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459600000009

第9章 钱,更多的钱(3)

神宗即位以来,河北诸路水旱荐臻,兼发籴便司、广惠仓粟以振民。熙宁二年,赐判北京韩琦诏曰:“河北岁比不登,水溢地震。方春东作,民携老幼,弃田庐,日流徙于道。中夜以兴,惨怛不安。其经制之方,听便宜从事,有可以左右吾民者,宜为朕抚辑而振全之,毋使后时,以重民困。”而王安石秉政,改贷粮法而为借助,移常平、广惠仓钱斛而为青苗,皆令民出息,言不便者辄得罪,而民遂不聊生。又诏卖天下广惠仓田。自是先朝良法美意,所存无几。哲宗虽诏复广惠仓,既而章惇用事,又罢之,卖其田如熙宁法。常平量留钱斛,不足以供振给,义仓不足,又令通一路兑拨。于是诏圣、大观之间,直给空名告敕、补牒赐诸路,政日以隳,民日以困,而宋业遂衰。

在一个社会上,总会出现一些“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封建社会之中,“弱势群体”大部分都是“鳏寡孤独”,一个朝代能够以善待这些人为责任,百姓的生活又怎么能够不幸福呢?

最初的纸币与银行信用

宋朝有钱。宋朝有好多种钱。

宋太祖赵匡胤当初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之后,建立了大宋王朝。由于分裂时期太久,即便是宋太祖将这些分而治之的区域整合到了一起,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无法兼容的问题,比如货币就是其中的一项。

经过长时间的货币统一,整个宋朝都没有真正地在货币上实行统一,但是并不妨碍它们在某一个地区之内使用。在两宋时期,长期流通的币制是铁钱,但是各个皇帝统治的时期,铁钱也不尽相同。北宋9个皇帝就改了35次年号,铸了27种年号钱和3种非年号钱。到了南宋时期,改20次年号,铸了18种年号钱和3种非年号钱。听听这些数字,都觉得非常繁琐,这平头百姓每天不用干别的,光顾着认钱币了。

宋钱的版别也特别多,比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背文把纪地、纪值都区分开了,普通宋钱无人伪造,但像靖康通宝之类价值千元以上的古币就有伪造的了。

宋朝的钱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二钱为主。

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铸宋元通宝。这是赵宋第一种钱,但不是年号钱。宋太祖在位没有铸过年号钱。乾德钱是十国钱,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间所铸。太宗铸太平通宝。这是宋朝第一种年号钱,背面有星月,版别比宋元钱少。淳化五年铸淳化元宝。宋元钱和太平钱都用的是隶书,到淳化时发生了变化,正式确立了宋朝多种书体裁的钱制。淳化钱也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淳化钱也有铁钱,但流传后世的极少。

铜钱也好、铁钱也罢,这些钱都是大钱一当小钱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十进制,1块钱等于10角,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也有一个弊端,在民间有些小作坊,它们收集了很多小钱,然后私自铸成大钱。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说白了就是有这样一些人,搜集了很多1角钱的硬币,然后自己再铸成了1块钱。因为宋朝时期的铜钱、铁钱并没有防伪标识,更没有水印来辨正,所以导致了很多假币的流通;又因为有了这些大钱的流通,导致国家预算过量,金钱贬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052年,也就是嘉祐四年,改以大钱一当小钱二(也就是现在的二进制),称为当二钱、折二钱,小钱也称小平钱。

随着经济发达之后,物价也有所上涨,再加上人们的收入增多,每天出门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有些不方便。比如说,我们现在要是每天兜里都揣着无数个1元硬币,哪怕是上街去给手机充值100元,也得拿着100个1元硬币,这得多麻烦?宋朝人当时也经历过这样的麻烦,所以纸币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史中最早的纸币叫做交子,诞生于北宋,最早发明这种纸币的自然是和金钱打交道最多的商人。在北宋初期,很多商人每天都要进行一些数量或多或少的贸易往来,可是他们并不敢将这样一大笔货币全都带在身上,一个是不太方便,另一个也是因为怕被抢走,或者是丢了,这样都得不偿失。要不怎么说商人聪明呢,他们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他们找到自己留宿的客栈,将身上的钱财寄存在掌柜的“保险柜”之中,掌柜的就需要写下一张凭证,比如说×××于×年×月×日×时在××客栈存留×××两银子,预计在×天之后取回,就如同银行的存折一样。当然,掌柜的也是个商人,他们不可能平白无故地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所以在取回钱财之后,商人还要给掌柜的存款的百分之多少作为报酬。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不就是现如今的银行存款吗?不同的是,现在的银行是返给存钱人多少作为利息。没错,交子是最早的纸币,也是最好的“银行”。

百姓们有了需求,朝廷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1023年,也就是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控制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这可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600多年。

和民间自发的寄存方法不同的是,“官交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寄存票据,而是真正的纸币,它能够真正在社会中流通。宋仁宗时,一律改为5贯和10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1贯和500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二年,以新换旧。

关于“交子”的出现,还有很多种说法。朱契说:中国历史学家,向以交钞之制,始于唐之飞钱。刘厚滋认为飞钱是一种汇票,一曰飞子。其后买飞子者不复支钱,转相授受,乃渐成一种习惯上的通用货币。《宋史·食货志》下会子条的开头说:“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彭信威认为,大概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纸币性质的流通手段。例如楚的马殷时期(907930年),在长沙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又大又重,使得市面上用契券指垛来交易,这岂不是和纸币的性质一样吗?当时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而四川比湖南还更厉害。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兑换券的地方。

日本人野开三郎认为,中唐以后,货币经济益形发达,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其经济信用既渐增长,其票据的流通力遂亦愈大。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竟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而柜坊之性质,亦由财物保管者,进为票据发行者。柜坊初起于长安,后经五代及宋,渐次波及各地,而尤以益州为甚。此票据的流通,及金融机关的发达,乃交子的前提。交子的发达即票据流通的延长,而主发交子之铺(亦称交子户)盖即由柜坊性质而来者也。

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九·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记载说:

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

根据这条记载,有学者认为,李顺作乱后,蜀罢铸钱,民间私造交子。

清明上河图,宋之极致

宋朝的经济发展,百姓们安居乐业,这等繁荣的景象,有很多诗词都描述过这样的场景:

州桥夜市煎茶斗浆,相国寺内品果博鱼。

金明池畔填词吟诗,白矾楼头宴饮听琴。

从这短短几句诗词之中,我们似乎依然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在一条繁荣的街道上,很多商贩都在高声叫卖着自己的商品。百姓们穿梭在其中,有的人是闲来无事,只是来这里逛逛;也有些富家小姐的丫鬟婆子,来街上选些女子的胭脂水粉、丝绸锦缎;也有些文人墨客,坐在旁边的酒楼里,点上一壶小酒,坐在临街的位置,看着眼下的繁荣……

这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吗?没错,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记录了北宋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也就是现如今的东京,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读书人、妓女、艺术家、贩夫走卒、平民、工匠,都在《清明上河图》的画卷里恬然自乐;东京城的名号举世皆闻,流行歌曲宋词从上到下,从庙堂到民间,犹如今天的流行音乐,传唱天下;最著名的词人苏轼、柳永,一有新词好词,如今天的新单曲一样,总是风靡一时。

如何判断一个朝代是否繁荣,除了那些看着非常晕眩的数字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看看那个朝代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他们的娱乐活动。如果这个朝代的百姓娱乐活动频繁,至少说明它解决了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温饱;如果连最简单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那又何谈娱乐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朝代之中,夜晚似乎就是用来睡觉的,因为在这些朝代之中,多半都会有“宵禁”的规定。如果哪家的公子想要打破“宵禁”,就算没有被官府抓到,也难免会面临被锁在城门之外的尴尬处境。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都记得这样一个场景:贾瑞想要趁着夜色和王熙凤行那苟且之事,结果不仅掉进了凤姐设下的“相思局”之中,还被关在了夹巷之中一夜。

可是在宋朝,并没有“宵禁”一说。北宋初期,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重新确立户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区别开来,将城市居民列为坊郭户,并在全国范围内按城市居民财产状况分为10等。而在之前的隋、唐,坊和市是分别设置的。坊是居民区,市是商品交易区,二者不能夹杂,不遵守这样的城市居住管理的则要受到处罚。北宋时期打破里坊制,这种城市商业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形成了城市的时尚生活方式与市民的消费观念。

北宋的汴梁与李唐的长安或者洛阳相比,是一个更接近生活,而远离耕战的城市,它独特的风华诠释中国彻底从封建门阀统治的时代走出,市民成为了城市的主角。可惜早期的事物往往绚烂而无法自我节制,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淫靡泛滥,更不幸的是碰上了游牧人周期性的强力崛起。不过,这个时代似乎与现在的我们有着更多也更贴近的共通。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认为:

中国从汉到唐,人均产值均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宋代是一个发展的高峰,人均产值增长了1/3。从11世纪到14世纪,极有可能又降了下来。假定欧洲和中国公元1世纪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到了宋朝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欧洲已大大落后于中国的水平了……

黄仁宇在他的名著《中国大历史》中也说: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根据史料记载,一个在城门口守城的士兵亦穿“丝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过当时欧洲一般的封建主。而在《南宋馆阁录》中的记载,更是让人们见识到了宋朝的繁荣,据说南宋官员的办公室里还设立澡堂:

国史日历所在道山堂之东,北一间为澡圊、过道……内设澡室并手巾、水盆,后为圊。仪鸾司掌洒扫,厕板不得污秽,净纸不得狼藉,水盆不得停滓,手巾不得积垢,平地不得湿烂。

很多人都喜欢看《水浒传》,那我们不妨也来说说《水浒传》之中的百姓生活。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之间的那些往事,被各种影视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演绎。大家的目光都停留在潘金莲的美貌、西门庆的风流倜傥,以及武松的男子气概上,但是我们却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武大郎只是一个街头上卖炊饼的贩夫走卒,甚至连一个专门的店铺都买不起,可是他家中的生活水平又是什么样呢?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庭院,虽然不大,但也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型的四合院了。武大郎在外面卖饼,潘金莲在家里主持家务,整天还会摆弄那些化妆品,时不时地就要添些衣服。她原先是丫鬟出身,相信也是心灵手巧,女红绝不在话下,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靠着女红帮补家用,这就说明武大郎卖炊饼所得的银两足够他们的日常开销。在现如今这个社会,这样的消费水平恐怕也很难达到吧。

以银养兵,天下无贼

都说宋朝军队孱弱,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其一、不闻其二,在中国古代史中,宋朝是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

何为募兵制?说白了就是自愿来当兵,并不会强制执行。

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朝廷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不过在灾年之中,也会招募一些流民和饥民当兵,这是宋朝的一项传统国策。

宋朝的军兵,都有自己的俸禄,只不过俸禄是按照军衔的高低来发放,军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钱、月粮和春、冬衣。此外,还有郊祀赏赐、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因立战功等原因而颁发的军赏,往沿边或外地出戍时发放领取钱米的口券,此类固定性或临时性的补助,名目繁多,难以悉数。

当一个地区遭遇了自然灾害,朝廷除了派去赈灾的官员之外,往往还会到那个地方去征兵,对象无外乎就是那些身强体壮的灾民。眼看着亲人故去、家园被毁,自己下顿饭还不知道能不能吃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去当兵实在是个非常好的办法。

这种做法,不仅对灾民有利,对朝廷同样有利。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了,中国古代很多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说朝廷有多么黑暗,皇帝有多么昏庸,这些和他们这样的平头百姓没有半点关系,和他们真正有关系的,就是他们能不能吃饱饭。

在宋朝,即便是遇到了灾害,不要紧,有人给你饭吃;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好,欢迎你来当兵,我们给你银子作为俸禄。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哪个傻瓜还愿意将脑袋别在腰上,去过那种刀头舔血的日子?哪个傻瓜愿意去触犯法律,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

当然,这种募兵制也有一个弊端,且听我细细道来。

征兵的过程之中,肯定要有一些标准。宋太祖赵匡胤最早将强壮的军士选充“征兵的模子”,分送各地,用做招募的标兵。后又改置“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各种番号的禁兵、厢兵等,身长标准也各有等差。招募好的士兵,基本上都会在手臂上刺上一个号码,或者是某个军队的专属LOGO,用来防止士兵逃跑。完成了刺字工作之后,恭喜你,你就成为了大宋军队中的一员,可以去财务处领取你的“奖品”——军人的统一着装和俸禄。

赵匡胤定下来了很多标准,但是在征兵的实际过程之中,能够落实的却着实不多,尤其是在灾区,这种标准简直就成了摆设。灾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进了军队,不管今后混到什么分儿上,最起码还是会管饱饭的,即便是上了战场战死了,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基于这种思想,很多不够标准的灾民也都争先恐后地加入了报名的队伍,而负责征兵的官员当然也知道他们的想法,可是又能怎么办呢?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都饿死吧?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就这样,有一部分根本就不符合标准的灾民也成为了军队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