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2298500000050

第50章 佹诗[1]

荀况

《荀子·赋篇》除了五首隐之外,还包括《佹诗》一首(附“小歌”)。这五首隐与佹诗应当是荀卿不同时期的两篇作品,其中《佹诗》作于公元前255年或256年(荀卿由赵返楚之前遗春申君书并赋)参赵逵夫《〈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战国策·楚策四》“客有说春申君”章、《韩诗外传》卷四“客有说春申君”条,文末皆录《佹诗》之“琁、玉、瑶、珠,不知佩也”以下十四句(文字略异),并言“因为赋曰”云云。可见《佹诗》在当时是被目为“赋”的。又,刘向《孙卿新书序录》云:“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亦以之为“歌赋”。朱熹《楚辞集注·楚辞后语》引或说:“春申君又使人请荀子,荀子不还,而遗之赋,盖即此《佹诗》也。”全录《佹诗》。故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屈原与宋玉》中说:“又有《佹诗》,实亦赋。”后人之所以将其与五首隐合在一起而为“赋”,原因也盖在于此。

原文无标题,今依旧例,取《佹诗》以为篇题。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2]。列星殒坠,旦暮晦盲[3]。幽暗登昭[4],日月下藏[5]。公正无私,见谓从横[6]。志爱公利[7],重楼疏堂[8]。无私罪人[9],憼革贰兵[10]。道德纯备,谗口将将[11]。仁人绌约[12],敖暴擅强[13]。天下幽险,恐失世英[14]。螭龙为蝘蜓[15],鸱枭为凤皇[16]。比干见刳[17],孔子拘匡[18]。昭昭乎其知之明也[19],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20]。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21],暗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22],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23]。弟子勉学[24],天不忘也。圣人共手[25],时几将矣[26]。与愚以疑,愿闻反辞[27]。

其小歌曰[28]:念彼远方,何其塞矣[29]!仁人绌约,暴人衍矣[30]。忠臣危殆,谗人服矣[31]。

琁、玉、瑶、珠[32],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33]。闾娵、子奢,莫之媒也[34]。嫫母、力父,是之喜也[35]。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36]!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年)

[1]佹(guǐ)诗:杨倞注为“佹异激切之诗”,即激切愤世之诗。一说:“佹,借为‘恑’。《说文》:‘恑,变也。’变诗,犹‘变风’、‘变雅’。”则“佹诗”即“恑诗”,也即“变诗”。(杨树达说)一说:“佹,通‘诡’。《说文》:‘诡,责也。’佹诗,责世之诗也。”(杨柳桥《荀子诂译》)皆可参。

[2]这二句是说:天地变更了位置,四时改换了次序。易乡(xiàng):次序错乱。乡,通“向”,方向。这里指四季的次序。

[3]这二句是说:列星陨落,昼夜不分。列星:排列有序的星宿。古人将星空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各星处一定区域。殒:通“陨”,坠落。晦盲:昏暗不明。盲,茫然不明的样子。

[4]幽暗:原作“幽晦”,王念孙据元刻本改,今从之。这句比喻幽暗之人登上了光明的位置。昭:光明。

[5]这句比喻如日月一般光明磊落的君子反被埋没在下。下藏:即藏下。

[6]见谓:原作“反见”,王念孙据《艺文类聚》引校改。今从之。这二句是说公正无私的行为反被诬为反复无常、结党营私。从横:即“纵横”,这里指反复无常、结党营私的行为。

[7]志爱公利:指心爱公利之人。或以为好利之人,非是。

[8]此句是说:(心爱公利之人)反被诬为营建私人的高楼广厦。重楼:高楼。疏堂:广阔的厅堂。这里均指私宅。或将此二句释为:好利之人反得华屋以居。意虽可通,但与上下文不一致,故不取。又,此处“重楼疏堂”缺少谓语,盖承上句省略“见谓”(梁启雄说)。下“憼革贰兵”同。

[9]无私罪人:大公无私而得罪人。

[10]这句是说:反被诬为戒备兵革以防私仇。憼:通“儆”,戒备、防备。革:铠甲,代指军队。贰:王念孙说当为“戒”字之误。戒兵:戒备军队,与“儆革”同义。

[11]以上二句是说:道德纯正、周备的人反被谗言集中毁谤。将(qiāng)将:聚集的样子。

[12]绌:通“黜”,黜退。约:困窘,穷困。

[13]这句是说:骄横、狂暴之人反而专横逞强。敖暴:骄横、狂暴之人。敖,通“傲”,倨傲、骄横。 擅强:专横逞强。

[14]这二句是说:天下如此幽暗凶险,世间英才恐怕要被遗弃了。

[15]螭(chī)龙: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这里喻指圣贤仁人。蝘(yǎn)蜓(tíng):蜥蜴的一种,一名守宫,即壁虎。这里喻指庸才。

[16]鸱(chī)枭(xiāo):即鸱(chī)鸮(xiāo),俗称猫头鹰。这里喻指品行低劣之人。凤皇:即凤凰。这里喻指道德高尚之人。以上二句比喻世间好坏、善恶不分。

[17]比干:商朝贤臣,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而被残杀。刳(kū):古代一种剖胸挖心的酷刑。

[18]拘:囚禁。匡:春秋时郑地,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孔子五十六岁(前496)路过此地时,曾被匡人误认作是鲁国的阳虎而拘禁五日,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19]昭昭:光明的样子。知:通“智”。

[20]郁郁:有文采的样子。按:“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文义不通,故杨倞认为“郁郁”当与下句“拂”互乙。即:“拂乎其遇时之不祥也,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其说是。

[21]以上二句是说:困窘难通啊,他们的时运是那样的不祥;文采繁盛啊,他们愿把礼义之道大力推行。拂:违反,违背。这里引申为困窘。

[22]这句是说:光明之天不复来。

[23]这二句是说:世道千年之后必有反复,这是古之常理。这里指天下乱极必返于治,终将复归清明。

[24]弟子:这里泛指好学之士,非荀卿所自谓。盖荀卿作《佹诗》时已为老年,不会还自称弟子。勉:劝勉,努力。

[25]共:通“拱”。拱手,即垂拱而治之意。

[26]这句是说:清明之时即将来临。几:大概,差不多。将:来临。

[27]这二句是说:以我之愚昧而存有疑惑,则再愿听听反复之说。愚:谦辞。反辞:反复陈说之辞。按:“与愚以疑”不好理解,或以为是荀卿自谦之说,或以为是荀卿戒勉他人之辞,或以为是他人设问之辞。由荀卿赠春申君赋来看,当是其谦辞。

[28]原文此处不分段,今依梁启雄说分段。小歌:指前所说“反辞”,相当于《楚辞》之“乱”辞,屈原《抽思》即有“少歌”。

[29]这二句是说:想那远方之地,是怎样的蔽塞阻碍。这里假托远方来指斥楚国。塞:蔽塞,壅塞。

[30]此二句承前文“仁人绌约,敖暴擅强”而言。衍:放纵,逍遥。按:“衍”与上文“塞”、下文“服”不押韵,疑有误字。

[31]服:被任用。

[32]琁(xuán):同“璇”,美玉。瑶:一种像玉一样的美石。自此以下十四句,《战国策·楚策四》《韩诗外传》卷四并引用,文字略异。又,梁启雄认为本段文字疑在“其小歌曰”句之前,因错简而与“小歌”前后颠倒。其说可参。

[33]这二句是说:将麻布与锦绣混杂在一起,他们都分辨不开来。 布:麻布。锦:华丽的丝织品。异:辨别,区分。

[34]闾娵(jū)、子奢:这里代指美好之人。闾娵,战国魏惠王时的美女;子奢,即子都,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

[35]嫫(mó)母、力父:这里代指丑恶之人。嫫母,传说中的丑妇;力父,未详,疑即力牧,黄帝之臣,大力士,可能也生得很丑。

[36]这二句呼告上天,感叹世间是非颠倒,何其相似。曷:通“何”。维:语助词。

《佹诗》以沉郁悲怆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于天下不治、时局混乱、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言辞激切犀利,感情异常愤慨,极富愤世嫉俗之情。

在激愤的作者笔下,这个世界是混乱的,因而更是荒谬的。这里贤愚错位、黑白不分、正邪不明。故而,作者只能以呼天抢地式的悲叹来发泄心中的愤慨:“呜呼上天,曷维其同”,其忧愤可谓深广矣!而其批判之精神也因此异常强烈。如果结合荀卿被谗而离开楚国的背景,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这份激动与愤慨。当然,作者也并非完全的绝望,“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这便是在弥漫的黑暗中所看到的一丝曙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谈到“贤人失志之赋”时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古诗恻隐之意。”良有以也!

《佹诗》虽名为“诗”,但当时人却是以“赋”来看的。本篇题解对此已论之。这也表明了早期诗、赋并未截然分开的共生特征。它与《礼》《智》诸篇合列为《赋篇》,其原因可能也在于此。而且,这种结构对于后来的汉赋也有一定的影响,“《赋篇》后附‘佹诗’,而汉代的大赋也常有于篇末附诗的特点。……荀子的《赋篇》之为汉赋的渊源之一,当是没有问题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而其末的“小歌”与屈原《离骚》的“乱辞”、《抽思》的“少歌”形式极为接近,其相似性应当与楚地的文学密切相关。

此外,“天下不治,请陈佹诗”的文学功能,与“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发愤以抒情”(《惜诵》)的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

(马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