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事物都有两面性,善用拖延的益处
拖延的生活是感性的,但我们要学会理性思维,不给拖延找借口,学会肯定自己。不要想着“明日复明日”,其实“明日并不多”。
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柏拉图
战拖要诀 发现优点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是矛盾的结合体。一所封闭的房屋,它会将屋外美妙的风景与屋内分隔开来。如果一个人靠在窗户旁,面向屋内,那么他看到的永远只是那阴暗的四周;但其实只要一个转身,透过窗户他就能够看到窗外的世界。位置的变换可以带来观感上的不同,学会换位思考,并考虑到事物的两面性,那么任何不良的东西,我们都能发现它好的一面。
拖延的好处
拖延的坏处固然无可厚非,但合理地运用,我们也可以发现它好的一面。弗里德里克·坎佛和珍妮·菲利普斯在《行为理疗的学习基础》一书中说,我们养成任何一种习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马上能够带来一些益处,即使是像拖延这种习惯。
拖延可以带给人暂时的释放压力的快感。现代社会中,工作的压力常常成为折磨人的一种可怕事物。拖延工作时间,可以让人们从高压力的精神状态中暂时得到情绪上的舒缓,并且在这一逃避的过程中,还可以适时地寻找更好的工作方式,来求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很多时候,拖延也成为现代都市白领们习惯的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事实证明,在一些情况下合理运用拖延,也能够带给当事者更多的好处。
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证明拖延所能带来的一些好处,譬如以下几种:
1.因为和家人、朋友、同事产生意见上的分歧,而选择了拖延,从而避免了激烈的争吵和矛盾的扩大。
2.对某一件商品极其渴望,但因为拖延作出购买的决定,到最后发现它的价格已经下降或者打折了,自己得到了实际上的金钱利益。
3.当面临人生中艰难的选择的时候,比如恋爱或者择业,拖延会让时间延后,让痛苦的选择暂时性地被搁置,然后到最后你会突然发现,艰难的选择被时间自动解决了。
4.迟迟找不到灵感,因为拖延,暂时舒缓了压力,在后来的某一瞬间,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灵感突然出现在了脑海,于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我们可以看到,拖延的好处在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可见,它往往是人们进行自我防卫的一种机制——解决压力、恐惧的一种缓和途径。但是,很多其他的事例表明,这种机制是需要人们合理运用的,否则就容易形成一种循环式的怪圈:对失败的恐惧→拖延式的逃避→自我批评→焦虑并抑郁→失去信心→对失败更大的恐惧→更多拖延式逃避的需求。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合理利用拖延
我们应该善用拖延,合理运用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也相应地学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它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为间接手段来缓解压力
这里所谓的间接,是指非直接性地运用拖延,而非把它当作一种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要诀。在工作中,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去做而且对人生影响颇大的,无止境的拖延会造成一种现象——散漫,人们在那种状态下,往往不论时间多紧迫、工作多重要,都常常会告诉自己,“我可以拖延”,“拖一会儿也没什么”,这是极其有害的。
间接地运用拖延,是在面对工作任务中有损身心的焦虑、疲惫等情绪时,把手上的事适时地放下来,呼吸一下窗外的新鲜空气,或者做一次按摩理疗,然后当再次面对艰难的工作任务时,良好的身心状态会带来相较于之前加倍良好的工作状态,很多创意灵感也可以在拖延的“调节过程”中获得,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质量,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
2.变成失败的借口,重塑信心
一次艰辛的努力过程,却换来了最后失败的结局,这是很多人都不能承受的,很多心理素质欠佳的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磨去了棱角,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在这样的情况下,拖延也可以作为自我调养的一剂“好药”。
“我是因为自己的拖延而失败的,下次努力点就行了。”自我劝慰的话,可以减轻烦躁和对过去的失望。因为正如这句话所说的,当事者已经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了自身努力的不足,而非对外界条件的无力反抗。这样的效果在于,它可以很明显地减轻当事者心理上的负担和煎熬,让下一次的成功成为又一次为之努力的方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失败之后,拖延也可以成为新任务的“保护伞”。因为在付出辛劳却收获打击的那一刻,人们的情绪往往是极其悲观和消极的,如果缺乏良好而适当的调节机制,长此以往,对人的身心是十分巨大的危害。而拖延立刻就去进行另一项工作的脚步,可以让当事者的情绪得到舒缓、压力得到控制,有利于再一次扬帆起航。
3.用拖延表达情绪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与他人相关的事而愤怒、难过,或者失望。但面对这些引发我们情绪的朋友或者同事时,直面地告诫往往是不理智和有欠妥当的。因为在人际交往的圈子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无间,难听的批评直接说出来,会让双方原本或许良好的关系变得微妙而敏感,甚至恶劣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拖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待会儿帮你做”,“下次吧”,“现在我还有点事”,对双方关系拖延式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当事者一点点察觉到对方态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合乎情理的,很难带来更多的不良影响。人们天性的敏感,会让他们进一步察觉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更有利于双方长久的相处。
拖延式的情绪表达,可以很好地控制事情的发展态势,又让人们自身的不良情绪得到一种释放渠道,这于身心健康也是种很好的调节机制。
4.推迟和减轻对失败的恐惧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撑杆运动员综合征”。它的推理链条是这样的:你为一个非常困难的目标而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比如要实现16英尺的撑杆跳,你特别担心失败,但观众的压力和你对自己的期望逼迫你努力地进行尝试。你几乎没怎么跳,但不管怎样,你成功了。观众的掌声持续数秒,而你还在拍掉身上的尘土时,人家又将栏杆加高到了16英尺6英寸。每成功地跳过一次,你就会觉得越来越难以面对栏杆,因为你知道,回报是短暂的,对更好成绩的期盼正在高涨,而失败的概率也正在上升。
面对失败的恐惧,很多人都会选择拖延式的逃避。因为人可能达到的高度总是有限的,而欲望带来的期望却是无限的,在这种无休无止的期望下,人们面对下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总是担忧和恐惧的。这样的情绪在反复而高强度的工作或者挑战的节奏中,成为了人们身心上的“蛀虫”,让无限可能的成就受阻于自我心理的束缚。
拖延下一次开始的步伐,可以让人们在这样一个闲暇中,重新保持身心的愉悦,也能减轻对下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的恐惧。事实证明,良好的心态可以让人们变得充满勇气和无畏。
事物的两面性是其天性使然,我们看到了它的弊病所在,也不应完全否定它的有用之处。因此,我们不必去尝试完全地避免拖延,让工作变得令人愉悦、充满乐趣的拖延方式也是有益的。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工作目标和工作节奏,让其充分符合我们的自身条件,让工作的压力来得更小些。良好而舒心的工作环境,充足的工作闲暇,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战胜拖延带来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 不浪费时间,强迫症也是一种拖延
大脑应得到休息,
这样你才能进入更好的思维状态。
——菲得洛斯
战拖要诀 劳逸结合
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写道:“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可见物极必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规律。对于拖延来说,也正是如此——过度地珍惜时间,强迫式地不拖延,到最后反而会适得其反。
强迫症的危害
“这文件是不是还做得不够好?”“我还可以继续。”生活中,人们常会出现这类强迫自我的行为,过度地要求自己,从而导致了强迫症的出现。它会使人产生焦虑、恐慌等多种不良情绪。比如有的病人因为卫生问题,每天反复要洗几十次手,到最后手上的皮都给搓破了;还有的人出门至少要检查三四次,看门是否关好了,甚至为此干脆不出门。强迫症的不良表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总是维持在原点,严重地耽误了时间、浪费了时间。这是拖延的另一种表现。
很多人都想尽力做到最好,可是缺乏自我调整和规划的意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反而成了拖延的“患者”。长期下去,因为当事者本身难以意识到,所以其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把可能的现象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劳累带来效率的低下
尽力去做,反反复复,总是在小细节上吹毛求疵,却根本没意识到事情已经完成了。过度地追求完美,反而造成了更多时间的浪费。因为我们的身体能量总是有限的,反复的强迫会造成视觉和感官上的疲惫,使得人们难以继续维持好的状态去着手下一份工作。劳累带来了工作效率的低下,造成不得不为之的拖延。
小王是某公司高管,在负责某一个项目施工的时候,他总是要求手下员工凡事做到尽善,并且喜欢亲临现场,查看每一个施工细节,只要稍有不合理之处,小王就会要求重新再来一次。结果在实际的项目提交中,小王负责的施工项目总是公司里最后完成的,而且因为对手下员工过度苛责,也造成他的项目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小王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他自己也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后来不得不辞去了职务。
从小王的工作来看,他的自我强迫,不仅仅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也让自己和手下员工身心俱疲、十分劳累。他不想浪费时间,但却因为过度的要求,反而拖延了工程进度。其实凡事不可能做到完美,适度地接受工作中的不如意之处,在很多时候反而会取得更好的结果,这对于当前和以后的工作都是很好的。
2.状态不佳,造成失败
很多时候,失败并非人们可以预料的,这种不可预见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自我信心的过足。
“我会完美地完成这个任务的”,这是一种过度要求自己的态度。一些完美主义者总是在工作任务中,不断地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这样的渴望让他们在每一个小细节上不停纠结着,“是选一号方案,还是二号?”“蓝色和黄色与哪种颜色搭配更好?”反复的纠结让他们的视野逐渐变得狭窄,心情变得压抑。其实只要休息一会儿,就能够找到灵感,但是因为他们总是害怕浪费时间,即使哪怕只是一小段时间,因此他们的意识不断地要求着自己继续坚持,直至最后造成他们的身心不堪重负。如此下去,最终大多数的工作结果无疑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也正是来源于他们对自己的严厉。
不可预料的失败就这样诞生了,但是人们往往难以察觉到这些失败的根本原因。人们普遍不会从自我的状态问题上找寻原因,更多地会因为失望和自认为不如人,带来情绪上更多的焦虑和恐惧。其解决方法,归根结底不过是休息一会儿,或者睡一觉再去工作。
3.长期下去,身体遭受损害
研究表明,强迫症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有的强迫症患者最终自杀,还有很多的强迫症患者曾有自杀的想法。强迫症是仅次于因事故造成死亡的第二位死因。而在临床中也证实,强迫症可能会引起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痴呆症等疾病。不仅如此,患强迫症的女性还会大大增加患乳腺癌、宫颈癌等疾病的可能。
强迫症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患者总是事事渴望完美,进而造成情绪上的压抑,精神力高度集中带来更多的抑郁和恐慌。人的身体资源是有限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理和休息,才能将很多有损健康的物质杀灭或者排出体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理解到强迫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防和自我控制。等到身体真的因为过度索取而出现重大疾病之时,那时可能早就晚了。
4.影响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往往活在悲观的世界里,反复进行内心斗争,一边责怪自己,一边责怪着外围世界,不断追问、剖析,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个人发展。这对他们的前途是极其不利的。从根本上来说,当事者渴望获得成功,并坚持努力,但在过程中,不当的方法却带来了适得其反的功效。这就好比一段期望很高的奋斗之旅,但在最后却收获了更大的失望,无论在个人情绪上,还是在个人发展前途上,影响都是不可预料的,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而临床研究也证实,强迫症患者的精神面貌或者其行为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家属、朋友的情绪,周围人如果与强迫症患者待的时间过长,也会被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情绪感染,给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人们总是过度地要求自己,并把对自己这份苛刻的严厉,当作周围人也理所当然应该具备的,因而造成在很多具体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与亲人和朋友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或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误解。长期的积压,强迫症患者往往更加深陷到了自己的世界中,也没有一个轻松、自然、愉悦的外部环境作为自己的休息之所,使得强迫越来越严重,个人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糟糕。
学会对自己说“不”
凡事莫强求,放下手中的事,闭上眼做一次简单的深呼吸,或者跟周围人做一次心贴心的畅谈,一切不良后果就能够被遏制。其实,治疗强迫症就是这么简单。
工程师小李出现了强迫症,他说:“我走路会不自觉地数自己的步数,而且一定要走到地砖的格子里,不能踩到线,一旦踩到线就会像踩到地雷一样难受。”其实人生就如同走路一样,只是有的人过分苛责自己,就像小李的数步数、踩格子,而在他们因为这些小事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前面的人早已超越了他们。
对于这类强迫症的预防和自我控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学会坦然和接受,不优柔,不迟疑。
2.多从事情的全局上把握做事的要领。
3.养成规划的好习惯,做事前提前做一份计划表,并适时执行。
4.时常休息,把更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
我们应学会对自己说“不”,只有适度地降低对自我的要求,适当地“浪费”时间,才可以使时间得到更好的利用。莫要到了拖延早已成为顽疾的时候,才意识到自我的强迫已成为了一切不幸的根源。那时,我们的工作、学习或许早已遭受了不可修复的创伤。提前预防强迫症,养成好习惯再去工作,才是真正的对时间的珍惜、对前途的追求。
§第三节 认清你给自己找的各种拖延借口
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总向上腾,石头总是下落。
对人来说,一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伏尔泰
战拖要诀 敢于担当
拖延作为人们生活习惯中的常有习性,它的直接表现则是为自己的这种拖延行为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循环怪圈,让人们陷入一种误事误己的尴尬境地。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存在于很多人影子里的人物李某。周末刚来临时,李某他十分清楚,下周一得向上司提交那份项目策划,可是他也许又会想,周六周日还有两天可用,时间足够。于是李某转移了心思,怀着不含多少重视的心态让自己去舒缓上周工作的疲惫。可是,在周六已经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才突然明白那份策划任务的重要性,故而在案前拿起材料,反复思量着举措。然而,夜晚的温柔与文件的乏味对比鲜明,李某很快就“身心疲惫”,“也许现在一个良好的睡眠才是高效率工作的最好保障”,这句话在他耳边嗡嗡作响。于是时间被推移到了周日清晨,在他刚刚睁开眼的那刻,老同学小张的电话来了,一伙好哥们儿去打麻将,李某心情复杂地答应了。放下电话,他拿起摆在案前的文件,开始不停地与脑海中聚会的欢乐做着对比。最终,他把策划项目一扔,说着“又不急着这一会儿”,然后开开心心地收拾出门了。于是,种种借口造成了拖延的必然结局——周日的晚上,他加夜班了,堪堪完成了那份马马虎虎的项目策划。
罗伯特·安东尼说:“等待是一个陷阱,等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的真相是,人的一生只存在两件事,即原因和结果,而原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更好地认清拖延借口,需要人们内心有莫大的勇气和担当力去承受。
造成拖延的这些借口往往具体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把时间期限延长,今日事明日做
在定时定量的工作任务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相信自身能力的可靠性,大多数人会相信他们能在极少的时间里去完成那份任务,还相信所剩余的时间并不值得完全把它交由烦闷无趣的工作、学习。两天的时间,还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娱乐或者休息,即使到了最后一天,或者最后那天的下午,那也并不代表时间的紧迫。他们会笑着对周围人说,“哥们儿,那工作,最后一晚加个班就行了,现在该咋咋的,来,咱们好好玩吧。”今日之事,只要理论上还有明天的闲暇时间可以利用,那明日再做也无妨。这种心理逻辑往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接纳,并一点点衍生、发散,把拖延从小疾演变成了大病。
2.误将享乐当正途,轻重缓急没概念
在枯燥的工作中,可作调剂的无非是那不多的闲暇空当。但过度的调养,也会耽误事,“再等等吧,等这球赛结束”,“还是再去喝杯咖啡吧,就一会儿,不着急”。诸如此类的话,在工作中总会成为人们聊以自慰的借口,即使明白时间的紧迫,可是,享乐往往被放在了事务的前面,被当作一种必需品,并无限“支付”,用工作绩效的缩水去“购买”。也许在休息或者工作两种选择前面,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人们往往会踌躇、犹豫,但内心的不坚定,或是拖延的作祟,轻重缓急的概念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往往觉得休息会比工作事务重要,休息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反作用力在工作上,多一个小时、多一天,甚至更多时间的休息,能换来更好更高的工作效率,去完成任务的派给。可是事实上,当时间所剩无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会恍然发觉,他们只能用低质量的工作结果去作为放纵的代价了。
3.把自身问题放大成借口
“今天有点感冒,不去上班了吧。”“就是因为昨晚停电了,所以没来得及完成那项目。”很多时候,这些言语往往成为了人们搪塞失误的借口,但从其实质上来说,这是拖延的泛滥。感冒?也许只是一点身体上的不适或者小疾,偶尔打个小喷嚏或者有些许耳鼻不适;因为停电?但其实停电之前他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去完成工作。相比之下,当事人也明白所面临的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因为没能及时去处理所应当完成的事,所以它们“恰得时机”地出现,成为了可以脱卸责任的借口。这些都是人们自身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自身问题——表现在拖延时间和完成效率的具体事实之上。人们只是为了慢一点,再慢一点,以空出更多时间去放纵自我,所以学会了放大自身的局限性,缩小了工作的重要性。但其实这些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根本没那么重要,至少和他们所面临的工作需要相比,是不值一提的。
4.反复循环,拖延变顽疾
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们不会在错误的选择上再犯错。但很多时候,这些理论并不是一种定律。人是种复杂、带有情绪化、具有多面性的动物,更多的时候,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之下,“破罐子破摔”这句谚语会成为现实。
上次,甚至上上次因为拖延导致的失误,大多数人都会记得,甚至也很重视那个失误缘由——因为拖延,任务草草收尾。可是,当他再次面临选择时,也许由于情绪不佳或者心情极糟,忽视任务的重要性又一次上演,把完成时间无限向后推,于是到了最后,又重蹈覆辙。然后,一次又一次,反复地循环,人们会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自拔,就像染上了毒瘾,最终的克服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努力。这又是拖延的变相发展,只是它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更可怕的漩涡之中。这在心理学上,更多地被解读为一种放任自我,因为压力的不足或者过头,人们内心的怯懦总是把他们的肉身渴望放在了阴暗处,并一步步降低着梦想的目标。
我们应该认清借口存在的本质,那是种脱离现实事实的另类解脱,它对我们人生的发展和提高始终是种祸害。我们不应该把借口当作拖延的助手,而应该学会反向控制借口,并寻找阻止拖延的有效途径。借口当不得真,它不可能成为失败永恒的理由,即使我们心里都清楚那些借口是如何的虚伪做作,可是反反复复推卸职责,借口就成了逃避现实最有效的“药剂”。
这是一个怪圈,但经济学上已经给出了类似的解决办法——给时间标价;如果没能赶上最后期限,可以设立一笔意外开支准备金,把这作为对自己的惩罚——就像戴维·拉宾做的,把钱付给别人,可以促使人完成任务。另外,外部效力的作用也可以成为对拖延有效的控制。比如,奖励,如果新闻记者提前把报道交给编辑,往往的情况是,他们的报道并没有提前见报,因此编辑们会在最后期限交稿。但假设有一种奖励机制,老板会对提前完成工作者给予适当的额外酬劳,并认可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那么情形肯定会大不一样。
此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预防借口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下为自己寻找理由开脱的那一刻,把它随身带着,并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当我们因为别人的借口而心生不满的时候,也应该多换位思考下,想想当自己面临同样的情况时,应该怎样去做。思考和自律是防备借口的最好武器。
为了梦想的实现,我们应当勇敢地站起来——拒绝借口,不再拖延!
§第四节 从不完美开始,以完美来结束
做你所应做的事情,能有什么结果则在其次。
——赫伯特
战拖要诀 努力拼搏
完美指完备美好,没有缺陷。完美是很多人都极其渴望的。可是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现实和理想始终会有偏差。当人们开始放手去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或许会因为某些自然条件的不足、自然因素的欠缺,开始并不完美。拖延者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容易会得到再次进行拖延的安慰和借口,于是不完美的开始还将会带给他们不完美的结局。
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者,他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从连续三次高考失败到最终走进了北大西语系,再从从北大辞职到从零开始创立新东方,俞敏洪的经历,可以说正是从不完美开始、以现今的完美持续着。正如他在一场演讲中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了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看到你、走近你,你就能给人一片绿色。”
树的生长过程是从不完美的种子的成长开始的,但是在历经艰难坎坷、长成参天大树之后,它就代表了一种成功。
在我们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一步一步地行走,就像在进行一段路程遥远的远足。没有人知道途中我们会遭遇什么——是风沙的肆虐,还是烈日的暴晒——我们只知道,我们的终点在那里。即使在路途的起初,或者中途,风景看起来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知道终点的美好,那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动力。
以不完美开始,以完美结束。这更像是一个过程式的概念,即把不完美和完美作为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中间的连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选择。对过程的坚持或者拖延,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的。拖延会让那中间的连接又回到起点,始终到不了完美的终点;而坚持就如同一条笔直的长线,横跨了起点和终点,让不完美的开始最终演变成了完美的谢幕。
为了实现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转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不在乎起初的失败
我们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应该坚持和努力,不应该因为外物的得失影响到本心的坚持和渴望。不在乎起初的失败,在这里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在工作的开始就遭遇到困难这是人们经常会遇见的,把一项工作任务拿到手中,却发现困难重重,或者是根本难以入手,有些人在这一刻就选择了放弃,他们为自己拖延工作找到了借口。但对于结果,更需要的则是我们耐心细致的努力,不要因为起初的这一次失败而放弃了之后的继续努力。
(2)在分阶段的任务过程中的失败
人们努力、尽力地去做了,但却失败了,导致下面的工作难以继续进行,这种情况和上面的有一定的区别,但本质上却相差无几。其区别就在于做过与没做过。拖延者会因为暂时的失败,变得更加容易轻言放弃,于是他们放下了过去的坚持,放弃了曾经的努力,不完美的开始,将会演变成不完美的结局。
2.重视过程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最困难的地方永远不是开始,也不是那让人欣喜的结局,而是中间漫长的过程。过程很重要,对过程的忽视,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拖延、马虎、懈怠,等等。
小易的工作是给领导做日程安排,每天她都用心地工作。可是到了公司因为业务转型需要裁员的时候,她却被辞退了。对此,小易很不能理解,因为她的职位严格来说是每个公司必需的,而她的工作在她看来也没有出现什么失误。
原来,真正的原因在于小易每天只是把领导的日程安排完成,提交给领导,却不知道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流程是在每一项日程安排来临的时候去提醒领导,即使在领导看来这是不需要的。可是人非完人,每个人都有容易健忘的时候,而小易则应该是纠正领导健忘症最好的那个帮手。这样的机会被错过,小易的被辞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何看待过程,怎样把握好过程,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要完成一项任务,莫懈怠、莫拖延是关键。我们应当在工作的时候,时时刻刻绷紧那根认真的弦,注重细节。我们所做的,只是为了让结果更早、更好地到来,只要努力过、坚持过,那么完美的过程是可以挨来完美的结局的。
3.坚持不懈地努力
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都知道怎样去努力,知道哪些工作步骤是要点,但是最终在工作上成功的却始终是少数人。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就在于那些当事者们缺乏坚持不懈的努力。
宋代的祝穆在《方舆·眉州·磨针溪》中写道: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这就是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由来。这是对我们工作过程中所应当具备的素质的最好诠释。任何时候,任何一项成功的背后,当事者所付出的汗水都是难以言喻的。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平白得来的午餐,我们要相信,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拼搏,才能为自己换取更加美好的未来。
拖延者也缺乏坚持和努力,他们总是想把工作放在以后来做,总是不敢承受奋斗过程中的艰辛和苦难。所以到最后,很多拖延者还是会一事无成。我们应时时刻刻谨记岳飞的那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对待开始;过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那了过程。每个人都渴望那最终的完美结局,可是大多数人都只是习惯于不停地抱怨:“为何机遇总是与我无关?”其实机遇总是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却缺少了一颗细致的观察之心。就如在古玩市场淘宝,真正能淘到好东西的一定是那些始终坚持着观察、不放弃任何不起眼物什的人。
以不完美开始并不是上天对我们的不公,事实上,大多数成功者都是这样开始他们的奋斗史的;以完美结束,也并非只是口头上大喊着口号,这需要我们一步步地为之坚持和努力。我们只需要看到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脚踏实地地去作一幅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这就足够了。
§第五节 掌控情绪,远离敌意与抵制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
那他就胜过国王。
——约翰·弥尔顿
战拖要诀 掌控情绪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拖延者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变故。这些变故常常是超出当事者心理预期的,引发过度的反应,比如生气。
人在发怒的时候,常常会引发情绪上的额外变化,进而作出很多毫无意义的举动,而在之后却又对这些举动后悔不已。因为在短暂的情绪爆发阶段,人们会觉得对事情失去控制,并引发行动与初期计划的偏差。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的个人控制权或者自由被剥夺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对工作的敌意与抵制。
我们的情绪是相关于自我的,它来源于现实经历中身体和感觉上的体验,是我们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时候,当我们因为一件事情开始在情绪上变得不可控制时,厌恶的心理会随之而来。“为什么我努力地工作,收入却达不到那个人的水准?”“我讨厌反复地将时间浪费在这一件事上。”这些带有敌意的憎恶,不仅让情绪更加波动,也能引发更多过激的身体反应。拖延者会充分地利用这种情绪的变化,逃避自己的工作,于是任务当然更加不可能完成了。
阿坤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但他又是一个个性倔强的人。即使在很多时候,旁人对他的建议,他都能够坦然地接受,但是当上司或者前辈告诉他去做这件事或者你应该怎样怎样去做时,阿坤就会回答道:“我是可以去做。但是在你这样的命令下,我就不会再去做了。”阿坤总是想要脱离他人对他的束缚,别人对他提出要求的时候,他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作明确的反抗,即使那些要求都是合理的。
这是一种带有情绪化的过度反应,牵强地强调了自主权的重要性。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种情景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自主权”的丧失,比如赡养父母的义务、依法纳税的责任、为了身体修养的按时休息。看似无奈的选择,往往是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选择。很多时候,自我小情绪的要求对于更重要的人生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要紧,而敌意和抵触,则可能让我们的人生爆发更大的危机。
对于阿坤来说,他到最后可能就会让上司忍无可忍,最终失去耐心,把他辞退。且不论阿坤是如何优秀、如何能够担当起那份工作,但他对他人的敌意和抵触却是很多老板都难以忍受的。到最后,阿坤的结局很可能就是一再地被拒绝,从而失业,因为没有人愿意再给他那个机会了。
怎样去软化自身的小情绪,是心理治疗的一项任务。我们可以改变与自己的对话方式,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认识到处于世界这个大环境中的我们的渺小,以及自我的小情绪对人生发展的不利影响,并开始学会用正确的工作态度去面对那些可能会让你情绪爆发的事件。
“无所谓”与“很重要”
“无所谓”这样的情绪是一种消极的工作态度,拖延者总是会因此觉得所进行的工作是可以被拖延的,所以把自己的事放在了工作的前面。并且到了应该提交任务的那个关键时刻,拖延者也不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失责而有丝毫的愧疚,进而造成老板对他的印象“极差”,他的前途早已被生生扼杀在了摇篮中。我们应该看到自己与所进行的那些工作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因为它们都是很重要的。
“很重要”是一个价值尺度的评判。在生活中,小到洗脸漱口这样的小事,大到考试升职这样的大事,它们都是我们存在并拥有发展可能的必要前提。只有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很重要的事,我们才能够不因为自我情绪而导致机会被浪费、时间被拖延。
那些拖延者往往都不会重视“很重要”这个话题,因为在他们对工作开始拖延的过程中,他们本身的不重视就不能给坚持继续工作这个纠正错误的行为带去更多的动力。重视细节,重视工作的切身性,才能改变我们可能会出现的糟糕情绪。
从否定自己到肯定自己
破而后立,运用到拖延的剖析上来,即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会否定错误的自我意识,再重新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当自身的小情绪在脑海中反复作祟时,这是一个应该作出判断的阶段。我们应该明白小情绪对我们工作的危害,它将衍生出对工作的抵触心理,让我们难以全身地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情绪的出现,往往是来源于我们自我观念的操控——当然更多的是不良的观念,譬如自我、骄傲、自私等等。在自我否定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毛病。不断地否定,可以时时刻刻监督自身的行为,让那个可以再次肯定自我的机会能够来得更早一些、更多一些。
从抵制到接受
《华盛顿邮报》曾报道过一位叫吉娜的女人的故事:
她当时怀上了她的第一个孩子。此前几年,她一直在努力戒烟,努力改变饮食,但收效甚微。但当吉娜怀上孩子的时候,香烟和垃圾食品统统被她丢到一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养成吃营养早餐的习惯。她平时由腰果和减肥茶构成的午餐,如今被一块三明治和一杯牛奶取代。她现在想要吃得正确。这是她下的第一次决心、作出的第一次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外界的压力简单强加的“应该”。
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过程,其作用力直接而强大,甚至从抵触到完全接受,人们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主动,是从抵制到接受的关键。我们应该主动去作出行为上的改变,并按照给自己下达的命令一点点坚持着,这样到最后才能收获好的结果。
从吉娜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健康饮食的抵制,还是对香烟的依赖,从前的吉娜总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做着一件又一件伤害她健康的事,并且相当抵触这样的心理暗示——换一种方式可以让她生活得更好。即使在吉娜的心底,她对这些事实也是很清楚的。但那个转换的过程迟迟不来,让从前的吉娜生活得糟糕不堪。
人们都不会愿意生活在不良的情绪下,但消极的自我态度又往往让当事者被动而焦虑。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去改变,把所有支撑抵触情绪的负面能量转移到为现实而努力的工作中去。因为这是我们主动去做的一件事,因此负面的小情绪难以动摇我们内心的坚持,对工作和生活的敌意也就不会再反复萦绕在我们的耳畔,积极向上和对生活的坦然成为主调。
在一份对成年人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发现,一些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他们在借此表达自己的敌意和抵制心理。他们似乎总是存在一种看法: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没有公正可言,只有不断显示出敌意,进行抵制,才能矫正原来不公正的一切,让一切回归正轨。他们还有另一种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公正世界观”的看法——人生中,你付出了就该有回报,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些人坚信这个世界是公平合理的。
如果人们总是把前面那一种观点当作生活的主旨,那他的生命一定时时刻刻都处于情绪的爆炸点上,小情绪的反复变化会带来身心俱疲的折磨,这样的人不仅用敌意的眼光拒绝了外界的帮助,也用负面的情绪毁掉了自己的未来。而处于后一种状态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大多都是富有情调、极其阳光的,因为心中美好的信念会不断调和他们情绪上的不稳定因素,让这些人能够拥有充足的动力去面对生活的要求与工作的压力。
§第六节 学会自我鼓励,肯定自身能力
一百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
要比一万个谨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强得多。
——辛克莱
战拖要诀 自我鼓励
来自自我的鼓励在人们的工作中常常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它可以不断地帮助人们树立信心,在一次次前进的过程中充满动力——不仅仅来自对目标的向往,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肯定自己,即不因一城一地的失守,而怀疑自我能力的不足;肯定自己,也是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在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中,当事者刘备在那时无疑是一穷二白的穷丝的代名词——手上仅有几千老弱残兵,手下也仅有关、张两员大将,还过着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反观诸葛孔明呢?年少成名,是卧龙岗上有名的大隐士,在那个战乱年代,其学识足够让他变得炙手可热。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人最终成为了最坚实的盟友。对于刘备来说,这样的成功无疑是值得称颂的。但换一句话说,刘备能够最终邀来诸葛,关键还是在于他对自己的信心。在古代那个车马难行、交通不畅的年代,三次前往孔明的隐居之所本就是一种值得敬佩的精神,更何况孔明反复地闭门不见的态度本就说明了他对刘备自信心的考验。当然,结果证明,刘备的心理素质无疑是强大的。
试想,若是刘备在第二次,甚至第一次前往卧龙岗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信心,拖延了他寻找帮手的脚步,那么他在三国的历史上或许将只会留下轻描淡写的一笔了,而不会再有日后那逐鹿中原的丰功伟绩。正是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的作用力,让他把旁人以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为了现实。这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对于人们的自身能力来说,这是种充满潜力和不确定性的东西,其所具备的成长性让人的未来变得不可预知。我们应该肯定自身能力,习惯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做到”之类的话。这样的信念直接作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带去更多的自我激励的积极影响,可以避免情绪上反复地出现拖延因子,从而让我们充满动力,毫不畏惧艰难,并永不气馁地前行。
怎样去自我鼓励和自我肯定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对目标设置奖励
在现今社会中,很多公司都会根据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设置年终奖励。
2012年年底,济南出现了一位大妈级的售楼员,她在绿城集团的年终工作评比中,获得了济南售楼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五百万元年终奖金,而她的个人销售业绩也达到了超过六亿的金额。用绿城集团公司的话来说,他们这样奖励员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激励更多的员工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利润。而对于这个售楼员来说,正是因为其所在公司良好的目标奖励机制,使得她能够为这份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的努力也是可以预见的高回报的尝试。
当一份工作开始之后,高难度的实施过程最容易让人们心生拖延的情绪,我们可以暗自在心底告诉自己,“做完这份工作,去吃好吃的”,“圆满结束,我就能好好休息一下了”,这是一种对我们的任务目标设置奖励的方法。正是因为有这些奖励的存在,工作的枯燥和压力的苦闷才能够被想象中那些成功的喜悦所冲淡。
很多时候,当事者并非不能够去为了目标而努力,只是目标的无意义性让他们缺乏了努力的动力。设置对目标的奖励可以促使人们提高对于自我的要求。这是一种可以让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双方都获利的方法,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2.养成坦然、乐观的心态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时常困扰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打击着我们。自信是遇到挫折后让我们能够重新站起来的重要因素,而自信的前提是更多的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前提又在于坦然、乐观的生活理念。
困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今天在它面前,我们遭受了奚落和嘲讽,但人却是处于可以不断成长和提高自我能力的变化中的。困难始终会在那里,不偏不倚,难有新意。而当人们足够强大的时候,再回头去挑战那些困难,一切就能变得轻而易举。这就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当人们学会了坦然地去接受任何难以承受之苦时,那么苦难将会被无限缩小,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就能够成为工作的主调。
这时候,因为遭遇失败而拖延的借口就会变得不再重要。当你把悲伤和苦闷的情绪用坦然、乐观的心态代替时,拖延便没有了促进它成长的必要养分,在尚未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它就枯死了。
3.把失败当作一次人生历练
当失败降临的时候,我们要鼓励自己:它只是人生道路上一次历练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只是把失败的痛苦最小化,把失败中的经验最大化。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成功,也是最让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创造出了光辉而丰厚的思想财富。也许生命的苦难让他的肉体饱受折磨,但透过这些经历,他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却是明朗快乐的生活信念。那些睿智的言辞、饱含哲理的文字,可以启迪我们都曾幽暗过的内心。在他2002年的作品《病隙碎笔》中,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构成其中所探讨的基调,史铁生用自己的人生回答了怎样面对挫折、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拖延者往往太过看重失败带给他们的种种不良影响,以为从此以后,他们的人生将会黯淡无光。但其实他们陷入了一个精神折磨的怪圈。把失败当作一次历练,那么在人们的内心就将会拥有一种失败之后继续前行的动力;并且,来自失败的那些经验,会在下一次他面对与之类似的情形时,为他提供最好的帮助。
4.把成功当作囊中之物
成功始终是我们不断工作、不断学习的最终目的。它也许在当下还离我们很遥远,只是存在于我们脑海中一次又一次的幻想中。但凡事的因果联系,始终难以改变:
良好的心态+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把成功当作囊中之物,意味着你知道自己能够成功,并且你也愿意为之付出。当过程中的坎坷纷至沓来的时候,因为坚信成功的必然到来,那么你也不会因遭遇一个个小的困难而轻言放弃,更不会把努力的时间不断地拖延、拖延、再拖延。那些事实上的拖延者,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内心早已放弃了成功,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成功,所以他们在行动上选择了延迟的工作节奏,直到成功真的变得不再可能了。
学会自我鼓励,不仅仅是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肯定自身的强大,更多的是带来一种精神支持。果敢坚定的自我信念,也会让人变得不迟疑、不气馁。
§第七节 明日复明日,明日并不多
“明天”,是勤劳的人最危险的敌人。
——苏霍姆林斯基
战拖要诀 珍惜时间
人们常常会认为自己的时间是充足的。比如今天应该完成的计划A需要4个小时的操作时间,那么也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因为明天的计划B只需要3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但到了明天,层出不穷而难以应付的琐事,会让人主动地将计划再一次延后。
这是一种对于时间的拖延,很多人都陷入了这个漩涡,甚至当事者可能还未曾察觉。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将时间更加充足有效地利用了——把三天的工作计划用一天时间完成。但这样反复地拖延,一日推一日,明日复明日,当我们有限的时间并不足以提供给我们更多挥霍的空间时,更严重的拖延就产生了。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观念——今天老师讲的知识点还没弄懂,可以等到明天再去理解也不迟。可是到了明天,新的学习任务和知识点又再一次对我们的大脑进行着“轰炸”。我们会发现时间越来越紧迫,并且随着疑惑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到最后,因为知识所具有的连贯性,我们会发现自己看当下的新知识就好像在看一片陌生的风景。反复地拖延,弄得我们的学习计划极为混乱,并让我们的学习效果变得极差。
“明日复明日”这句话出于明代书画家文嘉的诗作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流东,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道诗的大意是: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其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虚度时光,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明日是无穷无尽的,但人却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的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吧。
寄望于明日的原因
古人早就明白了明日是推卸今天责任的借口,而不断拖延只会带来光阴的浪费。可是,在现代社会之中,怀着“明日复明日”的心思活着的人,数量始终不见减少。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贪图享乐
在很多人看来,及时行乐是一种懂得享受生活乐趣的生活态度。可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只是唐代诗人罗隐自感前途渺茫时的自我抱怨,它的起因却是诗人十次落榜。而当下的一些人,却只看到了花明天的时间、享受今天的乐趣的及时行乐,忘记了他们所拥有的优越条件。一步步地堕落,只会让今朝所享受的快乐难以成为真正的快乐——因为脑海中工作的压力会反复作响,人不能得到全身心的放松;明天的压力也是多倍的,让人更容易拖延工作。
贪图享乐是人生道路上的有害因子。享乐过程中对自我的迷失,不仅会带来拖延的泛滥,更会让光阴白白流失,让我们失去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2.害怕失败
人们把今天的事放到了明天,可是他为什么不在今天就去完成那件事呢?在实际情况中,很多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他们内心对于现实的惶恐——害怕失败。正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这些人坦然地把工作向后拖延,只因为他们内心的脆弱让他们不敢直面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也许是因为准备根本就不够充足,又或者是他们完成任务的实力不够,所以他们隐隐约约知道圆满完成任务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甚至自己也没可能完成。所以,“让明天去承受这一切吧”,这成为了他们掩饰自己的最好借口。日复一日,这样的人往往到最后会变得庸碌无为。
成功的道路上,除了那些意料之外的失败,料想之中的失败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警醒,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迈向成功的真正选择,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行为一点点地趋向规范化,在下次同样的情况到来时,才能够拥有更好的准备。
3.高估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一天能够完成的工作量,必然是与其工作熟练度相关的。但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怀着同样一个念头——我相信自己明天能够完成今天的任务。这样的拖延,人们心中或许大多抱有侥幸,更忐忑地相信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完成两天工作量的能力。
可是事实上,当“明日复明日”的借口变得寻常时,或许在起初的那一两次,当事者的确完成了自己拖延下来的工作任务,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增加,当事者可能就很难将自己的拖延后遗症给解决掉了。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仅仅带来现实中任务的拖延,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长期下去,更会造成当事者心理上的扭曲——自满和自大。
走出思维的误区
我们应该极力地避免“明日复明日”的思维误区,有效地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作出合理的调整,这样可以有助于加深“明日并不多”的意识,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始终处于一条高速前进的轨道上。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1.弄清楚自己的工作目的
每一件工作都有其相应的目的,比如为了获得那笔养家糊口的金钱,又比如为了获得老板的关注。可是当一个人把这件工作推迟到了明天完成,那么结合其工作目的,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反思——今天的工作推到明天完成,那么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吗?既然是为了得到老板的称赞,那么为何不能用超高的工作效率换取老板更好的印象呢?
弄清楚自己的工作目的,能够对我们不自觉的拖延行为进行监督和预防。因为我们是明白我们的工作能够对自己产生怎样的作用的,所以有如“拖延至明日”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们内心的愧疚和担忧反作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从而促便我们尽早尽快地完成手头的工作,避免“明日复明日”行为的产生。
2.严格遵守时间准则
我们应该把自己具体的工作行为分配到每一个精确的时间点上,那么一天的工作量,也可以具体分为多个阶段,比如早晨开始任务的第一部分,中午完成任务的第二部分,下午复查第三部分……这都是对于时间计划的遵守。
避免拖延,从时间这个角度来进行把握,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内心的坚持更多一点,遵守时间给我们下达的任务,并且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3.多考虑后果
每一件事情的进行,都相应地决定了它所能带来的后果。把今天的工作放到明天去做,这样的做法会带来很多后果——降低工作质量,导致任务失败,让身心更劳累等。我们应该多思考下这些后果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因为它们的危害性可以让我们心生警惕,并且从心理上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拖延行为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促使我们在行为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一点点向着规范和高要求的工作方式转变。
明日复明日,明日并不多。我们每一个人在心里都会存在这样的认识,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地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时间的珍贵。光阴一去不复返,但成功者大多不会后悔这种时光的流逝。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中,他们所经历过的那些岁月都是被其充分利用了的,所以到最后,他们成为了赢家。
§第八节 利用空闲,让时间更充裕
零星的时间,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为完整的时间。
所谓“积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无途。
——卡耐基
战拖要诀 化整为零
处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压力下,人们时常会陷入工作与休息的矛盾之中。时间看起来总是那么紧张,而工作任务又是那么繁重,该休息还是继续工作?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命题,因为事实上人们也很难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空闲时间是必需的,没有充足的闲暇时光,往往会给接下来的工作带去很多的消极因素,有如身体上的劳累、精神上的厌烦等等。但是事实证明,很多拖延者总是以休息搪塞工作,或者更是给自己下面的工作找到拖延的借口。
“刚回来,还没状态呢。”
“这个得再熟悉熟悉。”
“等会儿吧。”
……
这些话反映了拖延者因为没能正确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而给自己的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也许他们并非不愿意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工作,但由于没有利用好空闲时间,因而阻碍了他们展现出积极进取的那一面。
这种不当的影响,起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原因。
我们可以把自身看作一个不稳定的天平,它起初并不会如后来那么平衡,只是通过外力和自身的调节,才找到了那个平衡的支点,从而不再摇摆。这种平衡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很多时候是根据个人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譬如有的人天生心理素质极强,工作又充满斗志,那么拥有一段空闲时间只会给他带去更多的能量;而有的人本就精神松懈,一旦休息一段时间,可能只会让他彻底地放松下来,在紧接着的工作中,他很可能就会因为还没有从放松的状态中走出来,而不知不觉陷入到自我状态的调整期中——一种事实上的拖延行为——这样很容易耽误时间,带来工作的拖延。
外界因素包括可预料的和不可预料的。在开始享受一段空闲时间之前,人们往往是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是怎样的、应该在休息之后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去进行。但往往在这一段空闲时间之后,继续工作的人们很容易会在工作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空闲时间带给自己的。譬如,如果你从事黄金白银的期货交易的工作,当你在交易的那段时间休息一会儿后再重新缓过神来,也许很容易地看到交易价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会对你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包括因为时间上的耽搁,你没能和客户沟通而对他们造成的损失,还有公司内部的数据更新的延迟。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但其变化的可能性往往又是人们可以预知的。正是因为人们的拖延倾向,或者说是对空闲时间的不当运用,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肯定空闲时间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人们是需要利用空闲时间来作为自己生活角色变化的缓冲期的,也是需要空闲时间来作为工作节奏变化的调整期的,更是需要利用空闲时间来舒缓自己疲惫的身体和情绪的。只是如何让空闲时间的利用变得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这才是关键。
过渡时间的利用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往往处于两条并行的直线上,空闲时间就是二者的交汇处,它作为调节工作和生活的枢纽,作用至关重要。人们在下个任务开始前,往往会有一杯咖啡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本来是为人们休息所用的,但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个工作,当事者也可以在喝咖啡的同时,在脑海中简单构思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要点,这对接下来的角色进入是极其有利的,也同样能让人得到休息。
这些过渡时间不仅包括那些下午茶的时间,还包括我们早晨睁开眼直到坐在办公桌前的时间、在洗手间梳妆打扮的时间等。据说已故的罗伯特·肯尼迪就喜欢在刮胡子的时候听莎士比亚的戏剧录音。这些时间都是可以得到极好利用的,因为过渡期存在的意义往往不止是让人获得暂时的休息,也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在不同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得到极好的个人调整时间。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天早晨的时候,多进行头脑风暴,这样就可以给自己新的一天的工作增加灵感,避免陷入到昨天的思维惯性中。
上下班时间的利用
在现代大都市中,城市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常常会为了每天上下班那漫长的路途而叹息不已。解决这样的困境的办法只有两个:要么搬到离工作地点更近的地方,要么将这段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当然,前面那种办法往往被证明是不可取、不现实的。
我们可以将这段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假如你是一位中学老师,那你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为自己今天的课程讲解作一个简单的思维梳理;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总裁秘书,那你可以在上下班途中,为自己的工作安排和老板的任务安排作一个简单规划。这样,当我们在接下来再面对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效率一定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较好的上下班时间的利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拖延的行为。因为对于上下班这段时间来说,枯燥的路程和嘈杂的人群,使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消极意识,容易让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很难快速地进入到良好的状态之中,这样,对于本就存有一定消极情绪的人,他们就很可能会在工作中犯拖延的毛病了。
睡眠时间的利用
睡眠时间是一段极好的身体调整和恢复时期,也是人们一天中很长的一整段时间。医学上发现,许多人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时间,减少一点或者改变下入睡时间,往往并不会对他们造成明显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睡眠时间中,找到更有利于我们工作的一些方法,包括节省睡眠时间,当然这种节省的前提是在不影响个人身体和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的。
我们可以从造成自己更加懒惰的睡眠时间里,找出“多余”的半个小时,或者更久。这样,每天半个小时,一年下来我们就有了一周的多余时间可以让我们去工作或者做更多的事了。
另一种利用睡眠时间的方法是来源于医学上的一种见解——在睡觉的时候,人身体的许多功能还可以继续工作,大脑中的潜意识会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工作或者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难题,我们就可以在睡前向自己的潜意识提出那样一个问题,并且不断暗示自己,使在睡眠中的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灵感。
休息时间的利用
休息时间包括了我们的节假日、公司的例假等等多种形式,它们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常常把工作中的一些准备步骤放在休息时间来完成。保险公司的销售员会在每天下班后的时间里考察市场、拜访客户,这是他们增大自己业务量的必要步骤;作家们会在写作之余,用心观察生活百态,借此寻找到新的创作灵感;公司里的高管常常会选择在每天的午后休息时间里,去和下属聊天、接触,以便于进一步和公司职员们增加互信,为形成良好的公司氛围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工作太压抑太苦闷,那么周末时可以去户外散散心,或去找朋友参加聚会。这不仅是一种对我们身心的调理,也是为更好地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空闲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是无关紧要的,它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让这些间断的时间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那样,我们就可以将拖延扼杀在摇篮里,让我们很难找到更多的借口去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