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上火的凉茶
2418500000010

第10章 凉茶营销大战(2)

顺牌的产品线一开始设计得比较长,各种包装规格都有,可是在这个阶段,丰富的产品线对于市场已经不算差异化,反而不够聚焦、缺乏吸引力。高举高打的策略,注定渠道缺乏利润,自然也就没有动力推广新品了。

黄振龙虽是凉茶铺经营的第一名,在推出了包装和口感都颇具差异化的黄色罐装凉茶后原本是相当具有威胁性的,可惜黄振龙的团队只懂凉茶铺经营,不谙真正饮料行业的奥秘,其运作状况亦是差强人意。

红罐王老吉神话产生的同时,也造就了与王老吉相关的许多从业人员的个人增值。加多宝企业俨然成为了凉茶人才的黄埔军校。很多企业对加多宝企业的人才,尤其是营销人员,大有渴求之势。但他们却有所不知,即便是成功的团队,也是鱼龙混杂。目前,真正加多宝企业的核心高管团队无疑非常稳定。而各跟风企业所能挖角的都是非核心层营销人员,若以区域的经验来管理全盘,犹如普通人走钢丝,危险之极!

第四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进攻

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开展进攻之初,或许大家都认为唯有这一轮的凉茶战争才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华山论剑。可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它们在凉茶新品的进攻上乏善可陈。论推广力度,两乐还不如和其正、霸王凉茶,甚至不如顺牌凉茶。

当然,也许这正是两乐谨慎出击的表现,不盲目乐观自信,而是小心翼翼地试探。

可口可乐的健康工房、百事可乐的草本乐,都犯了很奇怪的错误。首先是缺乏一个能打动消费者的品牌定位,品牌包装上想传递的信息过多、过乱;其次是营销作战模式摇摆不定,既不像小规模的游击战,也看不出是在打阵地战;第三是大企业病,新品牌的决策比较依赖广告公司、品牌顾问公司等外脑,缺乏有独立创新精神的新品牌上市项目负责人。

两乐等国际巨头,必然不会放弃凉茶这个大市场。虽然可口可乐已经在健康工房上交了学费,但其野心仍然未死,蓄势待发。百事可乐在草本乐的推广上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康师傅收购百事可乐中国业务之后的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再轻易推出凉茶新品了。

事实上,两乐这种国际巨头最擅长的是打阵地战,正面进攻,这正是品类领导者最喜欢的营销战方式。用阵地战正面进攻,失败的概率将会非常高。因此在凉茶品类上,无论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还是日本的饮料三巨头三得利、朝日、麒麟,又或是韩国饮料第一品牌乐天七星,都无法对加多宝和王老吉造成真正的威胁。

试想一下,在消费者心目中,凉茶代表着什么?凉茶是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可口可乐的凉茶会比王老吉更好,你信吗?

除非可口可乐收购邓老凉茶、黄振龙、宝庆堂这些二线品牌来竞争,加多宝和王老吉才会开始有点着急“上火”吧。

不过多年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直在进行草本植物饮料的研发。凉茶其实不算是个大品类,草本植物饮料才是将来最大的一个饮料品类,而这也是中国饮料能够走向世界的根据地品类。其实,王老吉最早的英文翻译名称便是herbal tea(草药茶)。

笔者者时常与业内人士谈起王老吉的品类方向问题,也与凉茶众多企业相关高层作过深入沟通,常谈论如何参与整个饮料市场的竞争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对凉茶品类、草本植物饮料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制定策略的关键。

预测这一战的结果,或许是多赢的——多方一起来把凉茶市场做大,最后把草本饮料推向全球。

在未来,凉茶业或许将会面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三得利、朝日、麒麟、乐天七星、达能、雀巢的阻击,而究竟谁能率先迈出国际化的脚步,打赢这一仗呢?是加多宝,还是广药的王老吉,又或是达利的和其正?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一战无疑是中国凉茶品牌和企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一战,也必将会更加惊心动魄。

第五轮:霸王凉茶的失败 vs 和其正的成功

霸王凉茶虽然部分吸取了上述失败企业的教训,在出新品前请了策划公司来帮忙出谋划策,但是其CEO万玉华和董事长陈启源都过于自信,认为霸王品牌的“中草药文化”品牌核心价值能够顺利延伸到霸王凉茶上。加上当时霸王集团刚在香港的股票市场上市不久,资金充裕,万玉华更是雄心壮志,直接亲自操盘霸王凉茶项目,连项目的总经理和品牌经理都没有招到的情况下,贸然全面出击——全国招商、全渠道铺货、全方位广告投入,又是标准的阵地战进攻。

其实,霸王集团刚提出凉茶项目时,企业内部外部都是一片反对之声。内部的元老们从霸王集团的实际资源、人才储备、决策层精力有限等角度出发考虑,建议最好暂时不上这个项目,先做好其他的日化行业内的品牌延伸产品。而外部的众多广告人、策划人、教授们则从品牌定位、多元化战略角度,认为霸王的多元化和品牌延伸失败的概率非常大。这样的建言无疑是中肯的。

反观和其正,当年其一开始就请陈道明做代言人,主推罐装凉茶,广告诉求主打“和文化”,全国招商,大规模地投放广告,采取标准的阵地战进攻方式,结果自然是惨败。

然而在阵地战进攻失败之后,和其正反思己过,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及时推出了600毫升、1500毫升的瓶装凉茶。这些产品跟王老吉的罐装形成了差异化竞争,而且渠道环节的利润更高,消费者买瓶装,喝不完可以盖上瓶盖,随身携带,性价比也更高。而同样的零售价,几乎多了一倍的容量。这跟当年百事可乐的“同样价钱、两倍可乐”的低价侧翼进攻案例非常相似。

在广告上,和其正也及时抛弃了华而不实的和文化策略,推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大瓶更尽兴”的广告诉求,另一个是“中国凉茶和其正”,避免了跟随策略。“中国凉茶和其正”这句广告语甚至直接和王老吉抢夺消费者心中的凉茶品类代表,这都是典型侧翼进攻的运动战营销方式。

凉茶行业,需要价格战吗?

很多学者、专家经常批评价格战,表扬百事可乐的“新一代可乐”的定位,认为饮料要打品牌战,不要打价格战。也许,这些学者专家们更应该仔细研究百事可乐当年的营销战进程。

其实,百事可乐历史上的第一个经典战役就是用“同样价格,两倍产品”的策略打得可口可乐没有还手之力。当时,由于可口可乐顾忌跟装瓶厂的利益关系以及市面上的存货,导致其投鼠忌器,无法短时间内用价格战还击百事,被百事钻了空子,销量一路飙升。

“没有降价抵消不了的忠诚度”,科特勒教授的这句话(也许不能算是一个理论,但胜过很多教条式的营销理论)已经被百事可乐证明是对的。在这几年的包装水市场,又被康师傅矿物质水、可口可乐的冰露水等所证明。在凉茶市场,和其正又一次证明了这句话的威力。

在一线的实战当中,很多二三线城市有大量的低价凉茶产品存活了下来,包括有些在广东已经销售了十几年的纸盒“清凉茶”,如深晖、晨光、嘉乐等等。

康师傅用低价的矿物质水,打败了娃哈哈、乐百氏、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的水森活和天与地、百事的冰纯、怡宝,夺取了水市场第一的宝座。

无论学者专家怎样高谈阔论,存在即是合理,营销实战才是检验营销理论的最重要标准。

“剩”者为王——不亏损,能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品牌战也好,价格战也好,战无定法,打赢了才是硬道理!

和其正的瓶装成功,从侧面也证实了变相而合理的价格战,是有得打,也打得赢的。

其实,如果不是很多善于包装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和策划公司生搬硬套营销模式,潘高寿、白云山、念慈庵、春和堂如果一早就重点主攻瓶装凉茶,也许可以从王老吉的阵地上炸开一个缺口,长驱直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