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罗素论人类理想境界(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2473500000013

第13章 虐待倾向(2)

他从来没想到他的工作除了为公众服务的动机以外,还有别的什么动机,或是管理公共事务中得到的快乐会这么激励他的活动热心。在大会讲台和党的报刊上常见的言辞,在他看来似乎就代表了真理,他误把党报的雄辩言论当作真诚的动机分析。在憎恨与失望之中,在这个世界从他身边退却后,他也从这世界退隐而去,为自己曾经想去担起的为公众利益服务这一吃力不讨好的任务感到遗憾。

这些例子里提出了四条普遍的准则,如果这些准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认识,它们将是预防虐待狂的有效手段——

第一条:要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是始终如你想的那样绝对无私:

第二条:切勿过高估计自己的优点;

第三条:不要指望别人会同你一样对自己那么感兴趣;

第四条:不要假想大多数人存心盯着你,专门想来迫害你。

下面我就这四条依次稍加说明:

对那些慈善家和行政官员来说,对自己的动机持怀疑态度是尤其必要的。这种人对世界或其某一部分应如何发展都自有一套设想,他们觉得要实现这一设想,将对人类或某一地区的人类赐予恩惠。然而,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受到他们行动影响的那些个人也有同样的权力保留他们对世界发展的观点。一个担任官职的人很自信他的设想是正确的,任何别的相反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但是他的主观判断并不能证明他客观上是正确的。

此外,他的信念很可能常常不过是一种烟幕,遮掩了他在考虑实际以他为中心的变革时所得到的快乐。除了对权力的爱以外,还有一种动机,就是满足虚荣心。那些代表品行高尚的理想主义者为那些选民的冷言冷语大感震惊,他们认为他不过是在追求名字后面写上委员这一荣耀而已。在竞争结束,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时,他会发现或许这些喜欢讥讽人的选民是对的。

理想主义把简单的动机披上奇怪的伪装,因此某些讥诮讽刺的艺术并没有对我们那些热心公益的人造成什么妨碍。传统的道德观所灌输的利他主义是人性很难做到的,那些以此美德为荣的人常常想像自己已经实现了这一难以企及的理想。那些高尚人物的极大多数行为是有自尊动机的,这并不值得使人遗憾。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人类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一个人全部时间都用在如何使别人吃饱饭,而忘记自己的饮食,那是要死亡的。当然,他的摄取食物可能仅仅为了使自己获得足够力量再次投入到反对邪恶的斗争中去。但是,令人怀疑的是,怀着这种动机吃下去的食物能否得到充分消化,因为唾液的分泌由此而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所以一个人在吃饭时,最好是出于对食物的喜欢爱好,而不是把花在吃饭上的时间,只是当作受到为公众利益服务欲望的激励而已。

在饮食方面适用的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方面。任何需要完成的事情,只有在某种热情的激励下才能做得好,而没有某种自尊的动机是很难产生热情的。从这种观点出发,我觉得在自尊动机里,应该包括同生物上与个人有联系的那些人相关的动机,诸如保护妻儿免受敌人攻击的行动。这种程度的利他主义是正常人性的一部分。但是,传统道德所灌输的利他主义却不属于此,而且实际上极少可能达到。

因此,那些希望对自己的完美道德品行有高度评价的人应该使自己认识到,他们自以为已经达到的那种程度的无私,实际上极少可能真正达到。因此,这种对圣洁无私的努力追求同某种形式的自我欺骗结合起来以后,很容易导致虐待狂的形成。

四条准则中的第二条,即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优点。从道德方面来说,我们前面的讨论已就此做了分析说明。但是除了道德品质以外,其他方面的优点也同样不应估计过高。

那个剧本创作从未成功的剧作家,应该冷静下来考虑这一假设,即这些剧本都写得不好,他不应该认为这结论靠不住而拒绝承认。如果他认为这是符合事实的,那就应该像归纳哲学家那样,坦然接受它。的确,历史上有过这种情况,即某人的功绩优点未得到承认。但是比较起世人公认的缺点来,前一种现象要远远少得多。如果某人是时代尚未承认的天才,那么,他不顾世人承认与否,坚持在自己的道路上走下去是很正确的。另一方面,如果他只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为虚荣心所驱使的人,他最好不要再坚持下去。如果一个人为创造未被承认的杰作而苦恼不安时,那是无法判断他究竟属于前者还是后者的。

如果你属于前一类,那么你的坚持颇具英雄色彩;如果属于后者,就不免荒唐可笑了。另外有一种测试办法,在你认为自己是个天才,而你的朋友则对此表示怀疑时,不妨试一下,虽然它可能不完全有效,但确有相当价值。

方法是这样的:你是否出于为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的强烈行动而创作?还是仅仅为赢得人们的欢呼鼓掌的欲望所激励?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希望得到人们喝彩欢呼的强烈愿望一般也存在,但那是占第二位的,艺术家首先希望的是去创作出某一件艺术作品,希望这件作品能受到欢迎,但是即使这种欢迎没有出现,也并不会改变他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那种把渴望得到欢迎作为首要动机的人,内心并没有表现出某种特别的艺术表现的强烈愿望,因此对他来说,去从事另一完全不同的工作也无所谓。

无论你在生活中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你发现别人对你的能力的评价没有像自己评价的那么高,请不要太自信一定是他们错了。要是你这么认为,你很快会陷入这一联想中,以为有一种阴谋在阻止对自己成就的承认,这种想法往往成为生活不幸的源泉。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么了不起,一时间可能会使人更感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有尽头的,过了这一点,幸福的生活就又成为可能了。

我们的第三个准则是,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以前,患病的母亲常常希望自己的女儿中至少有一个会彻底牺牲她自己来陪伴护理她,甚至不顾女儿即将结婚。这一期望于人的利他主义是违背理性的,因为利他主义者的损失比利己主义者所得的要大得多。在和别人、尤其是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一切交往中,他们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触及的是他们的自我,而不是从你的角度、从触及你的自我角度来看待生活。不应该期望任何人为了另一个人的生活而改变他的生活主流。

有时可能有这种情况,我们有强烈的感情,甚至认为做出巨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但是如果这种牺牲不值得,那就不应去做,因为没有人会为此而受到责备。人们对别人的行为的抱怨,不过是对这个人自我的过分膨胀和贪得无厌做出的合理反应而已。

我们提到的第四条准则是:要认识到,比起你自己来,人家考虑你的时间总要少一些。神经错乱的虐待狂的牺牲者想像,各种各样的人,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不在企图去作弄那些神经不健全的人,但事实上,他们都是有自己的职业和爱好的。同样,神经较为健全的虐待狂的牺牲者则以为一切行动都同自己有关,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存在。当然,这种想法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如果他确实是伟人,这或许是真的。

有好多年,英国政府的行动主要是为了遏制拿破仑。但是一个小人物以为人们一直在关注他,那他就变得有点精神错乱了。比方说,你在一次宴会上做演说,报纸上登出了其他几位演说者的照片,可是并没有你的照片,这该怎么解释?显然并不是其他演说者显得比你更重要,一定是报纸的编辑得到了指令,有意将你略去。为什么他们竟然发出这种指令?显然他们惧怕你,是因为你的地位更显赫。如此这般一想,你的照片漏登这件事倒不是一种轻视怠慢,而成了隐隐恭维。

但是这类自我欺骗是不可能导致真正幸福的。在你心底里,你会明白,实际情况正相反,而为了尽可能掩盖这一切,你还会作出越来越多的离奇假设来。到后来,企图相信这一切的紧张情绪变得极其强烈。而且由于这些假设里包括这种信念,即你成了被普遍敌视的对象,它们只会起到防卫自尊心的作用,因为他们使你产生非常痛苦的情感,使你感到与这世界格格不入。

以自我欺骗为基础的满足是不牢固的,无论事实多么令人不快,最好还是坚决地、勇敢地正视它,逐渐适应它,在这基础上再着手建立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