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文化丛书)
2476200000005

第5章 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

尽管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但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并未繁荣和畅通。只有到了张骞通西域后,在中原王朝的统一管理之下,丝绸之路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一组三幅,形象地描绘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

右上图帝王、臣属捧香炉,执笏跪甘泉宫阶下拜谒,榜题为:

汉武将其部众讨凶(匈)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中部画一帝王乘马,上有华盖,后拥众臣僚,张骞执笏跪拜辞别,榜题曰:

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左上图为第三幅,画张骞一行西行远去,远方现一城郭,二比丘立城门外,城内有佛塔,榜题曰:

口大夏时。(意指张骞已至西域大夏国)

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出现在敦煌壁画里,显然是佛教徒为宣扬佛教而做的附会,但在张骞死后几个世纪其事迹再度出现在丝路重镇敦煌,足见其影响之深。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是同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分不开的。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匈奴各部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强大起来。匈奴首先击败其近邻东胡,然后西进打败了河西走廊的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接着又向南吞并了河套地区的楼烦、白羊,向西控制了西域,“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在我国北部地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西汉初年,匈奴恃其强大,不断南侵,战火甚至逼近汉朝都城长安,新兴的汉王朝也曾进行过若干次反击,终因力量悬殊,不能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只好用和亲、厚赠匈奴礼物等委曲求全的办法来换取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抗击匈奴的物质力量,“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汉武帝决心抗击匈奴。此前,他听说为匈奴所迫而西迁的大月氏,心怀怨恨,常思报复,于是决定选拔有胆识的人,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乌孙等民族,共同抗击匈奴,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张骞是陕西汉中成固人,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以汉朝使节的身份,率领甘父(胡人,因其为堂邑氏的奴隶,故又称堂邑父)等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张骞此行大月氏,由于只凭借传闻,对其迁居何地并不清楚,且途中必经匈奴辖地,所以,当张骞一行从长安启程经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进入河西走廊后,便被匈奴扣押。匈奴单于强迫张骞娶当地女子为妻,试图以家室之乐泯灭他西行的意志。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被匈奴软禁10年之后,终于寻找机会逃脱。和甘父等人继续西行,越过葱岭,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城),张骞向大宛国王说明来意后,大宛国王很高兴,又派译员和向导送他们到达康居(乌兹别克之撒马尔罕),康居王又派人将他们送往大月氏(阿姆河北岸一带)。张骞到达大月氏后,那里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月氏所占阿姆河一带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他们在那里结束了游牧生活,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安居乐业的大月氏人无意东归,也担心遥远的西汉政府究竟会给自己多大帮助,所以没有答应张骞联合抗击匈奴的要求。张骞在大月氏等地活动一年多,始终没有达到结盟的目的,只好回国复命。鉴于来时的教训,张骞返回时打算取道昆仑山北麓,沿祁连山脚穿过山口进入青海羌中地,然后东出河湟返回长安。孰料中途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元朔二年(前126年),张骞趁匈奴内乱,带着胡妻和甘父回到长安。张骞一行100余人,历经13年,经过千辛万苦,回到长安时,仅剩两人,为了褒奖其功劳,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有了较详细的了解。汉武帝听到张骞的汇报之后,更坚定了在河西走廊抗击匈奴,断匈奴右臂的决心。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征河西,重创匈奴,将河西划入汉朝版图之内。就在汉军凯歌高奏之时,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再次出使西域,此次出使的目的是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这时,由于河西为汉朝所有,张骞一行不仅顺利到达乌孙,而且使团规模也比上次大得多,人数多达300人,还带了大量的牛、羊及价值巨万的金、帛等物。张骞到达乌孙后,又派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地进行友好活动。张骞此次活动虽然未能实现同乌孙联盟共同攻打匈奴的意愿,但张骞返回时,乌孙王昆弥派遣亲信大臣为专使,带着几十匹著名的乌孙马为礼物,到长安向汉朝致谢。张骞的其他副使也先后完成了任务,并和各地使节一齐回到长安。

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0余年,行程万余里,尝尽千辛万苦,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张骞出使西域,以其亲身经历考察了被匈奴中断和阻塞了的丝绸之路,使过去对西域诸国的传说和零散记载,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订正,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有关西域各国的叙述,主要就是根据张骞的报告写成的。其次,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畅通奠定了基础。张骞及其副使回到长安后,长安一带出现了出使西域的热潮,许多人争相前往,“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募吏民毋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西汉王朝每年派出的使团多者10余次,少者五六次,“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一批批使者前往西域各地,“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因而出现了“使者相望于道”的局面。许多西域商人也以使者的名义前来贸易,如厨宾“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道货市买,以献为名”,“厨宾实利赏赐贾市,其使数年而壹至”。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其历史功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汉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咸阳,然后分两道西行,一路沿渭河而上,经宝鸡、陇西、金城(兰州)进入河西走廊;一路沿泾河西北行,经平凉、固原、景泰进入河西。沿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到敦煌后又分为南北两道,南路由敦煌西南行出阳关到楼兰(今新疆若羌),沿昆仑山北麓,经且末、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北尼雅)、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到疏勒(喀什),然后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或南至厨宾(克什米尔)、身毒(印度),或西行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从敦煌西北行,出玉门关到车师前王庭(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龟兹(库车)、姑墨(阿克苏)到疏勒,越葱岭到达大宛、康居、奄蔡(在里海、黑海间)。沿着南北两道,我国的丝绸、漆器、竹器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传入西方,西方的珍禽异兽、植物品种、思想文化(宗教),也逐渐传人中国,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也随之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业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