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
2469500000091

第91章 勇敢的第一步

张全有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各地隆重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我是一个党委政策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当看到这方面的纪念文章,每当参与这方面的纪念活动,总感到很激动,总想写点纪念改革开放的文章。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改革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是以农业生产包产到户为切入点的。定西是个农业大市,以包产到户为切入点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贫困的定西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正当我查阅资料之际,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蔺京林同志从平凉崇信县作下乡插队4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调查返回,顺道来定西。我俩谈论改革开放时,他说在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时期的老部长张自强同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陇西县委书记,以往下乡时曾多次说,陇西的包产到户是在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一班人以极大的勇气推进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一下使我记起以前看过的有关陇西农村改革的资料,并决定写陇西包产到户的事。

通过梳理档案资料和专访相关健在亲历人员回忆资料,我开始写了篇论文,但感到可读性不强。后来又经过进一步采访,改写为张自强口述、我整理的纪实文章。

陇西包产到户的事,不仅仅是我国农村改革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许多总想让人倾诉的道理。

希望,从转变观念开始;发展,从改革开放起步。陇西的包产到户,是县委在思想上搞清楚“是选择书本上的社会主义还是选择人民群众”的情况下破冰的。他们相信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搞社会主义就有希望。他们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向群众问计问策,用群众最喜欢的方式解决群众的困难,用群众最熟悉的方式进行改革,让群众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可见,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观念,始终惦记着群众利益,才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就不会推进改革和发展。

陇西的包产到户,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委敏锐地看到了历史的大势,看到长期以来群众因为生活十分困难、对党有强烈要求的大势,看到粉碎“四人帮”后中央顺应人民群众意愿实行务实政策的大势,顺势进行的一次改革。

顺势而为,把顺应人民群众意愿的好事做好,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陇西红崖湾的包产到户与安徽小岗村的有很大区别,小岗村是1978年12月由18户农民自发搞起来的,而红崖生产队则是1978年秋收后搞的,早于小岗村三四个月,而且是在县委主要领导默许下,由公社党委书记秘密组织进行的,是有组织有领导的。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默许搞包产到户,就是支持搞包产到户,就是“挖人民公社体制的墙角”,就是对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政权的挑战,是要冒被免职、坐牢的政治风险的,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为了让群众尽快吃饱肚子,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在张自强同志的带领下,当时的陇西县委一班人勇敢地迈出了中国农村伟大变革的第一步。

历史上的许多改革,都是在探索中渐进的,在渐进中完善的,在完善中全面推开的。陇西的包产到户也不例外,是通过恢复集市贸易、把林权归还给社员、将集体牲口分户饲养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大体经历了秘密探索、公开试办、全面实行三个阶段。包产到户的成效十分显著,当年就让群众吃饱了肚子。

30年后的今天,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回忆这段历史,我们应该为农村包产到户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歌,为勇敢迈出第一步的探索者而歌。更重要的是要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发展的成果。

——选自2009年3月12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