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2299000000036

第36章 愍衰草赋

沈约

〖HJ2.2mm〗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诗人、史学家,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沈氏是世居江东的世族。沈约祖父沈林子,曾从刘裕北伐,官至辅国将军。父亲沈璞,宋元嘉末为淮南太守,后被孝武帝刘骏所杀。沈约时年十三,逃窜他乡,遇赦得免。宋明帝泰始间(467),起家奉朝请,为郢州刺史蔡兴宗记室,蔡兴宗卒,为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法曹参军、兼记室。宋顺帝升明年间(477)返回建康任尚书度支郎。齐武帝永明元年(483),萧长懋立为太子,沈约入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校四部图书,又为竟陵王萧子良所赏,为”竟陵八友“之一。历任太子家令、中书郎、太子右卫率、御史中丞。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建武三年(496)被召入都为五兵尚书,不久迁国子祭酒。东昏侯时期又出为清河太守。萧衍建梁以后,任沈约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萧衍立萧统为太子,以沈约为太子詹事,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沈约自以为功高望重,希望进位三公,梁武帝未加允准,于是立宅东郊,作《郊居赋》抒发怨情。天监十二年(513)卒。谥曰”隐“,因此后人习称”沈隐侯“。《梁书》《南史》并有传。

沈约博学多才,是齐梁文坛公认的领袖人物。好奖掖后进,齐梁间的著名文人,大多受到他的奖掖。沈约是永明新体诗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主要贡献是”四声八病“之说。他的诗风平稳工整,上继鲍照、谢灵运,下开齐、梁。

沈约著述颇丰,有《晋书》一百一十卷、《齐纪》二十卷,都亡佚了;今存《宋书》一百卷,是”二十四史“之一。又有《子钞》《迩言》《谥法》《文章志》《俗说》《杂说》《袖中记》《四声谱》等,还有文集一百卷,也都亡佚了。今存《沈隐侯集》是明代的辑本,在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且作品数量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三。严可均辑其文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五至卷三二,逯钦立辑其诗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六、卷七。

沈约的《愍衰草赋》是一篇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的小赋。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1]。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2]。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3],垂绿兮散红。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4]。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5]。雕芳卉之九衢,NFDDE灵茅之三脊[6]。风急崤道难[7],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续[8]。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兮疏引,寒乌兮聚飞[9]。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10]。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五,中华书局,1958年)

[1]愍(mǐn):怜悯,哀怜。衰草:枯草。容色:容貌与颜色。

[2]憔悴:凋零,枯萎。荄(ɡāi):草根。

[3]衔:含。华:花。佩实:挂着果实。

[4]岩陬(zōu):山崖脚下。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圆锥形小冰粒。

[5]绵密:稠密,指稠密的草丛。寒皋:荒凉的湖沼边高地。纤疏:细长而稀疏。危石:高大的岩石。

[6]雕:通”凋“,凋零,凋谢。九衢:本指纵横交叉的大道,这里形容草木枝茎纵横交错。这句说繁茂的花草凋谢了。NFDDE(yǔn):坠落。灵茅:即菁茅,古代帝王祭祀封禅时用来滤酒去滓,据说一片叶上有三根主茎。《史记·封禅书》:”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裴骃《集解》引三国魏孟康注曰:”所谓灵茅也。“脊:本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这里指茅草的主茎。

[7]崤道难:形容山道险峻。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因崤山之道险绝,故借来泛指险峻之山道。崤,也作”殽“。

[8]裁:通”才“,刚刚。

[9]秋鸿:秋日的鸿雁。疏引:断断续续地鸣叫。寒乌:寒天的乌鸦。

[10]微:隐匿,隐没。

沈约的《愍衰草赋》是一篇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的作品。主要采用了回忆倒叙的赋法,其手法似《诗经·小雅·采薇》和《东山》。面对着憔悴不堪、难以辨识的衰草,回忆了它从春到冬的遭遇。春天小草枝叶茂密,衔华佩实,垂绿散红,到了秋天,被早寒的霰雪冰霜和寒风所摧残,姹紫嫣红的容颜消失了。在雁声断续和寒鸦聚飞的深秋中,一位衣单落魄的流浪者,行走在险峻艰难的山路上,四处看到的都是枯草,家园一派荒芜,霜露沾湿了衣裳,感到更加的哀怜、凄凉,照应了起初的感受,把对景物的描写完全融入人的感受之中。

《愍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市)太守任上所作,为《八咏》第三,对于其文体的认识历来不一。徐陵《玉台新咏》收入卷九末《古诗题六首》中(宋刻本《玉台新咏》原注:”《八咏》,孝穆止收前二首,此皆后人附录,故在卷末“),题为《岁暮愍衰草》,即认为它是诗。而《艺文类聚》卷八一题作《愍衰草赋》,但是少了十馀句,且一句不同,即认为它是赋。明冯惟讷《古诗纪》收入卷八四,题作《岁暮愍衰草》,显然认为是诗。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沈隐侯集》和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沈休文集》都收入赋类,题作《愍衰草赋》。《金华府志》卷三〇题作《秋至愍衰草》,归入诗歌类。当今许多学者主张归入诗歌类。

这篇作品从整体上来看,更加接近于赋。采用了回忆倒叙的赋法,从当时面对的此景此情入手,中间回忆虚写了小草从春到冬的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感受。其次,从句子形式和用词来看,句子长短错落,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都有。五言句中间有”兮“字,其实是四言。但作品的后半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五言句,而且隔句押韵,中间换韵,又有诗歌的一些特性。因此兼有诗歌和赋的特征,可以认为它亦诗亦赋。在沈约《八咏》之前,赋在形式上已有融会五、七言诗的倾向,但毕竟有明确的界限;此后则大量出现,以致诗、赋融为一体。这篇作品实为诗赋互渗的代表作。

(杨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