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新国学(第七卷)
2300600000028

第28章 建除體初探(1)

勞翠勤

內容摘要:建除體是雜體詩的一種,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它也有自身產生與發展的軌蹟。本文主要闡述的是建除體的特徵、產生與發展,分析宋代建除體的創作達到頂峰的原因並試圖客觀地評價建除體所具有的獨特價值。本文的主要觀點是:建除體的產生是詩人創作的偶然事件與文學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宋代建除體的創作之所以達到頂峰,是與宋人的文人雅趣和宋代“以文字為詩”的創作追求分不開的;建除體的價值在於:它獨特的嵌字形式是對詩歌形式的一次很好的創新,體現了“因難見巧”的審美趣味。

關鍵词:建除體以俗為雅以文字為詩因難見巧

在詩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雜體詩於正體之外獨樹一幟,而建除體的產生與發展,則為雜體詩增添了亮麗的一筆。然而,過去對於建除體的研究卻比較少,多是在論述雜體詩的時候略有提及。除了語言遊戲之外,建除體的其他功能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嘗試從文本本身以及文學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建除體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本文主要討論的問題是:什麽是建除體?它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為什麽在宋代建除體的創作達到頂峰?如何評價建除體這一詩歌樣式?一

所謂建除體是一種雜體詩,為南朝劉宋時期的鮑照所創。鮑照有《建除詩》曰:“建旗出燉煌,西討屬國羌。除去徒與騎,戰車羅萬箱。滿山又填谷,投鞍合營牆。平原亘千里,旗鼓轉相望。定舍後未休,候騎敕前裝。執戟無暫頓,彎弧不解張。破滅西零國,生虜郅支王。危亂悉平蕩,萬里置關梁。成軍入玉門,士女獻壺漿。收功在一時,歷世荷餘光。開壤襲朱紱,左右佩金章。閉帷草《太玄》,兹事殆愚狂。”[1]這首詩寫的是東漢討伐羌國的戰爭以及戰後的榮耀,表達了對班超投筆從戎的羡慕。該詩屬於傳統的戰爭題材,内容上並無多大的新意,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形式上的創新:全詩共十二聯二十四句,每聯分別冠以“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十二字,後人將這種詩體稱為“建除體”。這首詩首創了建除體的格式,之後的建除體雖然內容上不盡相同,但是這一格式卻是基本不變的[2]。

建除體這種詩歌樣式產生于南朝,而“建除”之說卻非南朝的產物[3]。南朝之前就有用十二地支紀時的做法,即將一日分為十二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每一個地支代表一個時段,稱為“十二時辰”。後來占卜迷信者用“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十二字與十二地支相配,用來定時日吉凶禍福,稱“建除十二辰”,簡稱“建除”,這些占卜迷信者被稱為“建除家”[4]。

雖然“建除”之說早已有之,但是將“建除十二辰”寫入詩歌並且發展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卻是到了鮑照纔完成的。這是一種偶然的文學現象還是文學發展的必然?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繼戰國百家爭鳴以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是“文學的自覺時代”[5]。在諸多因素[6]的影響下,一些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不斷探索新的詩歌形式,許多雜體詩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7]。鮑照是一位具有革新意識的詩人,他的革新不僅體現在對詩歌內容的拓寬,還表現在對詩歌形式的探索上[8]。他首創的一些雜體詩對後代產生了較大的影響[9]。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當時鮑照嘗試革新詩體,那麽表示時日吉凶禍福的“建除十二辰”能否寫入詩歌當中呢?於是他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建除詩》中,這十二個字表示時間和吉凶的功能已經淡化了,它們與其他詞一起表達新的意思。這個嘗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於是後來就不斷有人進行模仿。因此,所謂的偶然和必然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也許當時某位詩人只是偶然的創作,但是後來卻有很多人追隨,這就變成了文學發展的一種必然[10]。因此,建除體的產生是詩人個體創作的偶然事件與文學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

歷代建除體詩的創作情況大致如下:

南北朝時期有:梁宣帝《建除詩》、梁范雲《建除詩》、陳沈炯《建除詩》(以上三首見《藝文類聚》卷五十六)。

唐代有:權德輿《建除詩》(見《權文公集》卷八)。

宋代有:黃庭堅《碾建溪第一奉邀徐天隱奉議並效建除體》、《再作答徐天隱》、《重贈徐天隱》(上三首見《山谷外集》卷五)、孔平仲《建茶一首》(見《清江三孔集》卷二十八)、李彭《建除體贈韓子蒼》(李詩云:“滿朝以詩鳴,何獨遺大雅?平生黃葉句,摸索便知價。”原詩李集中不存,散見於吳曾《能改齋漫錄》、胡仔《漁隱叢話》等書)、晁補之《建除體二首答黃魯直教授》(見《雞肋集》卷四)、范成大《次韻子永見贈建除體》(見《石湖詩集》卷九)、陳與義《次韻張矩臣迪功見示建除體》、《陪諸公登南樓啜新茶家弟出建除體詩諸公既和予因次韻》(以上兩首見《簡齋集》卷二)、方岳《用簡齋建除體韻》(見《秋崖集》卷十三)、宋李之儀《金山寄懷秦太虛用建除體》(見《姑溪居士後集》卷四)、郭印《茶詩一首用南伯建除體》(見《雲溪集》卷六)、張栻《次韻陳寺丞建除體》(見《南軒集》卷二)、程公許《感事建除體二首》(見《滄洲塵缶編》卷五)、洪炎《聞師川諌議至漳州作建除字詩十二韻迓之》(見《西渡集》下卷)、蘇籀《奉和秘監洪丈迎諫議徐公建除之什並次元韻》(見《雙溪集》卷二)、程俱《建除一首酬林徳祖虙》(見《北山集》卷五)、內翰九嘉《搗金明砦作建除體》(金代元好問《中州集》卷六引)。

元明時期有:元陳鎰《夏日幽居效建除體呈友人》(見《午溪集》卷一)、明程敏政《病中夜試新茶簡二弟戲用建除體》(見《篁墩文集》卷六十三)。

從上面的創作情況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鮑照的《建除詩》問世以後,各朝代多有擬作,而作品最集中的是宋代。在宋代,建除體的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詩人隊伍不斷擴大,作品數量也明顯增多,可以說宋代是建除體發展的黃金時代。宋之後,純粹的建除體詩創作很少,但是這種詩體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的舞臺,而是融入了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中,成為這些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11];

(二)從宋代建除體的創作者來看,多數是與蘇黃交往密切、受蘇黃詩歌觀念影響較大的詩人。二

建除體的創作之所以在宋代發生巨大的變化,與宋人的文人雅趣和宋代“以文字為詩”的創作追求是分不開的。

北宋王朝之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更迭動蕩的局面,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並逐步走向繁榮;重文輕武的政策以及較為成熟的科舉制度,為文人們提供了用自身才能去獲取社會地位的機會,博學遂成一種風尚。同時,相對寬鬆和自由的社會環境也造就了時代的文學性,衆多文人在熱衷功名的同時並不排斥那些抒情甚至戲謔之作。無論是結社唱和,或是分茶論酒,宋人大多體現出“以俗為雅”[12]的審美趨向,這一點在蘇黃二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都是才華橫溢而又善於戲謔的詩人,從元佑元年(1086)首次相見始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去世止,隨著交往的日益頻繁,蘇黃二人在創作中逐步形成了“以文字為詩”的共同特點,期間他們都創作了不少雜體詩。

蘇軾有吃語詩《戲和正輔一字韻》曰:“故居劍閣隔錦官,柑果姜蕨交荆菅。奇孤甘掛汲古綆,僥覬敢揭鉤金竿。己歸耕稼供藳秸,公貴幹蠱高巾冠。改更句格各謇吃,姑固狡獪加間關。”[13]這是蘇軾與其姐夫程正輔的唱和詩,全詩從頭到尾只用一個聲母的字,讀起來十分拗口,如同繞口令,顯示了他以詩為戲的天性。此外蘇軾還首創了“神智體”,該體通過漢字筆畫的增減、字形的正斜和順逆等變化來表達出由漢字本義衍生出來的意義。這種詩體在後代的民間小說、燈謎、戲曲中多有擬作,影響頗深。黃庭堅的《沖雨向萬載道中得逍遙觀托宿遂戲題》[14]一詩,“專用字之偏旁一樣者,綴合成句”[15],體現了他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蘇黃“以文字為詩”的創作特點對他們周圍的文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孔平仲、晁補之、陳師道、陳與義等人都屢有類似的創作。詩人們大量嘗試各種詩體,這種嘗試力求新變,且在新變的同時達到娛樂的目的。對於“以文字為詩”,歷來也多有批判[16]。不過,衆多批判者因為恪守傳統的詩歌觀念而忽視了重要的一點:“以文字為詩”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7],因此它對宋詩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不應被全盤否定。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建除體迎來了它創作的頂峰:其創作者達十幾家之多,作品數量占歷代建除體總數的近三分之二。三

雜體詩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在很多時候都處於受冷落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自身內容和形式上的種種弱點以及傳統儒家觀念對詩歌的制約。而眾人對建除體的評價,歷來也褒貶不一[18]。其實,一種詩體既然能夠產生且有所發展,或多或少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及獨特價值。雜體詩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審美、詩史、娛樂、啓迪等方面,前人之述備矣。那麽,作為雜體詩的一支細流,建除體具有什麽獨特的價值呢?下文擬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從內容上看,與那些只重視字句的雕琢而完全忽視文本內容的純粹的遊戲文字不同,建除體的內容頗為豐富,涉及了政治、娛樂等諸多方面。

1.愛國詩。這是建除體創作中較常見的題材,這類詩或表現憂國傷時之情感,或抒寫建功立業之抱負,或抒發懷才不遇之感慨。例如梁宣帝《建除詩》云:

建國惟神業,十世本靈長。除苛逾漢祖,徯後類殷湯。滿盈既虧度,否運理還康。平階今復覩,德星行見祥。定寇資雄畧,靜亂屬賢良。執訊窮郢魯,弔伐徧徐揚。破敵勳庸盛,佩紫且懷黃。危苗既已竄,妖沴亦云亡。成功勒雲社,治定禮要荒。收戟歸農噐,牧馬恣蒭場。開山接梯路,架海擬山梁。閉欲同彭老,延壽等東皇。

此詩談論治國之道:惟有通過減免苛捐雜稅,選賢舉能,平定叛亂等舉措,纔能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興旺。又如方岳《用簡齋建除體韻》:

建旗凜大將,負弩紛前驅。除此兩不能,鉏荷則有餘。滿畦老菘韭,貧猶未飢虛。平生錯料事,不到齊王竽。定無相攜人,歲晚誰與娛。執杯手欲龜,風雪侵貂褕。破顏劃孤嘯,鬱屈終不舒。危坐發深省,寧若巾柴車。成敗未可知,蕪我瓜芋區。收身黃觳觫,心迹何裕如。開口不言錢,未害書生迂。閉戶聊課詩,政與俗士踈。

詩人渴望建功立業但是無人賞識、報國無門,最終只能回家躬耕、閉戶作詩。程公許的《感事建除體二首》回顧了宋代建國後幾百年的歷史,寫出了昔日較為安定的形勢與當今戰亂的局面。詩人希望統治者能夠任用賢人、重視民心、制定良策,以此來平定戰亂。張栻的《次韻陳寺丞建除體》寫詩人歸隱山林仍不忘國事,奉勸友人為國效力。

2.詠茶詩。宋代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發達的商品經濟,造就了空前繁榮的茶文化。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民衆,都把飲茶看成一種風尚,因而詠茶也成為宋詩的一大題材,無論在作品數量,還是内容深度,或是藝術表現上,宋代詠茶詩的成就實乃其他朝代所莫及。用建除體之形式來詠茶的也不乏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