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
2469500000092

第92章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文发表的前前后后(1)

张全有

2008年,由原中共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口述、我整理的《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先后在三报三刊及十多家网站发表后,社会上有较大的反响。许多关注此事的领导和朋友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做一翔实介绍。

一、知道红崖湾——完全是偶然中的必然

早先从一些资料上看到陇西县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的包产到户在全国搞得早,全县的包产到户在全甘肃省搞得最早,但一直没有重视调查和挖掘,时间一长,干脆给忘了。

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蠢蠢欲动地想写篇纪念文章。因为我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于贫穷得出了名的甘肃省通渭县,是一个改革开放好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这30年,我从一个饥饿半饥饿的放羊娃,变为能够吃饱饭、上了学的读书郎,趁恢复高考制度之良机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当了“公家”人,干上了许多人羡慕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过上了小康生活,走过了一条步步发展的路子。这30年,我那偏僻闭塞、贫困落后的家乡,通上了通村公路,架起了高压电线,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庄稼人种田免收农业税、使用良种和购置农机具能得补贴、看病享受合作医疗保障、供给娃娃上中小学念书“两免一补”,人们从吃个半饱甚至中午吃饭晚饭喝汤到过上能够吃饱吃香吃好的生活,从天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搞农业学大寨到谋划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经济,从劳动力一年四季完全封闭式的依附在土地上到一半的劳力外出务工挣钱搞增收,从没有一件机械农具到普及机械农具和各式家用电器、电话……,从绝对贫困走上稳定解决温饱奔小康、建设和谐家园的征程。人们都知道,定西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汉时期“畜牧为天下饶”,唐朝时期“天下富庶无如陇右”,何等的辉煌!但从明清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土地的大量开垦,植被的肆意破坏,水土的严重流失,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后劲日渐弱化。饥饿和寒冷,贫困和落后,成为定西的特征。何等的悲哀。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前夕,定西人“吃着救济粮、穿着黄军装、住着土窑洞、睡着无席炕”。这30年,我们定西人告别了这种状况,于20世纪末提前一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将农村绝对贫困面下降到2.94%,现在正努力走出一条自然条件严酷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新路。这30年,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越来越好,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每一个国人越来越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相信,只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切将越来越好。

就是这些巨大的发展变化,促使我产生了写一点纪念改革开放的东西的念头。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改革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是从农业生产的包产到户切人的。定西是个农业大市,改革也是从农业生产包产到户所破题的。为增强所写东西的价值,我决定以有地方特色的话题为思路进行选题,写定西农业生产包产到户的事,所以,就抽空注意查阅农村包产到户的资料。1979年1月26日的《甘肃日报》报道的渭源县大安乡推行定劳力、定地块、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超产量奖励的“五定一奖”责任制,这在全省比较典型,我初步打算谈谈渭源县的“五定一奖”。

恰在这时,记得2008年10月31日,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蔺京林同志从平凉崇信县黄花乡搞下乡插队4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对比调查返回,途中顺道来到定西。在陪他去陇西县文峰镇搞调研的路上,我俩顺便说起陇西的改革开放。他说:“我在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时期,时任部长的张自强同志常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当陇西的县委书记,陇西的农村改革是在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党委政府领导百法无奈的情况下,县委一班人以极大勇气进行的。”到文峰镇后,镇党委书记刘树武对我俩说,他曾兼过陇西县志办主任,从许多资料上看到陇西县的农村改革,也就是实行包产到户,走在全省前面。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这一下使我回忆起以前看过的资料,决定改变写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章的选题,由谈渭源县大安乡“五定一奖”改为谈陇西县的农村改革。

二、了解红崖湾——先是从资料到资料

记载红崖湾及陇西全县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资料主要有六个:

一是2003年6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牛颖和彭效忠著的《宋平在甘肃》。该书说:1978年10月21日,定西地区陇西县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把全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偷偷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如果陇南地区宕昌县哈达铺公社下罗三生产队是1978年春季明目张胆地首先在甘肃省搞起了经济作物责任田,那么定西地区陇西县的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则是悄然无声地搞起了货真价实的包产到户。

二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孙大力研究员在2005年举办的第12期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该提纲说:在中央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前的探索,不只在安徽和四川有,广东、福建、甘肃等地方提供的材料值得再挖掘。

三是中共陇西县党史资料第二辑发表的张自强的回忆。回忆说:在1978年秋收后的一天,碧岩公社的书记袁志茂同志来找他,想把土地分给农户自己种,他同意后,袁志茂回去后就把红崖湾生产队的土地划下去了。

四是中共陇西县党史资料第二辑发表的碧岩公社书记袁志茂的回忆。回忆说:征得张自强同意后,在1978年春节后,红崖湾生产队很快就将土地划下去。此后,1979年,全县31个生产队公开试办以包产到户为内容的大包干。1980年3月3日,县委县革委制定了《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全县就有组织、有领导的全面铺开包产到户。

五是中共陇西县党史大事记。其中记载:1979年10月,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委在全省率先划分生产作业组。翌年7月,碧岩、文峰等公社的31个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六是陇西县委党史办公室2008年10月编印的《奋斗的足迹》一书中的陈得录同志的回忆。回忆说:1979年春,县委开始推行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县委拟定了《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实行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发到生产队作业组执行。个别队还秘密实行包产到户。但当时的政策没有放宽。这时县委书记张自强和我交换了意见,我知道他是积极主张包产到户的,我表示坚决支持。我说,我是你的助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愿意承担。当时在全县推广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广大群众肯定欢迎。1980年7月,县委召开七届三次全委会议,进一步统一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制定了《关于大包干到户责任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决定在全县推行大包干到户,即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会后,全县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开展大包干到户的落实工作,到10月底,除雪山公社的林家门、文峰公社的迎春堡三队、城关公社的东巷队外,全县2226个生产队全部实现了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第二年春节,剩下的3个队也实行了大包干到户责任制。

三、挖掘红崖湾——走访亲历者

到底陇西最早是什么时候秘密探索、公开试办、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的?包产到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决定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访健在的当事人,做进一步的调查。

一是请蔺京林同志联系在省监察厅厅长岗位离休、居住在兰州的张自强老人。因为他在1977年4月至1981年10月期间,担任中共陇西县委书记。借定西市电视台拍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之机,2008年11月8日,约台长朱常青同志访问张自强老人。78岁高龄的张自强老人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做了三个多小时的翔实回忆,最后还建议我们再向时任陇西县县长陈得录、副县长王治邦和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克勤、副主任史继宗、干事聂治堂等同志做些调查。

二是到陇西实际走访。11月13日,先是到碧岩镇红崖湾,走访了当时为生产队会计、现年72岁的何应俊老人,何应俊老人的弟媳妇、现在日子过得较好的王桂芳,以及另外两户人家。下午,到原昌谷公社越胜大队菜子河生产队,看当年的植树造林模范贾兴汉老人种植的林木,走访了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14日,走访居住陇西县城的陈得录和王治邦老人,还约对陇西农村改革有研究的现任陇西县委党史办主任崔云海同志座谈。

三是到陇西县档案馆查找有关文件和会议记录。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认为张自强老人的回忆,除个别地方与其他同志的回忆稍有出入外,基本上是可靠的,有整理的价值。经过加班加点,很快就写成《论陇西县实行的包产到户》的论文,但感到还缺点什么。过了些日子又改成《关于红崖湾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调查报告》,但感到还是不满意。最后索性改成由张自强回忆、我整理的两万三千多字的《甘肃省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纪实》。蔺京林同志看完《纪实》一文后,感到总体不错,只是题目有点刺眼,建议将题目改为《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后经张自强老人的核定,《前前后后》一文压缩成一万五千多字。

由于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是发生在定西市的一件大事,我最早将《前前后后》一文送《定西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瑞军同志和要闻部主任范治文同志处,建议在《定西日报》刊发。他们看了走访后,立即表态《定西日报》以一个整版刊发,但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必须把文章压缩至八千字以内,二是最好能够提供几张图片。按照报社的要求,在压短文章的同时,我约张自强老人重访红崖湾。我私下还想,如果张自强老人能够重访的话,正好借机进一步核实有关回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