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2298400000115

第115章 游天台山赋并序(2)

[35]揽:握住。樛(jiū)木:枝向下弯曲的树。长萝:女萝或藤萝类植物,是一种柔弱而蔓生的植物,常缠绕于他物,这里指樛木向下弯曲缠绕的枝条。援:引,抓住。葛藟(lěi):植物名,又称”千岁藟“,落叶木质藤本,叶子呈广卵形,夏季开花,果实黑色,可入药。飞茎:指悬空飞扬的藤条。

[36]一冒:冒一回险。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为屋檐上的瓦片坠落下来可能伤人,因此用来比喻危险的境地。《汉书·爰盎传》:”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颜师古注:”垂堂,谓坐堂外边,恐坠堕也。“乎:于,在。长生:长生不死。这两句是说,进入天台山虽然要冒一回死伤的危险,但是可以得道而长生不死。

[37]契:合。诚:诚心。幽昧:指深奥的道理。履:踏足。逾:更加,甚于。这两句是说,坚定至诚之心,寻求深奥的道理,即使足踏重重险地,反而更觉平坦。

[38]既:已经。克:能。(jī):登上。九折:指曲折盘旋的道路。威夷:逶迤,迂回漫长的样子。修通:和顺通畅。这两句是说,当顺利地登上了曲折盘旋的险道后,发现道路迂回漫长,和顺通畅了。

[39]恣:放纵。寥朗:空阔明朗。任:放任。这两句是说,登上高峰后四望空阔,心情明朗,信步慢走,不慌不忙。

[40]藉:把草当作席子垫子坐在上面。萋萋:草木茂盛貌。纤:细小。落落:形容松树孤高独立貌。这两句是说,坐在长满小草的草地上,上有高耸的松树遮盖着,可以乘凉。

[41]觌(dí):看见。鸾(luán):鸾鸟,传说中的神鸟、瑞鸟。裔裔:形容鸟儿轻盈飞翔貌。嗈(yōnɡ)嗈:鸟儿发出的和鸣声。

[42]灵溪:溪名,在天台山中。濯:洗沐。疏:清除。烦想:世俗的念头。这两句是说,经过灵溪的时候,洗沐一番,消除了心中的俗念。

[43]荡:洗涤。遗尘:本指残留的灰尘,这里用来比喻没有完全去除的尘世俗念。旋流:回旋的深水。发:解脱(尘世俗念)。五盖:佛经词语,佛教称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为”五盖“,这五种欲念能盖覆真性。游蒙:愚昧昏蒙。这两句是说,在回旋的深水里洗涤去还没有完全去除的尘世俗念,解脱了盖覆真性的欲念和愚昧昏蒙。

[44]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并称。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风姓,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庖牺,亦作”伏戏“、”伏牺“。神农,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说他曾经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绝轨:远迹,指先贤的事迹。蹑:履,追踪。二老:指老子和老莱子。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也称老聃,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也称《老子》,是道教的经典著作。老莱子,春秋末年楚国的隐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玄踪:久远的事迹。

[45]陟:登上高处。降:下到低处。信宿:连宿两夜。《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迄:到达。仙都:神仙居住的地方。

[46]双阙:本指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这里借指天台山上两座对峙并立的山峰。李善注引顾恺之《启蒙记》注曰:”天台山,列双阙于青霄中,上有琼楼瑶林醴泉,仙物毕具。“琼台:山峰名,在天台山的西北。中天:犹参天。悬居:高踞,高高矗立。这两句是说,天台山上有两座对峙并立的山峰,中间有狭窄的道路通过;琼台山的山峰高耸参天,好像悬在半空中。

[47]朱阁,红色的楼阁。”阁“字李善本《文选》作”阙“,五臣本《文选》作”阁“,”朱阙“与上句”双阙“重复,故据五臣本改。玲珑:透亮空明貌。玉堂:玉饰的殿堂。阴映:深邃貌。李周翰注:”玉堂深邃,故云阴映。“高隅:高山的角落。

[48]彤云:红色的云霞。斐(fěi)亹(wěi):文采绚丽貌。翼:承接,覆蔽。櫺(línɡ):窗户或栏杆上雕有花纹的格子。曒(jiǎo)日:明亮的太阳。炯晃:光明貌。绮疏: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

[49]八桂:八株桂树,形容桂树的高大,八棵树就可以成林。《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森挺:高耸直立。凌霜:抵抗霜寒,这里指桂树能够抵抗霜寒而不枯。五芝:道家所说的五种灵芝。《文选》李善注引《神农本草经》:”赤芝一名丹芝,黄芝一名金芝,白芝一名玉芝,黑芝一名玄芝,紫芝一名木芝。“含秀:含苞,裹着花苞。敷:开放。

[50]惠风:和风。伫:积聚。阳林:生长在山南的林木。阳,山南水北谓之阳。醴泉:甜美的泉水。阴渠:山北的沟渠。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51]建木,传说中的神木名。《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灭景:无影。景,同”影“。千寻:形容极端高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琪树:仙境中的玉树。琪,美玉。璀璨:光彩绚丽。垂珠:指玉树上结的珠串下垂。

[52]王乔:传说中的仙人,即周灵王的太子晋,故又称王子乔。控:驾驭。冲天:直上天空。应真:佛教词语,罗汉的意译,意思是得真道的人。锡:指佛教僧徒所用的锡杖。手持锡杖而行于空中,所以说飞锡。蹑虚:腾空而行。

[53]骋:施展。神变:神奇变化。挥霍:迅疾貌。忽:迅速。出有、入无:出入有为无为之境。”有“和”无“是道家术语,都表示一种状态或存在。《文选》李善注引《淮南子》曰:”出于无有,入于无为。“意思是自由出入于有无之境。这两句意思是说,施展着迅速神奇的变化,迅疾变幻,自由出入于有无之境。

[54]既:已。周:周遍。闲:正,宁静。

[55]害马:原意指有害于马的天性的事情,这里用来比喻有危害的尘世的嗜欲。《庄子·徐无鬼》:”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郭象注:”马以过分为害。“成玄英疏:”害马者,谓分外之事也。“世事:世务,尘俗之事。捐:舍弃。

[56]”投刃皆虚“二句:这两句是说,舍弃尘俗之事后,就可以得道,心境自由,无所阻碍。《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后来用”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投刃:进刀。虚:空。

[57]凝思:沉思,聚精会神地思考。幽:幽僻。朗咏:高声吟诵。长川:长的河流。

[58]尔乃:于是。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这里代指太阳。亭午:正午。游气:浮动的云气。褰(qiān):散开。

[59]法鼓:佛教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来召集众人唱赞的大鼓。琅(lánɡ):象声词,响亮的鼓声。振响:发出声响。众香:各种名香。馥(fù):香气浓郁。

[60]肆觐,本意指以礼节拜见东方诸国之君,后来常用作语典,指朝见天子或诸侯的礼节。天宗:本指日月星辰,这里指老君(老子),道教的创始人。爰:于是。集:召集。通仙:众仙。

[61]挹(yì):用瓢舀取。玄玉之膏,传说中神仙所吃的含有黑玉的膏。《文选》李善注引:”《山海经》曰:‘密山是生玄玉,玉膏之所出。’郭璞注:‘言玉膏中又出黑玉。’“玄玉:黑色的玉。嗽(shuò):吮吸,饮。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李善注引《史记》曰:”昆仑其上有华池。“

[62]散:启发。象外之说:超出物象之外的话,指道家的学说。象外,物外,物象之外。畅:通晓。无生之篇:指佛经。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63]悟:觉,领悟。遣:排遣。有、无:佛道两家所探讨的哲学范畴。有,存在,指世俗幻象。无,无为,指超凡脱俗的境界。间:空隙。这两句是说,领悟到世俗之念还没有除尽,知道要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还有距离。

[64]泯:泯灭。色空:佛教语,色与空的并称,即物质的形象及其虚幻的本性。合迹:合而为一。忽:灭亡。即:就。有:指最普遍的存在,与”无“相对。玄:玄妙。这两句意思是说,泯灭了色与空的界限,使两者合而为一;消灭了有与无的界限,就可以从”有“中获得玄妙的道了。

[65]释:理解。二名同出:指”有“、”无“同出一源。二名:指”有“、”无“。《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消:消除。三幡:指色、空、观。道家认为色、空、观三者最容易摇荡人心,因此用三幡来比喻。这两句意思是说,理解了”有“、”无“二名同出一源,消除色、空、观三幡的界限,使三者同一而归于”无“。

[66]恣:纵,尽情。等:等同。《文选》李善注曰:”夫言从道生,道因言畅。道之因言,理归空一,故终日语乐,等乎不言。“《庄子》曰:”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也。言无言,终身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这两句意思是说,纵情谈论终日,也与默不作声相同。

[67]浑:混同。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冥观:玄妙地体察。冥,昧,深远。兀:无知貌。同体:比喻无区别,一致。这两句意思是说,把宇宙间的万物等同起来玄妙地体察,在不知不觉中就与自然合为一体了。

《游天台山赋》前有小序,作者自叙了作赋的因由、宗旨,并概括介绍了天台山的美景。赋的正文按照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从”太虚辽廓而无阂“到”瀑布飞流以界道“为第一部分,介绍了天台山的博大、高峻,以及山口处的两大奇景。首先写天台山处于灵秀越地,属于牵牛星座分野,这就无形中给这座山涂上了神话色彩。接着又说它的根基比华山、泰山还要牢固,高度超过了九嶷山,是一座足以”配天“、堪与中岳嵩山并称的”峻极之山“。最后用山口的赤城、飞瀑的特殊景象来突出天台山的”奇“,引出下文进一步的描绘。从”睹灵验而遂徂“到”忽出有而入无“为第二部分,作者按照进山游览的路线,移步换景,逐层描绘天台山神奇的景色。作者从艰难的行程中体会到了探险的乐趣,进一步引起了对于生与死这个奥秘问题的反思。把写实与写意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把天台山的博大、神奇、缥缈的景色,描绘得出神入化。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作者游览周遍后的感悟,以及想象中的朝见神仙的场面。香烟缭绕、神人交错、物我同一,最后在不知不觉中与自然合为一体。意境优美,令人神往。但其中夹杂有较为费解的玄理禅机。

《游天台山赋》所体现的超凡出世的思想和恬淡超脱的文风,首先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直接联系。东晋时期我国南北分裂对峙,这个时代充斥着动荡和骚乱,充满了内乱外患。士大夫阶层和一般知识分子都怀着强烈的忧惧感,具有对生命的忧患和留恋意识,因此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创作中,都用玄言佛理来化解他们心中的忧患、苦闷甚至狂躁。其次,孙绰虽然是位儒家子弟,但他的思想非常复杂。崇尚老庄哲学,同时兼收佛教思想。他自己说”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孙绰《遂初赋序》)。他曾作《喻道论》,认为:”佛有十二部经,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殷勤之旨,可谓至矣!而俗人不详其源流,未涉其场肆,便瞽言妄说,辄生攻难。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以诬罔为辨,以果敢为名。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折中儒、道、释而弘扬佛教义理。因此,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崇尚谈玄的风气,还增加了一层佛教色彩,具有超脱、恬淡的风格。

《游天台山赋》中,山水风物与玄言佛理融合在一起,语意恬淡超脱,但文词并不枯燥无味,由于作者注重词句的遣造、雕饰,倒显得清丽雅炼,可以说是虽重玄言而不废文采。

古人常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登高能赋,也就是说登临山水胜境,能将风物景色描绘在文辞之中。孙绰以《游天台山赋》为题,采用记游的形式,描绘了天台山奇异的景色,尤为后来的游山诗所祖述。赋篇中杂有道、释两教的玄理与禅机,仙佛思想与山水的题材合而为一,这种作法也对谢灵运及后来的山水诗人有所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往往也涉及某些名理,且有消极隐逸的情调,和《游天台山赋》中表现的虚幻求仙思想相近。因此,在文学史上,孙绰《游天台山赋》具有开一代文风之作用。

(杨晓斌)