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2298500000013

第13章 炳烛

《师旷》

《炳烛》见于《说苑·建本》,当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所著录“《师旷》六篇”的佚文。卢文晖《师旷——古小说辑佚》一书即将其辑入。文章以客主问对的形式展开。师旷的对答尽管简略,却为四言、五言韵语,且为排比句式。这些都与后来的赋极为接近,故将其作为古赋之一。

原文无标题,篇题为注者所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1]。”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2]?”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3]?”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4]?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5];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6];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7]。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8]?”平公曰:“善哉!”

(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

[1]暮:晚,迟。

[2]炳烛:点燃蜡烛。炳,明,用作动词。一说“炳”通“秉”,执,持。义亦通。

[3]安:疑问代词,哪里。戏:戏弄,取笑。

[4]原文“君”上有“其”字,向宗鲁说:“刘曰:‘其字,因上文误衍。’”其说是,今据删。

[5]阳:明。谓朝阳。

[6]日中:日正午。

[7]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8]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昏暗。

本篇记载了师旷与晋平公之间一次富有趣味的对话。晋平公有一次对师旷说:“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显然,他是很严肃的。可是师旷却似乎跟他开玩笑:“暮何不炳烛乎?”晋平公所说的“暮”是指年岁已暮,师旷所说“炳烛”却是就日暮而言。因此平公责问:“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这时候,师旷才道明了自己的用意:“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并且进一步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烛光尽管微弱,但相较于在黑暗中行路,哪一个更好呢?无怪乎平公最后感叹:“善哉!”故事虽然短小,却充满风趣与机智,读来令人莞尔,可见民间文学玩笑与调侃的特征。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也很深刻,老而好学的精神百代之下依然有其教育意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则“郢书燕说”的故事: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如果将其与“炳烛”的故事联系起来,则不难发现:“举烛”尽管不是郢人的“书意”,但燕相国将其理解成“尚明”,这个“误解”背后却是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的。

本文以客主问对的形式展开,这与赋体文学“述客主以首引”的结构模式是一致的,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的对答尽管简略,却为四言、五言韵语,且为骈体排比句式,与后来的赋作语言模式也颇为相似。换言之,我们可以在后来成熟的赋作身上看到这篇先秦古赋的影子。

(马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