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459600000021

第21章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4)

尽管他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当他听说小朝廷的人马来到城外的时候,还出城迎接,请行朝“驻跸”泉州。张世杰想了想,觉得这样不成,如果要停在了泉州,就和他制定的“南下”方针起了冲突,于是他决定,还是要走,一定要往南逃。

可是经过了长途跋涉的行朝船只早就破败不堪,就连粮草都快被吃光了,哪里还能往南走呢?要说这张世杰做起事情来可真是不管不顾,他当下决定强征泉州港里蒲氏的船只,籍没其财产。

这件事情的直接后果就是激怒了蒲寿庚。原本他还想要在两方势力之间做个墙头草,说好听点就是保持中立,可是张世杰的这种做法,让他非常生气,于是一怒之下,纠集地方势力,以武力将端宗船队逐出泉州港,第二个月就投降了元朝。

端宗的海上行朝从泉州经潮州到达惠州,仍感到不安全,在景炎二年四月到达官富场,也就是现在的香港九龙以南。要说他们也真能跑啊,硬生生的从中原地区跑到了香港,决定在这里立足,开始营建行宫。

可是凳子还没坐稳当呢,元军就已经杀过来了。最终,就在广东中山这个地方,遭到元军水师袭击。张世杰部被俘将士颇多,陈宜中率领的数千人与800艘战舰遇飓风溺死,陈宜中仅以身免。

陈宜中对这种流亡抗元已彻底灰心丧气,提议行朝移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去,并借口欲作准备就逃之夭夭。国难当头,他已是第二次逃脱了,这是这位“宝祐六君子”领袖留在历史上的最后表现。

第二年四月,宋端宗因病而逝。对于南宋小朝廷来说,这种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很多大臣们都觉得,这是天要亡我啊!于是打算拆了行李散伙,只有陆秀夫在这个时候非常沉着,他拿出了自己代笔撰写的《景炎皇帝遗诏》,也就是宋端宗的遗诏,将皇位传给了卫王赵昺。

在面对其他大臣的时候,他满脸严肃地说道:“古人有以一旅成就中兴大业的,如今百官具备,士卒数万,难道不能立国吗?”

众人一听,都羞愧不已,决心要将抗元的道路坚持下去。于是立赵昺为帝,是为帝昺,改元祥兴。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张世杰任枢密使,陆秀夫任左相。他还每天亲自书写《大学章句》,为年仅8岁的帝昺讲课。

雷州的辖区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雷州半岛,是碙洲的陆上屏障,对行朝的安全至关重要。五六月间,张世杰遣将与元军展开了雷州争夺战,但最终失败。行朝不得不转移到珠江口海中的崖山,这也是张世杰的决定。

崖山与其西的汤瓶山对峙如门,阔仅里许,故称崖门,门内形成天然避风港。在他看来,进可乘潮而战,退可据险而守,完全可以建设成一个根据地。于是,一上崖山,他就命兵士造行宫30间,建军屋3000间,作长期据守的打算。

元军下定斩草除根的决心,对南宋小朝廷紧追不舍。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从潮阳由海路到达崖山,包围了张世杰的部队。几天后,副帅、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李恒也从广州率战舰120艘入海前来会合。

张弘范包围张世杰的次日,恰是元宵佳节,在双方战舰云集的海面上,当地居民依旧举行了每年一度的海上元夕竞渡。喧阗的鼓乐,与密布的战云形成强烈反差。

唉,国家兴亡,生活依旧,老百姓该做什么的还是做什么。

这时,包括官军与民兵,宋军大约还有20万左右,战舰至少近千艘。而张弘范所率元军是水陆共2万,加上李恒的部队,总数估计不会超过3万,战舰大约400余艘。从崖山之战的绝对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并不处于劣势。

但张世杰其人,虽是宿将,却不知兵,这时的心态也是有点失常,不是做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两手准备,而是孤注一掷,打算与元军一决胜负。当时有人建议他先据海口:“幸而胜,国家之福;不胜,还可西走。”他不耐烦地说:“连年航海,何日是头,成败就看今日!”

张世杰决定不派战舰扼守崖门,却把千余艘战舰背山面海围成方阵,贯以大索,四周围起楼栅,一如城堞模样,帝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放弃入海口的控制权,是一大失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更是一大失误。他在4年前的焦山之战中就因为将10船连成一舫,最后被动挨打,大败而归。如今,他不但无视前车之鉴,还把同样错误犯得更大,崖山之战的结局这时已经铁定了。

张世杰的战舰方阵准备了半年的干粮,但所需燃料与淡水仍来自崖山,每天派快船前往砍柴与汲水。张弘范一方面派重兵把守崖山上的淡水源,一方面派出小型哨船袭击宋军的运水船。10余天后,宋军淡水供应成了问题,一饮海水就上吐下泻,战斗力大减,水战优势逐渐丧失。

元军在崖山西山头上架炮射击帝昺的御舰,但御舰张起布帘抵挡炮石,纵受炮击仍岿然不动。张弘范派出满载柴草的小船,点火直冲宋军方阵。但宋军以泥涂舰,外缚长竿顶住火船,再用水桶浇灭火苗,使火攻不能得逞。

正式开战前,张弘范让不久前被捕的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答道:“我救不得父母,怎么还能叫别人背叛父母呢!”还把日前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连声称赞“好人好诗”,不再勉强他。张世杰在元军中的外甥3次奉命前往劝降,回答他的是:“我知道投降能活命,而且能富贵,但忠义之志决不动摇!”

二月六日,乌云密布,阴风怒号,元军兵分4路,从东、南、北三面向崖山发起总攻。张世杰的方阵南北受敌,士兵都疲惫无力再战。战争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元军摧毁了宋军7艘战舰,突破了对方的防线。张世杰见水师阵脚大乱,但大索贯联,进退不得,这才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

这时候,暮色四合,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帝昺的座舰被其外围的战舰壅塞阻隔在中间,自己无法接近它,便派小舟前去接应帝昺。陆秀夫唯恐小船是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帝昺接走。张世杰只得率领10余战舰,护卫着杨太后,借着退潮的水势,杀出崖门。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给南宋王朝画上了句号。

南宋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帝昺投海而死。为了复兴宋室,陆秀夫一直不停奋战,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陆秀夫在临死之前,决定要带着年仅9岁的小皇帝一起跳海,以身殉国。但是他也有些担心,毕竟小皇帝年纪还小,如果他不是南宋的后裔,如果他身上没有血海深仇,现如今或许应该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吧,至少能够拥有正常小孩的童年时光,可是命运却偏偏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处,想想真是心酸。

但是为了南宋的尊严,他还是跪倒在地,对小皇帝说:“皇上,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断然不可作出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这句话摆明了只有一个目的,让小皇帝安心赴死。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小皇帝这时候却出奇的平静,他说:“爱卿,这个时候朕仍然感激上苍,在最困难的时候,朕身边还有一个忠臣,肯在这种时刻还一直陪伴朕。”

相比于小皇帝的冷静和从容,一心寻死的陆秀夫也不禁泪流满面。最后他背起皇帝,用一根绳子将自己和他紧紧地绑在一起,投海自尽。据说在投海之前,陆秀夫高声喊道:“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杨太后随张世杰突围的时候,听到小皇帝的死讯,失声痛哭道:“我忍死到今天,就为赵氏一块肉啊,现在没希望了!”说罢,南宋最后一任太后也投水自尽。

张世杰收拾残部,打算远走占城,但部下不愿背井离乡,只得仍回广东沿海。元军仍紧追不放。五月,张世杰率舰到达海陵港(今广东阳江南海陵岛),飓风突至,船队全部倾覆,他也堕海身亡。

宋朝人的气节,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出了名的。说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文天祥。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也就是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3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他的好友曾经这样对文天祥说:“现在元军3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

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300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还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

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元军,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能够改变历史的脚步,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流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据说,文天祥受刑刚毕,传来了忽必烈停止处死的诏旨。他是欣赏文天祥的,这是一个杰出人物对另一个杰出人物由衷的器重。他希望文天祥以对宋朝的忠诚来为新兴的元朝效忠出力,表现出一个一统天下的开国明君在网罗人才上的宽广胸怀。但是,倘若文天祥觍颜改事新朝,他就失去了流芳百世的固有价值,也就不再是后人心目中一身浩然正气的民族英雄。

纵观文天祥一生,任相于危难之际,却没能挽狂澜于既倒;其后毁家抗元,兵败被俘,也并没有建立惊天动地的功业。后人纪念他,以为是:“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肯定他的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为烈士;“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钦仰他的是节概与操守。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贞气节,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地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地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

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这段恐怖的时期,大量的人死于屠杀,死于瘟疫,死于战乱,北方中国的人口下降了80%,南方中国的人口则下降了超过30%,整个中亚几乎成为了无人区和荒漠,中东地区先进的灌溉系统受到完全破坏。虽然蒙古人客观上帮助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是他们没有丝毫人性的残忍恶行,是整个世界史上所罕见的。蒙古人当时的行为就如成吉思汗自己说过的:“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着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南宋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生的重大转折,不仅仅是汉族政权的彻底灭亡,更标志着在南宋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的工商业、高科技、农业、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文明相对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开始实行封闭、保守、轻工商业和更加集权的制度,并正式以程朱理学为科举的主要内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元朝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马背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明太祖朱元璋继承和加强了元朝的各种制度,而禁锢的文化思想、落后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同为异族统治的清朝达到了最高峰,直到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