为结果可能带来的一切承担必要的责任。

这是诚信在工作中对我们的要求,也只有做到了诚信,我们才能实现工作的目的。

2.遇事应果断,勿犹豫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一件事的时候,不论我们对它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做到果断不犹豫。因为犹豫会进一步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比如反复的思考将使我们原本坚定的个人信念变得迟疑和不坚定,让工作的进度以及完成的效率都遭受到莫大的影响。

果断代表的是一种雷厉风行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往往也是对事情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迟疑,所以很难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去想象如何推卸自己失败的责任、如何可以让自己拖延工作的行为变得正当化。那么他们也就更加不会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他人,带来拖延的工作现状了。

3.在事前给自己设置限制

人们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往往很多值得考虑的因素就会浮现在他们面前。在这些因素中,我们应该重视工作限制的设置——对时间、目的的要求。

拖延者之所以会有拖延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现状不尽如人意。但假如我们在工作之前就给自己设置一份要求,那么对于那些轻度拖延的人,这就将成为一种莫大的动力,因为在他们过去的拖延行为中,造成自己拖延的原因,很多都是由于工作没有目的和没有方向感。设置限制,意味着我们明确知道自己在当前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去做、如何做到最好、应该实现怎样的最终结果等等。这些要求,可以更好地预防因为忽视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有如拖延。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羞愧地走了。

杨震不受私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有担当。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到这点,不论外界环境怎样,我们都应该不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变得惶恐、担忧,甚至世故。我们应该看到失败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使自己用心地去面对更加美好的未来。一味地将责任推诿给他人的行为,只是懦夫的表现,将严重地损害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五节 承认不完美:没有所谓的“最好”

保留某种不完善会使事物显得有趣,

并使人感觉到还有一点发展的空间。

——吉田兼好

战拖要诀 接纳自己

完美常常是大多数人心中最美好的期待。很多追求成功并为之不断付出着努力的人,在做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的时候,总是给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让他工作的结果趋于完美。可是,正如威尔逊所说的那样:“一个跷跷板上,一头是神,一头是兽,人则站在中间;人一半是神,一半是兽,不偏不倚,跷跷板才能平衡。如果人背叛了自己,不管是偏向于神,还是偏向于兽,结果都会让跷跷板倾覆。”可见,真正的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不断地处在这种精神困境中。人的潜力是有限的,过分地追求完美,常常只能适得其反,得到不完美的结果与心灵上的痛苦的双重打击。

二十世纪的哲学历史学家巴雷特如是写道:“人占据了宇宙的中心位置,他介于有限和无限之间:相对于虚无缥缈,人包罗万象;相对于包罗万象,人又是虚无缥缈。这种两面性,正是人性的主要特征,无疑也是有限的人类的一个典型形象,人的局限让人成为了自己。”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必须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没有所谓的最好,只能做到更好。

“完美主义者不管做什么都要求达到最高的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保持高标准,并试图在原本已经完美的基础上再提高,就变得不可能了,这通常会让完美主义者精疲力竭——他们无法维持他们的完美主义了。”这是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弗莱特博士的观点。

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自己的理想,还将直接导致一个弊病——拖延。因为当事者总是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力图保持事情的完美。当现实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时,往往他们就需要作更多的准备工作去实现那个理想。这样,在现实中他们采取行动的时间就将不得不向后延期,并且因为最终不可能实现那个完美的理想,致使任务陷入一种不能及时完成的状态。完美主义者只有打破这种惯性思维,才有可能让他们的工作得以继续进行。当然,这种行为的前提是——他们必须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接受凡事不可能完美的事实。

公元二世纪时的罗马教皇曾经提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天使:一个好,一个坏。人们并不能完全摆脱内心的‘堕落天使’,因为我们生而有罪,从来都不完美。关键是:我们能否战胜自己的罪孽?”

战胜自己的罪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勇敢地承认自己不完美。这是一场不得不在我们的内心完成的一场战斗。

对于这场战斗,我们也应该抱有必胜的信心。因为《沉思录》也这样写道:“人是可怜的,也是伟大的。人常常被困于虚无和无限的两难境地,自我正是结合了灵性的无限和血肉之躯的有限。”

人类的灵性,可以让他们在面临艰难选择的时候,能够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当然,这种灵性的培养和发展,也需要我们的努力。

具体的努力过程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

1.有限度地对待自尊

没有自尊的人,他们的存在是失去自我的。有限度地对待自尊,在于当我们为一项工作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抛弃虚荣的思想:“我这么优秀的人,应该怎样怎样”,“结果应该怎样怎样”。事实上,这样的话语是过度虚荣的,即把自己的自尊上升到了一个脱离实际的位置。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限度地把握好自己的自尊,避免因为过于感性,而让我们的要求脱离了实际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

2.犯错时,大声承认

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失误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正如一个人问波曼教父:“要是犯下了可耻的罪行,我的良知便会谴责我:‘你为什么又犯了罪?’”教父告诉他:“当人误入歧途的那一刻,要是他能说‘我犯了罪’,那他的罪立刻就会终止。”

大声地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事实上就肯定了你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内心的觉悟会带来行为上的更加理性,正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自身的不完美,并勇于向周围人坦承这种缺陷,那么来自他人的监督以及自我对内心的拷问,才能够让人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得以具体实施。

拖延者在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他们不敢大声地说出自己的错误,久而久之,这种掩藏便成了一种遗忘和无所谓,他们做事也就不那么会关注自己的错误了,而错误所带来的工作中止,将直接导致对进度的拖延。

3.理性地设定工作目标

完美主义者在他们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往往都会把他们的工作目标设定得比任务要求更高,并不切实际地附加很多条件。可是随着工作一点点地进行,很多问题会逐渐暴露,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到最后会让这些完美主义者发现,他们的目标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那时想要再回过头来重新按起初的那个低要求来做,情感上的不能接受与工作方向上已依然发生的偏差,让这种转换变得很艰难了。

理性地设定工作目标,应该是把这个目标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这往往会涉及许多因素,包括:

(1)环境条件——能让我们利用的环境中的一些硬件设施,直接影响工作进度;

(2)个人情绪因素——当你正处于一个难以调整的沮丧期时,那么你就很难完成一些可能更加令人沮丧的工作;

(3)物质条件——比如当你想创业的时候,那么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你是否能够提供资金与场地设施。

只有把目标设置在自己可以承受并且能够做好的范围内,人们才可以不因过分地追求完美而导致对工作进度的耽搁以及对时间的拖延。

4.不因结果而沮丧

追求完美者常常会陷入一个循环的怪圈,在他们上次工作失败以后,他们总是对自己不完美的结果过分沮丧,希望下次可以做到完美。可是越来越高的要求会导致下次失败之后,他们的情绪更加难以控制。

不因结果而沮丧,就是不去过分在意结果,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不完美。这种心理会让人们的行为被控制在一个更加合理的范围之内。

犹太智者布南曾经对弟子说:“每个人都必须准备两个口袋,右边口袋装的字条是‘我创造了世界’,左边口袋装的是‘我是无名小卒’。这样,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手取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作无名小卒,因为在这个世界千千万万的人里面,我们本就并非那么突出、那么完美。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一方面可以提醒人们自己的渺小,促使人们进一步为了梦想作出努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处于成功的时候,拥有自信和渴望,去展望下一个新的开始。

永恒的幸福,往往只会存在于童话之中,过分地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这个童话之上,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生活的现实往往比我们的幻想来得更直接、更实际。人们应该正视自己,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六节 决策力练习:行之有效地迈向成功

行动之前必须充分地酝酿;

一旦下定决心,就应该果敢行动。

——萨卢斯特

战拖要诀 善于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决策常常体现为多个方面——我们需要在很多任务中选择其一,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制订计划,我们需要为未来设定一个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实际操作中不得不去面对的。做好决策很关键,因为它可以避免一些突发情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古人曾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许多人常常感叹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太过于平淡,或者努力付出收不到回报,成绩不醒目,甚至没有成就感。人们为此苦恼,甚至自责。但事实证明,任何一项成功,都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出发的,而良好的决策能力是实现成功不可缺少的基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开始工作之前,或许我们已经为这份工作定下了种种目标和美好的设想,但往往就是因为缺乏个人决策力,导致工作中出现种种问题,带来了现实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影响到工作的进度,并进一步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伤害。这时候,人们往往就不会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工作和努力,而是把手头上的任务停下来,或者拖延一段时间。于是,人们患上了拖延,最后也没能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己成功的愿望。

IBM最佳决策五步骤

IBM公司有一套系统的决策流程,被称为“最佳决策五步骤”。它是适合所有的IBM员工的,他们都可以根据“五步骤”系统地制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成功策略。在实际中,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IBM的“最佳决策五步骤”,实现自我工作和理想的科学决策,从而带来良好的工作效率,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IBM的最佳决策五步骤依次是:

第一步:明确决策需求和目标

进行决策之前,需要明确决策的需求(包括促使决策产生的原始需求)和目标,唯有找出促成决策最原始的需求,才能找到最清楚的决策方向,才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人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和前进着的社会。我们应该在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变化的大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行之有效、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的。当我们拿起一件工作,不仅应该看到它所能够给我们带来的结果,还应该考虑到要实现这一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哪些方法。

第二步:明确是否需要征求员工的想法

从发扬民主的角度出发,集体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问题都需要通过集体决策来解决。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往往是动辄上万人的大集体,因此就没有必要通过全员表决的方式来决定食堂餐饮这样的小问题了。

在进行集体决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是否掌握了足够的资讯来为决策提供支持?

换句话说,决策者是否进行了广泛的咨询工作,是否参考了多数人的意见、收集了各种信息,来为决策提供依据。

2.员工是否具备决策的能力?

因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不同职位往往有着不同的要求,那么该企业下的员工往往就是素质参差不齐的。这就否决了传统的决策理念——参与决策的人越多越好。实际上,参与决策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经验,否则人再多也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和正确。

3.员工是否有参与决策的意愿?

并非所有的员工都有参与决策的意愿。有的员工不愿承担因参与决策而带来的相关责任,因而宁愿放弃参与决策的机会,那么此时就不能勉强员工参与决策。

例如当我们需要去选举我们的领袖的时候,很多人往往都会对这样的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不会努力去为了选举做更多的工作——了解候选人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的需要。这样,如果盲目地将这些人吸纳进选民的行列,其结果反而是不利于集体决策的。

4.员工的参与是否会提升决策的接受度?

如果参与决策可以使员工对决策的接受度得以提升,那么员工参与决策就会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并推动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

5.员工参与决策是否可以加快决策进程?

如果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加快决策进程,那么就应该尽可能让员工参与决策。

第三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

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然后确定最佳方案。如何才能理性地进行分析,正确地拟订最佳策略?那就需要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一一考量。

第四步:评估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往往会干扰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即使是知名公司的管理者做决策,也可能会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针对可能的负面情绪,你可以就下列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思考:

1.你所掌握的信息准确吗?信息来源是什么?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考虑,你都会作这个决策吗?

2.决策结果对于其他正在进行的事项有何影响?决策对于组织其他部门是否会形成麻烦,或产生不良影响?

3.哪些因素可能改变?这些改变有何影响?目前或未来组织高层人员、管理和技术的改变,对决策有何冲击?

因此,你必须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类资讯,全面考察任何可能影响决策效果的因素。

第五步: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在审慎地进行了前面的四个步骤后,领导者已能清楚地掌握需求、目标、必须做的事、想做的事,此时通常不难选出最佳决策方案。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来说,也只是个分工不同的问题,IBM的决策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提高决策能力

只有卑微的心理,而没有卑微的工作,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所做的平凡小事,力求脚踏实地地做好手头上的工作,切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也许就是你每天所做的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正在为你自己的前程与未来做着铺垫,很多不起眼的小事,也许都可以成为成功的点睛之笔。

相比较于IBM的决策五步法,同样,我们也可以针对我们的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决策力的要求:

第一点:树立全局观念

真正的将军往往都不是最优秀的士兵。将军们之所以能够变成比士兵更优秀、更受人尊崇的那群人,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拥有常人不能相比的全局观。全局观是一个人对事情发展的总体把握。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我们应该对一项任务有整体上的把握——了解其发展方向,了解其实现要领,把握任务的完成节奏,等等。

良好的全局观,能够让我们不至于陷入到一种不知道怎样把工作继续下去的迷茫之中;即使处于短暂的困境之中,它也能够提醒我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结果。而缺乏全局观的指引,我们只能遇事说事,永远处于一种不断探索的阶段,费时费力,且难以成功。

第二点:做到思维敏捷、条理清晰

思维是来源于我们的大脑并作用于我们实际行动的东西。往往明智的决策都是来自于聪明的人。这种聪明是思维上的活跃,他们给人的一般感受就是敏锐而条理清晰。

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思维,需要养成多思考多观察的习惯,切勿浑浑噩噩。多做户外运动,多把自己置于山水之间,这样我们才可以于大自然中得到生命起初时的灵敏。

第三点:用结果作鞭策,把过程当重点

对于过程和结果来说,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过程可以创造结果,但结果往往也源自于过程。很多失败者,往往都是太过在意结果而忽视了具体的行动过程,所以带来现实的拖延低效。

用结果作鞭策,其含义就在于我们应该把结果只是看作结果,而非有更多的含义。结果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和动力,在行动中提醒着我们走向何方。

把过程当重点,就在于我们应该着眼当下,把心思放到手头的事上来,凡事亲自去做,并且倾尽全力地做好它。

事实证明,很多拖延者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决策力的缺乏。对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总有一天,成功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

§第七节 学会说不: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

——华福纳格

战拖要诀 勇于拒绝

在现实中,很多人最终产生了拖延的行为,并非他们在意识中希望如此。事实上,这些人往往也都是怀着一颗警惕而防备的心去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拖延的,但是却因为性格上的软弱,不敢对工作说“不”,从而导致了拖延——一种因为现实条件的不足,而在开始就注定会出现的拖延。

不敢拒绝的原因

从业于某制造行业的Jay最近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求他在五天内上交一份最新的行业发展评估报告。Jay在领导对他提出这个任务要求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这个任务的困难,可是他还是在领导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但五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Jay还是没能完成那个任务,甚至连任务的一般要求都没有达到。最后,Jay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面对领导的批评。不会拒绝让Jay的工作和前途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会觉得Jay的工作失误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比如消极、偷懒、懈怠等个人因素。但其实不然,Jay之所以没能完成最后的目标,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任务本身的难度让Jay根本不可能在五天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

根据这个案例,我们进一步剖析和延伸,可以得到人们因为不会拒绝而导致拖延的几个原因,具体如下:

1.个人面子问题作怪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有一个时期被称为“可怕的两岁”。在这个年龄,他们几乎对任何事情都学会了说“不”。这源自于他们那个时期的认知和人格的发展程度。小孩子往往不会觉得拒绝他人有什么不当的地方,他们把任何事情都看得很简单——对他们有好处或者没有好处。给两岁的孩子一颗糖,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接受;但如果要他们拿出一颗糖,这样的要求往往是会被拒绝的。个人面子这个观念还没有在他们的意识中成形,因此他们就不会有他们的选择会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等等之类的感觉。

所以,我们再来看Jay的故事。当他答应领导的时候,这个选择往往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做法会直接与领导对他的印象相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个人的面子相关。所以他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而没有更多考虑到这项任务会超出他的个人能力,因此最后当然会导致任务的失败了。

2.缺乏对事实的调查

当Jay接下领导给他下达的任务时,那一刻往往他是缺乏对于任务的相关认识的。单单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可能就将导致Jay自负地以为,这是他力所能及的。

Jay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事实的限制。就这个案例来说,一份最新的行业发展评估报告应该有“最新”、确定的“行业”、“发展评估”这几个关键字眼。既然是“最新”的,那么这份报告就要求了使用最新的数据进行评估。可是Jay却在具体调查中发现,因为时机不对,该行业其他公司的财务报告尚未公示,销售部门的数据也不能在最近得到及时的反馈。这就造成了这个“最新”的要求不切实际。而“行业”这个要求,却因为Jay刚刚入职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他对所处的该制造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勉强去解释更复杂的东西,只会让Jay很难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完成这项任务。至于“发展评估”这个报告主题,因为前面的基本条件是Jay不能够满足的,所以让他进一步去分析和评估,明显成为了奢谈。

3.不能及时承认自己的不足

在Jay工作的最后,他受到了领导的批评,这很显然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及时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个承认包括在任务刚下达时的承认,也包括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承认。两个阶段的做法各有利弊:立刻承认——可以让领导看到当事者的诚实和坦然,但也会让领导认为他缺乏自信心;事中坦白——可以让领导及时看到当事者的努力,但也影响了领导的长期安排,产生不良的后续效应。

不管怎样,如果Jay能够及时承认他的不足,都会比到了最后期限到来的时候,再以失败者的面目去面对领导好得多。因为事后的借口往往都不再能够成为借口,人们比过程更在意的是结果。

勇敢地说“不”

我们要学会说“不”。很多时候,拒绝都是一种坦诚,也是对拖延的拒绝。明知不可为,却凡事一力承担,最终只会导致一事无成。

特别对于拖延者来说,说“不”是他们选择更好前途的明智之举。人们常常因为陷入无法承担的工作中,而造成了时间的白白浪费,也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精神状态。说“不”可以让人们的选择更果断,让他们的性格更加果敢,而不会因为自以为是,导致误人误己的结果发生。

说“不”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考虑

很多时候,反复考虑并不是一种优柔寡断。因为在我们所面临的众多选择当中,必定有着很多我们所不了解、需要时间去加深认识的东西。延长作出选择前的思考时间,可以让人更加理性、更加自信地去作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在最后往往被证明是可行而有效的。

拖延者总是遇事不加思考,便草率地作出了决定,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很多具体的规划和认识过程都可以拖延至后面去完成。可是当他们把目标付诸实际的时候,就将发现原来自己的那个选择是那么不可靠,而更多不良的后果也在那一刻纷纷而至。

2.养成果敢的性格

果敢一词,往往包括了两个含义,即果断坚决地进行选择和勇敢地承认事实。拖延者往往都不具备这样的性格。他们在作出决定前,往往都会意识到决定作出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却因为犹豫和迟疑,在他们还在苦苦思考要不要去做的时候,任务的委派者就会对他们说:“好了,就这样决定吧”,“嗯,你去吧”,“相信你可以”。这样的话更让他们丧失了进一步反对的勇气,从而因为自我能力的缺乏,造成任务的失败。

学会了勇敢果断地说“不”,我们遇事就能不惊慌、不迟疑。在任何时候,果敢的性格都可以给我们周围的人带来良好的印象。这不仅有利于我们避免拖延的危害,也可以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3.正确地理解自尊

自尊心过强的人,往往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容不得别人对其有一点点的污蔑和诽谤。他们会把自己的实际能力无限放大,总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任何否定的观点都是对其自尊心的伤害。

正确地理解自尊,应该把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摆在事实的前面。承认自己的失败往往是对自己更好的尊重。因为强颜欢笑的快乐,只会让他人觉得你的虚伪和不亲和,在不知不觉中拉远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距离。另外,承认不足,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让人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去改善那些不足之处。

任务事情都有正反两种不同的理解。当我们认为一件事的发生会让自己感到羞愧、无法再面对他人的时候,往往在别人眼中,其实这件事并没有那么严重,他们也不会考虑更多关于你自尊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学会在必要的时候说“不”,往往比不停地去赞同,更能够加深他人对我们的好感。因为我们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是诚实的;我们也道明了真实的情况,我们的观察力是优秀的;我们更果敢地表达了自己,我们是具有大气的性格的。总之,莫让不好意思的心思作祟,那将害了你——浪费你的时间,毁了你的前程。

§第八节 突出围城:甩掉迷茫的尾巴

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

——蒙田

战拖要诀 找到方向

一座黑色砖墙砌成的城池,乌云密布,天空中似乎总也下着那些黑色的雨,淋湿了周围人冷漠的脸颊。这是一座围城,让人恐惧并且始终也无法逃离。正如钱钟书先生笔下的方鸿渐,那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他就好像活在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围城”里,也被很多批评家称为最切题的“围城人”。

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围城”,它们成为了人们不堪现实压力、害怕直面结果的避难所。所以他们总是习惯于逃避,放下手中的事,变成一个拖延者,把自己所有的梦想和追求都无限期地向后拖延着。

我们应该避免陷进这样的一个“围城”。因为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折磨,更会让我们彻底失去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小黄是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在他即将面临找工作的时候,他开始变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不知道将得到怎样的一份工作,也不知道他应该去做什么、他适合做什么。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小黄总是这样不断地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着。他也因此感觉到“活着就是一种负担”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事实上他也开始对自己不抱有信心了,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可能成功的人,他的世界是一个无比糟糕的世界。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小黄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那时的他还是一事无成。

小黄同学的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围城”现象,他让自己陷进了一个心灵的“围城”中。也许很多问题根本不是问题,甚至也不存在什么问题,但过多的自我束缚,让小黄的这种迷茫状态一直持续着。

突出“围城”,这是一种姿态。就像我们之前的人生中很多的经历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去战胜一个个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我们可以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前进、再前进。

如下的几个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突出“围城”:

1.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总是单一而纯真的。他们习惯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点经验或者习惯,去作出自己认为对的那个决定。尽管这些决定往往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们却代表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与拖延者相比一个很显著的区别之处。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就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内心的天然和纯净,把所有被这个尘世所污染的精神——有如势利、虚荣、骄躁等“排出体外”。这样,所有可能会在我们的世界中出现的导致迷茫的因素,都将变成不可能,因为我们不会过多地为我们可能的选择附加更多的东西,我们也不会因为对多个选择的犹豫,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

2.多角度理解问题

问题之所以会存在,是由很多种必然或偶然的因素导致而成的。因此我们也不应该把一个原本需要从很多个角度去看待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或者直接。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可以更有助于我们适时地作出好的、正确的决定。

李三总以为女朋友和他的分手,是因为自己一穷二白,是个小丝。于是他嫉恨着他那个前女友,并在前女友后来结婚的时候,因为一时的气愤和冲动,造成了报复性的恶性斗殴事件。其实,李三没有过多地思考恋爱时自己的不足之处,正是酿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在前女友心中,李三其实也是个挺好的男友,她以前也是相信李三能给她带去幸福的。可是,在一次失去工作之后,李三因为失望和苦恼,陷入了一场持续至今的颓废与放弃之中。女友有过反复规劝,可李三却是“油盐不进”。最终,他的前女友只好离开了他。

李三的错误就在于他不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到他恋爱的失败更多是由他自己的逃避和怯懦造成的。“多角度思考”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更加全面、理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人们也常常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人生感悟,从而产生努力奋进的动力。

3.认识生活的实质

人们为什么会迷茫?可能是选择太多,又或者是没有选择。迷茫是一种心理状态,它给了人们一种错觉——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去做什么事。这样的情绪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人们没能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实质——为生活而努力,因生活而享受。

人的一生,或有荣辱或有得失,但这一切都是由人们自身的行为或者经历所导致。美好的生活并不是一句空话,它往往需要人们为此付出努力和艰辛。我们或许会觉得当下的生活是令人困惑和苦恼的,但其实这只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怎样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中所蕴含的乐趣与意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因为生活附加于我们身上的任何或好或坏的东西而拖延、迷茫,甚至白白浪费掉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4.确立前进的目标

目标是人们之所以能够继续前进的理由,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能说服自己继续坚持。正如在沙漠中旅行的人们,指南针是他们所必备的,因为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可以无论朝霞与晚月,无论路况是好是坏,都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向前。指南针把旅行者的目标刻在了它的表盘上。

对于人们突出“围城”这样一个过程,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是必需的。因为“围城”之所以会存在,正是由于它看似密不透风的城墙给了迷茫者一种错觉——没有任何一个方向有能够出去的路。但其实,只要目标坚定,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看到隐藏在墙角的那一扇希望之门。

另外,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杜绝我们在工作中为自己的拖延和迟疑找到借口。因为不管怎样,目标总在那儿,它不偏不倚,拖延只会让你失去实现它的机会。

5.言出必行的承诺

在我们的社会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老人,为了实现绿化家乡或者守卫边疆的承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窝棚里。几十年间,他栽下了上百万棵树,绿化了一大片国土。从身材挺拔的青年一直到背影佝偻的老人,他向别人诠释了什么是最可贵的坚持。

这种言出必行的承诺,表现为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坚持不懈地将之付诸行动,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要求。

当我们已经决定了将突出“围城”时,我们也应该把这份决定当作对自己的一个承诺,用它时时刻刻监督着我们的努力,督促着我们的斗志,因为从前那些失败者往往都是半途而废的,只有言出必行并坚定不移,我们才能够不拖延、不放弃,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要突出“围城”,我们应该学会战胜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内心中的那些可耻的迷茫情绪,我们才能够突破“围城”里那片狭小的天空,看到外面更大更美的新世界。不再迷茫,就不会再有拖延。因为很多拖延的出现,都是因为迷茫带来了无法下手的错觉,从而导致了行为上不能去做、也无法去做的现实。

我们的追求应当永无止境,我们的理想应该坚实牢固。成功就在不远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与双手去得到它、实现它。相信自己,做到自己,那么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