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曾任强说三国领导力
2428800000002

第2章 领导的智谋胆识关系团队发展

)第一节 三思而行,领导需要理性思考

导者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讲求变通要领,用理性的思考看待问题,有效抑制内心的冲动。正所谓“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做事情绝对不能凭自己想当然地去做。自己把“一”想成“二”,然后用自己的理智去将事情考虑周全,再去做的时候,就必然不会那么容易出错了。

曹操错杀蔡瑁、张允:领导犯错不要搪塞

刘表的后妻蔡氏和她的弟弟蔡瑁谋害刘备不成,待刘表死后,又和张允等人拒绝刘备进入襄阳,不久便向曹操投降。蔡瑁和张允被封为水军都督和副都督,蔡夫人及公子刘琮则在曹操假意封官后于途中被杀。

那时候荀攸曾经提醒曹操,蔡瑁和张允是谄佞之徒,怎么能放心让他们掌管水军呢?曹操大笑说:我难道不知道他们是谄佞之徒?只是我们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性,不习惯水战,所以暂时留下他们的性命,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可见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有杀这两人的念头。为了权宜之计,才假装很欣赏他们的样子,以免引起他俩的疑心。

蔡瑁和张允由于久居江东,对水战十分熟悉,布寨操练,都很精妙。周瑜借蒋干来做说客时,给予曹操假情报,诱使曹操杀掉蔡瑁和张允。曹操杀完立即省悟:中计了。但是他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若无其事地向众将说:他二人怠慢军法,所以处斩。大家不敢再问。曹操杀蔡瑁、张允,我们看起来,并不为他着急,倒是做错事不认错,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小孩子做错事当然应该认错,这样能加深印象,希望以后不要再犯。基层员工做错事,应该认错。基层主管自己做错了也要承认,必须以身作则。中层主管做错事,要向高层认错,对下属则不提起。高层主管,那就很少承认错误,有时还会恼羞成怒,模糊焦点,用其他的事情来转移目标。曹操错了,有时承认,有时则找理由搪塞。这一点我们不能怪他,因为这样的表现,也合乎人之常情。

领导力箴言

作为一个领导,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做到公正,即便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也要以公正的态度勇敢地承认下来。其实中国人普遍知道检讨的重要性,却很不容易做好检讨。常常虚应故事,避重就轻,然后把所有责任,都归于制度不够完善。不论任何检讨,结论始终只有一个:“如果制度不能改善,恐怕以后仍将如此这般,很难改正。”不管是作为领导者还是员工,有缺失,不用怕,可以换取一些宝贵经验,下次做得更好。检讨缺失,不在于找出谁的错,而在于培养更佳的计划和执行方案。作为领导者来说,小缺失可以避免大失败,常常检讨,累积经验,才有机会获得大成功。

领导身份地位越高,就越应该知道自己的缺失或弱点,以便及早补救,这是员工一致的希望。然而,身份地位越高,企业赋予他的自由范围也越大,他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歉意。员工只有一个要求:赶快用心设法补救,千万不要坚持“错就要错到底”。

其实缺失可以改进,但失败后却很难东山再起。领导者只要把缺失检讨出来,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不一定非要承认失败,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反而让对手有机可乘,或者造成自己乱了阵脚,更加得不偿失。

应该寻找出真正的原因,及时总结,该承认自己过失的地方不妨就勇敢地承认。这样不但对自己是一个总结,还能赢得更多人的敬仰,也不至于人心涣散、导致失误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检讨过失造成的更大的失误。

曹操误中连环计:领导决策要谨慎

曹操善用计谋,一向警觉性很高,疑心很重。但却对庞统的献计毫不怀疑,马上指示部属照办,弄得大家都不敢有意见。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计谋,当然不会说出来。如果曹操和往常一样,先欣然接受庞统的意见,却不立即指示照办,待庞统离开,再询问大家的意见,相信有人会提出异议,至少有反复思虑的机会。由于庞统久负盛名,曹操仰慕已久,不敢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先采取反面的姿态,喝令左右拿下,指出这等奸计,居然用来蒙骗,以探其虚实,但至少也应该首先不发表意见,让大家向庞统提出质疑,然后再做决定。庞统献策完毕,居然还要离去。虽然离去的理由说得十分动听,要劝降更多的东吴豪杰,但曹操这时候也应该心生怀疑才对,怎么会深信不疑,以致在场无人敢有异议?

看来庞统果然高明,和曹操刚刚见面,就要求参观军事设施。相信一般人不敢这样大胆,因为军事机密,外人怎么可以随便看呢?庞统一下子攻破了曹操的心防,又遥指江南,说什么“周郎,周郎,克期必亡”,把曹操捧得天高,几乎失去理智。而且献计之前,先问军中有没有良医,再转回话题,提出连环计。这种沟通本领,实在高明。曹操心防既破,心中的疑虑又被他一击命中,哪有不信的道理?曹操兴致高昂,谁敢在这个时候表示异议,岂不是太不识相?庞统的高帽子策略、攻心为上战术,曹操抵挡不住,使其连环计轻易得逞。

领导力箴言

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干什么,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上当,而且对于欺骗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只会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很少去笑那些骗子,反而多少有些羡慕:“他真高明,居然骗了这么多人!”而对被骗的人,在同情之外,还有几分不屑:“你怎么这么笨,这种当也会上?”好像责任不在骗子,而在被骗的人。其实,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

西方人鄙视骗子,使其备受压力,抬不起头来。而中国人认为人人应该各自小心,不要上当,使那些骗子无从下手。但是“小心不要上当”,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因为没人能做得到绝对诚实,所以只能自己小心。社会上骗子并不多,但是喜欢被骗的人太多了,才会发生那么多骗人的事件。骗人的人当然不对,而被骗的人也未尝全对,谁叫你不小心?“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正因为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可以相信的时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时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变,不可不防”。这些话都是中国人常说的,看起来互相矛盾,却是因时制宜。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以选择相信别人,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别人。你相信别人,万一被骗,大家就会嘲笑你,“三两句话,把他骗得团团转”,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但你不相信别人,又怎能与其相处?因此,在信与不信之间,需要自己拿捏。

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也有拿捏失度的时候。他求贤若渴,仰慕庞统已久。而庞统利用高明的沟通技巧和策略,攻破了曹操的心,使其上当。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相信别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相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上当。对任何人都相信,受骗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刘备错伐吴:领导有感情更要有理性

如果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则在人和方面占优。他人缘好,到处受人欢迎。他从基层做起,一路向上晋升,对人情世故非常熟练。他能够赤手空拳建立蜀汉,完全得力于他的仁义宽厚。

正因为如此,关羽、张飞当年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予了他最大的鼓舞和支持,并且历尽艰辛,始终不变。他们这种知心之交,不是一般君臣、同人、朋友所能比的。所以听到关羽阵亡,刘备立刻把矛头指向东吴。他明知诸葛瑾是孙权特使,也是诸葛亮的兄长,带着两面不讨好的无奈前来致意,却当面怒斥:“杀弟的大仇,不共戴天!”可见在刘备的内心,真的什么都不要紧,只有为关羽报仇才是第一。

刘备的最大号召力是以汉室正统自居。一心一意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现在曹丕篡位,传闻汉献帝已经亡故。刘备只知道传承皇帝大位,却不以替献帝复仇为前提,反而急于私务,为关羽报仇,岂不是因私废公,把私人恩仇,看得比公务更重要?诸葛亮所说“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和张飞所说“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刘备两相比较,竟然弃大义而先小义!

他的情绪管理,一向比张飞良好,现在竟然和张飞一样,被怒气冲昏了头。学士秦宓,对天文地理十分熟悉,向刘备提出时机不合适,恐将失利的看法,惹得刘备大怒要杀他的头。众官求情,刘备才把他关进牢狱。

曹操多方设法笼络刘备,始终没有成功。刘备对曹操,并没有感情,因此表现得十分理智。孙权接受诸葛亮的建议,与刘备联盟,等于助刘备一臂之力,使得刘备结束多年的流浪生活,找到荆州这一块根据地。他对孙权有相当的感情,以致愿意做他的妹婿。甚至一度差点久居江东,不想回荆州,都是重感情的表现。有这样的感情基础,居然被欺骗、偷袭,对刘备来说,对他的伤害,比曹丕篡位对他的伤害要大。刘备的感情用事,造成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自作自受,果然谁也挽救不了。

刚开始可能凭着人多势大,刘备大军把孙桓困在彝陵,大败朱然于江中,使孙权大受威胁。接着老将黄忠中箭受伤,以七十五岁高龄,战死沙场。五虎大将已去三人,刘备痛不欲生。孙权趁机把刺杀张飞的范强、张达以囚车遣回蜀营,向刘备求和说:“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等人,都是刘备痛恨的对象,现在都已经亡故。只有范、张二人,尚在孙营,特别把他们囚禁遣返。”刘备如果适可而止,双方尚有回旋余地。偏偏他誓必先灭吴,次灭魏,弄得孙吴上下同仇敌忾,推出陆逊这位年轻的奇才。刘备听说偷袭荆州出于此人的诡计,更是愤怒,并且和关羽一样轻视陆逊。于是陆逊故伎重施,先求和,后派遣刺客,然后纵火烧蜀营,这和对付关羽的那一套,几乎相同。

刘备识才、育才、用才,都十分高明,但是临阵对敌就不很擅长。得荆州,是诸葛亮的策略;入川成功,由于庞统的规划。现在自己在战场上,必须随机应变。刘备虽然以老兵自居,却不如陆逊这位“黄口孺子”。又自认颇知兵法,以致移营就凉,而惨遭火攻。诸葛亮听到刘备的决定,也觉得“汉朝气数休矣”而无可奈何。这一次重大的失误,使刘备毕生的理想,毁于一旦。

为什么把情绪管理摆得这么重要呢?因为人不是圣贤,都会犯错。现在如果你一犯错就觉得自己见不得人了,那你就不要做人了;但是也不能说错就错到底,那也是不理想、不合理的。

领导力箴言

刘备重感情,原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人无情,人缘不可能好,人气肯定不通达。但是张飞守下邺时,为吕布所袭,以致城池失陷。刘备当时并未加以处罚,已经看出他处事不够合理的一面。关羽投降曹操,彼此离开了一段时间,情况不明,刘备还是毫不怀疑。虽然同样不合理,却由于那时的刘备和今日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大家不可能对刘备加以指责。

人类有创造力,但是人类的破坏力往往比创造力更强。以前人们会有“天灾人祸”的观念,但现在几乎没有天灾,基本都是人祸。

空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很多都是人为的。所以,当大家说“人定胜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很多的破坏都是人为的。所以说“人定胜天”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因为现代人已经有非常大的破坏力。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人类带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威胁,因为它随时可以把整个地球毁灭。

比如说以前打一次仗,最多死几百个人、几千个人;现在都是高科技了,可能一个按钮下去,几百万人就不见了。所以现代人一定要小心,时代不一样了。

在这种人能量特别强大的时代,每个领导都需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否则的话,自己可能无意之间就闯了大祸。以前情绪不稳定所造成的破坏不大,现在情绪不稳定所造成的破坏力非常大。所以,情绪管理在现代来讲比以前更重要。

《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什么叫作格物致知?就是要注重科学。很多人说中国的儒家对科学不是很重要,尤其有人说《周易》是妨碍中国科学发展的,这都是不正确的。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科学的,格物致知就是说:人把事情搞清楚,就会得到充足的知识,然后用这种理性来指导自己的情绪和感情。一个领导只要很理性,他的情绪一定很正常,但是领导不可能时刻都理性,不可能每时每事都理性,有情绪是很正常的,因为人无完人,法无良法。

诸葛亮七擒孟获:领导要让人心悦诚服

孙权因为害怕刘备反攻,派人到南中,散布蜀军失败的消息,并鼓动南中兴兵作乱,以威胁蜀国。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当然想过自己的处境和出路。这时候退休,归隐山林,不但说不过去,而且实际上行不通。魏、吴一定会派人来礼聘,如不答应便可能会谋害他全家。如果干脆向魏或吴投降,把这个烂摊子甩掉,那当初又何必下山,徒然辛苦这么多年?算来算去,只有硬着头皮,鼓起勇气继续往前走。熬到诸葛亮这种地步,已经是毫无退路了。既然如此,当初的隆中对策是不是应该修正一下,以便做好准备,重新振作起来,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呢?

要北伐,必先安定南中,以免有后顾之忧。这一次蛮王孟获大起十万蛮兵,前来侵犯。趁此机会,诸葛亮向刘禅报告当前情况,以及平定南蛮的重要性。然后亲领大军,以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关索为先锋,一路秋毫无犯,向南而行。

诸葛亮深知南蛮离中原十分遥远,当地人多不习惯于王道的教化。要收服这些人,必须可刚可柔。马良的弟弟马谡在这一次南征的时候,向诸葛亮建议攻心、收心的计策,以免今日破之,明日复反,将来为了南蛮的问题来往奔波,对北伐一定大有影响。诸葛亮一向认为马谡是可用的人才,听到他攻心、收心的一劳永逸计策,自然满心喜欢。这一次兴师征伐南蛮,和以往的作战不同,不求速战速决,而求对方心悦诚服。

首先被擒的蛮将是郭焕。诸葛亮以酒食待之,问他是何人的部将,他回答是高定的。诸葛亮说高定是忠义之士,把郭焕放回。不久,高定果然率众来降。诸葛亮以高定为益州太守,郭焕为牙将。并以当地人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于是诸葛亮提兵大进,深入南蛮荒芜之地。

蛮王孟获闻知诸葛亮到来,立即召集三洞元帅商议对策,决定分兵三路,以得胜者为洞主。结果两个元帅都被蜀军捕获,赵云杀掉另外一个。诸葛亮释放了两个元帅,料到孟获必然亲自引兵前来厮杀。孟获果然大怒,挥军进攻,被魏延活捉,押解到大寨。诸葛亮早已杀牛宰马,设宴等待。孟获表示不服,诸葛亮赐了他酒食,给他鞍马,差人把他送出寨外,使孟获安然归去。就这样捉了放,放了再捉,孟获使出各种招数,诸葛亮逐一破解,总共七次擒得孟获,七次都无条件释放了。孟获深受感动,流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曾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于是率领兄弟妻子宗党等人跪下谢罪,向诸葛亮保证不再反了!诸葛亮问孟获心服不服,孟获说子子孙孙都应该感恩,怎么会不服。诸葛亮请孟获上座,设宴庆贺,令他永为南中之王。

诸葛亮不但归还孟获所有土地,而且不留一兵,不置一吏。彼此相安无事,南中皆感诸葛亮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四时享祭,并尊称他为“慈父”。终诸葛亮之世,南中没有再反,这令诸葛亮能够专心北伐。

领导力箴言

今天整个社会有一个毛病,都强调快,说速度就是生命,任何事都要捷足先登,但我不这么认为,单纯求快,只会死得更快。有时候适应推、拖、拉,效果更好。那么,怎么用推、拖、拉这种管理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领导有项工作要给甲做。如果直接交给甲,别人会想,他算老几?这个工作他做得了吗?有人会想,旁边有比他年资高的,领导为什么不尊重一下?有人会想,有人的年资比他高,领导却当着别人的面把工作给他做,那个年资高的人就完全没有面子了。这些人不敢打击领导,也许会想办法打击做事的人,让他做不成。

领导有个工作要给甲做,但是要顾及乙的面子,所以会先给乙:“这个请你做好不好?”

乙一定先推托说:“我忙不过来。”

领导说:“是啊,我也知道你忙不过来,不过不给你做,就是不行。”

乙说:“那怎么办呢?”

领导不等他讲完,就说:“那能不能给甲做?”

就这样,领导让乙拿给甲去做,这样乙有面子,他们两个合作得也很愉快,也达到了领导的目的。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事情复杂多了。其实不复杂,习惯成自然。有些事情不是一快就了事的——一味求快反而会死得更快。

如果诸葛亮第一次抓到孟获就立即杀了他,那么孟获的接班人还是会造反。用现代话来讲,孟获无疑是当时最牛的酋长,不管诸葛亮怎么抓他,他就是不服气,诸葛亮对他也很忍耐。到了第五次抓到孟获的时候,所有人都忍不住了,都劝诸葛亮把孟获杀掉算了,但诸葛亮还是放了他。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释,给足了孟获面子,这才收服孟获,让他真心投降蜀国。收服了孟获以后,诸葛亮没有在他那里留一个官员,没有要孟获一块土地。诸葛亮这样打仗是真的赢了,他赢得对方心服口服。

)第二节 凝聚核心,打造拳头型团队

理企业,领导一个人单打独斗,真的不如几人与你同心合力。要想成就大业,团队上下首先就要彼此充分信任。这就需要领导者不断地为自己网罗人气,树立企业团队忠于彼此的文化精神。此外最重要的是领导者自身要不断地提高,只有让自己手下的人心服口服,才能将自己一系列的英明决策顺利地执行。

三英战吕布:在实战中显示团队凝聚力

董卓自从吕布来投,先后说过几次“吾无忧矣”的话。吕布也真的表现得不错,只要有他在场,好像没有人敢挑衅。面对各地盟军,吕布一战把河内名将方悦刺于马下,使得曹操也不得不赞叹吕布英勇无敌,建议由十八路诸侯共商良策。只有擒了吕布,董卓才容易诛灭。似乎吕布不除,难以打垮董卓。

张飞一向看不起吕布这种不忠不义的人,除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之外,居然连认两个异姓父亲。他到底是姓吕、姓丁,还是姓董?让人搞不清楚,干脆叫他“三姓家奴”。他看到吕布骑着赤兔马举起画戟向公孙瓒后心刺去,马上飞马向前,大叫“燕人张飞在此!”和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关羽舞起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两个打一个,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举双股剑,也来助战。三英战吕布,使各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虚刺一戟,赶快收兵。

三英战吕布和关羽温酒斩华雄比较起来,更衬托出吕布果然英勇。张飞打不过,关羽加入,刘备也赶过来帮忙,终于迫使吕布收兵。可见单打独斗,实在不如三人同心合力。吕布败退,使我们明白,再英勇也可能寡不敌众。刘、关、张三人合力得胜,也让我们心中有数,桃园三结义必须表现在真实的行动上才有效果。这三人从此形影不离,彼此交心。吕布的出现,造成三英战吕布的场面,对刘、关、张三人,实在有很重要的刺激效应。从这个层面看来,三人还应该感谢吕布才是。

领导力箴言

当吕布出现的时候,刘、关、张三人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一同对战吕布。在这种共识的驱使下,三人自动自发对抗外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是观念的动物,这个特征对于中国人而言尤为明显,中国人一旦形成了某种观念,自然而然会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此,管理中国的团队需要从根本上,从调整观念开始。

在管理中国的团队时,面对困境一味地急于求成是没有用的,因为对于团队中的中国人而言,如果只是通过外在的压力来进行宣导和沟通,通常是无济于事的。相反的,一旦使团队成员从内心深处认同你所倡导的行为,那么任何事情都会顺利发展。因为,凡是中国人心甘情愿做的事情,他们都不会计较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反而会视其为某种挑战,进而充满无穷的动力。

换言之,一个会领导的人,不会仅仅规定下属做什么、怎样做,而是更多地促使其自发地表现自己。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人在自动自发的时候,可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而当中国人被动的时候,又可能成为天底下最糟糕的人。团队的领导者要激发出团队成员合理的行为、打造出协同一致的团队,其首要的工作在于培养团队成员自主自发的观念。

在对中国的团队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密切注意中国人快速变化的特性。中国人通常表现为变动性最强,同时持续性也最高,即“变动中有持续,持续中有变动”,可以说这是中国人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

中国人的这种特性使得团队成员很难掌控,因此,中国式团队的管理应该从根本处着手,否则通过组织形式的外在压力只能治标,其效果是不能持久的。

也就是说,治本才是主要的,治标只能暂时有用。如何治本?建立共识。要带领团队,最要紧的就是建立共识。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盘算,怎么可能精诚团结?如果董事长的决定,总经理不完全接受;总经理的决定,各部门经理有不同的解读,整个组织就没有丝毫组织力。

中国人建立共识是要靠第三者。第三者不能是领导也不能是干部。是领导的话,则领导太霸道了;是干部的话,那领导会觉得很委屈。当领导太相信一个干部的时候,干部会被宠坏,最后会蒙蔽领导,抢夺领导的地位。领导也不可以不相信干部,否则你将无人可用。

我们用第三者来建立共识,而第三者永远是死人。比如说,企业里领导有意见的时候,他会说:“如果胡雪岩(第三者)来处理这件事情,他会这么办。”干部说:“不,不,如果是胡雪岩,他会这样做。”每个人都说胡雪岩,而自己没有意见,这是最佳的方式。

建立共识,不是要全员统一思想,一个领导要使上上下下看法都一致是不可能的。领导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要能够跟较高级别的干部多打交道,建立共识,就算是成功的。

古城聚义:打造团队重在彼此信任

曹操东征刘备,小沛一战,使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刘备投奔袁绍,关羽土山约定三事,暂时和曹操回许昌。张飞原来是庄主,现在重操旧业,在古城安身。由于讯息不通,彼此失去联络,都不知去向。

后来,关羽听说刘备在河北,就过五关斩六将,急着要和大哥见面。途中又知道张飞在古城,更是喜出望外。想不到张飞误会关羽投降曹操,非要杀他。刘备得到消息,赶快设法赶来相会。于是,在古城刘、关、张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再一次证明桃园三结义的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历尽艰辛,却能够不违当年的誓言,三人同心。

如果关羽投降曹操,获得曹操的赏识与重用,阵前斩杀颜良、文丑,朝廷封为汉寿亭侯,从此为曹操效命。请问:我们对桃园三结义有什么看法?是不是觉得当年关羽的动机,纯粹是自己犯罪在逃,想借刘、张的力量,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而所有的理想,则完全是假的?

刘备若是对关羽没有信心,不可能那么从容应对,很可能死于袁绍之手。于是关羽更有了理由,一举消灭袁绍,用不着等到官渡大战,甚至因此帮助曹操提前完成统一大业,老百姓也不必那么痛苦,忍受长年的战乱。但是,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势必要改写。

张飞具有独立经营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并不需要刘备、关羽的助力,但他仍然再度慷慨捐献,把自己的力量无私地奉献给结义兄弟。桃园三结义,因古城聚义而加强彼此的信任,奠定了此后共同奋斗的坚实基础。

领导力箴言

每个领导都追求成功,真正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提出一个参考答案:成功就是抓住员工的心和员工的钱。有100个员工愿意把心交给你,你就可以领导100个员工共同奋斗;有100个员工愿意把钱交给你去运用,你就有100个员工的资金。中国人很难把心交给你,中国人很怕把钱借给你用,这是事实。如果领导做不到这点,只靠自己的心力,那领导很快就会心力交瘁;只靠自己的本钱,那领导的生意规模也是有限的。如果有一群员工,愿意把心交给领导,愿意把钱交给领导去运用,领导就成功了。那么领导靠什么让别人把心和钱交给自己呢?靠的就是人情。生活中最可贵的便是人情。人而无情,何以为人?可惜有许多领导者,认为上班时间工作第一,人情是工作的重大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在桃园三结义之时,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为他获得了关羽、张飞的心和他们的钱。关羽和张飞愿意把自己的心和钱都给刘备,成为刘备的团队中最内层的核心人物、中坚力量。

博望坡显才:新领导要烧好“第一把火”

诸葛亮没出山以前跟刘备是平起平坐的,因为当时他还不一定要吃刘备的饭,干吗要委屈自己?当诸葛亮决定出山追随刘备以后,他立刻跪下来称刘备为主公,从此以后他谨守本分。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承诺,他努力扮演好一个臣子角色,从没破坏过规矩。

他出山之后问刘备:“如果新野守不住,要退到哪里?”刘备那时候已经无路可走了,诸葛亮正问中刘备心坎。当然诸葛亮没说,主公你现在已经无路可走了,还是听我的吧,我给你留个余地。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说话要稍微拐弯抹角一点,对方才更容易听得进去。单刀直入,直话直说会让对方很难接受。刘备当时哑口无言:天下之大,他们已经无路可走。这时诸葛亮跟他说,最好到湖南去。诸葛亮不但这么说,而且已经把退路都替他安排好了。

刘表的两个儿子明争暗斗,长子刘琦被欺负,诸葛亮给他出主意,让他去驻守江夏,诸葛亮安排的退路就在那里。把退路安排好之后才问刘备打算怎么办,这样好的军师,刘备怎么能不服?一个人不要要求别人服自己,要做到让别人发自内心地佩服自己。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献出了荆州,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刘琦。后来鲁肃来给刘表吊丧,与刘备初步定下了跟东吴联合对抗曹操的计划,而后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的身份用现在话讲叫作“空降兵”,他和当年孙权接棒时一样,同样要面对严厉的考验。只不过孙权面对的是老臣,诸葛亮所面对的则是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和张飞。这两人看见大哥如此礼待诸葛亮,心中不悦:“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一时兴奋,竟然回答:“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人更加不高兴,听说夏侯惇引兵前来,毫不客气地问刘备:“为什么不叫你的‘水’去应战呢?”诸葛亮十分明了这种情况,请刘备把剑印交付给他,刘备也宣布大家都不能违抗军师之令。

诸葛亮事先把相关地形地貌皆仔细侦察,胸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作战计划,这才发号施令,调度各将分头御敌。众将虽然听令,却心存疑惑。张飞还问诸葛亮,他自己做些什么。诸葛亮大方地回答“我只坐守具城”,惹得张飞冷笑。而刘备的内心,其实也疑惑不定。

博望坡一战,夏侯惇中计深入狭道,诸葛亮安排火攻。曹军死伤无数,夏侯惇冒烟突火而逃。关羽和张飞这才口服心服,相互说道:“孔明真英杰也!”新野百姓,更是庆幸刘备获得贤士相助而欢喜万分。

空降兵并不是依赖领导的全力支持便能够发挥所长。更重要的是,上任后的前三件事,必须处理得令众人满意。我们称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烧得不好,说不定烧掉自己的眉毛,惹大家笑话。诸葛亮事先准备周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第一次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信任,果然不同凡响!

火烧博望坡一战,烧得关羽和张飞口服心服。没过多久,曹操又打来了,诸葛亮用同样的计策再烧一次,又把曹仁烧得狼狈不堪,激怒了曹操。后来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又用计火烧曹营,大败曹军,令众人心服口服,刘备集团也因此空前团结。

领导力箴言

我们很早就明白事情是大家合力做出来的道理,知道唯有群策群力,才能够把事情做大、做好。要求有效的群策群力,必须有组织,形成集团而且要产生领导者,来领导这个集团。从历史上看,每当我们有强人领导的时候,大家都衷心盼望,不要太强才好。而当我们失去强人时,大家却又热切期待,早日出现新的强人。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中国人一方面不欢迎英雄式的强人,一方面则十分欢迎集团性的强有力领导者。什么叫作集团性的强人呢?就是“能够发挥集团力量的领导者”,而不是“自己最了不起”的独裁者。

中国有句话,叫心想事成。如果心想还不能事成,只能怪自己。如果领导有管好团队的愿望,但是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一定是在领导自己身上。中国人重视心跟心的感应,那完全是电磁波跟电磁波的交流。中国人能不能团结,完全看领导者好不好。团结精神是果,合理领导才是因,不能够因果倒置。中国人有时能够众志成城,有时是一盘散沙,关键在于怎么管理。中国历史上有“树倒猢狲散”的惨剧,也有“田横五百士”的壮举。到底如何做,看领导。

诸葛亮以“得人心,做好人”为最高目标,坚守“深藏不露”的原则,适当地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并不贪功、邀功。他显示才能是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凝聚在一起,产生相信,增强信心,坚持决心。中国式领导,说起来就是一串心与心的感应,属于心的互动。

孙权承父兄事业:敬老尊贤提升领导人气

我们认为人生有三大幸运,分别为好父兄、好师长、好上司。孙权十八岁时,乘父兄的余荫,掌理江东大业。孙策临终时,向母亲禀报“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称赞孙权“举贤任能,使各人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但孙策对年轻的弟弟也不无担心,因此特别交代“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又要求诸弟同心协力,并当众宣布“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以巩固领导中心;还指示孙权继承大业的首要工作,便是尊重老臣,与父兄的老干部搞好关系。周瑜赶回来吊祭,又举荐鲁肃。鲁肃又推荐诸葛瑾,劝孙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再行应变。

这三位孙吴父子,以孙权能力较差。但他却因为形貌奇伟,骨骼非常,又享高寿,终能守住江东大业,殊为不易。当时曹操闻知孙策已死,即要起兵下江南。幸亏张纮力劝,说乘人家办丧事而征伐,并非义举。曹操于是奏封孙权为将军,结为外应。孙权留张纮与张昭同理政事,以顾雍为丞相,因而威震江东,深得民心。他所遭遇的困难,内部老臣倚老卖老,亲戚熟不拘礼,外部曹操和袁绍虎视眈眈。由于他接受孙策的遗教和诸臣的高明意见,与诸臣很快搞好了关系。孙权的敬老尊贤美德,帮助他成就大业。他对老臣的忍耐力,对新人的沟通力,都十分高明。

领导力箴言

尊老敬贤可以帮助领导者提升自己的人气,打造一个强大有力的团队。孙权深谙此理,得以守住父兄基业。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候能有一两位值得信赖的长辈指点一二的话,将受益无穷。

有些事情,我去问别人,却无法判断他们的答案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时根本得不到答案:要么是对方不好意思说,要么是不方便说,要么是为了保密而不说……

每个中国人都说要坦白一点,做人要正直,实际上到了紧要关头,谁也做不到。刘备就是因为坦白地说了一句“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爱而立少子也”,险些酿下杀身之祸。有些人闲聊时会讲一大堆道理,当我们碰到紧急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跟你打马虎眼,因为祸从口出,他们不得不谨慎。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给你指点迷津。中国人常常教育子女说,要去跟长辈多联系,其目的也在于此。平常多和长辈建立关系,多往来,让他们了解我们,及时给我们提供意见,我们将受益无穷。

对待年老的干部,领导要尊之敬之;对待有才华的干部,则要敬之爱之,给足面子。领导多给干部面子,干部也会反过来更加尊重领导,这才是皆大欢喜的途径。领导先给干部面子,干部也给领导面子,才不会有拍马屁之嫌。如果领导不懂得给干部面子,而是喜欢耍威风、摆架子,不但会气坏了自己的身体,更可怕的是会因此招来一批小人。

诸葛亮欲杀魏延:维持团队忠诚最重要

魏延一路走下来,虽然有起伏,终究不顺。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说的就是心的重要性。中国人对每件事情都会深入了解,不喜欢表面文章,而是注重内在形式,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要树立团队忠诚文化的用意所在。

关羽攻打长沙时,只领本部五百名校刀手,便夸下海口,要斩黄忠、杀韩玄。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已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诸葛亮再三叮咛关羽,千万不可大意。韩玄是太守,性急多疑,不得人心。

黄忠出战,果然名不虚传,与关羽斗至一百回合,全无破绽。关羽虽然骄傲,十分好强,但对真正勇敢善战的义士,却也十分敬重。他和黄忠交手后,已改变主意,要降服黄忠。

次日再战,黄忠战马失蹄,被掀在地上。关羽并不杀他,要他换马再来一决生死。韩玄知道黄忠射箭百发百中,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射箭。黄忠心想关羽如此义气,不忍杀害,自己又怎么能够射他?韩玄怀疑黄忠作战不力,必有私心。因此喝令左右捉下黄忠,推出城门外斩首。魏延平日就怨恨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下挺身而出,救下黄忠,叫百姓同杀韩玄,向关羽投降。

关羽请黄忠相见,黄忠托病不出。刘备与诸葛亮随后到来,待黄忠甚厚,亲自到府上拜访,黄忠终于投降。关羽引魏延来见,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了。原来,他想起由樊城到襄阳的时候,魏延开门欢迎的那一番举动。刘备惊问何故,说魏延是有功无罪的人,为什么要杀他。诸葛亮说:“食其粮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先斩之,以绝祸根。”刘备说:“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诸葛亮指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魏延诺诺连声而退。黄忠和魏延同时归顺,命运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值得好好研究。

领导力箴言

忠诚和能干的组合有四种,分别为:既忠诚又能干、只忠诚不能干、不忠诚却能干,以及不忠诚不能干。中国社会,常见无才的人居高位,担重责。仔细分辨,其中有有德的领导,也有无德的领导。有德的领导,取其忠诚可靠,虽然没有能力,找一些能干的部属,照样可以补足。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就是有才无德,不忠诚的领导。所以他要杀魏延,是为了给整个团队树立一个忠诚的文化标杆,凝聚人心。

其实站在一个团队领导的位置上看,团队的重点就是心跟心的结合。我常常问一些企业的领导:“你作为领导,最重视下属的哪方面素质?重视他们的能力吗?重视他们的品德吗?还是重视他们的家庭背景、健康状况?”答案是这些都不是优先考虑的。那领导最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我的员工心中有没有我”。

所以心是最重要的,我们在看爱情片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每当男女主角吵架,女主角一般都会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你的心中根本没有我。”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重视心的存在。

对中国人而言,心是最可靠的。中国式管理讲的就是关心。什么叫关心?就是把别人的心关起来。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没有用的。人在哪里不重要,心在哪里才是重要的。中国人对每件事情都会深入了解,不喜欢表面文章,而是注重内在形式,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要树立团队忠诚文化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