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洞察力与掌握、支配他人的力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为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都有某种基本形迹可循。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已经对此在进行某种程度的实践。例如:当你拜访朋友时,他正在院子里砌一个水泥台子,且快接近完工阶段,这时你就会向他赞美几句:“你真能干啊!”“手艺不错嘛!”你知道对方绝不会讨厌你的这种夸奖,因为你自己就是如此。由于知道自己需要他人亲切的赞美,所以便可以预测对方也会有相同的心理,因此你才说出让他对你产生好感的话,这就是由知识化所产生出来的说服力的最明显的例子。如果你能培养这种能力,就可能更加强有力地获得知道更多事情的能力。
因此,要成功地说服、支配他人,首先你必须使你自己的存在有价值、有意义。如此,便能使对方自动地来找你,受你支配。你的确具有这种力量与能力,不要忘记了,也切勿妄自菲薄。
人可以不辞辛劳跋涉千山万水,只为了与知心的朋友共聚一堂,做一次彻夜长谈。但是,很不幸的是有许多人却认为自己没有谈话的对象,也没有可以信赖的朋友,没有诉苦的对象。
而在这孤独的想法背后,往往是有事实根据的。相反地,这世界上也有许多并不孤独的人,但是他们喜欢替别人乱出主意,或一开口便牢骚满腹,甚至喜欢改变别人,好管闲事。其实这两种人都并非人们所需要的人,一般人所需要的是可以了解他、理解他、喜欢他、安慰他的人。
“的确如此。”当你对人说出这句话时,表示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及他说的意思,而对他来说,你便具有强大的魔力,足以吸引他。
任何人都可以培养起了解他人的能力,只要他能自如地掌握有关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对方和自己同时产生能看透对方内心的力量。比如说,当对方遵照你的意思做事而觉得疲惫不堪,因此向你发牢骚、抱怨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洞悉人心,便能立即察觉到他一定是心有不满或不服气,因为倘若只是由于肉体的劳累是不会发牢骚的。当人们在精神上感觉疲倦时,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做不想做的事;二是他不能做想做的事情。如果你了解这一点,你便能帮助这些精神上疲倦的人,从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的确如此”这短短四个字,就是你能向他人说出的最体贴、最温柔的一句话。换句话说,就是对方最乐于听到的一句话。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感情移入的魔力。所谓感情移入,就是以我心换你心的将心比心的态度。它能使你具有了解对方的情绪与心意的能力,使你具有支配他人的力量。这里要列举的就是说明由于体谅之心的感情移入而获得人们的感激与欢迎的例子。
美国洛杉矶的一位牧师,当地人们每当遭遇困难时,经常通过电话向他诉说,并请他发表建议。他说:“每当电话一响,我就尽快拿起话筒。我这样做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如果有问题要问我,都会有点害怕,害怕打扰我,破坏我日常生活的宁静,所以他们在拨电话号码时心里已经感到不安了,倘若此时我接电话的时间长一点,他们会更不安,如我立刻拿起电话,往往就在这一刹那间,便能消除他们的不安。也许打电话的人并没有很明显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当电话立刻接通后,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较安心的。”
像这类小事情,由于感情的移入,于是这位牧师便能受到众人的喜爱与尊敬了。你不妨注意一下,尤其当你与职位高的人接触时,或对别人有所请求时,你便能体会到这位牧师所说的话。
当对方情绪不佳或正在发脾气时,利用感情移入的方法最为有效。因为对方正经历着这种痛苦的状态。因此他会迫切需要能够缓和这种压力的人。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够避免不安,不安是心灵最痛苦的经历。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尽全力逃避它。
如何把握承诺的力量
“是”与“不”生来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看你如何把握了。不过,千万别为不值一提的抗议而反抗。这样的说服会毫无意义可言。
有时一个小小的承诺,就能在人们的平静生活中激起浪花。所谓承诺,就是指约定,也就是指能使对方赞成你的意见,并且热衷实现你所拟定的计划。当你允诺对方:“如果你顺从我,我会给你很多好处,比如……”这样的承诺就会像炸药一般炸碎对方内心对你的防范,
他会对你充满期待。莎士比亚曾说:“约定……就是张开期待的双眼……它是世界上最优雅、最美丽的东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莎翁是一位深知承诺力量的专家。
在商业界,人们随处可见承诺的力量。只要你稍稍注意一下,你就知道他们的承诺方式了。譬如说,你到鞋店去买鞋,店员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你呢?他会说:“这双鞋子穿起来很舒服”、“买这双绝不会吃亏”、“你穿起来真好看,你的朋友一定会赞美你的”;如果你是买童鞋的话,他就会说:“这双鞋非常结实,小孩子蹦蹦跳跳的也不容易坏”。这些针对顾客心理的话,就是对顾客发出的承诺,因此很容易使顾客心动,而买下这件东西。
承诺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原因在于一个人除非他自己对某件事情有过经验,否则他在做每一件事时,心里总会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不敢妄下结论,评定这件事究竟是好还是坏。
因此,他会期待着你在一旁,敲锣打鼓一番,说些好话,以增加他的信心。只要你向他提出承诺,他往往就会顺水推舟地表示相信你,并做出决定。
然而,如果你希望对方永远保持对你的忠诚,则你应该给予对方报酬。换言之,你必须实现你的承诺,否则,你所得到的好结果,将仅仅是昙花一现,对方会永远对你失去信心。
下面这一段,是一位小伙子煞费苦心地劝说女朋友答应他的邀约的对话:
“你今天真漂亮,晚上六点钟我们出去吃顿饭,聊聊天,好吗?”
“不行。”
“我们应该彼此多了解一点。就在六点钟好了,到时我来接你。”
“不行。”
“说不定我们可以遇到一个我们喜欢的人,或是一件有趣的事呢,就是今晚六点钟吧!”
“不”
“六点钟见面以后,我们可以吃顿饭,看场电影,然后到咖啡厅去坐坐,我们会有一个非常美妙的夜晚,还是去吧!”
“是吗?”
“我发觉我越来越喜欢你,今天晚上一定要见到你,就六点钟,我来接你。”
“那好吧,就六点钟再见。”
以上这段对话,虽然稍有夸张,但这些话就使用了使对方说“是”的技巧。包括若干说服对方的基本原则——执拗性,使对方兴奋、奉献自我等。促使对方说“是”的方法很多,这里的目的就是使你以最简单的方法,促使他人对你说“是”。
现在,你不妨从你身旁的任何东西开始想起,你会发觉,你所有一切几乎都是经由他人的同意而得到的。“要求——得到”,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原则。要求的方式分为许多种类:婴儿大声哭喊从而获得牛奶,年轻人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因而得到婚姻的对象,面包店的老板把刚出炉的热面包放在店门口,以面包热而香的味道,引起过往行人的购买欲。
我们日常所要求的都是些什么呢?无非是要引人注意,想借助于对方,想与对方合作,想得到对方的同意等等。“要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事实上真正重要的事,是使我们所要求的事让对方无可拒绝,亦即诱使对方对我们说“是”。
使对方说“是”,其实比想象中的容易。任何要求的答案只有两种——“是”与“不”。
开始时,此两者各占一半的机会,因此,只要能稍加努力,则否定的一半就会变成肯定的了。
有一位实业家,最大的嗜好就是种番茄,种出的番茄又大又红又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的一番话很有启发性:
“我认为一切事情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制定一个高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我就是下定决心要种出自然界所给予的最大、最好的番茄,所以我才能集中全力,不断地研究、改良品种、研究栽培。同时,我只以栽种番茄为惟一目标,没有留下自我失败的余地,就像过河卒子般,
只有拼命向前了。我相信任何人,只要他对一个目标付出全力,他一定会成功。”
这段话充分表现出集中力量,对自然界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当然,这个原理用在人类身上,也会产生奇迹似的效果。
如果有人对你的意见吹毛求疵时,有一个法则,可以让你征服对方。有了这个法则,你等于将对方一半收归己有了。这个法则就是“对于不值一提的抗议,不要夸张地作出反应,即使对方的语气强硬,你也不必产生强烈的反应”。
当然,如果对方的抗议是有根据、有理由的,那么我们回答的方式就比较简单,因为能做此种抗议的人,必然是一位明理的人,所以你只要合情合理地回答他就可以了。
如何以退为进说服对方
要让别人热心于你的计划,必须先说服他来参加你的计划,倘若可能的话,就不妨使他先从容易一点的事入手。这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往往会高兴地当作一种真正的成功。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除非你有把握,你最好不要说,我确认如此。”这是一种反对讲话绝对、反对强烈断言的观点。换言之,讲话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满。
最好能养成一种习惯:忍受其他人讲话中的矛盾,并且小心地控制自己的断言。甚至要抑制自己的言语,比如考虑会表现出固定意见的每个字或每个措词的语气,如“当然”、“毫无疑问”等等。而要试着说“我认为”、“就我了解”、“我想”、“目前对我而言是这样的”之类的话。当认为别人的判断错误时,并不要立刻反驳他的矛盾点,或者指出他叙述中的荒谬处。你会发现这种态度的改变是明智的。会使你参加的谈话能更愉快地进行。越是谦虚地提出意见,别人会越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同时自己也越不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更重要的是,这将更容易说服别人放弃己方的成见和错误的观念来赞成或接受自己的意见。
这是事实:人们总是比较珍惜难于得到的东西。你的对手不会欣赏容易得到的成功。所以假如你真的想让对方快乐,就让他们争取每样能得到的东西。除了不要太快让步外,也不要太快便提供给对方额外的服务、允诺快速送货、由己方负责运费、遵照对方的规格要求、提供有利的条件或者降低价格。即使要做这些让步,也不要做得太快。千万不要轻易让步而令对方从容取胜。
古人曾提出过,要如流水般的抵抗。水流在压力下被迫流入不熟悉的河道时,总是暂时引退。等到合适的时候,再慢慢地渗透,起先是缓慢的,然后逐渐成为一股很大的冲击力。
当对方固执己见的时候,我方应聪明地学习水流的抵抗方式,先后退,继而倾听、思考,而后再慢慢地向前移动,所以措词要留有余地。
关于“以退为进的说服方式”,一位行家曾经有过如下的亲身经历:
有个计划要实施,必须说服经理同意。对于这个计划,主任也很感兴趣,愿意在说服经理时在旁支援。于是我们俩到了经理室,首先由我做了大致的述说,经理思考片刻,就问主任:“你觉得怎么样?”谁知道主任的回答语出惊人:“呀,两边都好!”我不由得怀疑自己的耳朵,他明明答应做我的后盾,怎么变卦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经理只答应“考虑、考虑”,结果这个计划被冷冻起来了,就差一步而已。当时只要主任鼎力相助肯定会通过的。
“真是个不守信用的人”,我在心里对主任很有意见,但是后来才知道,这全是我的误解。
第三天下午,经理表示同意了。原来主任表示出什么都好的态度,然后再说服了经理。如果主任和我一起鼓起如簧之舌说服经理,经理会做出什么决定,就难以预料了。或许他不同意的原因就在于以为我们俩串通一气来逼他就范。
对说服的内容不关心,给人似乎反对这种方法的感觉和印象,但事实上就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对方易于将你视为决策的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