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拖延毁了你
2488700000003

第3章 心理博弈:拖延是这样炼成的

§第一节 先天or后天

拖延的习惯并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养成的。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是拖延形成的外部因素,不断地自我设限和自我宽容是其内部机制。长期拖延的人,极易陷入一种“拖延怪圈”,无法自拔。

习惯不加以抑制,

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奥古斯丁

战拖要诀 排除干扰

对于拖延的产生原因,有些学者从生理学角度进行了表述,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他们认为,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并充当过滤器的角色,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使它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其执行任务的能力变差。

还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面对社会生活中充满挑战、不断变化的环境,人们在心理方面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抵制或者变化,从而形成了拖延的习惯,陷入了拖延怪圈。

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拖延究竟是先天产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

安娜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员工,她常说她好像越来越轻易拖延工作了。以前的时候她的拖延并没有这么严重,可是当身边的人告诉她,我们都没有开始工作呢,尤其是当有的同事说这个任务即使过几天再开始做也还来得及时,她就会打退堂鼓,不会积极地去开始工作。当前一项工作虽然没有很完美地完成,但总算在期限内草草了事时,做下一项工作的时候就往往会参照做前一项工作时的状态。久而久之,她慢慢地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是天生就拖延,而是在后天慢慢地形成的。

拖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从周围的人那里学来的,或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的,并不会直接产生。具体来说:

1.拖延不符合先天的特点

先天,顾名思义,就是自出生即存在的、生来就有的。我们出生时所带来的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没有思想,没有知识,也没有技能,对于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懂,除了生理需求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也许我们连生理需求也不懂。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是一张白纸,对这个世界我们毫不了解,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我们是在父母的教导下,逐渐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

我们的行为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形成的,是由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虽然有些专家提出拖延的形成与生理因素有关,但是这也并不能表明拖延是天生的。因为我们身体机制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虽然我们的身体器官担负着大脑的执行功能,但是执行功能的减弱却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充满压力、充满挑战的社会,来自心理上的负担会影响人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同时也会有很多的因素阻碍任务的完成,从而使人产生拖延行为。

呱呱坠地时的我们,只懂得大声哭泣,长大后的我们复杂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我们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就精益求精;为了享受片刻的安逸,就懒散拖延。这种行为不是先天产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2.后天受外部因素影响,没有行动或迟迟不行动

拖延就是由于某种心理习惯而导致的行动迟于预定时间的行为表现,简单地说就是该开始做的事情没有开始做,该完成的事情没有完成。从根本上讲,拖延就是在思考结束之后没有及时把思考的方案付诸行动,而只是在大脑中思考,这导致了该开始做的事情没有开始——明明我们上午就应该给客户打电话,然而到下午还没有打;明明我们知道周五例会要用到这份报告,却直到周四晚上才开始做。

为什么我们不马上开始自己的工作呢?是因为我们一直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推迟开始我们的工作。而由于外部一些因素的阻碍,比如恶劣的天气,或者其他迫切性的工作等,也会使该完成的工作没有完成。不论是哪种情况,外部因素都是我们形成拖延的影响因素。

也许外部因素的阻碍只是我们没能完成任务的借口,但是工作中会有很多人以此为借口来推迟开始自己的任务,推脱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当拖延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时,我们往往会默许这种行为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形成拖延的习惯,严重时会陷入拖延怪圈,不断地去拖延。

3.个体后天心理变化形成拖延习惯

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受工作压力的影响,我们迫切地需要心理放松。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工作本身的压力、上司的压力、竞争者的压力,这些压力让我们很难轻松地去工作,而且很难缓解。虽然我们知道要努力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为了缓解这些心理压力,我们需要寻求放松,所以,完成一项工作时,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往往会拖延,要等到必须要做的时候才会去做。

同时,纷繁芜杂的工作琐事,也使我们想要逃避工作。这种逃避的心理也会使我们拖延。我们往往开始要做一件很琐碎的事情时,都会没有耐心,觉得很烦,不想开始。而激烈的竞争更使我们面对任务时自我怀疑,害怕失败,迟迟不愿动手去做,产生一种不自信的心理,找各种理由去抵制它,不去完成工作。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常说我们天生就爱拖延、拖延是不可避免的行为。一旦心中认定拖延是天生的、是不可以改正的,那么心理上的定位就会使我们产生心理定式,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但是我们应该认清这个事实——拖延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正的。

我们不要这样想——我天生拖延,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反之,当我们萌发拖延想法的时候,要及时遏制,然后告诉自己——我是可以不拖延的。

总之,拖延的产生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的,不是先天产生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找到拖延的根源,可以克服拖延。只要我们将想法付诸行动,我们就能够不拖延,并很好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第二节 拖延的怪圈

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

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迟延。

——莎士比亚

战拖要诀 掌握主动

拖延在生活中很常见。由于我们对拖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有时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它,但是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拖延,面对它无法自拔,陷入了一个拖延怪圈。

比如,我们有时在开始一项新的任务时,会想努力去完成它,而在这一过程中,一连串的思维和情感波动影响了我们,最后使我们陷入拖延的泥沼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拖延怪圈”。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心理过程——比如写一份策划案,当开始写策划时,我们会这样想:我要早点开始,这样就不会在后来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做,所以就告诫自己:我要马上开始工作了,要不就会完不成任务的。虽然这样告诫自己,但是工作还是没有很快地开始,这时我们就会想:我不开始又能怎么样呢?经过一系列的挣扎,我们开始由主动变为被动,看到还有时间就告诉自己“还有时间嘛”,随着时间的减少,我们又开始自暴自弃,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有毛病,最后,挣扎在做还是不做的抉择中。

当一项工作没有完成或者只是草草了事时,我们会告诫自己:下一次我一定不会拖延。所以当接到另一项任务时,我们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不拖延,一定早点开始。可是我们往往又会陷入上一次的过程中不能自拔。这是个循环往复的怪圈。对于这个拖延怪圈,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运行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付拖延。

浩然是一个典型的陷入拖延怪圈的人。他每次接到新的任务后都是兴致勃勃地说要早一点开始工作,并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早点开始工作,要有条不紊地、非常完美地完成这一项工作。抱着这样的心态,他一味地重复这样的想法:不管怎样,这次我绝对会早点开始的,工作也会自然而然地完成。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发现原来他还没有开始工作。当他知道开始工作的先机已经失去、想早点开始的想法已经不能实现的时候,他就提醒自己:要马上开始工作了,不然就真的晚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真的没有多少时间去完成工作了。自己不开始工作又能怎么样呢?一连串的想法占据了他的大脑,他开始纠结自己要怎么做,因此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想法,开始消极工作。

想到不能完成工作的后果,他就开始害怕、担心,也开始责备自己,十分后悔自己之前没有开始工作——如果开始的话,现在已经快做完了。深深的悔意让他无法专心工作,并开始排斥这一项工作,不想做。这时他就会整理书柜,清理房间,甚至是洗衣做饭,做着其他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使自己不那么烦躁,让自己暂时忘掉迫在眉睫的工作。

但是事实上,他仍需要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在不想开始的同时也无法享受任何事情。而且他不想让其他人看出他的忧虑,于是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伪装,隐藏自己的内心。即使他没在工作,工作没有一点进展,也要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很认真地在工作,并通过制造一些假象,显示自己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虽然他用其他的方法掩盖了自己的忧虑,但是看到还有一点时间,他还是不肯专心工作,觉得还有时间来完成工作。但是当时间缓缓流逝时,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开始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员工,缺乏责任感,对自己极度不自信。最后,他开始思考是做还是不做:不做,放弃的话,那我对老板怎么交代呢?还是做吧!于是他就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容许自己懈怠,坚持下去。而且此时,他已经不在乎如何把事情做好了,而是想着如何将它完成。当结束这一项工作时,他下定决心:再也不拖延了。可是下一次,他依然如此。

从这个拖延怪圈中我们看到,拖延行为依次经历了七种想法:“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能怎么样”,“还有时间嘛”,“我这个人有毛病”,“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我不会再拖延了”。这些心理过程让我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也让我们在怪圈中挣扎。

你或许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都挣扎在这个怪圈中,每一次都不能摆脱它。你也可能从头到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怪圈。当然,有的人在经历了一次这个怪圈之后,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准备改变自己的状态,决定不再拖延,结果大多数时候是重蹈覆辙,又一次在怪圈中挣扎。如此循环,结果只能陷入其中。

拖延怪圈就是这样发生的,也是我们纵容自己的结果。当你陷入其中时,如果想要抽身出来,也许会很难。面对这种拖延怪圈,我们要整理好心情,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改变,争取下一次我们不要再拖延。

§第三节 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够成功立业的人,

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致默默无闻。

——莫泊桑

战拖要诀 独立自主

我们已经了解了拖延的特点,也知道了拖延是后天形成的,是个体受外部环境影响从而产生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会阻碍你达到预期目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有感而发,“他也还没开始工作呢,我也不急”,“他即使在时间过去一半时开始工作也都可以完成任务,我也可以吧”。我们就是因为看到了其他人的情况,就主观地将其复制到自己的身上,认为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如果看到我们周围的人没有开始自己的工作,聚在一起聊天,我们的心里就会放松,也会不自觉地去拖延自己的工作。这是人们很常见的心理状况:喜欢和他人比较,从而来确定自己的行为。

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况表明,在拖延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周围人对我们的影响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拖延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个和谐的办公室环境中,我们大家共同工作、学习,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衡量自己在其中的角色,也会模仿和学习他人的习惯,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小张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年轻人,喜欢和同事交流,也很有团结的意识。某一天,在工作之余,大家闲聊,小张问其他同事:“你们有没有开始做这个项目呢?”一个同事回答:“没有。不急,周五开始做也来得及。”还有一个资历很深的同事告诉小张:“你不必急,以我的经验,这个项目三天就可以搞定。”听到这里,小张觉得很轻松,就照同事们说的,不急于开始,结果到最后期限了只好草草了事。

这样的情况我们可能都会遇到。我们也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的话,会越来越像。这是由我们对于其他人行为的学习和模仿造成的。所以,对于拖延行为来说,对于其他人拖延行为的学习和模仿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具体来说,我们是在下面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我们的拖延行为的:

1.受周围人影响,不急于开始自己的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不论你的身份如何——学生、上班族——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自己特有的环境中生活着,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性格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这种与自己的不同,有时会影响着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句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我们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同样,我们在工作中,身边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当你的工作伙伴又是你的好朋友时,你更容易受他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如果在你们部门,大家约着下班之后去聚会,即使你手头上有一项工作,不论是刚开始,还是期限已经快到,你还是会和同事去聚会的,并在心里下定决心:回来之后,我一定更加努力去做。还有,下班时,你还在工作,你的同部门的同事看到你很忙,走过来告诉你:一起走吧,我的工作也没做完呢,不急!听到这里,你也许就动摇了,跟着同事一起下班了。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会受同事的影响。

我们一般人都会有从众行为,周围人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形成了拖延行为,并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2.他人的拖延行为给予自己心理安慰

攀比,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是再普通不过了。我们往往会和他人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还会在很多方面,比如:家庭、老公、男朋友。往往看到其他人好的那一方面,我们心里会不自觉地想:我的呢?和他比是好是坏?而且不仅好的方面会比较,坏的方面也会比较。

这种攀比的心理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并不是自己要刻意去比较,而是不自觉地就会通过比较去衡量自己的价值。比较的结果无非是比他好或比他坏,这时,我们会高兴或是沮丧。

既然比较的结果是要获得心理平衡,那么这种比较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是他人不好的行为。

在工作中,当你看到别的同事存在拖延行为,他们在期限将至的时候开始着手,也可以完成工作,在比较之下,你可能会想:如果我晚一点开始工作的话,我也能够完成工作,因为我们都是一个部门的员工,我们都有这样的能力;即使会被批评,别人也是和自己一样会被批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努力工作,而是将工作拖延到最后。这时,我们的拖延行为就产生了。

3.对他人拖延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我们对于他人拖延行为的学习和模仿也是我们逐步陷入拖延泥沼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从一生下来就在学习,从刚开始的学习说话,到然后的学习技能和知识,再到后来的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我们是一步步地在成长,一步步地成熟,直到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优秀的员工。这都是我们学习的结果。

对于其他事物的学习,我们总是首先会选择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进行学习,但是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比如看到周围的人或者同事没有及时做完自己的工作,拖延到最后,但是也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时,我们往往会想:既然拖延到最后也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后果,那么我可以不用那么快完成自己的工作,可以慢慢来。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拖延行为,结果可想而知,陷入拖延行为中不能自拔。

在这种学习和模仿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促使拖延行为的发生。如,由于从众心理,我们都不希望和别人不一样,尽量和别人同步,不提前也不滞后,所以当看到别人都在拖延自己的任务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希望表现得比他人积极,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和谐。所以,这促使我们去模仿他人的拖延行为,使自己拖延。

综上,我们知道对其他人拖延行为的学习和模仿来源于我们从其他人身上得到的一定的心理安慰,它使我们减少了一些紧迫感。在我们的内心中,我们会认为像其他人一样拖延也没有什么坏处,因此就不会去积极地面对工作。所以,对他人拖延行为的学习和模仿会使我们逐渐地形成拖延习惯。

外部环境对我们拖延行为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位置,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应该学习他人的长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否则就会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拖延习惯。

诚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拖延问题,你也许不是刻意去模仿他人的拖延行为,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阻挠我们前进的力量在暗中使我们拖延,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些使自己拖延的隐患,将拖延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第四节 不断被宽容,不断地拖延

如果我们真想知道自己的心境,就应先看看自己的行动。

——托·威尔逊

战拖要诀 拒绝借口

许多的拖延者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拖延行为,也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努力改正之后还是改不掉,还在一味地拖延,这也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每当自己决心改正的时候,还是抵制不了拖延的诱惑,拖延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诚然,拖延行为的产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拖延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我们不能说拖延的产生仅仅是因为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因为外因是不能直接作用于所有事物的,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拖延行为的产生更大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原因。

那么,拖延行为的产生根源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拖延行为是一次一次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不断被宽容,不断地拖延。这种宽容不仅是来自自己的,还有来自他人的,这也是拖延行为一次次重复发生的重要根源。

朋友小张有几次大倒苦水,说他明知道自己会不自觉地拖延工作,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拖延的原因。他总是在工作的时候不急于开始,结果到了工作期限,往往会完不成任务或者会草草了事。问他对于工作结果是怎么想的,他回答说即使没有完成老板也不会责骂我,因为老板说周一要完成,但是往往周三才会追问。因为老板对于草草了事的任务不会过多地责骂,对于完成得很好的工作也不会过多地表扬,所以他不会有很大的压力要去完成任务。

从小张的经历看,他之所以会拖延,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不断地被宽容,不论是来自自己的宽容,还是来自老板的或者他人的宽容,都促使了他的拖延行为的产生。

为宽容自己而做辩解、找借口

我们往往会为了宽容自己做错事而找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借口。也就是说,对于一件我们没有做好的事情,我们会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理由来说明那不是自己的失误,从而原谅自己、宽容自己。

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明明是自己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或者是拖延到最后才完成,我们往往这样宽慰自己,“因为我这一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对,所以才迟迟未能完成我的工作”,或者,“因为我和男朋友分手了,心情不好。下次我一定早点完成我的工作”。这样的想法我们并不陌生,也许时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在为自己的拖延行为做辩解、找借口。

我们即使心情不好,也可以坚持完成我们的工作。我们在等待最佳的时间、自己最好的状态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可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所谓最佳的时间是不存在的,即使时机不佳、心情不好,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哪怕是开始做一点点的工作,也是一个好的开端;然而我们却为了等待最好的时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和工作有一点点关系的原因,却被我们抓住不放,来宽容自己的拖延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心里对于拖延就会少一些负罪感,结果就是放纵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拖延。

他人的宽容

宽容自己,使我们的心里少了一些对于没能完成任务的愧疚,能够平和地对待这次的任务,也能够满怀信心地迎接下一次的工作。那么,下一次的工作我们还会不会像上一次那样拖延呢?也许我们会在开始下一次的工作时告诫自己不能再拖延,要不就不会原谅自己了。然而事与愿违,尤其是当上司也不会太在意你的拖延,会给你延长一段时间让你去完成任务时,我们更容易拖延了,而且这更加纵容了你的拖延行为。

他人对于自己拖延行为的宽容是一种更加明显的催化剂,也是我们的拖延行为得以一次次发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往往会这样想:上司都不在意我在期限之后完成工作,我又何必在意呢!最后我们就更加肆无忌惮。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板也存在拖延行为——他说是在周二之前要完成,但一般都会在两三天之后才会来看我们的工作成果,于是我们就会认为即使到了周二也还会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用来完成工作。这样,自我宽容,他人的纵容,使我们的拖延行为有了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时间久了,想把它拔除,已经很难了,甚至已经不可能了。

自欺欺人的“下一次”

“这一次我虽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下一次,我一定早点开始工作,争取做到最好。”

“这一次……下一次……”

我们在周围时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语——下一次要怎么样怎么样——可当下一次到了的时候往往还是一样,还是在说“下一次”。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期待下一次,希望下一次改变自己的状态。

这样的结果是自己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原谅自己的拖延行为,最后挣扎在拖延怪圈中,而这种宽容也是维系拖延怪圈的根系。

“下一次”不仅表明拖延者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表明他要改变这一状况,可是下一次为什么还会重蹈覆辙呢?

这就是“下一次”的魔力。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它让你宽容自己,让你正视下一次的任务,可是它没有告诉你要将想法付诸实践,只是在内心给了你一个希望,让你将这一次没有完成的遗憾寄希望于在下一次弥补回来。然而你却没有想过,下一次时你是不是还在期待“下一次”,以及究竟有多少个下一次。

就是因为“下一次”是源源不断的,“下一次”看起来没有尽头,我们才一次又一次地放过这一次,期待“下一次”。“下一次”让我们着魔,让我们不断地去拖延着我们本应该这一次完成的任务。

如何终结自己对于自欺欺人的“下一次”的崇拜,是我们需要想的事情。

不论是自己宽容自己,还是来自他人的宽容,它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拖延行为不会对自己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总会拖延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上班族,我们常常会这样想:我延迟完成任务,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损失,那我何苦这么着急呢?可是我们往往会忘了我们自己的职责,作为一个员工,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忘了,工作中的拖延会影响生活。所以要记住:我们不能养成拖延的习惯,要认识到拖延的危害,从根本上根除拖延行为。

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很难为他人不好的习惯找借口,但却特别容易去为自己找借口,而且是想方设法地找各种借口来标榜自己没有失误。我们知道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的拖延行为辩解,也知道宽容自己是我们一次又一次挣扎在拖延泥沼中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阻止这种自欺欺人的宽容,将拖延连根拔除。

§第五节 对抗焦虑:推迟执行任务

行动会遇到危险,但却可以得到荣耀。

——威·艾顿

战拖要诀 注重过程

当我们面对一个未知的环境,或者当有些事情超过了我们的掌控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使我们烦躁、情绪消极、寝食难安,从而产生抵制。所以,当我们一旦遇到使我们焦虑的事情时,我们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逃避、转移注意力等——来对抗这种焦虑,从而使自己心里更舒服一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不想做这个工作,太难了”,“这个工作的步骤好多啊,太烦了,明天再开始做吧”,这些话语都明显地表明了对抗焦虑的心情。

我们总会在面对一些很累的任务时,产生一种焦虑的心理,这时我们就会不愿意马上开始这一项工作,只要还有时间就一定不去做,等知道不能再逃避的时候,也许这时自己也放弃了。所以,为了对抗工作中的焦虑情绪,我们往往推迟执行工作,拖延完成我们的任务。

同事芳芳就是一个典型的对抗焦虑、推迟执行任务的人。她总是说,这个任务也太繁琐了吧,待会儿再做。为了不承受工作中的忧虑、烦躁,她总是推迟开始。

而有些人也会常常说,这方面的工作我没有做过,明天再做吧。当然还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对于结果看得很重,尤其是他们会担心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会不会弄不好,担心会不会弄得一团糟,从而不知所措,拖延了工作。这些想法都很明显是为了对抗工作中的焦虑。我们在对抗焦虑的过程中会产生类似的一些想法,它们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从而使我们拖延任务。

自我麻痹:“应该”

“我应该能在周五之前完成。”

“我应该很快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我应该是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这些是我们时常会对自己说的话。我们将自己置于我们自认为的那个位置,在心里将自己定位,这种定位有时高,有时低,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时候会高估自己。对于我们熟悉的工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会用很短的时间来完成整个工作,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一点也不着急,不忙于开始我们的工作,结果就造成了拖延。

然而,当我们面对一项我们不太熟悉的工作时,我们的心情可能会不一样,刚刚接手这个工作,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完成这个工作,而且对于工作会有一点点的忧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胜任。这种忧虑使我们不愿意过早地去面对工作,因为只要开始工作,忧虑就会伴随整个工作过程。为了避免忧虑的心情,我们往往会采取拖延的行为。

“应该”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麻痹,是为了对抗工作中的忧虑,它使自己暂时可以不用为自己的工作任务担心。可是当时间过去了很久之后,这种麻痹的状态不但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加严重,因为时间过去了,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开始着手,心里较之前更加忧虑,也就更不想着手工作了。

担忧:“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我们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一想到这项工作有很多的工序、很多的细节,我们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哪里开始,结果就会拖很久。还有,当我们信心满满地开始着手工作的时候,情绪很高,可是做到一半,越来越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这时我们就会怀疑一开始的工作方法是不是错了,心里就会越发担忧,最后发现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结果半途而废。比如,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考试还有五分钟结束的时候,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写几百个字,但就是因为考试时间要到了,结果心里就会很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完题目,总是想时间要到了该怎么办,这时,我们的心思就不能全部放在考试上,也没有好好想题目就开始写,结果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效率很低。这也和工作中的拖延现象是一个道理。在工作中出现的忧虑和担忧,在内心中会不断地闪现,越忧虑,心里就会越浮躁,不能认真去工作,心里总是在想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是使自己更加担忧,更加不想去完成工作,极力逃避这种忧虑,结果到最后,工作迟迟不能完成。

恐惧:“这样会不会弄得一团糟?”

当我们面临一项工作时,我们往往会直接想:如果我这样做的话,结果会怎么样?会不会一团糟?这就是我们心里对于工作结果的恐惧,它使我们面对工作时更加忧虑,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一项工作。

一般说来,恐惧是一种强大的情感,也是人们拖延的普遍原因之一。它可以使人感觉焦虑、紧张、不适,同时也会使人身体上感到不适,过度出汗,心跳加速。当我们设想事情发展的最坏情况时,恐惧就会充斥大脑,尤其是在行动上促使人们回避那些难对付的事情以及有压力的情景。

如果我们的工作成果未定,充满变数,使人对前景产生恐惧,那么我们就会忧虑,从而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当恐惧导致的忧虑上升时,我们往往还会怀疑自己的应对能力,否定自己,对自己产生质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当这种感觉和想法足够强烈时,它们就可能导致拖延。

还有另外的一种情况。人们常常会说,因为对某一件事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所以就会处处小心,极力躲避这件事,然后,在这种感觉没有好转之前,故意逃避接触这件事,拖延到自己感觉可以开始做了才会开始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恐惧,也是导致拖延的原因之一。

忧虑、推迟和逃避是拖延行为强烈的表现形式,不论你是以上的哪一种情况,你都是为了对抗焦虑而选择了拖延。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时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样做的话会不会弄得一团糟?这些想法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拖延了我们的任务。而对结果的恐惧与担忧则会更加激化拖延行为,当你开始因为恐惧而忧虑时,拖延行为则会产生,并且阻碍你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会出现焦虑的心情,不论是在开始之前,还是在工作过程之中。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状态,使我们紧张,无法专心致志地去工作。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所以我们只能直面它,不能逃避。现在有很多上班族一直在忧虑,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即使再忧虑你也不可能改变现有的状况,只有行动起来,将压力变为动力,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超越自己。

§第六节 自我保护:我不需要那么优秀

谁想不落伍,谁就得不断进取。

——詹·拉·洛威尔

战拖要诀 志存高远

拖延行为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我不需要那么优秀”这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拖延行为的产生。我们都会很在意自己所做的是不是会受到高度的赞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每一个人所在乎的东西不一样,有的人很在意自己的美好形象,有的人却将权力看得很重。不论你在乎结果,还是在乎过程,它都决定着我们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一旦在这些方面受到挫折,我们都会缩回自己的保护层中,自我疗伤。为了鼓励自己,我们会告诉自己——我不需要那么优秀——结果就会对于这件事情很懈怠。

艾儿在同事的眼中是一个很平淡的人,做事本本分分,有一次令之宋问她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她回答说马马虎虎完成。令之宋接着又问她:你没有想过要很好很快地完成工作吗?她回答说:我不需要那么优秀,只要一般般就可以了。

当然,也许我们身边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很不一样,将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然,也没有远大的志向,甘愿平凡,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自己的小幸福,做一个小人物。我们都知道,目标决定高度。这样的人虽然生活得很快乐,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们在工作中总是告诉自己我不需要那么优秀,事情做一做就行了,没必要求全责备,这种思想也会使他们不自觉地产生拖延行为。

冷漠:“我不在意”

首先,“我不需要那么优秀”显示的是种冷漠,而冷漠通常造成拖延。这种冷漠就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比如:我不在意,我不需要那么优秀。

扪心自问,你是否因为不在乎而拖延?或者因为别的原因拖延,但是却对拖延的后果不去在意?从表面上看,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表现了当事人淡然的心境,对所有的事情都无所谓,所以对于工作不上心,拖延工作。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在意”的情绪背后,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消极态度,深藏在背后的是抑郁或者忧虑的迹象,这样一来,会使你的“不在意”常常伴有精力不足、缺乏动力,或者食欲不振、没有价值的感觉。长此以往,“我不需要那么优秀”或者“我不在意”已经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的消极情绪,使自己更加没有动力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工作,结果变成了一种拖延。

其实,思考一下:我们常常说“我不在意”、“我无所谓”,是真的无所谓吗?不是!那只是说明你伪装出一种对于结果的冷漠,暗示自己不要去在乎那么多。可是真实情况是我们在乎。越是在乎,越装作不在乎,这样一来,你沉溺于自己创造的“不在乎”之中,让自己的行为滞后,从而不自觉地产生拖延行为。

中庸:枪打出头鸟

中庸之道的核心就在一个字上:中。“中”就是中间,意思就是适宜、适度、不偏激、不过分。中庸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典型的就是:做事情不求第一,也不求最后,处于中间就是最好的。

许多人有这样一种思想:我不要做最优秀的,也不要做最不优秀的,因为枪打出头鸟。比如,在部门任务中,有一个同事表现得很优秀,锋芒毕露,尤其是他还是一个刚刚踏入公司的新员工,那么你是否觉得,他可能会被孤立?如果此时还有另外一个同事,他没有什么作为,那么你是否觉得他也会被孤立?当然,这两种孤立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前一种是嫉妒,后一种可能就是鄙视。所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会有一种倾向:我要做一个“中庸”的人。

中庸的思想使我们特别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观望其他人的行为之后我们才会有所行动。我们力求和大部分人花费一样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样一来,我们的行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的同事,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自我定位影响拖延行为

目标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也是促使我们奋斗的力量源泉,它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会让你无所适从,也会让你因为恐惧而退缩,所以确定自己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然而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我定位。人们常说,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自我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度。

自我定位源于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这完全是主观上的自我感觉,所以有的人会高估自己,有的人会低估自己,当然有的人也会为了对抗焦虑而故意低估自己的能力——我没有那么优秀,因此何必要做到最好,自己给自己压力呢?这是一种典型的对抗焦虑的自我定位,它让我们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就影响了我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最终会使我们产生拖延行为。比如,当我们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如果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我不需要那么优秀,所以我不必那么努力,慢慢做吧,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一旦存在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们的行动就会缓慢,甚至于滞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想好好完成任务。

自我定位影响一个人的行动,所以我们不能高估自己,同时也不能低估自己,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当的自我定位。其实,我们不是不要求自己要优秀,而是有意逃避可能遇到的一些挫折与困难,所以才会一味安慰自己说我不需要那么优秀,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产生更多的拖延行为。

总之,当我们遇到一些消极的情绪时,我们往往会在内心中对抗这些负面心理,产生一些自我保护的行为。“我不需要那么优秀”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的一种冷漠,但有时也是为了不想自己那么辛苦而找的一种借口,将自己定位在一种不上不下的地位,这样就不必为了想得到他人的赞誉而努力,也不必为得不到而烦躁。所以“我不需要那么优秀”,这只是我们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是不自觉地产生的一种心理,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助长了我们的拖延行为。

§第七节 选择与放弃: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始终处于判断之中,这是傻瓜的特征。

——托·富勒

战拖要诀 做好当下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小到中午要吃什么午餐,大到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答应嫁给他还是不答应,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作出选择的。这些选择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向,甚至有些选择决定着我们的一生。

我们在面临选择时会花费很多时间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力求作出最好的选择,但是有时生活是不会给我们很长时间去思考的,我们要很快作出选择,不能犹豫——犹豫不仅使我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有时会使我们错失时机,让机会在我们面前流失,就像当你在犹豫要不要在网上买一件很喜欢的衣服时,结果在你的犹豫中,衣服的尺码已经没有适合你的了。

但是有时,我们也会存在这样的想法:即使我没有抓住机会进行选择,放弃了或者没有及时付诸行动,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下一次我一定会得到那个最好的。另外一方面,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这会使我们选择那些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比如同事莉莉,她总是喜欢接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她说这样是挑战自我。工作难度增加了,那么就必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工作,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会使我们拖延。在选择与放弃中挣扎的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的失职找借口,同时告诉自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总会去做一些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然这会遇到很多的瓶颈,花费很多的时间,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想法也会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时间在选择与放弃的挣扎中悄然度过

当我们面临一个选择时,尤其是一个重大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摧毁现有的生活,所以我们总会小心翼翼地去思量,思前想后,恨不得把一切与其有关的事情都思考一遍,力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让自己损失哪怕一点点,这样就需要很多的时间去思考。

选择是一种选择,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放弃的结果是自己一无所获,同时放弃也伴随着心理上的不甘,会使人有一些遗憾的感觉。选择吧,怕应付不了;放弃吧,又有点不甘心。因此我们就会在选择和放弃中挣扎,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我该作何选择”,结果,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一拖再拖,拖延到最后,时间已经替你作出了选择,你已经错过了那个时机,也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于是被迫选择了放弃。

我们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做一些可做也可不做的事情,这时选择与放弃的思考会很明显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导致拖延。比如,公司进行员工个人策划能力评比,需要每个员工交一份策划案,此时,员工们当然希望自己一展才华,做一份完美的策划案。当事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如果遇到了瓶颈,那么一方面他们想要做好,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做不下去了,因为这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继续做下去还是放弃,他们陷入了这个思考之中,结果拖延到最后,只能选择了放弃。

选择还是放弃,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深深困扰我们、打乱我们脚步的问题,如何避免陷入其中,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

安慰:“得不到”给予的动力

积极应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选择直面挫折,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但是有时我们会为了心理上暂时的舒适,从而放弃了一些机会,这也是很多人面对挫折或者瓶颈时所采取的措施。

放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对于困难的妥协、让步,选择了放弃也就意味着得不到,虽然有时放弃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比如那些你如果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东西,但是有很多人在放弃的时候存在这样的一种想法: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下一次如果努力,我一定可以得到最好的。因为这次你没有得到,没有享受它,所以你会更加渴望下一次得到它,将上一次的“得不到”看作是下一次成功的动力。一旦心中寄希望于下一次,那么我们在执行任务时就会不尽全力,总是寄希望于下一次的努力,可是下一次还是寄希望于“下一次”。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这句话安慰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记忆深刻。就拿我们神圣的初恋来说,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一段感情都能得到回报,也不是每一次告白都能得到回应。大部分人的初恋是从暗恋开始的,暗恋在我们十七八岁的时候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那种感觉我们都体验过,从心理感受上来说,很让人回味,有酸,但大部分是甜的吧。它告诉我们得不到的感觉: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同样,长大了的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对待工作,应该像对待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样,要注入自己的热情。成绩的回报也不是想要就能有的,这取决于我们的努力程度。有的人工作努力,有的人三心二意。但是工作的“得不到”和初恋完全不同:初恋“得不到”的甜蜜在于情感上的丰富;而工作上若认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将“得不到”的东西当作我们追求的最好的东西,那么结果就不仅仅是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无所适从,还会让我们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意志脆弱的人可能就会直接放弃,这样不仅会让我们拖延完成任务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根本就完不成任务。

诚然,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将得不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视为成功的话,我们往往就会很偏激。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对这句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既然得不到,即使它是最好的,那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会浪费时间,徒增烦恼而已。所以,请诚实地面对自己,将工作中的每一个任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防止自己产生拖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