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小布什传
2365600000013

第13章 问鼎白宫试析选情(3)

共和党则强调应主要发挥州与地方政府的管理作用,联邦政府应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将教育资金直接分配至各州,由其自行使用。1999年6月20日,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允许各学区自行决定如何运用下拨的20亿美元联邦教育经费,但遭到克林顿和民主党的坚决反对。同时他们还极力推行在学校内做祈祷、弥撒仪式等,也遭到民主党反对。

(四)社会保障体制问题。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一直是纳税人和政界人士最头疼的难题之一,更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政治竞争中互相攻击和推卸责任的焦点,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后便提出要“结束目前的美国福利制度”,把社会福利改革同医疗保险改革作为他任内两大社会改革目标,并先后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社会福利改革方案的要点是:(1)加强就业训练,接受救济者必须参加各州成立的“就业能力训练计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或职业训练方法,拒绝参加者,将取消其受救济的资格;把年满18岁以上的接受者的救济时间定为两年;(2)采取强硬措施,预防和限制未成年少女怀孕,以减缓私生婴儿率的持续增长;(3)强化“儿童供养”制度,统一各州的相关法令,帮助家庭建立正常的父子关系,改变税法和建立各国性的福利救济咨询系统,强制征收和追究未付的“儿童供养”服务;(5)限制非美国公民领取各项福利的资格,限定各州福利开支上限,对滥用酒精和药品的伤残者,限制其福利待遇;(6)改进政府“公共救济”系统,预防欺诈行为等。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长期依靠政府救济的“依赖人口”转化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人口”,以建立良好的社会激励机制。

民主党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剧,未来一代工作者将难以负担越来越多的退休者的生活,且社会保障基金也将很快耗尽,因此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投入来支撑这一体系的运转,基本思路是由工作者和政府共同负担退休者与失业者的生活。然而,由于现行的社会安全体系,涉及各行各业和各阶层的既得利益,而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又积重难返,加之克林顿的改革目标太高,因此,克林顿的改革方案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应和激烈争论。其中,代表保守派的共和党对克林顿的改革方针更是针锋相对。他们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资金的缺乏,而在60年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合适宜,需彻底改革。因此主张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私有化,即将所有工作者目前交纳社保税的资金留给个人,用于建立私人养老基金,进入共同基金投资市场实现升级,其基本思路是由个人的工作时来支持不工作时。共和党的反对使克林顿的愿望难以实现,其改革方案难以继续。但是,美国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从目前情况看,今后美国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改革趋势,将是向保障机制多重化,社会保障私营化,年金保险储蓄化和退休年龄后移化的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在竞选筹款制度改革、种族关系处理和社会治安等问题上也有严重分歧。

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美国国内形势势必要影响到2000年的总统大选进程。从民主、共和两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处境来看,双方的优势和颓势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民主党最大的优势在于美国的经济形势较好,美国人普遍感到比较满意。正如上文已经提及到的,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持了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在高科技领域和产品竞争力方面始终位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克林顿政府能把1993年刚上台时达2900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赤字不仅削减为零,而且在1998和1999财政年度分别达到盈余692亿美元和1227亿美元;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社会犯罪率、吸毒人数均有所下降。1984年里根战胜蒙代尔而连任,1988年布什副总统战胜民主党人杜卡斯基,1996年克林顿战胜共和党人多尔而连任,经济状况良好均是重要原因;而1980年民主党总统卡特和1992年共和党总统布什的败北,也与经济状况不理想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国内经济的好坏与总统大选有密切的关系。

民主党的另一重要优势在于克林顿总统吸取了1994年国会中期选举失败的教训,在国内政策上采取了温和的中间立场,对民主党传统的福利主义、工会组织的贸易保护主义,对犯罪和吸毒惩处不严均作了调整。同时克林顿政府对中下层群众和黑人与拉美裔少数民族所关心的最低工资提高,职业培训,多子女家庭的家庭负担以及社会上普遍关心的枪支管理,青少年吸烟、改进教育水平、增加中小学师资、增加警察数额等方面或主动通过了一些法案,或采取了一定措施,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事实的确如此。从冷战后两次美国大选和四次国会选举,以及选民把白宫和国会分别交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掌管的情况看,美国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影响力都在减弱;广大选民既不赞成民主党自由派的传统自由主义政策主张,也不赞同共和党保守派的传统保守主义政策立场,而是支持“中间或温和的治国方针”。统计表明,1998年中期选举“中间派”选民由1994年的45%上升到目前的54%,“保守派”选民则由1994年的37%下降到31%;两党走“中间道路”的候选人大都取得了胜利,而一些保守和走极端路线的候选人则纷纷落马。可以预计,2000年的总统选举仍将是“中间道路上的赛跑”仍将是两党中间派力量的较量,民主党的自由派人物和共和党的极端保守派人物都不可能上台执政。民主党如果继续掌握总统职位,温和务实的“第三条道路”将继续影响民主党对美内外政策的制定,其政局将向中间偏右的方向发展,共和党如果夺回总统职位,也不可能制订出极端保守的内外政策,美国政局亦将会向保守偏中间的方向发展。因此,温和务实的“第三条道路”将可能继续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美国的政治主流。

在对外政治方面,克林顿政府虽无突出成就,但至今为止也没有发生重大失误,而且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促成北爱尔兰的初步和平协议,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一些不同程度的贡献。

民主党最大的颓势在于克林顿绯闻在人民群众中所留下的负面印象。

共和党的最大优势一是来自工商企业界的大公司及富有者阶层的支持,因而在募集竞选经费上实力远较民主党雄厚。据《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称,共和党为筹集竞选经费,提出成立一个名为“百万美元行动小组”的计划,凡愿参加此小组的公司必须捐赠100万美元。这样的成员将享有同共和党参众两院领导人进行会晤磋商的机会以研究其关心的各种问题。该报预测如这样进行竞选,本届仅总统选举所花费用可能高达20亿美元之巨。为了争得更多的选票,美国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因此也变得格外活跃,大众传播媒介更是大显身手,而这一切活动又都离不开金钱的作用与威力。美国人自己说,“金钱是政治的奶娘”,一位竞选总统的候选人也说:“金钱已扭曲了美国民主的进程。”

其二是该党还有植根于有组织的宗教社团及其信徒,尤其是其中特别有蛊惑力和组织力强的宗教右翼团体。例如“基督教联盟”。在这里需要简略说明一下宗教在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影响。美国宗教种类繁多,有90%的人信仰宗教,其中85%信仰基督教。信教的人中60%认为宗教将对其一生的命运起重要影响,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宗教会对其一生的命运起重要影响。整个美国大体上有500万所地方教堂。换言之,平均每500人拥有一所教堂。大约50%的美国人经常去教堂,而英国人周末上教堂的仅占10%。美国的教堂靠教徒出资支持。教堂拥有自己的社团,除讲道外还卷入医院、学校、慈善事业、戒毒等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直到参政。因此,法国著名学者阿·托克维尔说过:教堂是美国政治的第一个机构。更有人进而断言,不懂得美国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意味着不懂得美国的政治。正因为如此,在每次美国总统选举中宗教组织及其社团均是一种很重要的政治势力。共和党由于它有一批组织性和活动能力强的宗教社团,因而能笼络、团结大批选民,积极宣传,争取选票和提高本党选民的投票率,从而对选举结果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

共和党的另一特色是右倾保守。特别是在该党内有一股极端保守的势力,这股势力组织、宣传能力很强,筹措经费的能力也很大,对共和党在国会中的活动影响颇深。由于共和党在国会中居多数地位,体现了冷战后美国社会上的某种内向和新孤立主义倾向,加之因选举临近而激化了的党派斗争。所以近一年多来出现了这样两件大事:一是把克林顿绯闻案闹到诉诸弹劾的这种极端的地步;二是参议院竟然否决了全面核禁条约的批准。这些使共和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多数美国群众,也成了该党的一大弱点。

民主党、共和党之外的第三党,不管是改革党还是其他小党,它们推举出来的总统候选人,要与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一争高低都毫无取胜的可能,只是会分散两党的部分选票。因为美国的第三党影响有限,其主张也没有多大群众基础,选民中的支持率很低。当年改革党主席佩罗在大选中获得一些支持,并非这些选民赞成他的主张,满意他的为人,而是借此表达他们对这种4年玩一次的“二者取其一”的政治游戏感到厌烦,发泄他们对两党结党营 私和党派斗争的不满。2000年,美国选民会以同样的心情对待改革党等第三党候选人问鼎白宫的角逐。同前两届大选相比,第三党在2000年的大选中的影响明显下降。美国名义上是个多党制国家,但自1856年以来,美国事实上是个民主与共和两党轮流坐庄的国家,其他小党在选举中成不了什么气候,它们推举出来的候选人无法同两大党的候选人较量,这是因为美国现行法律制度都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议员制定的,其竞选游戏规则阻碍了第三党的发展。此外改革党迄今仍处于内讧之中,领导人之间不团结,互不服气,主席和总统候选人难产,脱离共和党的布坎南很难得到该党支持;其他小党也没有什么动静,至今只有绿党推选66岁的纳德为总统候选人。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第三党总统候选人最多只会分散两党的部分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