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散论
2472300000006

第6章 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文献--《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1)

一、圣训简介

本书介绍了:《古兰经》名称考释;《古兰经》与圣训的文学价值;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回族穆斯林对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历史贡献等。

本书介绍了:《古兰经》名称考释;《古兰经》与圣训的文学价值;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回族穆斯林对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历史贡献等。

圣训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的言行记录,同时,他所赞许和默认之事,也包括在圣训之列。在伊斯兰教经典中,圣训的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在伊斯兰四大立法依据中位居第二,四大立法依据即:《古兰经》、圣训、公议、类比。圣训实际上是对《古兰经》根本大纲和原则精神的具体阐释,其内容十分广泛,对伊斯兰教教义教律及穆斯林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都有详尽、具体的说明。穆斯林学者传统上一般将圣训的内容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叫“伊巴达特”(’Ibadat),是有关宗教信仰和功修方面的内容;第二类叫“穆阿麦拉特”(Mu’amalat),是有关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第三类叫“艾赫拉格”(Akhlaq),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第四类叫“麦尔里夫”(Ma’rifah),是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圣训长短不一,长者洋洋千言,短者寥寥数语,或陈述,或问答。记录在册的每一段圣训都包括传述世系(Isnad)和正文(Matn)两部分,正文即圣训所讲述的内容,传述世系是该段圣训的一系列传述人。圣训传述人都是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有的传述的圣训很多,有的所传的圣训则比较少。例如经常在穆圣身边搞服务工作的艾布·胡莱勒(公元601~678)传述的圣训就多达5374段,圣妻阿依莎(公元613~678)所传述的圣训有2210段。圣门弟子共约11万人,加上再传弟子,人数就更多了,因此所传圣训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例如艾哈曼德·罕百里(公元780-855)收集到的圣训就多达75万段。

圣训作为伊斯兰教仅次于《古兰经》基本经典,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立法渊源,因此,它在宗教学上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伊斯兰教教义学、教法学、经注学等诸宗教学科无不受惠于圣训及圣训学。同时,圣训还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语言文学价值。圣训忠实地记录了先知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的23年期间发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和地点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是研究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以及阿拉伯半岛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先知穆罕默德以言辞精美著称,因而圣训的语言表达生动精炼,风格明快,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是阿拉伯散文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来是学习和研究阿拉伯语言文学的模板。不少圣训成为人们长期喜闻乐见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被广泛传诵。

概言之,圣训是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上除了《古兰经》之外最为重要的思想源泉,在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异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圣训的记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禁记时期,即希吉莱1世纪(公元7世纪前后),也就是穆圣在世及去世后的这段时间。禁记的原因是穆圣曾明令禁记圣训,以免与正在记录过程中的《古兰经》经文相混淆。另外,绝大多数圣门弟子实际上都是不懂书写的人,因此,这一时期,虽然偶有一些圣训被零星记录下来,但在这时期,大量的圣训都是由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口耳相传、背记在心的。

二是开禁搜录时期,即希吉莱历2世纪(公元8世纪前后)。这一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播范围的日益广远,以及伊斯兰疆域的不断扩展,熟记圣训的圣门弟子分赴各地,事务繁忙,不少圣门弟子在征战中牺牲或因年迈亡故,大量圣训面临失传的危险,再加上穆斯林社会开始出现政治和宗教派别,伪圣训也开始出现。因此,搜集整理、考证记录圣训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重要事宜被提上议事日程。希吉莱历99年,哈里发欧默尔·本·阿卜杜·阿齐兹首次下令记录圣训,这样,圣训的搜集、记录工作才算正式开展起来,各地学者纷纷开始以搜求圣训为主要目的学术旅行,负笈千里,不辞辛劳。搜录圣训的学术活动一时间蔚然成风,在麦地那、麦加、巴士拉、库法等大都市以及也门、沙姆(今叙利亚一带)、呼罗珊(今伊朗、阿富汗及中亚一带)等地区都有人专门搜录圣训。这一时期记录圣训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有闻必录,鲜有认真细致的考证,故不免有鱼目混珠的情况。这一时期编录的圣训集最有名的有马立克(公元715~795)的《穆宛塔圣训集》、艾布·哈尼法(公元700~767)的弟子编录的《艾布·哈尼法圣训集》、艾哈曼德·罕百里(公元780~855)编录的《艾哈曼德·穆斯奈德圣训集》等。

三是辑录考证时期,即希吉莱历3世纪(公元9世纪前后)。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搜集圣训的同时,开始做全面细致的考证、甄别工作,并分门别类地加以记录,圣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在这时期应运而生,而且成为十分热门的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圣训学家,其中首屈一指的当推布哈里(公元810~870)和穆斯林(公元821~874)两位圣训学大师。

圣训学作为伊斯兰宗教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以圣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圣训作为伊斯兰教第二大立法源泉和依据所具有的法律地位。例如,研究圣训对《古兰经》精神的具体阐释,圣训在教法创制中的作用,在司法裁判中的法律效力,等等。

2.研究圣训传述人的详细生平。例如,考察和研究传述人的生卒日期和地点,传述人的民族、身份、品格及其履历等。

3.从不同的角度对圣训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分级。例如从圣训传述世系的角度对圣训进行划分,分为众传圣训、单传圣训,等等;又将真实可靠的圣训分为七级,第一级是布哈里和穆斯林两大圣训学家共录的圣训,第二级是布哈里独家辑录的圣训,第三级是穆斯林独家辑录的圣训,第四级是其他人按照布哈里和穆斯林的条件辑录的圣训,第五级是其他人按布哈里的条件辑录的圣训,第六级是其他人按穆斯林的条件辑录的圣训,第七级即最末一级是权威圣训学家公认的圣训,从圣训级别的划分可以看出布哈里选录的圣训享有极高的权威性。

4.考证和鉴别圣训的真伪。例如,从圣训正文和传述世系等各方面对圣训真伪及其可靠程度予以考察研究,甄别出圣训的真伪,进一步分辨出正确的圣训、羸弱的圣训、伪造的圣训,等等。

5.研究编录圣训的原则与方法。例如,或按圣训的内容编排,或按传述人的姓名编排,或按某种时间顺序编排(如传述人信教时间),或按字母的顺序(如圣训正文第一个字母)编排,等等。

6.规定圣训学的具体术语及研究圣训者应该具备的条件等。例如,将传述世系上溯到一位圣门弟子的圣训称为“麦尔夫尔”(Marfu’)的圣训,将传述世系中漏掉第一代圣门弟子的圣训称为“穆尔赛勒”(Mursal)的圣训,等等,这类术语多达上百种;要求圣训的研究者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严谨治学,精通阿拉伯语,具备信仰学、教法学、古兰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素养,等等。

众多圣训学家在圣训的搜集、整理、考证、甄别及对传述人的考察研究方面,做了浩繁细致的工作,编辑出了许多圣训集,最著名的六大部圣训集都出自这一时期,即:布哈里(公元810~870)的《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公元821~874)的《穆斯林圣训实录》、艾布·达吾德(公元817~889)的《艾布·达吾德圣训集》、提尔密济(公元824~892)的《提尔密济圣训集》、伊本·马哲(公元824~887)的《伊本·马哲圣训集》、奈萨仪(公元839~915)的《奈萨仪圣训集》。各圣训集收录的圣训多寡不等,少则数百段,多则上万段,例如《穆宛塔圣训集》收有500段圣训,《穆斯林圣训实录》收有12000段圣训。

这些圣训集所收录的圣训,都是编录者从数十万段中认真考证、精心筛选出来的,例如艾哈曼德·罕百里选自75万段,布哈里选自60万段,艾布·达吾德选自50万段,穆斯林选自30万段。有的圣训被好几家共录,有的则为一家独录。由布哈里和穆斯林两大圣训学家共录的圣训,圣训学上称为“穆塔法格”(Muttfaq)的圣训,是第一级别的圣训,最具权威性。

上述六大部圣训集加上《穆宛塔圣训集》、《艾布·哈尼法圣训集》、《艾哈曼德·穆斯奈德圣训集》三部,被公认是最有名的九大部圣训集。而在这九大部圣训集中,《布哈里圣训实录》因其考证工作的细致、选录条件的严格以及编排体系的严密而倍受学界推崇,是享誉最广和最具权威的圣训集,其编纂者布哈里也因这部巨著而成为圣训学的泰斗,名垂青史。

二、布哈里生平事略

布哈里于希吉莱历194年(公元810年)10月13日(星期五聚礼日)出生在中亚文化古都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他的全名是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本·伊布拉欣·本·穆厄伊尔·本·白尔迪兹拜·嘉尔菲(Muhammad ibn Isma’il ibn Ibrahimibn Al—mughair ibn Bardizbah Al-ja’fi),别名艾布·阿卜杜拉(Abu‘Abdullah),人们习惯称他为“布哈里”(Al—bukhari),即“布哈拉人”的意思,因为他出生在布哈拉。“白尔迪兹拜”在波斯语中是“农夫”的意思,因此,史学家们认为,布哈里的祖上为中亚农家。布哈里的曾祖父穆厄伊尔在当时布哈拉总督亚玛尼·嘉尔菲(Al—yaman Al-Ja’fi)手下归信了伊斯兰教,来到布哈拉定居,故其姓氏归属于“嘉尔菲”。布哈里的父亲伊斯玛仪是当时一位很有学识的圣训学家,曾师从著名圣训学家马立克等人学习过圣训。不过布哈里并没有得益于父亲的学问,因为就在布哈里很幼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布哈里是在母亲的照料下长大的。

布哈里幼时一度患上眼病,几乎双目失明。他的母亲异常痛苦,却无能为力,只能无数次地祈祷真主。后来布哈里的双眼竟奇迹般地复明,母亲便送他到当地小学堂学习。布哈里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0岁左右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和大量圣训,显露出超群出众的才华。布哈里虽未能受教于父亲,但父亲留下一份相当可观的遗产却使他受益匪浅,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拥有足够的川资负笈求学,周游四方。16岁那年,即希吉莱历210年,布哈里随同母亲和哥哥艾哈曼德前往麦加朝觐,这是布哈里第一次出门远行。朝觐结束后,母亲与哥哥返回故乡,青年布哈里则留在圣地求学。布哈里十分珍惜在圣地的时光,寻名师,访益友,记笔记,背圣训,孜孜不倦地学习,为他一生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在圣训学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在这个时期,布哈里开始著书立说了。布哈里回忆说:“我18岁的时候,在麦地那先知的陵旁,在夜晚皎洁的月光下,写成了《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教法判例》和《历史大集》。”《历史大集》是一部历史人物的传纪性著作,收录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研究和考察历史人物,特别是圣训传述人的生平,是圣训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此后,布哈里开始四处游学,不辞辛劳,如饥似渴地搜集圣训。他到过撒马尔罕、巴尔赫(呼罗珊地区名城,在今阿富汗境内)、木鹿(呼罗珊地区名城,在今阿富汗境内)、内沙布尔(呼罗珊地区名城,在今伊朗境内)、雷伊(在今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为历史文化名城)、巴格达、巴士拉、库法(在今伊拉克境内)、麦加、麦地那、瓦西特(在今伊拉克境内,位于巴士拉和库法之间)、埃及、大马士革、开塞利、阿斯凯隆(在今巴勒斯坦,滨临地中海)、霍姆斯(在今叙利亚境内)等许多地方。从阿拉伯半岛到两河流域,从北非洲到中亚、西亚,到处都留下了布哈里的足迹。布哈里回忆说:“我到过沙姆、埃及;两次到过美索不达米亚,四次到过巴士拉;留驻希贾兹六年;我与圣训学家们一起到过库法和巴格达的次数之多,连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布哈里师从许多圣训学家,同时也为许多弟子传授所学,可谓先生众多,弟子无数。布哈里回忆说:“我从1080位先生处听录了圣训,他们都是圣训学的大学者。”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名的圣训学家,其中还有圣门再传弟子及三传弟子。仅《圣训实录》收入的有名有姓的先生就有289位,至于听过布哈里授课的人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布哈里成名后,每到一处,都备受欢迎。他一设帐讲学,人们便蜂拥而来,听他授课。先后听过布哈里授课的人多达九万人!其中一些人后来都成为很有造诣的大学者,如著名圣训学大师穆斯林、奈萨仪、提尔密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